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佛教醫(yī)療學——佛教五明之一的醫(yī)方明
略說佛教醫(yī)療學——佛教五明之一的醫(yī)方明
道堅法師
鑒于目前人們對佛教社會功能的迷惘甚至誤解,導致在認識上普遍存在誤區(qū),不能正確對待人們的身心疾患,特發(fā)此文,對佛教醫(yī)學作一個簡單的介紹,以正視聽。
佛教在傳播佛法的過程中,要求佛弟子學習各種方便法門,為眾生行菩薩道,這些方便法,佛教統(tǒng)稱為“五明”,也稱“五明處”。五明即聲明、因明、醫(yī)方明、工巧明和內明。五明的內容很廣,玄奘大師述《大唐西域記》卷二說︰“聲明,釋訓詁字,詮目疏別。工巧明,伎術機關,陰陽歷數(shù)。醫(yī)方明,禁咒閑邪,藥石針艾。因明,考定正邪,研核真?zhèn)巍让?究暢五乘,因果妙理。”《瑜伽師地論·菩薩地力種姓品》也說“菩薩應當求一切菩薩藏法、聲聞藏法、一切處論、一切世間工業(yè)處論”。此中,菩薩藏法和聲聞藏法屬于內明,一切處論指聲明、因明、醫(yī)方明,一切世間工業(yè)處論即工巧明。這里要介紹“禁咒閑邪,藥石針艾”的醫(yī)方明。
記得我受恩師心月長老和得戒大和尚妙湛長老之教,在社會大學攻讀醫(yī)學之時,曾遇到許多非議。如一位法師曾質問我“你不學佛教醫(yī)方明,跑到社會上學什么醫(yī)學”。說明我們必須清楚什么是佛教醫(yī)方明,其包括那些內容等。
從上述五明的論述中,根據(jù)玄奘大師等論點,可以明了醫(yī)方明,就是能治療眾生疾苦的醫(yī)學,而不是獨立于社會醫(yī)學之外的“佛教醫(yī)學”。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所以醫(yī)方明不僅要涉及到中國古代的醫(yī)藥學,也要涉及到印度甚至南亞及南亞周圍一些地區(qū)(古代統(tǒng)稱為“西域”)的醫(yī)藥學。正是由于佛教的傳播,促進了中國與印度這兩大文明古國的醫(yī)藥學交流,使中國醫(yī)藥學在不斷吸收外來因素的基礎上發(fā)達繁榮起來。
佛教對身心的健康非常重視,認為只有身心達到平衡狀態(tài),而不是單純的身體健康就是健康,這與國際現(xiàn)在慣用的健康概念是一樣的。佛教徒稱佛為大醫(yī)王,認為其演說妙法,就是“妙伽陀”,即治療煩惱的苦口良藥。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佛在成佛前,即系統(tǒng)學習過醫(yī)方明,對人體的構造和生理衛(wèi)生等,有深刻的認識。他在為弟子治病過程中,注重身心的全面治療,比現(xiàn)代一般意義上的醫(yī)學,更具有全面性和系統(tǒng)性。佛的弟子中,精于醫(yī)學或對醫(yī)學作出杰出貢獻的人很多,如有醫(yī)五之稱的耆婆居士,是將佛學圓融于醫(yī)藥學的第一位著名醫(yī)學家!镀刨しザ嗍穫鳌分杏涊d迦膩色迦王的御醫(yī)遮羅迦著《醫(yī)方集》,對后世的醫(yī)藥學有很大影響。謀害羅迦后有妙聞居士出,他的醫(yī)藥技術為八宗之祖龍樹菩薩所傳習。后來的父使居士著有《八支心要集》等,西藏也有譯本。這些佛教醫(yī)藥學家,所傳習的醫(yī)藥學屬印度醫(yī)學。
印度醫(yī)學隨著佛教而傳入我們,并豐富了祖國的醫(yī)學系統(tǒng)。如佛教經典中提到的“四大致病”說、“四百四病”學說,在中國古代醫(yī)籍常常引用。四大學說,與中國傳統(tǒng)五行學說有一定相似處。所謂四大,即“地、水、火、風”四大,《三藏法數(shù)》對四大進行了詳盡的解釋:
四大者,謂人之身,攬外地水火風四大,而成內身四大。因對色香味觸四微,故稱為四大也。
[一、地大],地以堅礙為性。謂眼耳鼻舌身等名為地大,若不假水,則不和合。經云:發(fā)毛爪齒、皮肉筋骨等,皆歸于地。是也。
[二、水大],水以潤濕為性。謂唾涕津液等名為水大,若不假地,即便流散。經云: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于水。是也。
[三、火大],火以燥熱為性。謂身中暖氣,名為火大。若不假風,則不增長。經云:暖氣歸火。是也。
[四、風大],風以動轉為性。謂出入息及身動轉,名為風大。此身動作,皆由風轉。經云:動轉歸風。是也。
如果四大不調,就是四大致病說。所謂“一大不調,諸患并起。地大增故,腫結沉重,身體枯瘠等諸患生;水大增故,痰癊脹滿,飲食不消等諸患生;火大增故,煎寒壯熱,支節(jié)皆疼等諸患生;風大增故,虛懸戰(zhàn)掉,嘔吐氣急等諸患生,是為四大增動病相”四大不調,因而入夢,“謂或夢山崩,或夢自身飛騰虛空,或夢見虎狼及賊追逐,此因地水火風四大不調,心神散逸,故有此夢,是名四大不和夢”。(見《三藏法數(shù)》)。
印度醫(yī)方明中的“八支”分類,也受到中國醫(yī)學家的關注。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分類,一般稱中醫(yī)科目,最早見《周禮》中,已分為食醫(yī)、疾醫(yī)、瘍醫(yī)和獸醫(yī)四科。食醫(yī)相當于營養(yǎng)科,疾醫(yī)相當于內科,瘍醫(yī)相當于外科。最為完善的包括大方脈、雜醫(yī)科、小方脈科、風科、產科、眼科、口齒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瘡腫科、針灸科、祝由科、禁科(元代形成的分類)。但中國醫(yī)師一般在治療上是不分科目的,具有整體醫(yī)療法規(guī)。
所謂八支分類,曇無讖大師在公元414~421年譯出的《大涅槃經》提到八種藥,釋云公撰的《音義》解八種藥為,一、治身,二、治眼,三、治瘡,四、治小兒,五、治邪鬼,六、治毒,七、治胎病,八、占星。公元673~685年在印度取經的義凈,在他所撰的《南海寄歸傳》卷三中曾提到八醫(yī),一、論所有諸瘡,二、論針刺首疾,三、論身患,四、論鬼障,五、論惡揭陀藥,六、論童子病,七、論長年方,八、論足身力。又在義凈所譯的《金光明經·除病品》中也講到四種病(風,熱,痰癊,總集的治療方法和八術的名稱,為針刺,傷破,身疾,鬼神,惡毒,孩童,延年,增氣力。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中已有許多丹方和治病方法來自印度,宋代所編纂的《證類本草》和明李時珍所編的《本草綱目》中也收有不少的印度出產的藥物和梵文原名,足見在醫(yī)藥治療的實踐上,中國漢地醫(yī)學仍然受到印度醫(yī)學一定的影響,而藏地的醫(yī)學與印度醫(yī)學的淵源而更深,融合漢、印、藏醫(yī)學的西藏《四部經典》,就是一個實例。
佛教《大藏經》中收錄有關醫(yī)藥的典籍極多。如《佛醫(yī)經》一卷、《醫(yī)喻經》一卷、《治禪病秘要經》二卷、《療痔病經》一卷、《啰嚩拏說救療小兒疾病經》二卷、《迦葉仙人說醫(yī)女人經》一卷、《能凈一切眼疾病陀羅尼經》一卷、《除一切疾病陀羅尼經》一卷、《咒齒經》一卷、《咒時氣病經》一卷、《咒目經》一卷、《咒小兒經》一卷等。這些與醫(yī)藥有關的佛經,多是以醫(yī)為喻,以成就解脫道為目的。
因此,什么是佛教醫(yī)方明?就是世間一切醫(yī)藥學,以療治眾生身心諸患為方便,以趣入解脫大道為目的。
下面,我一但有空,即抽時間撰寫佛教醫(yī)學的治療原理、方法等,請大家賴心等待。
- 上一篇:為什么佛教采用乞食制度
- 下一篇:重慶市忠州佛教研究
- 覺深法師/道堅法師/徐玉成:釋迦牟尼時代,印度是一個怎樣的社會?
- 凈界法師:佛教妙音是什么意思?心力跟佛力之間的橋梁是什么?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本源法師:佛教不是消極避世,而是積極入世的
- 太虛大師:學佛者第一步需要對佛與佛教有種認識
- 界文法師:佛教的慈悲觀怎么理解?
- 妙江法師:“科學”、“貿易”、“單位”這些名詞都出自佛教
- 大安法師:佛教“牧!笔鞘裁匆馑迹烤褪窃谛扌
- 大安法師:佛教經典與道教經典可以同時誦嗎?
- 印光大師:佛教以孝為根本在大乘經中多有闡發(fā)顯明
- 宏海法師:佛教宗派是怎么形成的?
- 凈界法師:佛教天乘四空定之空無邊處定
- 覺真法師:佛教因果論的社會功能和倫理價值
- 界文法師:佛教是如何看待慈心禪的?
- 宏海法師:佛教為什么不殺生?戒殺是首善
- 印光大師:佛教往生的故事,佛力加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弘一法師/慶裕:心地坦然才能恰到好處
- 如瑞法師:發(fā)愿后要做到不忘初心,不偏離目標
- 虛云老和尚: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濟群法師:世上沒有壞人壞事會怎樣?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靜波法師: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仁清法師:什么是誹謗正法?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本源法師: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廣超法師: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