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五家 >

臨濟高僧圓悟克勤大師

  禪宗臨濟一脈,自晚唐義玄大師(787--867)創(chuàng)立后,六傳至北宋石霜楚圓,分為楊岐方會(992-1069和黃龍慧南(1002-1049)兩派。其中楊岐方會一派,后成為臨濟正宗?梢哉f臨濟宗后期的歷史,也就是楊岐方會一派的歷史。

  楊岐方會再傳至五祖法演(?-1104),(五祖是指湖北省蘄春縣的五祖山,法演曾長期在這里開堂說法,故有此稱。)門下又出了一位名重古今的高僧,這就是被當時人譽為“僧中管仲”的圓悟克勤大師。

  據(jù)《大明高僧傳》記載,克勤大師俗姓駱,字無著,號碧巖,北宋仁宗趙禎嘉祐八年(1063年)生于彭州崇寧縣(今四川省成都市郫縣境內)。少年時代即出家于妙寂寺,皈依自省和尚,后又于寺受具足戒。不久,去成都等地,先從師照通和尚學經(jīng)問法;后又在參禮敏行和尚,研讀《楞嚴經(jīng)》;俄而游真覺寺,參學于惟勝禪師等教內前輩。約在宋哲宗趙煦元祐元年(1086年)離川東下,謁見法演,于門下潛心領悟禪理,前后約十數(shù)年,終得法演真髓。法演弟子中有“三杰”,即“佛果”克勤、“佛鑒”慧勤、“佛眼”清遠,時稱“東山三佛”,而以“佛果”克勤最為著名。

  后來,法演去五祖山駐錫,克勤留住太平(今安徽省當涂縣,一說今安徽省太平縣。)宋徽宗崇寧初年(約1104年),以老母年邁,返回成都。翰林郭知章請他開法于六祖寺(今成都市昭覺寺)、大覺寺(今成都市寶光寺)等地。政和元年(1111年),謝事南游湘鄂,在荊南(今湖北省江陵縣)與宰相張商英(1043-1121年)辯論《華嚴經(jīng)》之要旨及禪門之宗趣。張商英深為信服,以師禮待之;并請他出任澧州(今湖南省澧縣)巫山靈泉院方丈。他在靈泉院,為文評述北宋云門宗高僧雪竇山(在今浙江省奉化縣溪口鎮(zhèn))明覺大師(980-1052年,名重顯)的《頌古集》。闡發(fā)其奧旨,為禪門后學指明了方向。門人輯錄之,題名《碧巖錄》。他逝世后,其高足徑山宗杲,以此書與禪宗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之真趣不合,乃燒棄之。至元代,人們又搜集其燼余,重加傳刻,計十卷。黃檗大智為之注釋,書名也一度改作《種電鈔》。

  在中國佛教史上,《碧巖錄》的出現(xiàn),標志著禪宗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即由講“公案”、逗“機鋒”的《燈錄》(如《景德傳燈錄》)、《語錄》、(如《古尊宿語錄》)階段,發(fā)展到注釋“公案”、“機鋒”的階段。因此,《碧巖錄》在禪門聲價頗高。這本書和《圓悟心要》一起,被收入日本的《大正藏》,日本佛教界奉為必讀經(jīng)典。

  楊岐方會一派,不僅繼承了臨濟正宗的思想,而且還融合了華嚴宗、天臺宗的思想。例如《古尊宿語錄……會和尚語錄》言:“只個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認為心是世界的最靈物,它既是成佛的根基,又是世界的本原。又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塵才舉,大地全收。”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心派生的,故舉“一塵”則大地全收。這正是佛經(jīng)所云:“于一毫端,現(xiàn)寶王剎”的意思所在。“一微塵”、“一毫端”可說是事物的最小者,但它卻可以收盡大地,現(xiàn)出佛國。原因就在于大地、佛國、與微塵、毫端,同是心的派生物,同是以心為本體;所以它們可以大小相印,一即一切。這種思想,以華嚴宗發(fā)揮得最充分。楊岐方會對于外宗思想的繼承,入宋以后逐漸影響到禪宗各派。

  宣和年間(約1122年),宋徽宗賜號克勤大師“圓悟禪師”。除昭覺寺、寶光寺、靈泉院外,他還擔任過建康蔣山(今江蘇省南京市鐘山)、汴京(今河南開封市)天寧萬壽寺、江蘇省鎮(zhèn)江市金山寺、江西省永修縣云居寺等國內七大叢林住持。建炎三年(1129年),六十七歲的圓悟禪師返蜀,仍住昭覺寺,開堂傳戒,講經(jīng)說法。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八月五日,這位佛學大師圓寂于寺內,年七十有三,高宗趙構賜謚“真覺禪師”。墓園今尚存,為昭覺寺最著名的古跡。

  綜觀圓悟禪師的一生,為追求人生真理,弘揚佛法,遍歷楚水吳山,大江南北,芒鞋竹杖,度嶺穿云,走遍了當時祖國疆域的三分之一。蜀嶺京華,普設講筵,宣說法音,栽培后進,直至病榻傳經(jīng),悲愿彌篤。春風化雨,桃李盈門,弟子遍及海內外,嗣法者達七十五人,最著名者為徑山宗杲、虎丘紹隆(?-1136年),并稱為圓悟門下“二甘露門”(意即兩位最高知識)。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宗杲大師,這位“看話禪”的創(chuàng)始人,北宗元祐四年(1098年)誕生于宣州(今安徽省宣城縣)。幼時聰穎過人,甫滿十七歲即出家為僧。初學曹洞宗,后非之。遂至汴京天寧山萬壽寺依止克勤大師,克勤收為入室弟子。得法后,名振京師,望重叢林,先后住持江西省永修縣云居寺、福建省福州市長樂洋嶼、泉州市;柙崎T閹等地。所至之處,四方學者云集,遂大闡“看話禪”宗風。所謂“看話禪”,簡單地說,是指對“公案”(一種問題)加以考究,達到大徹大悟,從而求得真理。與他同時的曹洞宗高僧宏智正覺(1091-1157)所倡導的“默照禪”(即只顧坐禪靜心,從內心體會絕對自由的境界,不需要“公案”)相對立。宗杲大師生性淡泊,無應世之意。圓悟禪師晚年在成都昭覺寺時,曾對川陜宣撫處置使張浚(1097-1164年)說:“(宗)杲首座不出,無可支臨濟法道者。”不久,張浚回到杭州,任同平章事兼樞密使(宰相),延請宗杲大師駐錫浙江省余杭縣西北的徑山寺。道法之盛,冠于一時。南宋隆興元年(1163年),大師圓寂于徑山寺。世壽七十五歲,孝宗趙克賜號“大慧禪師”。法嗣九十余人,后分為靈隱、北澗兩派。其譜系為:“宗覺妙道,明了本真,恢宏祖印,聯(lián)廣慧燈,性空法界,紹繼續(xù)榮,圓通果滿,福德轉輪。”此后禪流無不以“看話頭”為入門,自宋元以迄于明清,七百多年,其風未衰。

  虎丘紹隆一系,后亦分為松源、破庵兩派。該系僧人在南宋滅亡后,有的浮舟東海,去到日本,大盛法流,對日本禪宗很有影響。

  大家都看過日本電視連續(xù)劇《聰明的一休》。事實上,那個年紀幼小而聰穎過人的一休和尚,在歷史上確是真有其人。他的全稱是一休宗純禪師,南宋初年渡海來華,參禮圓悟克勤大師,深悟茶道中有禪法,大師書贈他“茶禪一味”的墨跡,他視為至寶。回國后,一休宗純駐錫京都大德寺,和日本茶道的開山祖師村田珠光一起,闡揚茶禪之道,提倡真正的茶道應當是破除我執(zhí)。從此大德寺和茶道就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體。至今,日本還珍藏著圓悟克勤、徑山宗杲的手書墨跡,政府視為國寶。

  圓悟克勤大師生前兩度住持的昭覺寺,后人譽為“川西第一禪林”,被日本和東南亞各國眾多的禪門弟子視為祖庭。歷史上,許多日本佛教徒,遠涉重洋,專程前來昭覺寺瞻仰圓悟禪師墓。日人井復籌有詩云:“學術原期佐帝王、坎坷底事太凄涼。。卅年未試屠龍手,且伍禪林拈寶香。”

  “文化大革命”期間,圓悟禪師墓遭到破壞。魔氛摧伏之后,昭覺寺第十七代方丈清定大和尚率領全寺僧侶信士,重新修葺了圓悟禪師墓園。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先生親筆撰寫了《重修圓悟禪師墓碑記》以及墓門匾額、長聯(lián):

  昭覺堂開應眾機草偃風行三十棒;

  圓悟老來垂雙手葉落歸根千百秋。

  為古墓增色不少。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