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二十四孝之'戲彩娛親':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 />

懺悔—一層又一層的不孝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圖:二十四孝之'戲彩娛親':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有的事情在二十年前,我完全沒有發(fā)現(xiàn)自己有什么不對,二十年后愈想愈慚愧,愈懺悔。從前有一天,爸爸看病看得很累時,忽然他很激動的告訴我們說:‘為什么每一天都沒有人告訴我一句歡喜的話?’當時我以為爸爸心情不好而發(fā)脾氣,所以只是靜默的不敢說話。爸爸看我們都沒有功能,也只有自己靜下來。后來我自己當了醫(yī)生,才體會到那種每天日夜都只有聽到訴苦和埋怨的滋味。真的,世間可以說沒有人會在心情很好的時候,想去看醫(yī)生,向他說一句歡喜的話。爸爸是辛苦了幾十年而說出的心聲,但是我了解他卻太遲太慢了。小學時聽老師說二十四孝,有一位老萊子,他雖然很老了,每天依然變把戲令父母歡喜,這種故事和道理我雖然聽過,但是根本沒去實行,無怪乎爸爸說我是零分。

  我自己沒去觀察,沒能體會爸爸每天生活的滋味,也沒有自己主動發(fā)心去讓他高興,這是我第一層不孝。當爸爸已經(jīng)說出他的心聲,我聽到了只認為他在生氣,未曾用心去體諒他激動的苦衷,也沒有任何安慰他的表示,這是第二層更加嚴重的不孝。過了很久也不曾發(fā)現(xiàn)自己有任何的錯誤,都不知道要懺悔改過,實在是非常的愚癡。

  當知道人家心情不好,不肯發(fā)心去給他快樂,就是沒有慈悲。別人有痛苦時,不知如何幫助他,甚至連說一句體諒的話也不會,就是沒有智慧。學佛學得沒有慈悲,又沒有智慧,真不知是在學什么,可以說一點功能都沒有!佛是萬德萬能的,我竟然學得無德又無能,甚至連說一句適當親切的話來供養(yǎng)爸爸都做不到,在孝道上真是零分。

  以前總是認為對家人熟人似乎不必說一些親切、關懷、歡喜、贊嘆的話,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觀念,菩薩戒上規(guī)定說,每天至少必須要用一句偈分別來贊嘆三寶功德,若有一天不贊嘆就是犯戒,這并非三寶很喜歡人家贊嘆,而是我們學習菩薩道必須經(jīng)常提醒,經(jīng)常練習善用我們的身口意和佛性相應,去幫助眾生修功德,那么當然必須要練習用語言做功德,否則難道我們的嘴只會吃飯和說沒營養(yǎng)的話嗎?有人須要言語的安慰幫助,我們就說‘我不會,我沒有這個功能’嗎?實在說,不會也要練到會啊!否則,就像爸爸說的‘你連一點布施歡喜的功能都沒有,是要怎樣行菩薩道呢?’過去的不孝已經(jīng)沒辦法彌補了,只有現(xiàn)在求懺悔改進,真心去實行。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