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弘道以利物,唯飾智以驚愚
梁武帝
梁武帝的歷史教訓,更是從歷史上,讓我們警惕于“尚賢與執(zhí)著形式”的重大危險。宋代贊寧大師的《續(xù)高僧傳·智藏傳》曾贊嘆梁武帝,謂之:
“逮有梁革命,大弘正法”(《大正新修大藏經》,《續(xù)高僧傳五·智藏傳》)
其《慧云傳》又說:
“梁高撥亂弘道,偏意釋門”(《大正新修大藏經》,《續(xù)高僧傳二十五·慧云傳》)
“革命”這個詞匯,唐以前就已經開始用了;撥亂,反之則正;梁武帝偏意釋門。
眾所周知,他是個舉足輕重的歷史名人。虔誠信佛,幾次出家,六藝備閑,基登逸品。雖登大位,萬機多務,猶手不釋卷,燃燭測光,常至戊夜,親注《大品》,造《斷酒肉文》及《凈業(yè)疏》,于同泰寺剃度而升座講《涅槃經》。又撰寫《通史》六百卷,《經海》三十卷,《五經義疏》、《講疏》等合二百余卷。
他親自制文發(fā)愿,祈憑佛力永棄道教。晚奉佛道,日止一食,膳無鮮腴唯豆羹糲飯而已,事忙則忘食。日才過中便漱口而坐,又制《涅槃》、《大品》、《凈名》、《三惠》諸經義計數(shù)百卷。于同泰寺升座時,名僧碩學聽者常萬余。布衣木棉皂帳,一冠三載,一被二年。自五十外,便斷房室,不飲酒不取音樂。此后勤于政事,冬則四更把燭看事,執(zhí)筆觸寒手為皴(cūn)裂……。
這一看我們就知道,梁武帝是個了不起的人,甚至是個偉人,何以至于落一個“飾智以驚愚”的說法?
諸葛亮《出師表》被認為是千古美文,其“近賢臣,遠小人”是人所公認的。然而,是了不起,就一定要尚其賢舉其能嗎?(尚賢,墨家的政治主張。若單由權勢而不由治心去考量,尚賢也頗有道理!渡匈t(上)第八》: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為政于國家者,皆欲國家之富,人民之眾,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貧,不得眾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亂,則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惡。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為政于國家者,不能以尚賢事能為政也。是故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務,將在于眾賢而已。”《尚賢(中)第九》: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國家,欲修保而勿失,故不察尚賢為政之本也!”何以知尚賢之為政之本也?曰:自貴且智者為政乎愚且賤者則治,自愚賤者為政乎貴且智者則亂。是以知尚賢之為政本也。)墨家的“尚賢”是否真的正確,是否通用于一切處?
假如梁武帝作為標榜被樹立起來,一定會有問題。歷史上就曾發(fā)生過讓人惋惜的慘劇:依唐代魏征《梁武帝贊》的說法,武帝由于“仁愛不斷”“過分姑息”,親其近悻(xìng,怨恨、惱怒),愆(qiān)犯多縱舍。并且不能息末敦本,斷雕為樸,慕名好事,崇尚浮華,抑揚孔墨,流連釋老。甚至于終夜不寐、日旰(gàn)不食……等原因,終致以耄耋(mào dié,八九十歲)之年餓死臺城。
“餓死臺城”,成為了這位偉人形象身下永遠也揮之不去的影子。只要進行“尚賢”教育,樹立道德模范形象,餓死臺城的結論就會接踵而至。甚至于韓愈在攻擊佛教時,也死死抓住這條辮子不放,使佛弟子十分尷尬。他說,如果信佛真有你們說的那么好,何至于梁武帝一生拜倒于佛足之下,而卻終究只落個侯景之亂中餓死臺城的下場?
“尚賢”決不能成為激發(fā)后學的常規(guī)做法,否則將在這里形成話柄。如《走向未來的信仰》一文認為,因為信仰不是一種“心靈寄托”,而是“心靈歸宿”,所以并不需要將心的取舍寄托到“尚賢”的目標上。其實,心靈寄托源于對一切方向的迷惘無助、乃至空虛無聊。而信仰是正視人生無回避,且敗不氣餒、苦不畏縮,是“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而自食其力的“心靈歸宿”主義。
因此,“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是自利化他最需要的精神,至于以念佛等方式為治病發(fā)財?shù)氖侄,?a href="/remen/fengshui.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風水數(shù)算作謀利的方式,則是更加要不得的“下作”。連梁武帝都被唐相魏征評價為“非弘道以利物,唯飾智以驚愚”,更何況當今這些中華民族的不肖之子孫呢?大行“飾智以驚愚”之道,就連“尚賢貴貨”的不肖之舉,也被他們再又異化而變質了。
- 上一篇: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
- 下一篇:問提“天下皆知”
- 明海法師:要不忘初心,善于觀察因緣、隨順因緣
- 明賢法師:從古到今僧服都未曾改變 為什么說僧服是無價寶?
- 明賢法師:修行人對人生的三點理解 進入禪修境界的重要常識
- 明賢法師:玄奘大師揚威異域立論高明一字不易
- 明賢法師:勿在背地說人壞話!
- 明賢法師:舍命為爭取宗教信仰的彌光老和尚
- 明賢法師:嗔恨墮入惡趣忍辱功德殊勝
- 明賢法師:走偏的人間佛教:“人成即佛成”訛誤半世紀
- 明賢法師:禪修要放棄一切成見
- 明賢法師:企業(yè)家為什么熱衷學佛
- 明賢法師:如果人人出家會怎么樣
- 明賢法師:佛教的世界觀
- 明賢法師:尼泊爾的中華寺
- 明賢法師: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
- 明賢法師:佛身如金,清凈無漏
- 明賢法師:門票關乎佛教根本 不止免費那點事
- 明賢法師:千年那爛陀興衰
- 明賢法師:佛說五個“不”連貫起來的修行路
- 明賢法師:為山僧明空上人紀行
- 明賢法師:喂鷹救鴿舍身飼虎 佛陀前世度生無數(shù)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