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如何發(fā)愿?狂想不能有,宏愿不能無

佛教徒如何發(fā)愿?狂想不能有,宏愿不能無

  每個人一生都應(yīng)該要發(fā)清靜的愿、遠大的愿,而不要發(fā)愚蠢的愿、不切實際的愿,佛教徒當然也不例外,但佛教徒更應(yīng)該要發(fā)愿以佛法來成就他人、成就自己。

  以我個人來說,我十五、六歲時,就知道佛法相當好,可惜知道的人很少,誤解的人太多。其實佛法是非常有用的,可是因為很多人都將它解釋一種玄理或者迷信,反而失去了佛法原有的價值。如果將佛教誤解為迷信,淪為一般的民間信仰,這抹滅了佛法與世法不共的智慧;若成為玄理,淪為高談闊論,那又完全脫離實際生活,對我們的心理、生理健康毫無幫助。

  因此,我發(fā)了一個愿:我能夠懂多少佛法,就告訴他人多少;用我的口、用我的筆,用一般人都能理解的方式,將佛法的好告訴大家。我并不奢望我說出來或?qū)懗鰜硪院,所有人都覺得很有道理、都能認同,因為愿意接受我的人有多少,是我沒有辦法控制的事。

  我不會想,要把全中國的人都變成佛教徒,把全世界幾分之幾都變成佛教徒;或是幾年以后,我要完成多少大愿、收多少高徒。如果那樣想,是狂想、是做夢,因為這些因緣都不是自己能夠掌控的。

  所以,一個人愿意聽也好,兩、三個人,五、六個人愿意聽,我也歡喜;人多也好,人少也好;一切看因緣,也就是隨緣。但隨緣不是被動地等待因緣,反而是主動地促成因緣,只是不去擔心和煩惱因緣可以促成多少。

  對在家居士來說,每一個人都有家庭、有父母、有親戚朋友,還有一起工作的同伴,其實我們不需要影響大多人,從身邊的人影響起即可。我們可以發(fā)愿;我愿所有和我一起生活的人 ,都可以過的很幸福愉快;我愿用盡一切方式讓他們身心健康、沒有煩惱;我愿盡自己最大的力量來為他們奉獻。我想這些愿,每個人應(yīng)該都可以做得到。

  不要以為這個愿好像只在自己的周圍繞圈圈,就覺得這些愿不大。這個愿雖然小,卻是大愿的基礎(chǔ)。照顧好自己的小家庭,是菩薩行的基礎(chǔ);如果能再擴大一些,以一切眾生煩惱為家,擔負起‘如來家業(yè)’,那就是更深廣的菩薩行愿了。

  所以,我們不能以實質(zhì)的東西或數(shù)量來衡量愿的大小,例如別人布施一百萬,那我就要發(fā)愿布施一千萬。同樣的,在發(fā)愿時,也不要陷入數(shù)字、數(shù)量的框框中,否則框框過大,那會變成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流于狂想、空想;框框過小,則又局限了各種可能性,又流于個人的小愿。

  人不要被框框局限,但要有大方向,從人道、天道,解脫道,菩薩道到佛道,層層超越。從近而遠、從小而大、從微而著,有次第、有彈性地不斷進步,這才是佛教徒標準的發(fā)愿方法和心愿。

  做為一個佛教徒,狂想不能有,但宏愿不能沒有;蛟S自己微言輕,沒辦法登高一呼使得萬山相應(yīng),但還是要有為社會奉獻、希望影響整體社會的大愿心。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