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印順導(dǎo)師之《方便之道》

  讀印順導(dǎo)師之《方便之道》

  菩提法師

  一、緒論

  《方便之道》一書收于《華雨集》的第二冊,是印順導(dǎo)師“從一般的方便道,來說明印度佛法的流變,表示印度佛教史的一面”(1)的力作。一切佛法是出現(xiàn)于印度人間,因釋尊在印度成佛說法而開始的,而一切教典的原本,都是使用印度人的語文,經(jīng)傳誦、記錄而流傳下來的。佛法在印度的長期(約一千六百年)流傳、分化、嬗變。印順導(dǎo)師把它分為:“一、‘佛法\’;二、‘大乘佛法\’;三、‘秘密大乘佛法\’”(2)三個時期。而三大時期的演化,印順導(dǎo)師曾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中這樣說:“從佛法而演進到大乘佛法的過程中,有一項是可以看作根本原因的,那就是佛涅槃所引起的,佛弟子對佛的永恒懷念”。(3)《方便之道》一書正是基于這一根本理念,而予“佛法”、“大乘佛法”在演進過程中一合理的解說,并通過充分、縝密、詳實的史料、典藉予以論證。對方便道的施設(shè)及其發(fā)展,都作了清晰的說明與交待。并認(rèn)為:“佛法”是解脫道,“大乘佛法”是菩提道;解脫道是甚深的,菩提道是難行的。為了宏法利生,無論是攝引初學(xué),種植出世善根,或是適應(yīng)當(dāng)時當(dāng)?shù)氐囊话愀鶛C,不能不善巧的施設(shè)方便。佛法展開的修行方便是重“信”的,淺近容易一些,也就能普及一些!鸱ㄈ绱蠛,漸入漸深’。所以由淺而深,由易入難,不能不說是善巧的方便。不過古代的方便,有些是適應(yīng)神教的低級信行;有些是適應(yīng)不務(wù)實際的信行,如過分的重視方便,以為是究竟無上的,那不免‘買櫝還珠\’了!”印順導(dǎo)師對方便道的這一精辟見解,對于那些只求方便,“不務(wù)實際”的人來說,無疑是一份催醒劑。

  二、方便道之施設(shè)

  “釋尊修證而得究竟解脫的,名為法。佛是正法圓滿體證者,教法由佛而傳出,所以名為佛法!(4)這是印順導(dǎo)師對“佛法”的理解。佛法是甚深的,是一般人所不容易信受契入的。釋尊為了眾生………人類的難以教化,起初曾有不想說法的傳說,但是眾生雖難以受化,畢竟還是有煩惱薄而根性利的。也就是說,眾生極難化度,但到底也有可以度脫的,因此佛才決定為眾生說法,開展了他覺世度人的法門。

  釋尊是以八正道而現(xiàn)等正覺,八正道亦是一切圣者所共由的,稱為“古仙人道”。若離了八正道是不可能現(xiàn)等正覺與涅槃的,因此,“八正道為圣道的總綱”。(5)八正道就是中道,也就是佛法的解脫道。“中道………。八支圣道的修行,是以正見為先導(dǎo)的。從眾生身心自體去觀察,通達緣起“此有故彼有,此生而彼生”而苦蘊集;“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而苦蘊滅?嗵N集是生死流轉(zhuǎn),苦蘊滅是解脫涅槃。如實知緣起的集滅而修行,達到悟真諦,就成為圣者”。(6)這是印順導(dǎo)師依中道正法……。如實的解脫道而闡明“佛法”的根本意趣。但是,“中道正行的修證,對于一般根性來說,到底是難了一些。因為眾生無始以來,一直系縛在‘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中,成為眾生……。。人的特性。核心是自我,表現(xiàn)為(情感的)‘我我所愛\’;在知識開展中,成為‘我我所見\’,而更根深柢固的,是(意志的)‘我我所慢\’。要徹悟緣起無我,離見、愛、慢而究竟解脫,不能不說是‘甚深\’了,釋尊大慈悲心,不舍眾生,所以有方便道的施設(shè)!”(7)這是印順導(dǎo)師對方便之道產(chǎn)生的原因,作一簡明扼要的回答。

  三、方便道之發(fā)展

  釋尊安立的方便道,是在佛法的開展中次第形成的:“初修與四不壞凈(又名四證凈、四證信。即佛證凈、法證凈、僧證凈、僧證凈。)相關(guān)的四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其次念五事: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舍。末后再加入念天,就是六念”。(8)六念法門是以信為先導(dǎo)的方便,特別是在家弟子的方便道。它有一般宗教的共通性,有安定內(nèi)心,卻除憂怖的作用。但六念法門的演化,隨著佛陀涅槃后,佛弟子對佛陀的永恒懷念,念佛法門也特別地發(fā)達起來。

  釋尊的涅槃,引起佛弟子內(nèi)心無比的懷念。對佛的憶念,深深地存在于內(nèi)心,表現(xiàn)于事相方面的是對佛陀遺體(舍利)、遺跡(如誕生處、成佛處、轉(zhuǎn)*輪處、入涅槃處)、遺物(如佛所用過的缽等)的崇敬與巡禮。印順導(dǎo)師在《方便之道》第三章方便道之發(fā)展趨向中說:“佛滅后造佛舍利塔、造嚴(yán)飾的佛像,彩畫佛像以華、香、幡、蓋、音樂,供養(yǎng)佛塔與佛像;歌贊佛的功德;向佛塔、佛像,禮拜、合掌、舉手、低頭;稱南無佛,這些就是成佛的“異方便”,是釋尊涅槃后,佛弟子懷念佛,在神教化的氣運中發(fā)展起來的”。(9)

  念佛是以信為方便的易行道,是適于信行人的法門。在佛教的發(fā)展過程中,念佛被賦予了“他力”色彩,念佛可免厄難,念佛可不墮地獄,念佛可得佛力的救濟,更進一步地念佛可凈除業(yè)障、念佛可往生凈土、念佛可不退菩提。念佛功德的不斷強化,使得念佛法門逐漸地興盛起來。十方佛的確信,更增添了念佛法門的普及。印順導(dǎo)師在《方便之道》第六章第二節(jié)大乘念佛三昧中說:念佛法門的廣大流行,念他方佛經(jīng)典的不斷傳出,表示了“大乘佛法”界的一項重要意義。根本原因是:“佛弟子對佛的永恒懷念”。釋尊在世,佛弟子見佛,聞法,如說修行。佛涅槃后,雖還是聞法、修行,在一般佛弟子的心目中,到底沒有佛那樣的應(yīng)機開示,鞭辟入里。從釋尊入滅到彌勒成佛,要經(jīng)一段漫長(而沒有佛法的時期)。修學(xué)佛法的,如還沒有見諦,得須陀洹果,雖憑善業(yè)而往來人間天上,但長期不逢佛法,是有誤失墮落的可能的,這該是佛弟子永恒懷念的重要因素,F(xiàn)在十方有佛。勝解念佛而三昧成就的,能見佛,能聞佛法,還能與佛問答,那真是太理想了!念佛的往生佛國,可以不離見佛聞法;能滿足佛弟子的愿望,是一切念佛法門盛行的原因。

  四、方便道的主要內(nèi)容

  “釋尊涅槃了,引起佛弟子無限的懷念。部分佛子的懷念,傾向于形而上的,理想化的,引出了“大乘佛法”的新境界”。(10)聽聞、受持、親近、讀、誦、為他說、正憶念,書寫、供養(yǎng),施與他人等通俗易行的方便,是大乘興起時,因教界書寫圣典而展開的!赌υX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八總合持經(jīng)的方便為:“一者、書寫,二者、供養(yǎng),三者、傳流(施他),四者、諦聽,五者、自讀,六者、憶持,七者、廣說,八者、自誦,九者、思惟,十者、修行”。(11)《方便之道》第二章大乘念法法門,印順導(dǎo)師這樣說:“大乘的智行是“念法”為主的,以受持,讀、誦等為方便,因經(jīng)的‘書寫\’而流行,信行是‘念佛\’為主的,以持名、禮拜、懺悔等為方便,因‘佛像\’的興起而盛行!(12)對修行易行道的方法,《大智度論》更作了如下的說明:“菩薩法,晝?nèi)龝r,夜三時,常行三事:一者,清旦偏袒右肩,合掌禮十方佛言:我某甲,若今世,若過(去)世,無量劫身、口、意惡業(yè)罪,于十方現(xiàn)在佛前懺悔,愿令滅除,不復(fù)更作。中、暮、夜三亦如是。二者、念十方三世諸佛所行功德,及弟子眾所有功德,隨喜勸助,三者,勸請現(xiàn)在十方諸佛初轉(zhuǎn)*輪,及請諸佛久住世間無量劫,度脫一切。菩薩行此三事,功德無量,轉(zhuǎn)近得佛!(13)易行道的內(nèi)容是多方面的,但到《普賢行愿品》則可說是集易行道之大成:“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營養(yǎng);四者、懺悔業(yè)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zhuǎn)*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xué),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14)這些都可說是信方便的易行道。

  在“佛法”中,懺悔是進修的方便,到了“大乘佛法”,懺悔罪業(yè)成為日常修持的方便。因此,《方便之道》的第四章懺悔業(yè)障,從“佛法”中懺悔的原始意義,進行剖析,從而說明懺悔業(yè)障在重信的“大乘佛法”中的演進過程。印順導(dǎo)師說:“大乘懺法,是日三時,夜三時……每天六次的在十方佛前起悔!胺鸱ā钡谋玖x,只懺悔現(xiàn)生所作的惡業(yè),隨犯隨懺,勿使障礙圣道的修行(僧伽內(nèi)部,更有維護僧伽清凈的意義)。過去生中所作的惡業(yè),可說是不加理會的。重要的是現(xiàn)生的離惡行善,降伏、斷除煩惱,如煩惱不起、降伏、斷除,身、語、意三業(yè)一定清凈,能修善以趣入圣道;趣入圣道,那過去無邊的業(yè)力,一時失卻了感報的可能性!按蟪朔鸱ā钡囊仔械,特重懺悔無始以來的惡業(yè)(主張離煩惱根本的我法二執(zhí)的,是智證的大乘),與“佛法有著非常不同的意義。雖然能真誠懺悔的,時時懺悔的,改往修來,也有離惡向善的作用,然從佛法的思想發(fā)展來說,這是值得重視的!(15)為什么呢?“可能是,佛教界業(yè)報說的發(fā)達!痹跇I(yè)報說通俗流布中,一般信眾,可能帶有一些宿命論的傾向。而懺悔業(yè)障的涵義及方法也就多了些世俗迷妄的行為,以至近代中國佛教,皆以經(jīng)懺佛事為懺悔的方便了。

  五、方便道與往生凈土

  “往生”是死此生彼的一般用語,如往生天上,往生地獄。以“往生凈土”來說,十方凈土,隨愿往生,所以也并不等于往生西方凈土。而中國佛教,說到“凈土”似乎就是西方極樂世界,說到“往生”,就是往生西方!斑@表示了中國佛教界,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凈土信仰的普遍、深遠”。(16)

  十方凈土雖多,無如東西言兩大凈土普及。而東方阿眾佛的妙喜凈土,卻因重智證的甚深行而漸被人們遺忘。唯有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凈土是重信的易行道,在通俗普及的情況下盛行起來。印順導(dǎo)師在《方便之道》第五章,往生極樂凈土中說:“東方阿眾佛土,如旭日東升,象征了菩薩的初發(fā)大心,廣修六度萬行,長劫在生列間度眾生,而歸于成佛,入涅槃;是重智的。西方阿彌陀佛,如落日潛輝,不是消失了,而是佛光輝耀于那邊……彼土(彼岸,也就是涅槃異名);重于佛德的攝受,重于信行。”(17)重于信行的方便道,理所當(dāng)然地被人們所樂意信受。況且,阿彌陀佛的凈土是最勝最第一的,特別是:十方世界眾生,發(fā)愿往生阿彌陀佛國的,一定能往生極樂,甚至傳出“十念乃至一念”皆可往生。往生西方極樂國土的主要條件是“一心不亂”,“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往生彼國”。但是這些重要的條件,隨著稱念阿彌陀佛的盛行,而似乎變得無關(guān)緊要,以為只要信仰,不分持戒犯戒,作善作惡,依阿彌陀佛的悲愿都可以往生極樂,那是顛倒勝義,自誤誤人了!”(18)

  “大乘佛法”的主流,是甚深廣大的菩薩道。菩薩發(fā)大菩提心,凡是有利于眾生的,沒有不能施舍的,沒有不能忍受的;菩薩行難行大行,而能歷劫在生死中,利益眾生,菩薩實在太偉大了!但由于法門是“甚深難解”,眾生的根性又是怯劣的多,所以向往有心,而苦于修行不易,深感自己的業(yè)障深重,即使發(fā)心修行,也容易退失這所以有念佛方便的易行道”。(19)往生極樂國是殊勝的易行道,不是為了享受安樂,而是為了精進修習(xí)佛道。在那邊沒有障礙,不會退落,容易修行,所以是易行道。如以為:往生極樂就是永遠享福;或以為生極樂,生死已了;或者想像為往生即是成佛。以往生極樂為目的,而不知從此正好修行,實在是誤解佛的方便之道。

  原始的念佛是從“六念”而生起的,隨著“佛弟子對佛的永恒懷念”,念佛的內(nèi)容也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起初念佛是念佛的色身為主,佛涅槃后,不見佛的色身,自繪畫的,木、石等造的佛像流行,有佛的具體形象,可以憶念思惟,念佛觀就盛行起來。所以修念佛法門的,要先觀佛像,然后“閉目思惟,系心在像”。觀像心得安住,能開目閉目,“坐臥行步,常得見佛”。這就是觀像,從佛像觀、生身觀、功德法身觀,至十方佛觀,是進一步發(fā)展到念佛見佛的般舟三昧(或名念佛三昧);是“大乘佛法”中念佛的深化。這樣的念佛,對于一般根性的眾生來說是無法達到的,因此,持名念佛的易行道,得到了普遍的稱揚。尤其在中國,念佛法門的普及曾達到“家家彌陀佛”程度,足見持名念佛的盛行。時至今日,持名念佛仍被為凈宗某大德推為唯一的念佛法門,可見其影響之深遠與廣大,易行道的持名念佛,約教化的普及來說,確是值得贊嘆的!但若以為念佛一門,無事不辦,那未免辜負(fù)了佛陀施設(shè)易行道的方便妙用,而埋沒了大乘法的深義大行!

  結(jié)束語

  上來的論述,是依印順導(dǎo)師《方便之道》的內(nèi)容,而作一“展轉(zhuǎn)傳抄”的說明,若有不妥之處,敬請諸大德指正!最后,引用印順導(dǎo)師在《印度佛教思想史》自序中的一段話,作為本文的結(jié)束!胺奖,是不能沒有的;方便適應(yīng),才能有利于佛法的弘布。然方便過時而不再適應(yīng)的,應(yīng)有‘正直舍方便\’的精神,闡揚佛法的真義,應(yīng)用有利于人間,凈化人間的方便。希望誠信的讀者,從印度佛教思想的流變中,能時時回顧,不忘正法,為正法而懷念人間的佛陀!”(20)

  1999、9、1 作于澳洲雪梨華藏

  附注:

  (1)《方便之道》第十頁

  (2)《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

  (3)《方便之道》第三頁

  (4)《方便之道》第十0頁

  (5)《方便之道》第二十五頁

  (6)《方便之道》第四十頁

  (7)《方便之道》第四十一頁

  (8)《方便之道》第四十八頁

  (9)《方便之道》第六十二頁

  (10)《方便之道》第九十六頁

  (11)《大智度論》卷七

  (12)《華嚴(yán)經(jīng)-普賢菩薩行愿品》

  (13)《摩訶般若波羅密經(jīng)》卷八

  (14)《方便之道》第一一九頁

  (15)《方便之道》第一八七頁

  (16)《方便之道》第二一六頁

  (17)《方便之道》第二二一頁

  (18)《方便之道》第二三一頁

  (19)《方便之道》第二三三頁

  (20)《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七頁

精彩推薦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