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業(yè)道經

《十善業(yè)道經》中文版本為唐朝實叉難陀翻譯,北宋施護所譯《佛為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經》為同經異譯,本經出自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佛說海龍王經》,為其第十一品《十德六度》,是釋迦牟尼佛在娑竭羅(意為:咸水海)龍宮,為龍王所宣說的經典...[詳情]

十善業(yè)道經白話文及注釋

十善業(yè)道經白話文及注釋

十善業(yè)道經白話文及注釋

十善業(yè)道經白話文

  我是這樣聽說的:

  一天,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位大比丘們,三萬二千尊大菩薩們一起。這時世尊,告訴龍王:“一切眾生由于心念不同,所以造業(yè)也不同。因為這個原因,眾生按著內心趣向,隨之輪轉。龍王,你看這法會中以及大海中的眾生,他們的形體、種類是否都各不相同?這一切無不是源于內心的善念或不善念。心念產生了身業(yè)、語業(yè)、意業(yè),并招致了這般結果。其實心中并沒有物像,也沒什么可拿來尋思的。所謂的心念,是由一切虛妄境界集合而起。是因為眾生還未完全開悟,不能回歸本位,心中仍有個‘我’或者‘無我’存在。眾生隨心念造業(yè)得果報,身形相貌也各不相同。在這一切體貌的形成中,并沒有誰在創(chuàng)造什么。所以一切如幻般的萬像,都是緣于不可思議的自我業(yè)力。智慧人知道這道理后,應當修習善業(yè)。由修善因緣,生出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全都端正,令見者不生厭惡。

  注釋

  五蘊:身體、感受、思想、行為、意識。

  十二處:六根: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意識;

  六塵:眼觀形象、聲音、香氣、味道、觸覺、心中對這些都感受。

  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十善業(yè)道經白話文

  龍王你看,佛身體是從百千億福德中生出,所以相貌處處莊嚴,光明顯曜,遮蔽住一切大眾。即使有無量億位自在梵王在場,也都不再顯現(xiàn)。他們瞻仰如來身形,莫不感到眼目;。你再觀看這些大菩薩們的身形,微妙、莊嚴、清凈。這一切都是由于修習善業(yè),集合了福德而生。你再觀看諸天龍八部眾,他們長相大有威勢,也是從善業(yè)福德中所生。今日大海中所有眾生的形象或有粗丑鄙陋,或大或小,都是源于各自心念。心念使身行、言語、意念造作了許多不善業(yè)。眾生隨此業(yè)力,各自遭報。

  龍王,你從今日起應當按這個道理修學。也要令眾生明白因果道理,讓他們修習善業(yè)。你對這個正見,要心不動搖。不要再墮落,中斷那應當恒久的堅持。你對一切播種福報處,要心生歡喜敬養(yǎng)。由此緣故,你們也會受到人天的尊敬供養(yǎng)。

  龍王當知,菩薩有一種法門,能斷滅一切惡道之苦。是哪種法門呢?就是不分晝夜地常常念想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在念念之中不斷增長,就連一分一毫的不善,也不容摻雜在其中。由此緣故,能立即永斷諸多惡趣,圓滿成就善法,常常得以親近諸佛菩薩和其他圣眾。什么是善法?就是令眾生獲得人天身果報的法門。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都是依此法門為根本,得以成就的。所以這個法門稱之為善法。這個法門,即是十善業(yè)道。那么是哪十善呢?就是能永離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語、綺語、貪欲、嗔恚、邪見。

  注釋

  聲聞菩提:聲聞是通過聽佛陀講法,或經導師指導,長期修行而得的;獨覺菩提,指沒有佛在世時或沒有導師引導,通過世間萬態(tài)無常變化,自己覺悟的;無上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十善業(yè)道經白話文

  龍王,若能離棄殺生,即能成就十種福德,遠離煩惱。是哪十種呢?

  一,對諸眾生普遍施舍,沒有畏懼;

  二,常對眾生,生起大慈心;

  三,永斷一切瞋怒憤恨的習氣;

  四,身體常沒;

  五,長壽;

  六,恒被神明守護;

  七,常無惡夢,睡眠安樂;

  八,滅除與眾生結下的怨恨,一切怨恨自然化解;

  九,對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心不恐怖;

  十,命終后,往生天上。

  這些便是十種福德。若有人能將此福德,回向于正等正覺,他將來成佛時,得著佛的隨心自在的壽命。

  注釋

  回向正等正覺:正等正覺,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只有佛證得這境界。回向正等正覺,就是將善行為積聚的功德,通過不斷地回向給完全覺悟的佛境界,愿望自己在將來能夠完全覺悟成佛。

十善業(yè)道經白話文

  還有龍王,若能離棄偷盜,即能成就十種福德,?上嘈拧J悄氖N呢?

  一,資產財富積累增長。官員、賊寇、水災、火災、不孝順子女,不能將財產散滅;

  二,多被人喜愛顧念;

  三,不被人欺負;

  四,被十方贊美;

  五,不用擔心會遭到損害;

  六,好名聲流傳遍布;

  七,在人眾中,無所畏懼;

  八,財產、壽命、容色、氣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

  九,常懷施舍的善意;

  十,命終后,往生天上。

  這些便是十種福德。若有人能將此福德,回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將來成佛時,證得清凈大菩提的智慧。

  還有龍王,若能離棄邪淫,即能成就四種福德,被智者贊嘆。是哪四種呢?

  一,身體各處調理合順;

  二,永離喧鬧;

  三,被世間稱嘆;

  四,妻子不能侵擾。

  這些便是四種福德。若有人能將此福德,回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將來成佛時,佛身具備大丈夫三十二種好相中的隱密藏相。

  還有龍王,若能離棄妄語,即能成就八種福德,被上天贊嘆。是哪八種呢?

  一,口常清凈,散發(fā)出青蓮花香氣;

  二,被諸多世間信服;

  三,言辭能成為依據(jù),被人天敬重、愛戴;

  四,常用關懷愛心的言語,安慰眾生;

  五,志向超眾,身行、言語、意念三業(yè)清凈;

  六,言語沒失誤,內心常喜樂;

  七,開口被人尊重。人天聽聞后,按照奉行;

  八,智慧殊勝,沒人能制伏他。

  這些便是八種福德。若有人能將此福德,回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將來成佛時,即得著如來的真實語。

  還有龍王,若能離棄兩舌,即得著不可損壞的五種福德。是哪五種呢?

  一,得著不壞的身軀,因為無能損害它;(外傷、內。

  二,得著不壞的眷屬,因為無能破壞團結;

  三,得著不壞的信譽,因為所作所為順從本位;(佛教導眾生應當具備的行為)

  四,得著不壞的修行,因為佛法堅固不壞;

  五,得著不壞的善知識,因為善知識不受欺騙,也不被迷惑。

  這些便是五種福德。若有人能將此福德,回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將來成佛時,得著正直的眷屬,諸魔外道不能阻止破壞。

  還有龍王,若能離棄惡語,即能成就八種清凈的作為。是哪八種呢?

  一,開口無不順和;

  二,言語都能饒益人;

  三,說話必定合乎道理;

  四,言辭美妙;

  五,話語可以被人接受;

  六,說話有信用;

  七,言語不被人譏諷;

  八,開口盡顯慈愛,令聽者快樂。

  這些便是八種清凈作為。若有人能將這些福德,回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將來成佛時,具足如來梵音聲相。

  還有龍王,若能離棄綺語,即能定能成就三種福德。是哪三種呢?

  一,必被智者喜愛;

  二,定能以智慧,如實地回答問題;

  三,定在人天中德高望重,無有虛妄。

  這些便是三種福德。若有人能將此福德,回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將來成佛時,即被如來在多處授記‘將來必定成佛’,這些無不實現(xiàn)。

  注釋

  妄語、惡語、兩舌、綺語:根據(jù)《佛說受十善業(yè)經》對四口業(yè)的理解:

  妄語,無中生有,作假證詞,以此損害人。

  惡語,喜歡說他人的不是。

  兩舌,顛倒黑白,將污點強加給他人。

  綺語,胡說八道地調侃些沒意義的話。

十善業(yè)道經白話文

  還有龍王,若能離棄貪欲,即能成就五種自在。是哪五種呢?

  身行、說話、意念自在,因為身體各處長相完好,沒有缺陷;

  二,財物自在,因為一切怨賊不能奪;

  三,福德自在,因為物品隨心所欲,齊備無缺;

  四,王位自在,因為珍奇妙物都奉獻而來;

  五,獲得的物品,百倍于所需,殊勝于所求。因為這人往昔時,既不慳吝,也不嫉妒。

  這些便是五種福德。若有人能將此福德,回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將來成佛時,被三界特別尊重,受到萬靈敬養(yǎng)。

  還有龍王,若能離棄瞋恨恚怒,即能成就八種喜悅心。是哪八種呢?

  心無煩惱,不損耗精神;

  心不瞋恨恚怒;

  不隨意直言相勸,所以沒有爭執(zhí)心;

  內心柔和,本質正直;

  懷有圣者的慈心;

  常作利益事,安撫眾生的心;

  身形、相貌端莊,被大眾尊敬;

  因為柔和、忍耐,所以迅速往生清凈世界。

  這些便是八種喜悅心。若有人能將此福德,回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將來成佛時,心無障礙。凡看到這人的,心不生厭惡。

  還有龍王,若能離棄邪見,即能成就十種福德。是哪十種呢?

  以真誠善良為樂,同伴也真誠善良;

  深信因果。寧愿犧牲生命,也不作惡;

  只皈依與佛,不皈依與其余天界神明;

  直心,懷有正見。永離一切對或吉兇的困惑;

  常生于人天道中,不墮落在惡道;

  無量的福報和智慧,在輾轉中不斷增長;

  永離邪道,奉行圣道;

  不從身體感官中生出見解。舍棄諸多惡業(yè);

  對萬事的認識,沒有障礙;

  不墮落在許多難處中。

  這些便是十種福德。若有人能將此福德,回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將來成佛時,迅速證得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注釋

  身體感官生出見解:舉例說,看到好景色、聽見好聲音、嗅到好氣味、吃到好東西,就動了心。因為動了心,所以會起心動念,想要獲得。許多不善的念頭,由此產生,惡業(yè)隨之而來。其實身體感官感覺到的,只是暫時的一種感覺罷了,并不真實。

十善業(yè)道經白話文

  這時世尊,再次告訴龍王:“若有菩薩依照這些善業(yè),修習正道。因為能離棄殺害,轉而行布施,所以財寶恒常富足,無能侵奪。他長壽而不夭折,不被一切的怨家盜賊侵害;

  因為離棄不給自取,轉而行布施,所以財寶恒常富足,無能侵奪。他最勝無比,齊備諸佛法藏。

  因為離棄邪淫,轉而行布施,所以財寶恒常富足,無能侵奪。這人家風正直順合,不論母親、妻子,還是自己兒女,無人會貪戀他的財富。

  因為離棄妄語,轉而行布施,所以財寶恒常富足,無能侵奪。他遠離人眾的毀謗,接受持正法。這人誓愿得以如愿,所作的必成其果。

  因為離棄離間的言語(兩舌),轉而行布施,所以財寶恒常富足,無能侵奪。這人眷屬和睦,志向和樂,相同如一。他規(guī)勸別人改過,卻恒無不和諧。

  因為離棄粗惡言語,轉而行布施,所以財寶恒常富足,無能侵奪。一切法會大眾,歡喜地皈依他。他的發(fā)言,都令人相信,無人違背抗拒。

  因為離棄無意義的言語(綺語),轉而行布施,所以財寶恒常富足,無能侵奪。他的言語不形同虛設,都受眾人敬仰。他能以方便他人接受的言語,令眾生斷除諸多疑惑。

  因為離棄貪心,轉而行布施,所以財寶恒常富足,無能侵奪。他將擁有的一切,都以智慧施舍出來。他相信佛法,內心開解,信心堅固,具有大威力。

  因為離棄忿怒,轉而行布施,所以財寶恒常富足,無能侵奪。他迅速成就無阻礙的心智。他身體各處長相俊美,令見者敬愛。

  因為離棄邪惡顛倒心(邪見),轉而行布施,所以財寶恒常富足,無能侵奪。他內心恒生正見,并投生在敬仰、相信佛法的家庭中。他得以見佛,聽聞佛法,供養(yǎng)僧眾,常不忘失大菩提心

  這些就是大士們修習菩薩道時,行的十種善業(yè)。因為行施舍,自然獲得增益,所以便獲得了上述大利益。龍王,以下就列舉要點:

  行十善業(yè)道,因為持守戒律,所以自然獲得增益。這人生出一切佛法利益,滿足大愿。

  因為忍辱,所以自然獲得增益。這人得著佛的圓滿音聲,具足眾多好相。

  因為修行精進,所以自然獲得增益。他能破除魔障,入于佛法藏中。

  因為定力,所以自然獲得增益。他能生出不間斷的智慧,懺悔罪惡,令身心輕松安適。

  因為生出智慧,所以自然獲得增益。他能斷除一切的虛妄見解。

  因為生出慈心,所以自然獲得增益。他對一切眾生不起煩惱,也不去加害。

  因為生起大悲心,所以自然獲得增益。他憐憫一切眾生,恒不厭煩,也不舍棄。

  因為隨喜功德心,所以自然獲得增益。他見到修善之人,不嫌棄也不嫉妒。

  因為生出舍離心,所以自然獲得增益。不論身處順境或逆境,他都不喜愛或恚怒。

  因為修行‘四攝’,所以自然獲得增益。他恒能勤加引領、教化一切眾生。

  因為接受‘四念處’道理,所以自然獲得增益。他善能修習四念處觀想。

  因為勤加修行正法,所以自然獲得增益。他能斷除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

  因為具足神足,所以自然獲得增益。他能令身心恒感輕松、安適、快樂。

  因為依照佛法修行,所以身體五根自然增益。他能深信佛法,堅固不退,精勤修習,無有懈怠。他常不迷失在世界中,也常不忘失佛法。他心中寂靜,身體各感官調順,斷滅諸多煩惱。

  因為自身業(yè)力,所以自然獲得增益。他的怨家盡都滅失,無能傷害他。

  因為修行‘七覺支’,所以自然獲得增益。他常能從一切境界中覺醒。

  因為修行‘八正道’,所以自然獲得增益。正智慧,F(xiàn)于面前。

  因為心懷正見,所以自然獲得增益。他能掃除那束縛著心的煩惱。

  因為以清凈心觀看一切,所以自然獲得增益。他能如實知道,一切心觸境界的本質。

  因為以方便接受的方法教化、救度眾生,所以自然獲得增益。他能迅速成就圓滿那看似有作為,其實卻無所作為的快樂。

  注釋

  四攝:1.用財物、佛法布施他人;2.慈愛的言語;3.所作所為利益他人;4.與他人相容共事,在融合他人后,慢慢引導感化他人。

  四念處:1.觀察到身體是不潔凈的;2.觀察到感受其實是苦的;3.觀察到內心的變化無常;4.觀察到自己心念中,其實應該是無我存在的。

  神足通:六種神通之一。即獲得了如意自在的神通力。

  七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除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

  支,就是分類的意思;七覺支合起來就是由迷而悟,由未覺而覺,能達到徹底覺悟、徹底解脫的七種修行類別、修行等級或七種智慧。

  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十善業(yè)道經白話文

  龍王,你要知道。這十種善業(yè),以致能令眾生圓滿十力無畏、十八種功德、并一切佛法,所以你們應當勤加修學。龍王,好比所有城池村落,都是依靠大地得以安立。一切藥草、花卉、樹木、叢林,也都是依靠大地得以生長。十善業(yè)道也是如此,一切人天依靠它而得以站立存活。一切聲聞、獨覺、菩提,菩薩的諸多修行、一切佛法,都是依靠這十善業(yè)大地,得以成就。

  佛說完這部經后,娑竭羅龍王和諸位大眾,并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皆大歡喜。他們相信、接受、奉行。

  注釋

  十力無畏:佛的十種特殊能力。

  十八種功德:

 。1) 佛身無失。佛恒久持戒清凈,以此滅盡煩惱,圓滿成就真身,佛身永不衰變、也不減失。

 。2) 口無失。佛具足無量的辯才,以隨順眾生可接受的時機方法,開悟眾生、并得以證果

 。3) 念無失。佛修行甚深禪定,心不散亂,身、口、意三業(yè)皆無過失。

 。4) 無異想。佛平等地普度眾生,不會有優(yōu)劣的選擇。

 。5) 無不定心。佛心恒久安于正定之中,即使入于火海中,也永不退轉。

  (6) 無不知己舍心。佛完全知道自己的本性,由大慈悲心,毫無保留得施舍、饒益眾生。

 。7) 欲無減。佛具足一切的善,常懷救度眾生的心,永不厭煩和滿足。

  (8) 精進無減。佛的身心精進不退,恒行種種方便的方法救度眾生,永不稍息。

 。9) 念無減。佛在念念之中,心存眾生,永不減少。

  (10) 慧無減。佛具足一切的智慧。

 。11) 解脫無減。佛遠離一切的執(zhí)著心,所以一切煩惱都滅盡,沒有減少、漏失。

 。12) 解脫知見無減。佛知道、明了令眾生得以解脫的一切方法,沒有減少、漏失。

  (13) 一切身業(yè),隨智慧而行,皆能饒益眾生。

  (14) 一切口業(yè),隨智慧而說,皆能饒益眾生。

 。15) 一切意業(yè),隨智慧而產生,皆能饒益眾生。

 。16) 以智慧力知道、看見過去世間中的一切,通達沒有障礙。

  (17) 以智慧力知道、看見未來世間中的一切,通達沒有障礙。

  (18) 以智慧力知道、看見現(xiàn)在世間中的一切,通達沒有障礙。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