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念佛自知錄(二)
第二期佛七(自十一月八日至十五日)
按般舟三昧本定三月,行人入道場,尚須若干日作前方便,今百日念佛,前一二期布置檢點,乃前方便中之方便耳。故本期仍在檢討身心及用功方法。蓋持名念佛法門,在事持時,方法務(wù)須研究至當,方便多門,不厭求詳。若論理持則心作心是,心佛一如,有何可說?縱得消息,悉不可說,勉強說出,亦非真實,故暫從略。
(計后思前)進關(guān)迄今約十余日,外緣漸少,心無所攀。唯介爾一心,忽而涌憶前塵,倏而計及將來。遠至孩提,小及芥豆,瞥爾情生,識神飛揚,毫厘系念,纏縛莫解;蝾A計某事將如何,或料想某人是這般的,是意疾奔馬,識劇猿猴。妄心難制,舉世無比!余近日深覺制心之法,唯有念佛,蕅益大師詩云:‘見色聞香皆妄念,計后思前轉(zhuǎn)昧心;孤明六字全提出,百獸群中獅子音’。故對于妄念,不必理他,覺即念佛,妄自消滅。
(袪習)無始習氣,俱生無明,余服官多年習氣更重。進關(guān)以后,作意對治,例如衣服如法折疊,棹榻隨時拂拭,電燈不用即關(guān),飯后檢點米泔,其他屑事,素日忽略,逐件留心,矯正舊習不少。
(衣食)進關(guān)后,衣須多穿,以關(guān)中冷靜故。飯要少吃,以關(guān)中缺動故。
(南無)南無二字,一往滑口念出,而不深思其義。梵音南無,華言歸命,尚未曲盡其義。約世俗說,如‘投入你的懷抱,把我的性命相交’,略能描寫少分。進關(guān)后,特別注意南無意義。故念佛時,便覺親愛精誠,而攝心亦易。
(三歸)進關(guān)念佛,本為專修,故于課后,唱三歸時,特別警策。如唱歸依佛時,心中即默念歸依阿彌陀佛,當愿眾生,同生極樂凈土。唱歸依法時,默念歸依念佛法門,常愿眾生,無不歸還此界。唱歸依僧時,默念皈依清凈海眾,常愿眾生,同為蓮侶。實行以后,覺得心有確實依靠,功不唐捐。
(禮佛)平時禮佛,本作觀想,進關(guān)以來,每課先禮本師釋迦,頭至地時,默念:‘念佛法門,希有難遇’。起時默想:‘如來常住,無有變異’。次禮導師彌陀,頭至地時,默念:‘一向?qū)D?萬行回向’。起時默想:‘恭敬圍繞,贊嘆供養(yǎng)’。實行之后,深覺禮佛功德,河沙難喻。
(追頂念佛)念佛之法,本來由緩而快,洎至最后,加速快念。一句追一句,一聲頂一聲,名為追頂念佛。含義有二:一者如兩軍交戰(zhàn),身陷重圍,提刀拼命,吶喊猛沖。二者如身沒大海,呼號求救,竭盡氣力。前者全憑自力,后者唯待他力,念佛法門,系賴彌陀接引。改追頂念佛時,默想生死大海,唯佛能救,較為親切精實。
(觀想念佛)近日靜坐,略有進步,攝心觀想,浮沉漸少,入坐前,先用小止觀法,以數(shù)息為前方便。約三百后,即觀想白毫,依慈云懺主普觀直觀,交互并用。以憶念白毫相光。代替佛號,停心住想,較易堅固。
(垂廉)眼對色塵,最易攀緣,進關(guān)后,色塵雖少,心仍外逸。唯兩目垂廉易于攝心,試觀佛菩薩相,多屬端坐垂廉。吾人念佛靜坐,一切時處,(上下火車及橫越馬路當然例外)皆宜垂廉攝心。
(發(fā)愿)近日于課后,忽發(fā)一愿:‘我現(xiàn)在百日念佛,專修般舟三昧,愿求佛恩加被,佛智開示,佛力提攜,當令我順利圓滿成就’。我重發(fā)誓愿:‘生生世世,盡未來際,專心弘揚念佛法門,普度眾生同生安養(yǎng),實現(xiàn)人間凈土,永無眾苦災(zāi)難,蠢動含靈,悉得安樂。’
(回向)普皆回向,為普賢十大愿王之一,念佛行人,尤為需要。進關(guān)后,深覺正助二行互顯益彰,若不回向西方,功德甚少。每次讀經(jīng)、禮拜、念佛,即一句一事之微,皆回向云:‘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與諸眾生,同生極樂國。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并要虔誠懇切,方有受用。
第三期佛七(自十一月十五日至廿三日)
本期方入正式預習,依般舟三昧經(jīng),一期七晝夜,不得睡眠。日中一食,合掌專念阿彌陀佛,停心注想,金容相好?汕杀驹率呷諡閺浲邮フQ,前一日即發(fā)愿,在大殿上供養(yǎng)三寶,晚間沐浴,清凈三業(yè),是夜子時即起,禮贊三寶如法稱念彌陀圣號,日中一食,一心稱念,不覺饑虛。相續(xù)禮念,至夜十時,實覺力疲神散,不復能支,告罪就寢。次日三時即起,精神煥發(fā),體力倍增,照例課誦,境界異前,心胸頓覺開展,諸識同感銳敏,不禁驚嘆佛法微妙,不可思議也。本期心緣所及,隨時記錄如左:
(一食)本月十七日,為彌陀圣誕,前一日發(fā)愿,圣誕日整天念佛,自子時起,至亥時止。并依般舟三昧經(jīng),持日中一食,試行結(jié)果,以愿力支持,不覺饑虛。如午膳加些面食,更無障礙。此為預習般舟法一部分的成功。
(睡眠)夜間十二時起床,至正午禮佛約三百拜,午后約二百拜,其他時間,合掌念佛,并作觀想。上午精神不衰,下午稍萎,入夜后大覺勉強,幾不能支。此系年老體衰或業(yè)障太重,惟求佛力加被耳。
(苦行)凈土法門,以種種苦行為助緣,儒家亦以天之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等,以磨煉之。蓋外來一切災(zāi)難,及種種逆境,悉皆可作空觀而隨順之,惟自修上所取之苦行,須有一定之限度,若出乎范圍,則為無益苦行,流入外道矣。
(失念)佛遺教經(jīng)云:汝等當攝念在心,若失念者,則無諸功德。余入關(guān)后,方覺念佛法門,教人千念萬念,念到臨命終時,就是練習不失念也。但念字從今從心,則念佛不僅用口,還要用心。不念過未,要正念現(xiàn)在。倘念佛時,不具深信切愿,滑口而出,耳不聞四字宏名,心不想金身晃耀,則雖念的如鋼墻鐵壁一般,亦等于柏樹子麻三斤耳。臨命終時,毫無用處。
(觀想)余一往服膺蕅益大師主張,行人持名念佛時,不勞觀想,曾著論引伸其義,近在關(guān)中,預習般舟三昧,頗覺持名時,耳聽佛號,固須歷歷分明,心于佛身相好,同時須作觀想,金身光明,矗立心中,如在目前,久久方能想成。故知佛祖說法,為一期時教,應(yīng)病與藥,學人詎可墨守一法耶?譬如印光大師,久經(jīng)親近者,固能舉念即想見其音聲笑貌,而向未見面者,須閱其行傳或遺像,經(jīng)久薰習,聞名緣想,或可仿佛如見其人。行者念佛亦復如是。是故欲念佛憶佛,現(xiàn)前見佛者,須同時作觀想也。
(時間空間)佛法對于時間空間,皆悉作唯識觀,并無一定延促方圓之實性。余已往雖習聞是說,而未曾真實體驗其理,自入關(guān)三周以來,覺得時間過得很快,終日汲汲不暇,唯恐百日空過,與前年坐監(jiān)時,大不相同,彼則度日如年,此則度日如秒。古德所謂一念萬年,萬年一念者,誠如是也。復次就空間言,關(guān)房不過一間,初入頗覺狹小,乃數(shù)日以后,覺得拜佛有佛堂,睡寐有臥室,吃飯有飯廳,讀書有書房,緣境作想,仿佛有四五間之大,一人身處其中,綽綽乎有余裕矣。試觀戲臺不過數(shù)丈之大,忽而戰(zhàn)場,忽而宮殿,忽而高山大海,盡世間一切所有,無所不具,作者如是作,觀者如是觀,都不覺其偏小局促也。古德丈室容三萬二千師子座,何足異耶。噫!唯識之理,思過半矣。
(五觀)進關(guān)以來,每餐必作五觀,食間默想:一觀,計功多少,度彼來處,則覺盤中粒粒皆從百姓血汗中來也。二觀,忖己功德,全缺應(yīng)供,則愧無功受祿,難消此食也。三觀,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則不敢貪味。四觀,正事良藥,為療形枯,則適可而止。五觀,為成道業(yè),堪受此食,則對食感奮,自起勇猛精進之念。實行之后,道心日長,俗念日消,一往嗜美厭粗之習氣,不覺不知悉皆消歸于無何有之鄉(xiāng)矣!
- 上一篇:百日念佛自知錄(三)
- 下一篇:百日念佛自知錄(一)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一)
- 華嚴經(jīng)要解(1)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jīng)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一)
- 大般涅槃經(jīng)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jīng)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大師全集-觀經(jīng)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三)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卷上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jīng)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jīng)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jīng)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 第一講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guān)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