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傳佛教的菩薩道思想

南傳佛教的菩薩道思想

  當(dāng)今世界的佛教,從傳播地域的分布和經(jīng)典使用語言上,可以分為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三大系,或者又稱作巴利語系佛教、漢語系佛教、藏語系佛教。在一般人的觀念上認(rèn)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流傳著“大乘佛教”,注重菩薩道思想;而南傳佛教卻注重戒定慧的修持,以證悟阿拉漢(arahanta,阿羅漢)、趣般涅槃為目標(biāo),屬于解脫道。

  其實,在南傳巴利語三藏圣典當(dāng)中,也保存著豐富的有關(guān)菩薩道思想和實踐的經(jīng)典。1956年,緬甸的三藏持者明昆大長老(Bhaddanta Vicittasàràbhivaüsa Mahà Thera)在當(dāng)時首相伍努(U Nu)的多次懇求下,花了十三年的時間編纂了六集八冊的巨著《大佛史》(Mahà buddhavaüsa),其中的第一集上下兩冊即專門解釋了如何修習(xí)菩薩道[1]。于此,筆者就想對南傳佛教的菩薩道思想進行一次簡單的介紹:

一、南傳菩薩道思想的起源

  南傳佛教有關(guān)菩薩道思想的經(jīng)典,主要收錄于巴利語三藏圣典《經(jīng)藏·小部》中的《本生經(jīng)》《佛種姓經(jīng)》《所行藏經(jīng)》及其批注。其中:

  1、《本生經(jīng)》講述了佛陀在過去無量劫生死輪回中行菩薩道、修行巴拉密的故事;該經(jīng)共分為22集,收錄了547個佛本生故事。

  2、《佛種姓經(jīng)》又可譯為《佛史》。共分為二十八品,主要內(nèi)容講述了包括佛陀在內(nèi)的二十八位過去諸佛。

  3、《所行藏經(jīng)》分為三品,用偈頌體裁講述了佛陀過去生行十巴拉密的三十五個本生故事。

  據(jù)《佛種姓經(jīng)》中記載,佛陀在成道后的第二年,回到了祖國咖畢喇瓦土(Kapilavatthu,迦毗羅衛(wèi)城),住在尼拘律陀園。佛陀為了降伏因出身高貴而驕傲自大的釋迦皇族,特地顯現(xiàn)了雙神變。沙利子(Sàriputta,舍利弗)尊者知道事由經(jīng)過后,帶著五百位常隨阿拉漢來到佛陀面前,請求佛陀講述其過去生中行菩薩道及圓滿巴拉密的故事,于是佛陀講述了其從燃燈佛時代的蘇美塔智者(Sumedha,善慧,妙智)一直到維山達拉王時代漫長時間中修行菩薩道的《佛種姓經(jīng)》。南傳佛教的菩薩道思想即源出于此。

二、十巴拉密

  根據(jù)南傳佛教經(jīng)典,一位行菩薩道的菩薩必須實踐十種巴拉密[2],也即導(dǎo)向成佛的十種方法。它們依次是:布施、持戒、出離、智慧精進、忍耐、真實、決意、慈與舍。

  巴拉密是與大悲心和方法善巧智相應(yīng)而又沒有受到渴愛、我慢與邪見污染的高尚素質(zhì)。大悲心是視一切眾生如親生兒子的深切憐憫,這種大悲心強大到足以使菩薩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來幫助一切眾生脫離苦海。方法善巧智是把布施、持戒等十種善行轉(zhuǎn)變?yōu)?a href="/remen/puti.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菩提資糧的智慧,也即只視成為全自覺者[3](Sammàsambuddha)為唯一目標(biāo)。所有的巴拉密皆以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為基礎(chǔ),而且必須具備此兩種基本條件的布施、持戒等,才能被稱為巴拉密。其中:

  1、布施巴拉密是以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為基礎(chǔ),愿意舍棄所擁有的身外物,甚至自己的肢體或生命來幫助他人的善思。

  2、持戒巴拉密是以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為基礎(chǔ)的身善行和語善行。

  3、出離巴拉密是在明了欲樂與生命界的不圓滿之后所生起的舍棄欲界之心。

  4、智慧巴拉密是毫無錯誤地透視諸法之共相與特相的心所。

  5、精進巴拉密是為眾生之福利而付出的身與心的努力。

  6、忍耐巴拉密是忍受他人對己所犯之錯的忍耐力。

  7、真實巴拉密是只說誠實不欺的真實語言。

  8、決意巴拉密是對利益眾生之善行毫不動搖的決心。

  9、慈巴拉密是為眾生之福利與快樂所做的祝愿與奉獻。

  10、舍巴拉密是對所有好與惡之法舍棄愛與恨,采取平等和無分別的態(tài)度。

  總之,一切巴拉密都擁有利益眾生的特相,協(xié)助眾生或不猶豫地修習(xí)巴拉密的作用,現(xiàn)起為希望他人獲得幸福或愿證悟佛果,近因是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

三、巴拉密的基本條件

  諸巴拉密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是:

  1、至上愿,即發(fā)愿成為全自覺者。一位修行者在第一次被授記成為菩薩時,他必須具備八個條件,即:

 、、他必須是人;

 、啤⑺仨毷悄行;

 、、修行圓滿至可在那世證悟阿拉漢果;

  ⑷、遇見在世的佛陀;

 、、他必須出家成為一位佛教比丘,或相信業(yè)因與果報沙門;

 、省⑺仨毘删退亩U八定與五神通等圣德;

 、、增上行,有能夠完全地奉獻自己的生命給佛陀的極強誠意;

  ⑻、擁有不畏任何艱難去成就佛果的極強善欲。

  當(dāng)具備以上八個條件時,所發(fā)的至上愿才能生效。在至上愿生起之后,修行者即被佛陀授記為“菩薩”(bodhisatta)。在至上愿生起那一刻開始,菩薩即進入“大菩提乘行道”,他肯定將在未來成就無上全自覺者,決不退轉(zhuǎn)。此后,菩薩可以不需要導(dǎo)師的幫助而單憑自己的能力引發(fā)正確地實踐諸巴拉密的“巴拉密思擇智”,而此智是他未來證悟“一切知智”的先兆。

  2、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跟至上愿相同,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也是十巴拉密的根本條件。通過此二法,菩薩得以持續(xù)不斷地為眾生謀求福利和快樂,完全沒有顧慮到自身的利益,也不會對極為艱難且非常人所能行的菩薩道感到害怕。

  3、四佛地。有如至上愿、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四佛地也是巴拉密的根本條件:

 、、勇猛,這是修習(xí)巴拉密、舍離與善行的精進力。

 、啤⑸现,即方法善巧智。

 、、決意,是對修菩薩道不可動搖的決心。

 、、利益行,即培養(yǎng)慈悲心。

  因為此四個因素有利于成就全自覺,故名為四佛地。

  4、十六種內(nèi)心氣質(zhì)。內(nèi)心氣質(zhì)即是傾向或性格,它影響人之個性的形成。內(nèi)心氣質(zhì)可分為兩種,即善與惡。善的內(nèi)心氣質(zhì)有十六種,即:傾向于出離、隱居、無貪、無瞋、無癡、解脫及十種巴拉密。

  5、省察智。省察不修布施等十巴拉密的壞處與修布施等十種巴拉密的好處。

  6、十五種行、五種神通及它們的組成部分。

  十五種行是持戒、以正念攝受六根門、于食知足、晝夜精進、信、念、慚、愧、勤學(xué)、精進、慧、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

  五神通即神變通(如意通)、天耳通、他心通、天眼通及宿住隨念通(宿命通)。

  [1]此兩冊已由敬法比丘翻譯為中文,書名為《南傳菩薩道》。

  [2]巴拉密:巴利語, 古音譯作波羅蜜。

  [3]諸義注中說:“完全地、自己覺悟了一切諸法,故為‘全自覺者’。”

  北傳佛教依梵語samyak-sambuddha音譯為三藐三佛陀;意譯作正等覺者,正遍知。

四、圓滿巴拉密的時間

  南傳佛教把菩薩分為三類,即:

  1、慧者菩薩

  又稱為敏知者菩薩,他們慧強信弱。如果他有意在被授記那一世證悟聲聞弟子菩提的話,他有足夠的善行使他在佛陀尚未講完一首四行偈的第三行時即證悟阿拉漢果,連同六神通與四無礙解智。

  2、信者菩薩

  又稱為廣演知者菩薩,他們慧中信強。如果他有意在被授記那一世證悟聲聞菩提的話,他有足夠的善行使他在佛陀尚未講完一首四行偈的第四行時即證悟阿拉漢果,連同六神通與四無礙解智。

  3、精進者菩薩

  又稱為所引導(dǎo)者菩薩,他們信慧皆弱。如果他有意在被授記那一世證悟聲聞菩提的話,他有足夠的善行使他在佛陀剛講完一首四行偈的第四行時即證悟阿拉漢果,連同六神通與四無礙解智。

  三類菩薩圓滿巴拉密的時間有所不同;壅咂兴_圓滿巴拉密的時間需要四阿僧祇(asa?kheyya,不可數(shù),無數(shù))劫與十萬大劫;信者菩薩需要八阿僧祇劫與十萬大劫;精進者菩薩需要十六阿僧祇劫與十萬大劫。以上時間是從被授記為菩薩之后算起。

  猶如稻種必須經(jīng)過固定的時間才能開花、結(jié)穗與成熟。同樣,每一類菩薩只有在固定的期限內(nèi)修習(xí)巴拉密,巴拉密才能達到圓滿,才能成就佛果。每一類菩薩皆不可能以任何方法在固定的期限之前證得佛果,因為他的智慧還未成熟,成佛的條件也就不能具足。

五、巴拉密的利益與果德

  根據(jù)《經(jīng)集·犀牛角經(jīng)》的義注中說,巴拉密帶來的利益是不會投生至以下十八處:

  1、天生瞎眼,

  2、天生耳聾;

  3、生為瘋子,

  4、生為啞吧,

  5、天生殘廢,

  6、生為野人,

  7、生于女奴之胎,

  8、生為頑固邪信者,

  9、生為變性人,

  10、造五逆惡業(yè)者,

  11、麻瘋患者,

  12、小于鵪鶉,

  13、生為“饑渴餓鬼”、“燒渴餓鬼”或“起尸阿蘇羅”,

  14、生于阿鼻地獄與“世界中間地獄”,

  15、生為他化自在天魔王,

  16、生于無想天界與凈居天界,

  17、生于無色天界,

  18、生往他方世界。

  此外,菩薩無論投生到哪里,他都不會感到極端的痛苦,皆能獲得長壽、相貌美好、出身高貴、具有財勢、言語可信、有大威神力等,這些皆是巴拉密帶來的利益。

  圓滿巴拉密所成就的果報是以阿拉漢道智與一切知智為首的無量之佛陀素質(zhì),即證悟佛果。佛陀的素質(zhì)包括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身光八十腕尺,以色身為根基而具足的十力智、四無畏智、六不共智和十八不共法等無量素質(zhì)的法身?傊,佛陀的一切美德素質(zhì)皆是巴拉密之果。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