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屈的人則不答應(yīng)他的皈依請求(文白對照)

  不自屈的人則不答應(yīng)他的皈依請求

  原文

  手書備悉。光一粥飯庸僧,本無為人師之資格。但以一人傳虛,大家遂信以為實。故致十余年來,常有信札詢修持之所以。光無論彼若何措詞,均為彼答。唯求皈依者,不肯自屈;蛲褶o,或明說所以,俾彼此不獲輕法慢法之咎而已。須知佛法有住持法道,直示真際二種不同。在凡夫分上,當(dāng)依律儀而行。否則便為輕法,輕法則不能令人增長善根。(律中廣明其相)如求法之人禮貌不恭,便不為說。況求皈依三寶乎。光于問法,固不過執(zhí)。唯不自屈,而求皈依者,決不敢允許。非求人恭敬以自大也,乃欲人深生敬信,以得實益也。若夫已證圣果之法身大士,若現(xiàn)凡夫身,仍依世儀而行。若現(xiàn)圣人身,則了無成規(guī)。如法華經(jīng)中常不輕菩薩普禮四眾,而為授記曰,我不敢輕于汝等,汝等皆當(dāng)作佛。乃至彼四眾以杖木瓦石打擊,避走遠住,猶復(fù)禮拜稱贊。此系大菩薩直示真際之宏規(guī),凡夫何敢妄效。妄效則壞亂法道,其過極大。光恐居士或于經(jīng)中見此行為,遂以住持法道之法為非,故為略說二種不同之所以,以期了無疑議也。既必欲皈依,祗好將錯就錯。今為居士取法名為德誠。誠為世出世間一切諸法之本。而凈土法門,更宜注重。故能以因地心契果地覺,雖博地凡夫,即生便可出此五濁,登彼九蓮,與觀音勢至同為伴侶也。余詳文鈔,此不備書。光目力甚衰,不宜來信。果常閱文鈔,于念佛一法,當(dāng)無疑義。若泛研經(jīng)論,則非光所能宣說也。(乙亥五月初七)——《印光法師文鈔》之《復(fù)承恩居士書》印光大師 著述

  譯文

  你寫來的信已經(jīng)清楚了。印光是一個只會吃粥吃飯的平庸僧人,原本沒有做人師父的資格。只是因為高鶴年居士一個人虛妄的傳言印光是善知識,以至于大家信以為真。致使十余年來,常常有信札詢問修行方面的所以然。無論來信的人是什么樣的措詞態(tài)度,印光都為他老實回答。只有求皈依這一件事,如果不肯屈尊,印光或者婉言推辭,或者明白地告訴他不給皈依的原因,以使得彼此不會獲得輕法慢法的罪過。

  要知道佛法有久住世間的方法和門道,和直接指示真如實際的法道的不同。在凡夫的身份職能上來說,應(yīng)當(dāng)依照律儀而實行。否則就是輕法,輕法就不能使人增長善根。(戒律中常常說到其中的厲害得失。)比如求法的人禮貌如果不恭敬,就不給他宣說開示。何況求皈依三寶呢?印光對于問法,固然不過于執(zhí)著。只是不肯自我屈尊而求皈依的人,決不敢答應(yīng)。并非自高自大求人恭敬,而是希望他能從心中生起深刻的敬仰和信心,以此獲得實際的功德利益啊。

  至于已經(jīng)證果的法身大士,如果現(xiàn)作凡夫的身份,仍然要依照世間的律儀而實行。如果示現(xiàn)證得了證果圣人的身份,就完全可以不用遵守成規(guī)。比如《法華經(jīng)》中的常不輕菩薩普遍禮拜四眾弟子,而給他們授記說:“我不敢輕慢你們,你們將來都可以成佛。”甚至那些四眾弟子用棍子、石頭打他,他躲避遠處,停下來仍然禮拜稱贊。這是大菩薩直接指示真如實際的宏偉的儀規(guī),凡夫怎么敢虛妄地效法。虛妄地效法就是破壞擾亂佛法,這個罪過極大。印光恐怕居士或許在經(jīng)中見到大士的這種出格行持,于是把久住世間法道的重法之舉看作是不如法,所以略微說出了這兩種情形不同之處的所以然,以此期望居士心中完全沒有疑議。

  既然必定想要皈依,只好將錯就錯。在此給居士取法名叫做“德誠”。誠是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的根本。而凈土法門,更加要注重于誠。所以才能以因地之心契合如來果地之覺。即使是世間的凡夫,就此一生就能夠超出五濁惡世,登臨九品蓮臺,和觀音勢至同為同修法侶。

  其他詳細的開示請看《文鈔》,此處不多說。印光眼力很衰弱,不可以再來信。果然能常讀《文鈔》,對于念佛法門,就能沒有疑義。如果要想廣泛地研究經(jīng)論,則不是印光所能宣說的。(寫在乙亥年五月初七)——佛弟子敬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