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xué)入門 > 佛化家庭 >

自古佛門多孝子,愿父母究竟安樂

自古佛門多孝子,愿父母究竟安樂

  記得電影《一輪明月》里,弘一大師未出家前,他在母親王氏去世之時(shí),一個人落寞地在房間里彈鋼琴,輕輕吟唱自己所作的歌:

  哀游子煢煢其無依兮,在天之涯。惟長夜漫漫而獨(dú)寐兮,時(shí)恍惚以魂馳。蘿偃臥搖籃以啼笑兮,似嬰兒時(shí)。母食我甘酪興粉餌兮,父衣我以彩衣。月落烏啼,夢影依稀,往事知不知?

  汩半生哀樂之長逝兮,感親之恩其永垂。哀游子愴愴而自憐兮,吊形影悲。惟長夜漫漫而獨(dú)寐兮,時(shí)恍惚以魂馳。夢揮淚出門辭父母兮,嘆生別離。父語我眠食宜珍重兮,母語我以早歸。

  這首歌通過許多生活的細(xì)節(jié),寫出了他對父母的思念,也寫出游子煢煢無依的漂泊感。而在父母的心中,即使孩子到了垂暮之年,他們也只是自己的孩子而已。

  在世俗的的觀念中,許多人誤以為出家人是斷除一切情感的,卻不知“多情乃佛心”,自古佛門多孝子。

  唐代的慧斌法師,敬愛年近百歲的父親,念及父親在朝為官,無以為報(bào),就在汶水之南,都城通衢大道的路口,鑿了一口義井,供養(yǎng)四方過往的行人使用,以此功德來報(bào)答父母。

  而義井竣工之時(shí),他刻碑為記,人們讀到銘文之中“殷憂暮景,見子無期,百年幾日,對此常悲”(心中十分擔(dān)憂父親垂垂老矣,怕是見子無期;百年幾日,只得對此徒增悲傷),心中都感慨不已。

  人們常說的“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實(shí)為莫大的誤會。孟子云:“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舜沒有告訴父母就娶妻,是沒有做到盡后代的責(zé)任,這叫作“無后”?梢姵黾也⒎俏覀世間所說的“無后”,相反,更多的出家人盡到了為人子女的責(zé)任。

  可是,世間哪有舍得孩兒出家的母親呢?正如洞山良價(jià)禪師的母親所言:“來書堅(jiān)欲出家,父亡母老,兄薄弟寒,吾何依賴!子有拋娘之意,娘無舍子之心。一自汝住地方,日夜常灑悲淚,苦哉苦哉!”

  洞山禪師遂作《辭北堂書》,勸導(dǎo)母親“相牽沉落,永入輪回,欲報(bào)無極深恩,莫若出家功德。載生死之愛河,越煩惱苦海;報(bào)千生之父母,答萬劫之慈親,三恩四有,無不報(bào)矣。”

  如果耽湎片刻的團(tuán)聚,則輪回升沉,道路不同,會見無期,不如出家修行,度脫生死煩惱,還能與父母在未來之時(shí),佛會相逢。而現(xiàn)在的暫時(shí)離別,不是無情拋棄,而是因?yàn)樾扌写笫,時(shí)不待人!

  這番話打動了善良的母親,母親在回信中告訴他:“但如目連尊者度我,下脫沉淪,上登佛果;如其不然,幽譴有在,切宜體悉。”愿我兒能夠像目犍連尊者救母一樣,能夠度化我下脫沉淪,上登佛果,否則,則辜負(fù)母親,陰德有虧!母親能夠尊重孩子的選擇而出家,將孩子布施給無量無邊的眾生,誠為偉大之舉!

  這不禁讓人想起日本的一休和尚,他的母親在臨終前給他寫了一封信:“我即將度完此生,復(fù)歸寂滅。我希望你好好用功,明悟佛法。只有這樣,你才會知道,我是進(jìn)了地獄,還是一直和你在一起。如果你是個大丈夫,就應(yīng)該去普度眾生。

  世尊說法四十九年,卻無一字可說,何以如此?你應(yīng)知道。假如你不知道卻想知道的話,那就避免去做無益的妄想。”

  《禪林象器箋》記載,黃檗希運(yùn)禪師出家以后就精進(jìn)修學(xué),很少回家,得道之后,有一次回到福建老家看望母親,卻見母親出來,問道:“您從那里來?”

  “江西!”

  母親帶著哀婉的語氣說:“我家亦有一子,在江西,多年不歸。”

  原來自己鄉(xiāng)音已改,面容也蒼老了,可惜母親年暮,記憶衰弱,并沒有認(rèn)出孩兒,黃檗禪師便請求借宿一晚,母親親自為他洗腳,以作供養(yǎng),可是黃檗禪師足心有一顆大痣,母親還是沒有想起自己的孩兒。

  黃檗借宿一晚便離去,走了三里,見到鄰人,感慨道:“吾母不識山僧,但母子一見,足矣!”后來鄰人憐憫母親,告訴了她,那位僧人就是您的兒子!母親又驚又喜,連忙追出去,可是黃檗已經(jīng)走遠(yuǎn),她越跑越急,趕到福清渡,竟跌入了河里而命終。

  黃檗在船上看到這一幕,悲從中來,秉炬為母說法火化。法語云:“一子出家,九族登天,若不生天,諸佛妄言。”

  故知僧家看似決絕,卻最是深情!

  也有人說,出家是忤逆父母,是為不孝,可是儒家的《孝經(jīng)》亦有云:“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yáng)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dāng)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曾子問孔夫子,是不是遵從父親的命令,就是孝順了呢?子曰:這是什么話呢!不義之事,子不可以不爭,如果一味順從,又怎么能是孝順呢?不因循父母因?yàn)闊⿶莉?qū)使的言行,進(jìn)而幫助父母認(rèn)識煩惱,斷除煩惱,真正讓父母得到今生后世的利益與安樂,則是正信弟子的責(zé)任。

  蓮池大師《七筆勾》有云:“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嗏,出事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賢孫,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筆勾。”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父母之恩,無以為報(bào),真正的孝子賢孫,又怎么會滿足于世俗功業(yè),五色金章,光耀門楣,何不深究真空,幫助父母得離塵垢,究竟安樂!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