楞嚴經(jīng)
《楞嚴經(jīng)》,大乘佛教經(jīng)典,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jīng),于灌頂部錄出別行》,簡稱《楞嚴經(jīng)》、《首楞嚴經(jīng)》、《大佛頂經(jīng)》、《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唐般剌密諦傳至中國,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詳情]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七)-海仁老法師(1)
阿難,汝問攝心,我今先說入三摩地,修學妙門,求菩薩道,要先持此四種律儀,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葉,心三口四,生必無因。阿難,如是四事,若不遺失,心尚不緣色香味觸;一切魔事,云何發(fā)生?
戊二明誦咒治習分二。己初結前
前阿難問佛,欲攝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佛答:‘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fā)慧。’又云:‘阿難云何攝心,我名為戒。’隨即說四種決定清凈明誨,今乃結云:汝問攝心,我今先前所說,四種決定,清凈明誨,正是入三摩地,修學之微妙法門。是故發(fā)心求菩薩道者,要先持此四種律儀,身心不犯,自然不能再生一切枝葉,心三是貪嗔癡,口四是妄言、綺語、兩舌、惡口,皆為枝葉。身嚴持不殺、不偷、不淫,清凈律儀,不獨身不犯,連心亦不起貪嗔癡等念,乃至一念不生,根本自除,枝葉無從生起,故曰生必無因。如是四事,謂四重律儀,若能嚴持不失,則心常住戒中,尚且不緣色香味觸等六塵,至于一切魔事,云何發(fā)生。魔事之發(fā)生,皆由內之心魔所引起,今持戒清凈,內魔不生,外魔云何能侵?
若有宿習,不能滅除,汝教是人,一心誦我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多般怛羅無上神咒。斯是如來,無見頂相;無為心佛,從頂發(fā)輝,坐寶蓮華,所說神咒。
己二正明分二。庚初略示應持分二。辛初略勸誦持顯益分二。壬初勸持
前持戒攝心,是理道場,能治內魔;今誦咒,咒治習,為事道場,能治外魔。宿習,即煩惱習氣,其中堅而難除之習氣,莫過于淫習,末法行者,每欲潔而偏染,事不由己者,皆因宿習所驅使。若遇此等不能滅除宿習為境所轉之人,汝阿難應當教是人,一心誦我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多般怛羅無上神咒。誦咒而曰一心,有事理之分。并以能持之心,及所持之咒,能所分明,相續(xù)不斷,專誠一意,不摻雜念。理則能持所持,唯是一心,能所雙亡,心咒不二,咒即心,心即咒,謂之一心誦持。佛頂,是咒之來處,此咒是佛頂放光,光中化佛所說。佛是世間最尊,頂是世間最密,今從佛化佛,從頂發(fā)揮,正表此咒,是尊中尊,密中密。咒名摩訶薩怛多般怛羅。譯云大白傘蓋。大表如來藏心體,絕諸對待,屬法身德,即體大;白表如來藏心,離諸妄染,是般若德,即相大;傘蓋表如來藏心,普覆一切,是解脫德,即用大。亦即大佛頂義。顯說密詮,其理不二。神謂神妙莫測,既咒所詮理,即如來藏心,故稱無上神咒。斯指無上神咒,無見頂相,是佛三十二相之第一相,曰肉髻頂相。因佛乳母,捧持諦觀,不見其頂,故亦名無見頂相。無為心佛,是如來入定,從無為心中所現(xiàn)化者,此佛是從佛肉髻頂相,涌百寶光,光中涌出,千葉寶蓮,有化如來,坐寶華中,故曰從頂發(fā)揮,坐寶蓮花,所說神咒,即諸佛心印。
且汝宿世,與摩登伽,歷劫因緣,恩愛習氣,非是一生,及與一劫。我一宣揚,愛心永脫,成阿羅漢。彼尚淫女,無心修行;神力冥資,速登無學。云何汝等,在會聲聞,求最上乘,決定成佛,譬如以塵揚于順風,有何艱險?
壬二顯益
阿難與摩登伽,歷劫恩愛,其習氣非始于今生,或一劫,乃至百千劫來,常在纏縛,不得解脫。今佛頂化佛,宣說神咒,并敕文殊將咒往護,摩登伽女,一聞神咒,宿習即除,及見佛聞法,愛河干枯,頓證三果,故曰:我一宣揚,愛心永脫。成阿羅漢,是指前聞文殊菩薩,選圓通偈后,即證四果。彼摩登伽女,是淫女之身,且無心修行,但由神咒莫測之力,冥中資助之功,尚能速證無學,何況汝等習氣微薄之在會聲聞,且又發(fā)心勤求最上一乘之法,當然決定成佛,無用置疑。譬如有人,以微塵揚于順風,塵安不盡?塵喻習氣,順風喻神咒,習氣遇神咒,無習不除,何難之有,故曰有何艱險。
若有末世,欲坐道場,先持比丘,清凈禁戒,要當選擇戒清凈者,第一沙門,以為其師。若其不遇,真清凈僧,汝戒律儀,必不成就。戒成已后,著新凈衣,然香閑居,誦此心佛所說神咒,一百八遍。
辛二略示道場方法分二。壬初方便
假設末法世中,有修耳門圓通,發(fā)心欲坐道場,真修實行求解脫者。必須先嚴持比丘,根本四重清凈禁戒,而持戒前,求戒之時,亦當選擇持戒清凈之第一沙門,為傳戒師。所謂第一沙門,指已證四果圣人。末法時代,欲求持戒清凈之人,為傳戒師,已不容易,況四果圣人。僧字,非獨指戒和尚,且概括同壇之十師,若不能遇,真實持戒清凈之大僧,汝雖求戒,徒具虛名而已。至于無漏戒體,必然不能成就。若果能遇戒律清凈,德高臘長者為師,戒方成就。戒成就后,著新凈衣,然香閑居,衣或新凈,是表清凈,然香以熏,以表香潔。閑居謂攝其心。如是心處俱凈,然后誦咒,方獲神效。因眾生煩惱有百八,故誦此無為心佛,所說神咒,亦一百零八遍,以對治煩惱宿習,令外魔不得其便。
然后結界,建立道楊,求于十方現(xiàn)住國土無上如來,放大悲光來灌其頂。阿難!如是末世清凈比丘,若比丘尼,白衣檀越,心滅貪淫,持佛凈戒,于道場中,發(fā)菩薩愿,出入澡浴,六時行道,如是不寐經(jīng)三七日,我自現(xiàn)身至其人前,摩頂安慰,令其開悟。
壬二正修
然后,謂誦無為心佛,所說神咒,一百零八遍之后,即行結界,建立道場,入三摩地;求十方現(xiàn)在住世之諸佛,慈悲攝受,放光灌頂,冀消煩惱。如是末世等三句,明求道之機,不限男女僧俗,四眾弟子,皆可修學。心滅貪淫,指白衣言,持佛凈戒,指出家二眾,若能嚴持,諸佛所制之清凈禁戒,身心不犯,且于道場中,發(fā)菩薩所修四弘誓愿,凡有出入道場,必澡浴潔身,于晝夜六時之中,修道無間。如是日以繼夜,時刻不寐,經(jīng)三七二十一日,反聞自性,入流亡所。我是釋尊自謂,我自然現(xiàn)身,至其人前,摩頂安慰,令其開悟,所悟淺深,則視其觀境而定。若然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即發(fā)須陀洹見道慧;若得聞所聞盡,即發(fā)阿羅漢空慧,若得空所空滅,則成法空慧;若得生滅滅已,寂滅現(xiàn)前,即發(fā)圓通,無上知覺慧。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蒙如來無上悲誨,心已開悟,自知修證,無學道成;末法修行,建立道場,云何結界,合佛世尊,清凈軌則?
庚二廣顯儀軌分二。辛初正示道場軌則分二。壬初請問
阿難前請問攝心,云何安立道場,佛已答攝心名戒,先得戒體,嚴持四重律儀,一心持咒,然后結界,建立道場。至于如何結界,仍未明示,故阿難白佛言:我承蒙如來,無上大悲,多番開示,心已開悟,又聞圓通本根,為入道方便,自知依此修行,無須道場,亦可得成無學之道。但末法修行,佛遠魔盛,建立道場,誠非易事,究竟如何結界,方合佛制,不致有違清凈軌則。
佛告阿難,若末世人,愿立道場,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肥膩香草,此牛唯飲雪山清水,其糞微細,可取其糞,和合栴檀,以泥其地。若非雪山,其牛臭穢,不堪涂地;別于平原,穿去地皮,五尺以下,取其黃土,和上栴檀、沉水、蘇合,薰陸、郁金、白膠、青木、零陵、甘松,及雞舌香,以此十種,細羅為粉,合土成泥,以涂場地,方圓丈六,為八角壇。
壬二示答分二。癸初別示分二。子初明檀法分二。丑初立檀方法
初二句按其志愿,以末世行人,魔盛障重,非建道場,難以修證,故曰愿立。立壇之地,恐有不凈,故須取雪山大力白牛之糞混合栴壇,以泥其地。蓋雪山有雪草,食之可得醍醐,大力白牛,唯飲雪山清水,食雪山香草,故其糞清香,用以和合栴檀,以泥其他。
文句云:壇法有事有理,事相如文可知,理致則法有所表,若不知其所表法門,則事相徒施,何以觸境而成妙觀云云。
雪山,表真如法性理體。大力白牛,表自性清凈根本智。香草,表三慧,清水,表戒,糞,表定慧,栴檀表首楞嚴王,耳門圓通。牛飲水,食草,而出香糞,如行者從聞思修,由戒生定,因定發(fā)慧。糞和栴檀以泥其地,表修行人以三無漏學,及耳門圓通,自能熏習法身,成真因地。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7)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6)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5)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4)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3)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2)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1)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0)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9)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8)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7)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6)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5)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4)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3)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2)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四)-海仁老法師(17)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一)
- 華嚴經(jīng)要解(1)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jīng)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一)
- 大般涅槃經(jīng)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jīng)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大師全集-觀經(jīng)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三)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卷上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jīng)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jīng)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jīng)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 第一講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六)-海仁老法師(11)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六)-海仁老法師(12)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六)-海仁老法師(13)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六)-海仁老法師(14)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六)-海仁老法師(15)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七)-海仁老法師(1)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七)-海仁老法師(2)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七)-海仁老法師(3)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七)-海仁老法師(4)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七)-海仁老法師(5)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七)-海仁老法師(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