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是佛教重要經(jīng)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jīng)》,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剛經(jīng)》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最為流行..[詳情]

我眼中的《金剛經(jīng)》

妙緣法師:我眼中的《金剛經(jīng)》

  尊敬的各位評委,主持人,各位居士,大家好。

  學(xué)僧法名妙緣是中國佛學(xué)院棲霞山分院第三屆本科的一名在讀僧。

  眾所周知,禪宗六祖惠能是因《金剛經(jīng)》而悟道的,而我們的老院長茗山法師曾開講過《金剛經(jīng)》。末學(xué)斗膽追䋸祖師大德相的思想脈絡(luò),嘗試從信、解、行、證四個方面給大家講一講我眼中的《金剛經(jīng)》,請大家批評指正。

  首先,什么是信?信是信仰,信仰就是信佛如信真理!洞笾嵌日摗酚性疲“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金剛經(jīng)》“正信希有分”里說“如來悉知悉見”,所以我們要鞏固信仰和道心,正確的信仰佛教,符合正確信仰的知見,才是正見。在此,正見和正信并不矛盾,他一個中心,各有表達(dá)。

  比如說有些人到廟里禮佛,如果心想事未成,便說菩薩不靈。我讀過一首打油詩,這里和大家分享:“做天難做四月天,蠶要溫和麥要寒。出門望晴天農(nóng)望雨,采桑娘子望陰天。”可見信則道源功德母,一切善法由之生。如佛所說,三乘十二分教,在我看來,如果對其中某些觀念不當(dāng)機(jī),這也是我們境界不夠,無法理解,但佛所說的,肯定是對的。

  其次,什么是解?解就是正解。為什么《金剛經(jīng)》如此通俗易懂,如此容易讓人接受?如我千百遍誦讀《金剛經(jīng)》,發(fā)現(xiàn)其中光問句就有111個!這111個問句,就是111個問題,也是佛陀為你解決了111個問題。不用你問,佛陀和須菩提都已經(jīng)替你問過了,答案也直接告訴你了。你只要如理修行就好。

  《金剛經(jīng)》中有一品叫“知見不生”。不要生那種生滅的見解。要生符合《金剛經(jīng)》本意的那種知見,符合般若的知見,符合緣起性空的知見。我們讀書要理解,理解了才能去用,那怎么理解,要正確地去理解,要有正解。佛陀是世間解,什么都會。我們歷代的高僧,對佛經(jīng)的理解,從漢朝到清代,每一個宗派,都是這些宗派創(chuàng)始的高僧對佛經(jīng)從理解而生發(fā)出智慧的呈現(xiàn),這就是解的層面。

  依正解起正行,如理作意。那么作為讀佛學(xué)院的學(xué)僧,我們不光要正確理解佛陀的經(jīng)文教義,也要正確去理解其他文化課,用佛教的話來講,這都是正解。以此類推,只有獲得正解才有正見。在此我想到兩年前到棲霞求法。在我心中原以為佛學(xué)院只是一幫老參帶著徒弟打坐念經(jīng)禮佛而已。到了中國佛學(xué)院棲霞山分院以后我才發(fā)現(xiàn),和我所想象的完全不同。在學(xué)校,我們不光要打坐念經(jīng)禮佛,還要和社會接軌。這里和社會大學(xué)并沒有本質(zhì)差別,學(xué)修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理念更加客觀全面。學(xué)院組織我們參加各種法會、論壇、比賽,培養(yǎng)了我們的見識和膽略;法師為我們講授唯識、禪宗、天臺、三論、凈土戒律等,增加了我們的學(xué)識智慧;學(xué)院還開設(shè)了時政、宗教學(xué)、文學(xué)等文化學(xué)科,增加了我們的人文素養(yǎng)。這些都是對我們見解上的開擴(kuò)。

  再其次,《金剛經(jīng)》中的行持法是什么?《金剛經(jīng)》上講的凈心行善,以清凈心行善法,以般若的思想行六度,這需要我們實踐躬行。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jìn),禪定,般若!督饎偨(jīng)》中的‘布施’,總共出現(xiàn)21次(一次是供養(yǎng)),涵蓋了財布施,法布施,菩薩施,清凈施,無畏施等。‘持戒’,原文有載“如來滅后,后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忍辱’,有3處,一者:“為哥利王割截身體”,二者:“前五百世做忍辱仙人”,三者:“知一切法無我,而得成于忍”。‘精進(jìn)’,在我看來,在《金剛經(jīng)》中即是發(fā)心,受持讀誦!督饎偨(jīng)》勸發(fā)心共9次,什么是發(fā)心?就是初發(fā)心,就是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是發(fā)無上正等正覺的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督饎偨(jīng)》中共勸人受持、讀誦共21次。‘禪定’,我認(rèn)為最典范的一則偈子則可以概括“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你看我們歷來的祖師大德,不為自己求安樂,但為眾生求離苦。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如百丈懷海禪師在九十四歲時,還與弟子們一起勞動。也許正是老禪師的知行合一、身體力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規(guī)矩才能一直傳承到今天。有人以為參禪,不但要摒絕塵緣,甚至工作也不必去做,認(rèn)為只要打坐就可以了。其實不做工作,離開生活,哪里還有禪呢?不管念佛也好,參禪也好,修行絕不是懶惰的借口。

  前面我們所說的解叫做正解,現(xiàn)在我們所講的行,叫做正行,依正解起正行。然后由解來指導(dǎo)你這個信的行動就是證。在此我又想到我們學(xué)佛的目的,我們學(xué)佛不是為了空談而是求得解脫。佛陀講“空”,是為了讓我們不著于相。“法尚應(yīng)舍,何況非法”而不是讓我們既然空了,就不管不顧了。這只是一種方便,并非究竟!督饎偨(jīng)》所證得的又是什么呢,是諸法實相,諸法空相,是般若的義理。但是佛法除了智慧還有慈悲,慈悲如前所說,在“行”上要做很多事情,我們只有,有了密集的行為付諸行動。而這些符合正知正見正解的行為,落實在在生活上,在躬行上,我們才能夠證得一定的境界。比如說聲聞有四果,圓覺有辟支佛果。然后佛菩薩十地,有52個階位。都是需要我們?nèi)プC的。怎么去證?做事即證,但是做完之后,就不要執(zhí)著了。我不禁想到了趙樸初先生。趙先生20歲開始信佛、持素,一生恪盡職守,殫精竭慮,為佛教為社會作出了很大的貢獻(xiàn)。也許,很多人并不知道,就是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87歲時,頂著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的頭銜,見到印順法師,依然愿意持居士禮,頂禮法師…………

  最后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們知道,凈土宗有信愿行,那么我們今天講的信解行證,雖然是從《金剛經(jīng)》的角度,但是我個人覺得,也是吻合的,為什么?因為所有的宗派,都是要落實到行為之中,那般若智慧,有般若智慧的信解行證。在落實到我們生命的個體,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解行證。都一個這樣信解行證的次第,這樣一個內(nèi)心的一個尺度在那。就像每個人做事、做人,有每個人做的那個準(zhǔn)則一樣。那世間的人都這樣,何況我們出家學(xué)佛呢?世間人做人都有自己的行為規(guī)范,何況我們修道之人呢,更有自己的行為準(zhǔn)則了,這種準(zhǔn)則從我個人看,信解行證就是我們修行的一個準(zhǔn)則,按照戒定慧,走信解行證的路線,走近佛陀,走向彼岸。

  同修們,讓我們今天結(jié)緣建康,天天擁有健康。感恩諸位,阿彌陀佛。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善心佛弟子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