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2)

  佛教所講的四大,也有小乘與大乘的不同。從大體上說,小乘佛教所說的四大,是指造成物質(zhì)現(xiàn)象的基本因緣,稱為四大種,意思是說,地、水、火、風(fēng),是形成一切物質(zhì)現(xiàn)象的種子,一切的物象,都是由于四大的調(diào)和分配完成;四大和諧,便會欣欣向榮,四大矛盾,便會歸于毀滅,物理現(xiàn)象是如此,生理現(xiàn)象也是如此,所以佛教徒把病人生病,稱為“四大違和”。小乘佛教觀察四大種的目的,是在使人看空我們這個由四大假合而成的色身,不以色身為實在的我,不因執(zhí)取色身為我而造種種生死之業(yè),一旦把我看空,便會進入小乘的涅槃境界,不再輪回生死了。

  大乘佛教所說的四大,不是指的根本元素,而是指的物態(tài)的現(xiàn)象,是假非實,是幻非實,對于物象的形成而言,僅是增上緣而非根本法,雖也承認(rèn)四大為物象的種子,但不以為四大是物象的真實面貌;小乘佛教因為只空我而不空法,所以雖把物象看空,仍以為四大的極微質(zhì)——“法”是實有的。不過,小乘佛教不是唯物論,而是多元論,因為佛教的空不僅空去四大,乃要空去五蘊;四大,只是五蘊中的一蘊而已。

  什么又叫做五蘊呢?那就是:色、受、想、行、識,前一屬于物質(zhì)界,后四屬于精神界,四大,便是色蘊。

  五蘊是三界之內(nèi)的生死法,空去五蘊,才能超出三界的生死之外。同時,我們由于五蘊的提出,證明佛教不是只講四大皆空,而是要進一步講五蘊皆空的。尤其重要的,佛教的重心,并不以四大為主,而是以識蘊為主,至于受、想、行的三蘊,也是識蘊的陪襯,乃是用來顯示精神界的功用之廣而且大的。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