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入門須知 >

佛門用語大全

公案

  本義為官府中判決是非的案例。禪宗將歷代高僧的言行記錄下來,作為坐禪者的指示,久而久之也成為一種思考的對象,或修行坐禪者的座右銘。

  此種言行錄一如政府的正式布告,尊嚴不可侵犯,又可啟發(fā)思想,供人研究,并且作為后代依憑的法式,故稱公案。此一風氣倡始于唐代,至宋代大為興盛。

  公案有五種重要的涵義:作悟禪的工具;作考驗的方法;作權威的法范;作印證的符信;作究竟的指點。

文疏

  寺院舉行法會時,將信眾于此法會所作的功德,書寫于紅紙或黃紙上,用以向諸佛菩薩表白者,稱為文疏。一般都由主法或維那宣讀。

牌位

  書寫姓名以便祭祀的長方形木牌。

止靜

  使大眾由動中歸于寂靜的意思。

開大靜

  寺院本為寂靜的僧團,晚上開大靜鐘板響后,大眾睡眠,一切活動停止,寺院更加寂靜,故稱開大靜。

打齋

  于寺院舉行法會時,信徒出資齋請與會大眾,廣結眾緣,稱為打齋。

打七

  “打”,舉行的意思。打七,指于七日中克期求證的修行。 

  若于七日中專修念佛法門者,稱為打佛七,略稱佛七;專修禪宗法門者,稱為打禪七,略稱禪七。此外,亦有專念觀世音圣號的觀音七。

打板

  又作打版。叢林中,于齋食、開浴、普請、上堂等集會時,敲擊木板,發(fā)出聲響,以告示眾人,稱為打板。

正法、像法、末法

  佛陀入滅后,依其教法之發(fā)展狀況,可分為正法、像法、末法三個時期。

  正法:如來滅后,教法住世,依教法修行,即能證果,稱為正法。

  像法:雖有教法與修行者,多不能證果。

  末法:正法滅絕之意,指佛法衰頹的時代。即佛陀滅度后,教法垂世,人雖有秉教,而不能修行證果,稱為末法。末法之世即稱為末世。

加持

  加被任持。

功德

  意指功能福德。也就是行善所獲得的果報!洞蟪肆x章》卷九:“言功德,功謂功能,善有資潤福利之功,故名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為功德。”

合掌

  合掌,又作合十,意指合十法界于一心。是印度自古所行的禮法,即合并兩掌,集中心思而表達恭敬的意思。

因果

  因果,指原因與結果,亦即因果律,是佛教教義體系中,用來說明世界一切關系的基本理論。一切諸法的形成,互為因果,因為能生,果為所生。我們身、口、意種種行為的造作,若是善業(yè),就成為善因,可得到善的果報;若是惡業(yè),就會成為惡因,得到惡的果報,此名因果報應

因緣

  因,指引生結果的直接原因。緣,指由外來相助的間接原因。如一朵盛開的花,其種子就是“因”,使種子發(fā)芽、成長到開花所不可或缺的水分、陽光、土壤等,就是“緣”。

安座

  即安置佛像。

行腳

  又作游方、游方、游行。謂僧侶無一定的居所,或為尋訪名師,或為自我修持,或為教化他人而廣游四方。游方之僧,即稱為行腳僧,與禪宗參禪學道的云水同義。

托  

  又作持、捧、乞食。即持游行街市,以化緣乞食。這是印度僧人為資養(yǎng)色身所作的行儀。

  在禪林中,亦稱托為“羅齋”。又粥飯之時,擎而赴僧堂,亦稱托 。

回向

  以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回向饒益眾生,并使自己趨入菩提涅槃。

有情

  舊譯為眾生,即生存者之意。指人類、諸天、餓鬼、畜生、阿修羅等有情識的生物。其他如草木金石、山河大地等,則稱無情。

佛性

  又作如來性、覺性。指成佛的可能性、因性、種子,為如來藏的異名。據《北本涅槃經》卷七載,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然凡夫因煩惱覆蓋而無法彰顯;若能斷盡煩惱,即可證悟成佛。

戒臘

  夏臘。指僧侶受具足戒以后的年數。

告假

  請假。佛弟子于外出前,至佛殿禮佛三拜,向佛菩薩告白,意謂自己將要外出。

  如子女出門敬告父母,即是告假的意思。反之,則稱為銷假。

伽藍

  伽藍,是梵語僧伽藍摩、僧伽藍的略稱。又稱僧園、僧院。原指僧眾所居住的園林,然一般用以稱僧侶所居住的寺院、堂舍。一所伽藍須具備七種建筑物,如佛殿、法堂、禪堂、庫房、山門、西凈(廁所)、浴室等七堂,故又稱七堂伽藍。

延壽堂

  即如意寮。叢林中,病僧用來養(yǎng)病、休養(yǎng)的地方。因為含有祈求延長色身壽命而延續(xù)法身慧命的意思,所以稱為延壽堂。又稱為“省行堂”,取其“省察行苦,以興悲智”之意。

巡寮

  到寺院中的各單位去巡視,稱為巡寮。巡寮也有巡山的意思,這是為認識環(huán)境、人事等。過去叢林巡寮,相當于拜訪各寺眾,讓大眾知道寺中住有此人。巡寮有二:公眾巡寮,即各單位的巡示告眾;私人巡寮,即新戒比丘、比丘尼,至其師父及諸長老處銷假、頂禮

  在古代叢林,巡寮是指住持巡視山內諸寮,以諮問老病,點檢寮房的缺乏等。其緣起是:佛陀在世時嘗以五事而五日一次巡視僧房:恐怕弟子著于有為事;恐怕弟子著于俗論;恐怕弟子著于睡眠;為探問病僧;令年少比丘見到佛陀的威儀庠序,心生歡喜。

供養(yǎng)

  又作供施、供給、打供。意指供食物、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寶、師長、父母、亡者等。

招提

  寺院的別稱。源于北魏太武帝于始光元年(四二四)造立伽藍,稱為招提,世人遂以招提為寺院的別稱。

  招提原為梵語音譯之略,意譯為四方、四方僧、四方僧房。為四方來集的各方眾僧均可止宿的客舍。

受戒

  指通過一定的儀式,領受佛陀所制定的戒法。也就是遵守教團規(guī)定的行為。

常住

  指寺院!缎惺骡n》隨戒釋篇云:“眾僧舍宇、什物、樹木、田園、仆畜、米麥等物,但得受用,不通分賣,為常住也。”《釋氏要覽》云:“即今十方住持寺院是也。”今佛弟子于寺院受戒,則可稱該寺院為受戒者的“受戒常住”或“戒常住”。

威儀

  威嚴的態(tài)度。謂起居動作皆有威德有儀則。即習稱之行、住、坐、臥四威儀。

  一個修道者的風姿,在舉止言談中皆可表露無遺,走路時,要如風一樣迅速無聲,不彎曲,直走;坐下來時,要如鐘一樣平穩(wěn)、莊嚴;站立的時候,要如松樹般筆直;睡覺時,睡姿要以吉祥式的右脅而臥,像把弓。

法堂

  七堂伽藍之一,乃禪林演布大法的地方。位于佛殿的后方,方丈的前方。相當于講堂,而“講”通于“講教”,在禪宗,為別于他宗,且示其教外別傳的宗旨,所以特稱為法堂。

法語

  佛陀的教說。后世禪家則專指諸祖的教示與禪師開示的機語為法語。

法會

  佛教的儀式之一。為供佛施僧及講說佛法等所舉行的集會,又稱法事、佛事、法要。

  法會的儀式每每依其性質而有不同,一般的進行方式:莊嚴道場,于佛前獻上香、花、燈、燭、四果等,并行表白、愿文、諷誦經贊等。

盂蘭盆

  盂蘭盆會是漢語系佛教教區(qū)據《盂蘭盆經》,于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舉行超度歷代考妣宗親的佛教儀式。

  據《盂蘭盆經》載:佛弟子目連以天眼通見其母投生餓鬼道,皮骨相連,日夜受苦,于是以盛飯往餉其母,然其母以惡業(yè)受報之故,飯食皆變?yōu)榛鹧住D窟B為拯救其脫離此苦,于是向佛陀請示解救的方法! 》鹜幽酥甘灸窟B于七月十五日眾僧夏安居結束日,以百味飲食置于盆中,供養(yǎng)三寶,仗此功德,得使七世父母脫離餓鬼之苦,生人天中,享受福樂。后世遂于七月十五日舉行盂蘭盆法會,齋僧供佛,沿習成例。

食存五觀

  在佛門中,學道者吃飯時,要觀想:

  計功多少,量彼來處:面對供養(yǎng),要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并思量粒米維艱,來處不易。

  忖己德行,全缺應供:藉著受食來反省自己,想想自己的德行受得起如此供養(yǎng)嗎?

  防心離過,貪等為宗:謹防心念,遠離過失,對所受的食物,美味的不起貪念,中味的不起癡心,下等的不起瞋心。

  正事良藥,為療形枯:將所受的食物,當作療養(yǎng)身心饑渴的良藥。

  為成道業(yè),故受此食:要藉假修真,不食容易饑餓,體衰多病,難成道業(yè);但是如果貪多,也容易產生各種疾病。所以必須飲食適量才能資身修道。

  吃一頓飯要把它與佛法結合在一起,能如此,即使硬如鋼鐵的食物也能消化;反之,就是滴水也難以消化。因此,佛門中過堂有一語:“五觀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

施食

  將飲食布施給他人的意思。施食有許多功德,如《佛為首迦長者說業(yè)報差別經》載,奉施飲食得十種功德:得命;得色;得力;得安穩(wěn)無礙辯;得無所畏;無諸懈怠,為眾敬仰;  眾人愛樂;  具大福報;  命終生天;  速證涅槃。此外,以餓鬼為對象的施食儀式,稱為施餓鬼、施食會。

祈愿

  又作祈禱。仰求佛菩薩的冥助,以祈得消災增福的意思。

苦行

  指印度諸外道為求生天而修各種苦行,諸如絕食、身體倒懸、冬臥寒冰等。佛陀時代,在印度就有許多外道因希冀生天,而行諸種種苦行。佛陀在出家后也曾修行苦行六年,日食一麻一麥,終于覺悟苦行并非究竟之道,不能解脫,因此放棄苦行,最后得到解脫,證悟出修行的方式,應過著一種不苦不樂的中道生活。

  佛教的修持生活,如典座、行堂、香燈、飯頭、菜頭。此中任何一種行單,都可以激勵我們。

持午

  即過午不食。

客堂

  寺院中接待客人地方。

剃度

  即歸依佛門,落發(fā)出家。

娑婆世界

  “娑婆”,梵語音譯。意譯“堪忍”。為釋迦牟尼佛教化的世界。此界眾生安于十惡,堪于忍受諸苦惱而不肯出離,為三惡五趣雜會之所。

修行

  謂從事自利利他、弘法利生、傳教傳法、清凈和合、隨緣自在、倫理綱常、勤勞自給、合理凈化、正命正知、正信正業(yè)等生活。

參話頭

  公案中大多是有一個字或一句話供學人參究之用,稱為“話頭”。如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答:“無。”此“無”字即是話頭。參禪時,在公案的話頭下工夫,稱為參話頭。

參禪

  禪家透過參究而悟入禪境。

掛單

  “單”,即單位,指僧堂內各人的座位,各單前長六尺、寬三尺的空間,亦即各人坐臥、飲食的座席。在叢林中,單即代表“人”。掛單是指到寺院投宿,若人已額滿而不接受云水僧掛單,稱為“止單”。自己左右兩鄰的單位,稱“鄰單”。辭別寺院而他去,稱“起單”或“抽單”。僧眾掛單后,日久知其行履確可共住者,即送入禪堂,稱“安單”。拜訪他人的住處,稱“看單”。若犯戒被擯出門,稱“遷單”。

  偷偷的離開常住,稱“溜單”。提供僧眾住宿額滿,稱“滿單”。無限制接引僧眾投宿,稱“海單”。安排僧眾住宿,稱“送單”或“進單”。

單銀

  叢林中,每月發(fā)予住眾零用款項,稱為“單銀”。

問訊

  敬禮法之一。即向師長、尊上合掌曲躬而請問其起居安否!洞笾嵌日摗肪硎d有二種問訊法:若言是否少惱少患,稱為問訊身;若言安樂否,稱為問訊心。至后世的問訊,僅為合掌低頭。

  一般所行的問訊法,是以兩手相屬,曲腰至膝,操手下去,結手印上來,兩手拱齊眉,再合掌至胸前。我國佛教徒多于拜佛將結束時,以問訊作結。

頂禮

  即兩膝、兩肘及頭著地,以頭頂敬禮,承接所禮者雙足。向佛陀圣像行禮,舒二掌過額、承空,以示接佛足。又稱頭頂禮敬、頭面禮足、頭面禮。

梵行

  為僧俗二眾所修的清凈行為。因梵天為斷淫欲、離淫欲者,故稱梵行;反之,行淫欲之法,即稱非梵行。

  在佛教中,以不淫,受持諸戒,稱為梵行。經典中則以行八正道、慈悲喜舍等四無量心為梵行。

眾生

  又作有情、含識、含生、含情、含靈、群生、群萌、群類。“眾生”通指迷界的有情!洞笾嵌日摗分^,眾生是以五蘊等眾緣假合而生,故稱眾生!恫辉霾粶p經》載,法身為煩惱所纏,往來生死,故稱為眾生。又受眾多之生死,亦稱眾生。一般以為被無明煩惱所覆,流轉生死者為眾生。

荼毘

  即火葬之意。舉行荼毘的火葬場則稱為荼毘所。火葬法于佛陀以前即行于印度,原為僧人死后處理尸體的方法,佛教東傳后,中國、日本亦多用之。

超薦

  又稱超度。佛教中,為救度亡靈,使其超脫苦難,為亡者誦經拜懺,謂之超薦。

凈房

  寺院道場中,對廁所的通稱。

結夏安居

  安居又作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結夏、九旬禁足、結制安居。

  在印度,夏季的雨季長達三個月,佛陀乃訂定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為安居之期,在此期間,出家眾禁止外出,聚居一處精進修行,稱為安居。這是雨季期間草木、蟲蟻繁殖最多,恐外出時誤蹈,傷害生靈,而遭世人譏嫌,因此禁止外出。

  安居一般在夏季舉行,也有于十月十六日至次年元月十五日舉行者,稱為結冬安居。安居的地點不一定,小屋、樹下、山窟、聚落等處皆可,不過,不可在危險、沒有救護的地方安居。

  安居的首日,稱為結夏;圓滿結束之日稱為解夏、過夏。安居旨在嚴禁無故外出,以防離心散亂,因此是一種自修自度的觀照功夫,是養(yǎng)深積厚,是自我沉潛的修行。今之一般佛學院的生活便是夏安居、冬安居。

結跏趺坐

  坐法之一。即互交二足,將右腳盤放于左腳上,左腳盤放于右腿上的坐姿。在諸坐法之中,以此坐法為最安穩(wěn)而不易疲倦。

  又稱交一足為半跏趺坐、半跏坐;交二足為全跏趺坐、大坐、蓮花坐,此為圓滿安坐之相,諸佛皆依此而坐,故又稱如來坐、佛坐。

結緣

  意指彼此結交善緣。一般為造立寺塔、刻印經書而喜舍財物稱為結緣;又人與人之間,以歡喜心相見,而互相招呼,亦稱結緣;或于大眾中,共同聽聞佛法,彼此以結法緣,亦稱結緣。

菩提

  廣義而言,乃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的智慧。即佛、緣覺、聲聞各于其果所得的覺智。此三種菩提中,以佛的菩提為無上究竟,所以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作無上正等正覺、無上菩提。

  冀求無上菩提的心,稱作無上菩提心或菩提心;佛成道的處所,稱為菩提道場,其道場之樹稱為菩提樹。

開靜

  開覺靜睡。指寺院晨朝鳴板,催促僧眾起床。

  開放靜慮。指禪者停止坐禪,或于課誦、粥飯、聽講、普請時,聽許散動,相對于止靜。

開光

  即新佛菩薩像、佛菩薩畫完成,欲供養(yǎng)于佛堂時,所舉行替佛菩薩像開眼的儀式。其實,佛菩薩是不需要眾生為他開光的,重要的是眾生心眼要開。

開示

  佛門中,和尚、大德為弟子及信眾說法,稱為開示。

  歷代祖師大德為教育、啟發(fā)徒眾及行者,每于殿堂或禪堂為大眾說法,有時講說經論,有時僅簡單一、二句話,目的皆為使大眾明了法意,依之修行,如語錄、公案等皆是。

  及至今日,開示已邁向大型的講演,語言也趨于通俗化、大眾化,著重在佛法與生活的融和,以接引廣大信眾為主,因此地點或在體育館、文化中心,乃至電視、衛(wèi)星傳播。

發(fā)心

  指發(fā)愿求無上菩提之心。亦即發(fā)起求解脫苦難,往生凈土或成佛的愿望。又作初發(fā)意、新發(fā)心。為發(fā)菩提心的略稱。

  菩提心是一切諸佛成佛的種子,長養(yǎng)凈法的良因,發(fā)此心,勤行精進,可速證無上菩提。發(fā)心如發(fā)大智心,以智慧廣求一切法,普令眾生皆得法喜之樂;發(fā)大悲心,慈愍一切眾生,為免其輪回生死之苦,誓愿救拔;發(fā)大愿心,依四弘誓愿,發(fā)成就無上菩提之心。

圓頂

  完成剃發(fā)而現出家之相,這是象征出離煩惱之相。

經行

  指在花園、山林、水邊、道路等處行走。

  通常在飯后、疲倦時,或者坐禪昏沉瞌睡時,就起而經行,這是一種調劑身心的修行方式。

  據《四分律》載,經行可得五種利益:能堪遠行;能靜思惟;少病;消化食物;于定中得以久住。

過堂

  僧眾上齋堂用食之意。又僧眾入齋堂進食,不貪不著,是為過堂。

業(yè)障

  謂眾生于身、口、意所造作的惡業(yè)能蔽障正道,故稱業(yè)障。

禁語

  禁止自己說話。禁語在于收攝口業(yè),反觀自心,故于禪堂參禪時,則須先禁語,藉由禁語來約束身心,以達清凈自在。

福田

  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皆可得福德、功德,猶如農人耕田,能有收獲,故以田為喻,則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稱為福田。

  《正法念處經》、《大方便佛報恩經》載,佛為大福田、最勝福田,父母為三界內的最勝福田。《大智度論》云:受恭敬的佛法僧等,稱為敬田;受報答的父母及師長,稱為恩田;受憐憫的貧者及病者,稱為悲田。以上三者,合稱三福田。

說法

  即宣說佛法,以化導利益眾生。

寮房

  修道者在寺院中所居住的房間,稱為寮房。

輪回

  眾生由惑業(yè)之因(貪、瞋、癡),而招感三界、六道的生死輪轉,恰如車輪的回轉,永無止盡,故稱輪回。

  欲滅六道輪回的痛苦,必先斬斷其貪瞋癡三毒的苦因,此三毒如種子之能生芽,所以眾生流轉三有(欲界、色界無色界)不得出離,若斷滅我執(zhí)及三毒,則諸苦亦斷。

龍華三會

  彌勒菩薩于龍華樹下成道的三會說法。又稱龍華會、彌勒三會,略稱龍華。乃指佛陀入滅后五十七億六千萬年,彌勒菩薩自兜率天下生人間,出家學道,坐于翅頭城華林園中龍華樹下成正等覺,前后分三次說法。昔時于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下未曾得道者,至此會時,以上中下根之別,悉可得道。

機緣

  機,根機;緣,因緣。眾生的根機具有接受佛、菩薩等教化的因緣,稱為機緣;凡說法教化皆以根機之純熟為緣而起。

機鋒

  禪林用語,又作禪機。機,指受教法所激發(fā)而活動的心之作用,或指契合真理的關鍵、機宜;鋒,指活用禪機的敏銳狀態(tài)。意思是說禪師或禪僧與他人對機或接化學人時,常以寄寓深刻、無跡象可尋,乃至非邏輯性的言語來表現一己的境界或考驗對方。

隨喜

  見他人行善,隨之心生歡喜,稱為隨喜!法華經.隨喜功德品》載,聽聞經典而隨喜,次次累積,功德至大。《大智度論》則謂,隨喜者的功德,勝于行善者本人。又隨己所喜,亦稱隨喜,如布施時,富者施金帛,貧者施水草,各隨所喜,皆為隨喜。

頭陀

  苦行之一。謂去除塵垢煩惱。意即棄除對衣、食、住等貪著,以修煉身心。亦稱頭陀行、頭陀事、頭陀功德。

  凡是修習頭陀苦行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必須嚴守如下十二種修行規(guī)定:要選擇空閑的地方;要過托的生活;要飲食節(jié)量;要一日一食;要乞食不擇貧富;中后不得飲漿;要守三衣具;要穿著糞掃衣;要常坐樹下思維;要常露地靜坐;要住于墳墓之處;要常坐不臥。修學頭陀苦行者的生活,就要過這樣簡單的生活,也是清凈的生活。

應病與藥

  比喻諸佛、菩薩善應眾生不同的根機而說法,猶如醫(yī)生善能分別病相,曉了藥性,視眾生的病而授與藥方,使之樂服。因此,經典中以大醫(yī)王廣喻諸佛。眾生有貪、瞋、癡煩惱種種病癥,諸佛菩薩則施以種種法藥,如以不凈觀對治貪心,以慈悲觀對治瞋心,以因緣觀對治愚癡等,這是以煩惱為病,佛法為藥的譬喻。

應供

  佛陀十號之一。又稱應真。佛陀是斷盡一切煩惱,智德圓滿的覺者,應受人天供養(yǎng)、尊敬。

  阿羅漢三義之一。指阿羅漢得漏盡,斷除一切煩惱,應受人天的供養(yǎng),故稱應供。

齋僧

  設齋食供養(yǎng)僧眾。初設齋僧的原意在于表明信心、皈依,后漸融入祝賀、報恩、追善的目的。我國唐代齋僧法會極為盛行,曾舉行萬僧齋。今之佛教徒亦盛行于七月十五日舉行盂蘭盆法會,以齋僧供佛表達對三寶的恭敬供養(yǎng)。齋僧可得無量功德,但齋僧之法,以敬為宗,并依僧次延迎,不得妄生輕重。

齋堂

  指禪宗寺院的食堂。也就是用餐的地方。又稱五觀堂。

禪堂

  “坐禪堂”的略稱,亦作僧堂,是眾僧坐禪用的堂室。因為要與僧堂有所區(qū)別而稱禪堂。僧堂是坐禪、睡眠、飲食的地方;禪堂則專指坐禪用的堂室。

禪定

  內不為妄念所惑,是名為“禪”;外不為境界所染,是名為“定”。禪定意指令心專注于一境,而達于不散亂的狀態(tài)。

轉凡為圣

  禪林用語。指轉凡夫迷妄的狀態(tài)而入于圣者開悟的境界,與“轉迷開悟”同義。

禮拜

  合掌叩頭表示恭敬。廣義而言,禮拜對象并不限于佛菩薩。如塔、長老、和尚等,均可以禮拜表達恭敬之意。

  禮拜的種類及儀式作法上有種種不同,大抵而言,自印度以來,于各種禮法之中,以“五體投地”為最殷重,是最恭敬的禮法。

禮懺

  禮拜與懺悔的略稱,又作拜懺。即禮拜諸佛、菩薩,懺悔所造諸惡業(yè)。大抵藉由禮佛、誦讀經文,以為懺悔之意。

藥石

  指療病的藥餌與砭石。即醫(yī)藥與醫(yī)療器具。

  又作藥食。指禪林的晚餐。意謂服之以療饑渴。

顛倒

  違背常道、正理的意思。例如以無常為常,以苦為樂等違反于真理的妄見。一般常以眾生不知真理,迷妄為真,執(zhí)空為有,為煩惱所迷惑,稱為眾生顛倒。

寶剎

  諸佛的國土或其教化的國土的敬稱。例如《大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等,都說佛土有七寶莊嚴,所以稱為寶剎。

  佛寺或佛塔的美稱。在佛門中,常會聽到這樣的對話:“請問法師,貴寶剎在 那里?”就是請問法師的常住寺院在那里的意思。

灌頂

  即以水灌于頭頂的儀式。原為古代印度帝王即位及立太子的一種儀式,國師以四大海的水灌其頭頂,表示祝福。

  灌是灌持,表示諸佛的護念;頂是頭頂,表示行持的崇高。

  佛教諸宗中,密教特重灌頂,總稱為秘密灌頂。其作法是由上師以五瓶水,象征如來五智,灌弟子頂,顯示繼承佛位的意義。

護法

  保護、維持正法的意思。傳說佛陀派請四大聲聞、十六阿羅漢等護持佛法。

  又梵天、帝釋天、四天王、十二神將、二十八部眾等善神聽聞佛陀說法后,皆誓愿護持佛法,此等諸神總稱為護法神,或稱護法善神。

  此外,人世間的帝王及諸檀越,都是保護佛法的人,亦稱之為護法。所以今日的佛教界,對于虔敬三寶,護持佛教的在家居士,都以護法稱之。

辯才

  巧于辯述。即善說法義的才能。

  諸佛、菩薩等于多劫中,由口業(yè)莊嚴的功力而具足各種辯才,例如法無礙辯、義無礙辯、辭無礙辯、辯無礙辯等,稱為四無礙辯。

灑凈

  灑香水以凈物之意。即以印言(手結諸佛菩薩的印契,口誦真言陀羅尼)加持香水散灑之,是清凈道場或供具等凈化之法,稱為灑凈,又稱灑水、灑水。今日佛教界,每于授戒、佛七、拜懺等諸法會之前,即以凈水散灑道場,為結界清凈的儀式。

莊嚴

  嚴飾布列的意思。即布列諸眾寶、雜花、寶蓋、幢、幡、瓔珞等,以裝飾嚴凈道場或國土。

  菩薩于因位發(fā)大誓愿,為利益眾生不惜身命所累積功德以嚴飾其身格,稱之為莊嚴。

  今亦以莊嚴來贊嘆人的相好、威儀。

佛歡喜日

  佛制每年一夏九十日間,僧眾聚集一處安居,堅持戒律,致力修行,于最后一日,大眾反省安居中的行為,若有罪時,則自宣己罪,于大眾中發(fā)露懺悔而得清凈,自生喜悅;又十方諸佛歡喜其安居圓滿的精進修行,故稱“佛歡喜日”。

備注

  佛法浩瀚如大海,以上所列的“佛門用語”,正如大海之一漚;就是現有的佛學大辭典,也未能將所有的名詞完全搜盡,但睹之已足以使人嘆為觀止矣!

  限于篇幅,本篇僅擇要介紹,如對佛學名相有興趣者,可以自行參閱《佛光大辭典》,當能引領你進一步悠游法海。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