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圣在一念之間 在迷悟之間

  他把這個人分成四界。身界的人,吃喝拉撒睡,生兒育女。心界的人,想好想壞,說是說非。意界的人,意念專一。比如說要去修行,要去奉獻,他以“一意”為他生命的主體。志界的人,就是菩薩,以度眾生為自己的志業(yè)。為了度眾生,他忘記了自己的意,忘記了自己的心,忘記了自己的身,所以說他是志界人。

  那么我們可以對號入座。你是身界的人,爭名奪利;心界的人,患得患失;意界的人是不錯的,活在專一的精神世界里面,但是他是不圓滿的;只有志界的菩薩,他才是比較高端的。所以說“王鳳儀”這個分法,有重大的參考價值。而把人分成四界,對我們了解“眾生”有一定的幫助。

  第十、還有把人分成天命、性命、秉性。

  這個分法,符合醫(yī)學(xué)原理,也符合儒學(xué)原理。我們都知道“孔子五十知天命”。那如果我問你什么叫“天命”?不是所有人都能回答上來的。我們一般把“天命”講成“宿命”。我在這里告訴大家,“天命”是父母未生之前,我們與日月同體的純陽之體。那是極其妙的,用語言都難以表達的。

  “性命”,是父母和合之后,陰陽二氣交合而成。生男生女,父母是不能夠決定的。有的很頑愚,有的很聰慧,這都是由“性命”這一部分決定的。天地間的一股清氣,通過父母這個傳媒,導(dǎo)入我們的身體。

  “秉性”這一部分,又叫“習(xí)性”。女人有女人的習(xí)性,男人有男人的習(xí)性。“江山易改秉性難移”,人要改變自己的習(xí)性是非常難的,所以說叫“秉性”。“秉性”是雜染的,有善有惡,有清有濁。因此,我們一般人的修行在“秉性”這個層面。而這個“秉性”修成以后,必須達到“知天命”。孔子說“五十知天命”,“天命”是杳杳渺渺的,是純陽之體,非常難以用語言表達。

  第十一、現(xiàn)代人之“心”。

  現(xiàn)代有很多人練瑜伽,尤其是在印度的文化的影響下,他們現(xiàn)在創(chuàng)造了一個詞,叫“身心靈”。

  首先申明,對“身心靈”這個提法,我認為可以使用,但是用的時候要特別小心,看你怎么注釋。本來“身”和“心”就是一體的,再加一個“靈”。這個“靈”把它理解為“靈魂”就很危險了。“身”好理解;嫉没际У“心”,講成氣,講成理性都好解釋。但是講到“靈”的時候,把它解釋成“佛性”可以,如果把它解釋成“靈魂”的話,就會成為“一神論者”“二元論者”,是非常危險的。必然會找到一個“上帝”,成為靈魂的源頭。

  因此以上這些內(nèi)容,是濃縮的一個精品的內(nèi)容。每一條,都需要讀大量的書,做理性的思考,乃至于參禪打坐,才能明白這些內(nèi)容的法要。為什么要簡單地講?如果講得太復(fù)雜,你們一定會覺得混亂的。所以只把最核心的內(nèi)容講出來。

  最后,這一堂課主要是講的“如來藏心”。要了解“如來藏心”,可以看這個“圖”。

  最中間的這一部分就叫“如來藏心”,在密教里叫“胎藏”。大到我們整個世界,小到我們這個人體,其實是個“壇城”,是個“胎藏”。

  “圖”的第二部分,就是我們在前面講的“如來藏”的幾層結(jié)構(gòu)。

  “不空”,因為它可以幻化萬有,所以它不是頑空的。

  從凡夫“有”的角度來看,它是空的,因為它看不見摸不著。就像一把鹽撒在海里面,它確實融進去了,但是你看不到。又像一杯水,在里面放茶葉它就是茶葉的味道,放糖就是糖的味道,放鹽就是鹽的味道。因此,在凡夫的角度來看,這個“如來藏心”是空的。

  因為它有三個性質(zhì),“空”、“不空”、“空不空”。因此它是萬有萬物的溫床,小到微塵,大到大千世界,從動物、植物、礦物、人類,都是“如來藏海”泛起的浪花。因此我在這里做一個比喻,“如來藏”又叫“如來藏海”,“如來藏心”,象海水一樣,遇到因緣(這個因緣就是風(fēng))就會起浪。浪湮滅以后又是海水。我們現(xiàn)在在這里講得最妙的地方,就是要知道浪就是水,水就是浪,F(xiàn)象就是本體,本體就是現(xiàn)象。像就是體,體就是像,體用關(guān)系。如果你想繼續(xù)去深造的話,在哪里能夠找到這些精品內(nèi)容呢?

  第一部是《楞嚴經(jīng)》!独銍澜(jīng)》里面“七處征心”。佛問阿難,你的心在哪里?阿難上下內(nèi)外覓心了不可得!独銍澜(jīng)》里面“七處征心”,表面上是講的“心不可得”,實際上是給我們凡夫講經(jīng)說法的時候,“沒有心”是要你先把心空掉。因為這個“如來藏心”不僅是理解,而且是要通過修證以后才能證得,證到“楞嚴大定”,證到“如來藏心”。

  第二部經(jīng)叫《如來藏經(jīng)》!度鐏聿亟(jīng)》里面用了十個比喻。就像比喻蓮花,蓮花枯萎了,里面的“胎藏”就露出來了。又比喻成蜂和蜜,蜂走了,蜜就留下來了?偣灿昧耸畟比喻把“如來藏”描述給我們,明明白白。經(jīng)文也不長,文字也很好理解。

  最后一部是《密嚴經(jīng)》!睹車澜(jīng)》的核心內(nèi)容就是前面講的“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怎么樣轉(zhuǎn)識成智,在《密嚴經(jīng)》里講得清清楚楚。

  今天講的內(nèi)容是濃縮的,全都是“干貨”。每一條,必須把它記在心里,記在筆記本上,反復(fù)地去參悟才能明白它的內(nèi)容。一旦明白了這些內(nèi)容以后,你突然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秘密,佛說“萬法唯心”、“萬法唯識”,是真實不虛的。

  “如來藏”須臾沒有離開我們,我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都是“如來藏”的呈現(xiàn)。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