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現(xiàn)代化與化現(xiàn)代的意義與戰(zhàn)略
佛教現(xiàn)代化與化現(xiàn)代的意義與戰(zhàn)略 2010.11.24
佛教現(xiàn)代化與化現(xiàn)代的主題,不是今天才有的命題,而佛教現(xiàn)代化與化現(xiàn)代之所以成為今天的主題,是因為時代和人類生活的變局,實實在在的把這個命題推出了廟堂,趕進了江湖,留給佛教坐下來空談玄想的機會已經(jīng)沒有了,接下來的只能是一場場的實踐和上演,頗有些臨時抱佛腳的倉促和無奈。
盡管如是,我們還是愿意從佛教和社會的二條門徑出發(fā),梳理佛教現(xiàn)代化與化現(xiàn)代的時代旋律。
首先從佛教自身的教義來看,佛教的化現(xiàn)代,或是講佛教的現(xiàn)代化是否符合佛教的教義呢?如果這個化現(xiàn)代與現(xiàn)代化的方式違背了佛教教義,那我們就是佛教的千古罪人了。但若是通過與時俱進的共振,透過與時和諧的努力,我們能夠透過社會大眾的心靈需求而為社會提供出佛教本有的凈化心靈梳理心靈作為的話,那我們無疑就是佛教現(xiàn)代化與化現(xiàn)代的開路先鋒,我們就是那個走在前面的兄弟了。
佛教核心教義包括三個方面:第一,佛教教義的緣起性。佛教主張一切法都有其緣起,沒有無緣無故的新生,也沒有無緣無故的老去,新老更迭都是因緣所生法。既然是個因緣所生法,就強調(diào)了內(nèi)因及外在環(huán)境的互相緣起性。而今天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的大社會外在環(huán)境,普遍的信仰淡化,道德淪喪,人心躁狂,在這樣一個大的環(huán)境下,佛教和佛教徒是否還要把自己禁錮在山門里面,不問世事、滿臉菜色、毫無生機、一心求死呢?答案肯定不是的!佛教要用它鮮活的生命與靈動的力量為這個躁狂的時代注入一股清新的空氣,凈化躁動,為普遍躁狂的心靈帶來安寧穩(wěn)定的作用。所以從佛教教義的緣起性來講,佛教的化現(xiàn)代與現(xiàn)代化與佛教的教義是非常合拍的。
佛教的第二個核心教義是“一切都是在變化的”,這也就是佛教教義主張的變革性。佛所說的話總括起來就是戒定慧三學,但是戒定慧三學會隨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時代與時代潮流的變遷,這個戒定慧三學也會有其不盡相同的闡述與表達方式,以及隨之而來的不盡相同的作為。由此可見,佛教的化現(xiàn)代也是符合佛教的變革性的。
佛法根本教義的第三個方面就是她廣大的慈濟性。我們的生命都不是無緣無故而來到這里的,任何個體的生命都是由父母、兄弟、姐妹、鄰里朋友以及所有與我們有關的親近的人和無關的陌生人所構成,我們生活在一個星球上、生活在一片國土上、生活在一個社區(qū)內(nèi)、生活在一個村莊里,因此注定了我們彼此“同呼吸,共命運”的關聯(lián)性。因其關聯(lián),所以,佛教不能消極退隱,不但不能消極退隱,恰恰還要勇于承擔和勇于進取。承擔眾生的苦難,承擔生命的重負,承擔心靈的桎梏。而佛教又絕不是只強調(diào)被動的承擔或者忍受,而是積極的改造與變革,讓生命的苦難和桎梏透過智慧的中道修為而得到徹底的改觀和變化。這也就是梁啟超先生講過的“佛教是兼濟,而不是獨善。佛教是進取,而不是消極”的本義。從慈濟的角度講,佛教的化現(xiàn)代與現(xiàn)代化有其實在的緊迫與市場,因為是時代在呼喚佛教的慈濟。由此可見,佛教教義的廣大慈濟性是可以接受佛教自身的現(xiàn)代化與化現(xiàn)代的。
佛教教義的圓滿性與適應性告訴我們,佛教的化現(xiàn)代與現(xiàn)代化是佛教教義的固有因素,佛教的現(xiàn)代化與化現(xiàn)代是可行的。但是,如果我們僅僅從佛教自身的角度出發(fā),而不知道外在的時代環(huán)境是否需要佛教這些教義和作為,如果我們拿出了佛教的寶貝,卻不為時代所接受,那么這個內(nèi)在的變革需求和沖動與外在的環(huán)境和市場就根本是不搭界、不對等的,那么佛教自身的這場變革努力就是一種不知深淺的飛蛾撲火。讓我們轉(zhuǎn)換目光,來看看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是否真正到了它需求佛教的時候呢?
目前整個地球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經(jīng)濟指標高度發(fā)展了,發(fā)達和正發(fā)達國家的GDP上去了,這些物質(zhì)文明的高度發(fā)達,既帶給了人們整體物質(zhì)生活的舒適性與方便性,但與這種單純唯物的舒適與方便也同時帶來的人們自我身心的緊張與不和諧性,人類個體生命的自我愉悅感,在物質(zhì)層面的欲壑難填飽和之后的空虛感和無助感,導致了整體人類幸福指數(shù)與物質(zhì)發(fā)達指數(shù)的反比列增長,也就是物質(zhì)的高度發(fā)達,并沒有帶給人們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佛法第一個要關注的生命主題就是人類每一個個體生命的自我身心和諧。無論一個個體的人擁有多么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多么富可敵國的財富,如果他自己的身心無法和諧,毋庸置疑的,這個個體生命的質(zhì)量是不完善的。佛法戒定慧三學的目標就是讓我們通過每個生命個體內(nèi)心的修煉達到內(nèi)心的寧定,從而達到為自心減壓和化解內(nèi)心壓力的目的。一個無需神靈救贖,無需外在救贖或者麻醉而能夠自我凈化,而又真正能夠做到自我減壓的佛法就是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所最最緊迫的需求!
佛法關注人生的第二個命題就是自我和他人的群體關系。隨著社會的進步,可供人類使用的外在物質(zhì)越來越豐富,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便利,但隨之而來的卻是人與人之間的日益冷漠、猜疑和普遍的誠信匱乏,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佛教主張,當我們希望別人能夠如何時,先要讓自己做到如何,這也就是佛教教義自覺然后覺他,自利始能利他的外延。比如你希望別人信任你,你就首先要去信任他人。佛教倡導的自他關系和諧正是這個時代普遍面臨的人與人信任危機。大家都知道丹麥是全球幸福指數(shù)最高的國家,丹麥所以成為幸福指數(shù)最高的國家不在于她的經(jīng)濟多么發(fā)達,也不在于他們掌握的物質(zhì)空間多么便利與豐富,更不在于他們國民所擁有的物質(zhì)財富的多少,而是在于他們?nèi)伺c人之間的信任的穩(wěn)定和放松。個體的人活著就不可能脫離社會,沒個人必須跟他人,跟熟悉的人和陌生的人,跟整個的社會發(fā)生關聯(lián),而如何和諧自他社會關系,是佛教千百年來慈悲濟世的不變主旋律。
佛教一向主張“莊嚴國土利樂眾生”。國土就是我們生存的環(huán)境,環(huán)境的污濁與惡化,必然讓依環(huán)境而生活的人們最切近的感知到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佛教還主張“依正莊嚴”,依就是生命所依賴的環(huán)境,正,就是正在依賴環(huán)境而活著的人們,所以如何保護我們生存的環(huán)境,佛教沒有空洞的口號或者儀式,而是實實在的有著佛教自己千百年來的踏踏實實的實踐和努力。縱觀目前中國大陸的大大小小的寺院,無論在文物部門旅游部門還是宗教部門手里被使用或管理,“天下名山僧占多”的俗語本身就證實了佛教和佛教徒對環(huán)境保護的成果和努力。在今天片面追求物質(zhì)經(jīng)濟發(fā)展的大背景下,如何運用佛教“人類與自然和諧”的已有經(jīng)驗,絕不單純是某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單一問題,而是全人類共同的生存問題。
佛教主張“眾生平等百姓樂業(yè)”的和平盛世,佛教同樣主張“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和諧盛世,佛教更主張“心安國土安,心凈國土凈”的人間極樂凈土的創(chuàng)造和努力,這即是時代對佛教的需求,也是佛教自身本具的教義和經(jīng)驗。因此佛教的化現(xiàn)代與現(xiàn)代化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要越快越好的。遺憾的是佛教自身,還沒有拿出一份令時代滿意的、像樣的答卷出來。
從佛教化現(xiàn)代與現(xiàn)代化的具體戰(zhàn)略來說,我們應該注重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重生不重死。
第二、重人不重鬼。
第三、重慈濟而不重退隱。
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目前流行的佛教大都是以來生、來世為目標,而眼前的現(xiàn)代,現(xiàn)世呢,卻是一種可憐的等待被救贖的過程。這個教法讓人們對于現(xiàn)世失去了積極向上的動力,也沒有了創(chuàng)造的主觀性參與性與能動性。所以我們當前首要的任務就是要把傳統(tǒng)佛教的重鬼不重人,重死不重生的頹廢態(tài)勢逆轉(zhuǎn)過來,這個逆轉(zhuǎn)不是對傳統(tǒng)佛教的反叛,更不是一場佛教革命,而僅僅是一種回歸,是一種正本清源的回歸;貧w到釋迦牟尼的教法,回歸到直指人心,回歸到以開發(fā)和完善每個生命個體的智慧,以利樂和慈濟我們身邊的眾生,以莊嚴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和國土為其核心目標。所以我們現(xiàn)在倡導“人心、人本、人文”的佛教,我們更呼喚“人心、人本、人文”的佛教。
國際善地禪修公社,我們的目的:
在人文上更加人文。
在人本上更加人本。
在人心上更加的直指人心。
明奘
2010年11月24日于吉林
- 上一篇:自覺、自度、自立的佛法才是佛法
- 下一篇:我想辦一所佛教大學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佛教不是消極避世,而是積極入世的
- 太虛大師:學佛者第一步需要對佛與佛教有種認識
- 界文法師:佛教的慈悲觀怎么理解?
- 妙江法師:“科學”、“貿(mào)易”、“單位”這些名詞都出自佛教
- 大安法師:佛教“牧!笔鞘裁匆馑?就是在修心
- 大安法師:佛教經(jīng)典與道教經(jīng)典可以同時誦嗎?
- 印光大師:佛教以孝為根本在大乘經(jīng)中多有闡發(fā)顯明
- 宏海法師:佛教宗派是怎么形成的?
- 凈界法師:佛教天乘四空定之空無邊處定
- 覺真法師:佛教因果論的社會功能和倫理價值
- 界文法師:佛教是如何看待慈心禪的?
- 宏海法師:佛教為什么不殺生?戒殺是首善
- 印光大師:佛教往生的故事,佛力加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 覺真法師:佛教的平等思想,是科學而又偉大的
- 圣嚴法師: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嗎?佛教有世界末日嗎?
- 明海法師:佛教為什么提倡吃素?
- 本源法師:佛教中有“女神”嗎?大愛道比丘尼的故事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