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學常識 >

佛教與醫(yī)學的關系

佛教與醫(yī)學的關系

  在緣起的世間,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現(xiàn)象。因此,當悉達多太子游觀四城門時,看到這些人生的真相,不禁興起慈悲救度的心,而棄俗出家修道。眾生的病苦,除了來自身體器官上的疾病外,還包括心理上的毛病。為了醫(yī)治眾生身心的病痛,佛陀以一生的時光說了三藏十二部經典,這些法寶無非是一帖帖治療我們身心的藥材,讓色身得以借假修真,進而觀照內心,除卻熱惱,邁向健康的大道。

  佛陀經常以法療治眾生貪瞋癡的疾病,因此,經典中喻“佛為醫(yī)師,法為藥方,僧為看護,眾生如病人”。依于此義,佛教可以說是廣義的醫(yī)學,是治療人生疾苦的良方。以西醫(yī)為體的現(xiàn)代醫(yī)學為例,發(fā)展至今也只能以診斷病名為主,對疾病做個“對癥治療”;從根本上來說,并沒有一套預防疾病的完備療法。

  多年來,醫(yī)學界致力于病理學、藥物學、免疫學、解剖生物學等醫(yī)療科技的提升,但因抱持懷疑論的立場,終究與宗教以教理詮釋疾病,保持相當?shù)木嚯x。直至最近,這兩個分立的門戶之間,才慢慢打通。例如:美國政府數(shù)次贊助討論“宗教與健康關系”的會議;哈佛大學醫(yī)學院設立“醫(yī)學中的精神與治療”的教育課程。

  除了生物醫(yī)學之外,西方醫(yī)學的心身醫(yī)學與社會醫(yī)學已經慢慢受到佛法與醫(yī)學思想的影響。反觀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隨著佛教傳入中國時,早與印度的佛教醫(yī)學產生了相當程度的融和。因此,在三藏十二部經典之中,佛教醫(yī)學的文獻浩瀚如海,上承印度原始醫(yī)學的精粹,下集中國歷代醫(yī)學的精華,特別是經過古今高僧大德逐步補充而更臻完善,形成中國佛教醫(yī)學體系。

  佛教以心法為藥方,醫(yī)治眾生的貪瞋癡;世間的醫(yī)學雖然也講心理療法,實際上與佛法的療法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從下文我們可以了解佛教醫(yī)學的殊勝處。

佛陀的醫(yī)學觀

  佛陀年輕時曾經學過五明之一的醫(yī)方明,也就是找出四大不調、寒熱等一切疾病原因,并加以治療的一門學問。經典記載佛陀弟子中有醫(yī)圣之稱的耆婆,根據(jù)佛陀的指示,完成許多杰出的醫(yī)療措施,比方診斷腸閉塞的病人,先施以麻醉,再切開腹部,將腸整復,最后縫合腹部,完成治療。

  這與現(xiàn)代醫(yī)學的外科剖腹手術相似。此外,佛教經典中有關醫(yī)療方面的記載更是不勝枚舉,如:《佛醫(yī)經》、《醫(yī)喻經》、《療病痔經》、《治禪病秘要經》、《齒經》、《除一切疾病陀羅尼經》、《咒時氣病經》、《金光明最勝王經》、《四分律》、《五分律》、《十誦律》、《摩訶僧只律》等,都有談及醫(yī)藥的問題。因此,如果說佛教的醫(yī)學祖師是佛陀,那是最恰當不過了,因為佛陀不僅治療眾生身體上的疾病,更擅于對治眾生各種不同的心理病癥。相較于世間的醫(yī)生,恐怕不能洞察人類生老病死的根源,也無法治愈人生的煩惱業(yè)障

  佛陀的確是偉大的醫(yī)生,他能覺悟世間生老病死的根源,引導世人得到身心愉快的生活。例如《增一阿含經》記載,佛陀為諸比丘說風、痰、冷三大患;此三大患有三種良藥可醫(yī)治,即:風患者,蘇及蘇所作飯食為良藥;痰患者,蜜及蜜所作飯食為良藥;若冷患者,油及油所作飯食為良藥。此外,佛陀又說貪欲、瞋恚、愚癡也是人類三大患,此三大患分別以不凈、慈心、智慧等三藥對治。這是佛陀教導眾生救濟調和身心病苦的良方。

  在《佛說醫(yī)喻經》中,佛陀說,一位醫(yī)王應該具備的條件有四:

  識知某病,應用某藥。

  知病所起,隨起用藥。

  已生諸病,治令病出。

  斷除病源,令后不生。

  也就是:“一、先識;二、次知病因;三、應病與藥;四、令病痊愈,永不復發(fā)”。做為一位良醫(yī),不僅需要精良純熟的醫(yī)術,更應具有悲天憫人的醫(yī)德。除此之外,對于看護及病人,佛陀也分別為其說明醫(yī)療期間應注意的事項。

  看護應成就的五法:

  分別良醫(yī)。

  先起后臥,不懈怠。

  恒善言談,少于睡眠。

  以法供養(yǎng),不貪飲食。

  堪任與病人說法。

  病人應奉行的五法:

  選擇適當飲食。

  按時飲食。

  親近醫(yī)師。

  不懷愁憂。

  當起慈心對待看護。

  佛陀主張疾病的治愈,要靠醫(yī)師、看護以及病人三方面的互相配合、協(xié)調才能達到醫(yī)療效果。由此可見,佛陀不但是一位杰出的醫(yī)學家,更是人間的大醫(yī)王。

佛教的醫(yī)學思想

  中醫(yī)將病因分為內傷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與外感六淫(寒、暑、燥、熱、濕、風);日本“漢方養(yǎng)生談”亦分病因為內七情與外五邪(風、寒、暑、濕、飲食勞倦等)。七情被認為是生病的主因,因為“七情是五臟之主,喜和恐太過激烈,傷心;怒則傷肝;憂則傷肺;思則傷脾;驚悲則傷腎”。

  中醫(yī)從內外因來談疾病產生的原因,與佛經闡述者頗多相似之處。例如《佛醫(yī)經》中說,人得病有十種因緣:一者久坐不臥;二者食無貸(飲食無度);三者憂愁;四者疲極;五者淫佚;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風(呼吸);十者制下風!赌υX止觀》亦指出造成疾病的原因有六種,即四大不調、飲食不節(jié)、坐禪不調、鬼神得便、魔神所擾、惡業(yè)所起。

  前三種因素引起的病,只要改善飲食,不受病菌感染,即可治愈;后三者則與患者自身的業(yè)力相關,必須藉由拜佛禮懺修福,才能減輕病苦!洞笾嵌日摗分杏涊d,疾病的產生是由外在的因緣或內在的因緣所造成的。南傳的《清凈道論》也提到引起疾病的八種原因:風、痰、飲食不調、業(yè)、外傷、非人、鬼、魔所致。

  總結說來,致病的原因不外乎下列二種:

  一、四大不調

  人身由四大假合,神識六道輪回。所謂四大,指的是地、水、火、風。此身由四大所成,是印度醫(yī)學的理論基礎。在中國醫(yī)學中,倡言經絡氣血、五臟六腑各有其獨特系統(tǒng)!缎≈褂^》說,人身四大各能生一百零一病,合生四百四種,即一切身病的總稱。其中,地大病相為身體沉重,堅結疼痛;水大病相為飲食不消,腹痛下。换鸫髣t會全身發(fā)熱,大小便不通;風大會引起肺悶,氣急嘔吐。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三云:“凡四大之身生病,悉由多食所起,或由勞力而發(fā)。”又《金光明經》記載,持水長者教導其子流水為眾生醫(yī)治病苦的方法:“云何當知,四大諸根,衰損代謝,而得諸病?云何當知,飲食時節(jié),若食食已,身火不滅?云何當知,治風及熱,水過肺病,及以等分,何時動風,何時動熱,何時動水,以害眾生?時父長者,即以偈頌,解說醫(yī)方,而答其子:三月是夏,三月是秋,三月是冬,三月是春。是十二月,三三而說,從如是數(shù),一歲四時,若二二說,足滿六時,三三本攝,二二現(xiàn)時,隨是時節(jié),消息飲食,是能益身。醫(yī)方所說,隨時歲中,諸根四大,代謝增損,令身得病。有善醫(yī)師,隨順四時,三月將養(yǎng),調和六大,隨病飲食,及以湯藥。多風病者,夏則發(fā)動,其熱病者,秋則發(fā)動,等分病者,冬則發(fā)動,其肺病者,春則增劇。有風病者,夏則應服,肥膩酢,及以熱食,有熱病者,秋服冷甜,等分冬服,甜酢肥膩,肺病春服,肥膩辛熱,飽食然后,則發(fā)肺病,于食消時,則發(fā)熱病,食消已后,則發(fā)風病。如是四大,隨三時發(fā),病風羸損,補以蘇膩,熱病下藥,服呵梨勒,等病應服,三種妙藥,所謂甜辛,及以蘇膩,肺病應服,隨時吐藥,若風熱病,肺病等分,違時而發(fā),應當任師,籌量隨病,飲食湯藥。”這與中醫(yī)的四時、五臟、陰陽相聯(lián)系的理論相通。

  二、貪瞋癡毒

  外在的四大不調固然是致病的因素,內在的貪、瞋、癡三毒更是引發(fā)各種疾病的主因!維摩詰經》說:“我現(xiàn)在所有的病,都是由于過去的妄想所造成的。眾生因為執(zhí)著了我相,所以才產生煩惱和疾病。”一切疾病的根本原因,來自我們內心攀緣外境所產生的妄念。以下分別說明貪瞋癡之所以致病的原因。

  貪:是對于自己的喜愛境生起染污耽著的心。例如:貪求美食過飽,而致消化不良;好吃零食、甜點;不定時的飲食,吃完后無暇清除牙垢,貪著美食留在口中的美味,時間久了,自然容易產生酸,成為細菌的溫床,造成蛀牙和肥胖。

  《摩訶止觀輔行》上說貪著美好的色、聲、香、味、觸五種東西,都會產生疾病。因為色、聲、香、味、觸會蒙蔽我們的心智和德性。因此,佛教的養(yǎng)生之道認為:沉迷色境的人多半會生肝。回澫砺曇舻娜硕喟霑I;貪愛香氣的人多半會生肺。回潏D口味的人多半會生心;眷戀觸覺的人多半會生脾病。

  可見凡事以中道為宜,否則貪圖睡眠容易造成昏沉;貪求美味,吃過多的高脂、高糖的食物,引起諸多慢性病;缺乏運動、噪音過高等,容易造成現(xiàn)代人的文明病。凡事若能有所節(jié)制,求其適中,則易擁有健康的人生。

  瞋:《大智度論》卷十四云:“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為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瞋心起時,血脈賁張,容易引起高血壓、心臟病復發(fā)等疾病。清朝普能嵩禪師有一首偈云:“名醫(yī)化導有來因,疾病傷寒先忌瞋,脈理深微能率性,良方精細度迷津。”醫(yī)生在為人治病時,要先知道病因,才能對癥下藥。比方說,傷寒病最忌諱瞋怒,先將情緒平穩(wěn)下來,不要起瞋恨心,就比較容易治好。

  癡:是愚昧無知,不明事理。眾生何嘗不是如此呢?被無明煩惱纏縛身心,而不得出離生死苦海;即使生病,只相信偏方密醫(yī),也不愿探究病痛產生的前因后果,加以對癥治療。身體外在的病,容易察覺,但心里的毛病,卻如影隨形地跟著我們而不自知,久積則易成病,F(xiàn)代生理學認為,忿怒、愉悅、憂愁、恐懼、悲傷、激動等心理反應,會影響體內的生理變化,久而久之,造成不易治愈的疾病,例如:消化性潰瘍、精神疾病等。

  醫(yī)學研究報告中提到:“當一個人不快樂、發(fā)怒或緊張受壓力時,腦內會分泌‘去甲腎上腺素(noradrenalin)’,這是具有毒性的。”

  佛陀有八萬四千法門,專治眾生八萬四千煩惱病,例如貪欲心重者,佛陀教他用不凈觀來對治,觀想不凈的種種,自然不會再起貪愛。對于瞋恨心重的人,就教他慈悲觀,發(fā)脾氣時,只要一念慈悲心起,怒氣就發(fā)不起來。若愚癡太重,就以因緣觀來對治,想到世間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生滅無常,猶如飛塵與糞土,何必愚癡呢?明代憨山德清大師說:“老病死生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擔,一劑養(yǎng)神平胃散,兩重和氣瀉肝腸。”若是懂得陶冶心神,修養(yǎng)自己的心地,凡事心平與氣和,必能受用無窮。

  總之,佛法的諸多藥方都是在教我們如何去除貪瞋癡三毒,凈化身心。

  如“所求滿足”--使眾生自由自在,縱橫自如;“安立正見”--眾生的一切煩惱都能解脫,可以獲得正確的見解;“苦惱解脫”--能解脫一切苦惱。藥師佛還有兩個化身,一是藥樹王,專醫(yī)人的肌體疾。瓷砑膊。侨缫庵橥,專治人的精神疾。葱睦砑膊。(jù)《法華經》記載,服了如意珠就能使人如意,精神方面的疾病便可治愈,從而使人心曠神怡,身心安樂,健康常樂?梢哉f,藥師佛既是大醫(yī)王、藥王,又是出色的生理學家,是眾生心理健康的保護神。

  按照中國醫(yī)學的原理來講,每個人的壽命應當要活一百歲以上,就象一部機器,你要會保養(yǎng),用得很正常,不讓它損壞的話,它的壽命應當是一百年以上。它沒有到一百年就壞掉了,那是你糟塌了這部機器,你不會保養(yǎng),不會應用,所以這部機器沒用幾年就給你壞掉了,那過失不在機器,是在你使用的人,你不會保養(yǎng)。

  人的生命也是這樣,要很好地保養(yǎng),佛法是最高明的養(yǎng)生之道,養(yǎng)生最重要的是懂得養(yǎng)心,心是靜的,心里面是清凈的,心里面什么東西都沒有,六祖講“本來無一物”。所以養(yǎng)心,心要清凈,心要虛。心里頭一點東西都沒有,這心就清凈了。心清凈了,所有身體組織就正常了,這個身體使用一百年那是可能的。病從哪里來?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這胡思亂想就會使身心里面的零件組織發(fā)生變化,換句話說,這組織就逐漸不正常了;不正常的組織,就會導致種種疾病都出來了,所以病是從妄想里頭出來的。

  我們養(yǎng)生,身體要動作,身體不動,那就是死人了,人死了就不動,活人就要動,不動就死了,不動就不活了。但是心不能動,F(xiàn)在人顛倒了,身體要不動,心天天在動,時時刻刻在動,恰恰和養(yǎng)生之道相反,這樣一來,他的奇奇怪怪的病就來了,壽命也就短了,根本原因是在這個地方。所以佛法用法輪來表達,輪的軸心是不動的,是靜定的,而輪的圓周在動,這說明身體要動,心要靜。心不但要靜,而且心要虛,要里面一無所有。這樣的人一定會長壽,這樣的人一定不會生病。

  人要想一生不生病,不胡思亂想就不生病了,胡思亂想是一定會生病的。病從哪里來?是從胡思亂想來的,想的越多,病就越多;不想,病就沒有了。人要是有什么病痛,從今天起,你就念阿彌陀佛,什么都不想,念上三個月,就沒有病了,沒有病就自然健康長壽了,佛法是最高明的養(yǎng)生之道!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