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光大師佛教問題問答集
- 開示問答
- 妙境法師佛學(xué)問答四篇
- 大安法師學(xué)佛答疑
- 濟群法師學(xué)佛答問
- 法清法師問答
- 虛云法師問答
- 慧光法師問答
- 正如法師問答
- 星云大師問答
- 明證法師問答
- 月悟法師問答
- 太虛大師問答
- 印光大師問答
- 濟群法師問答
- 良因法師問答
- 夢參法師問答
- 曙提法師問答
- 正澄法師問答
- 崇慈法師問答
- 覺燈法師問答
- 證嚴(yán)法師問答
- 慈法法師問答
- 門肅法師問答
- 明一法師問答
- 昌臻法師問答
- 道安法師問答
- 蕅益大師問答
- 蓮池大師問答
- 了幻法師問答
- 凈界法師問答
- 寬見法師問答
- 仁爵法師問答
- 玄若法師問答
- 智海法師問答
- 知義法師問答
- 月溪禪師問答
- 圣嚴(yán)法師問答
- 大安法師問答
- 如本法師問答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
序
印光大師乘愿再來,單提正令,嘉惠后學(xué)。而機薪即盡,后人逐匯其嘉言,以使萬流蒙益。其中尤以佛教出版社所編‘印光大師全集’堪稱完備。然世事倥傯,時人或難一窺全貌,故李凈通大德,擇其精要,匯而刊之曰,‘文抄菁華錄’理顯真常至精極粹,故被化者廣,得度者眾,契機利生,功莫大焉!
本會鑒于工商時代,初機淺識,無暇研閱,故另以問答方式,將文鈔精華,分條列述,提綱掣領(lǐng),俾讀者于短短數(shù)語中,或有心神領(lǐng)會之處,其中一字一句,皆保留文鈔原貌,不敢妄測師意,庶免蠡測之過,并祈暗合道妙,令諸閱者,深知凈土法斗為一切諸法之歸宿也。是為序。
如何以一言、一句、一偈、一書、略言凈土法要
一言統(tǒng)攝者,所謂凈也。凈極則光通,非至妙覺,此一言豈易承當(dāng)。于六即佛頌研之可知也。一句者,信愿行也。非信不足以啟愿,非愿不足以導(dǎo)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愿而證所信。凈土一切經(jīng)論皆發(fā)明此旨也。一偈者,贊佛偈也。舉正報以攝依果,言化主以包徒眾。雖只八句,凈土三經(jīng)之大綱舉也。一書者,凈土十要也。字字皆末法之津梁。
信愿與念佛之關(guān)連
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凈土耳。如無信愿,但念佛名,乃屬自力。以無信愿,故不能與彌陀宏誓,感應(yīng)道交。須知去卻信愿念佛,與宗家之參究無異。若得往生,則因果不相符契矣。蕅益云:得生與否,全由信愿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乃鐵案也。
如何得佛法實益
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yè),增一分;。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yè),增十分;邸
發(fā)露懺悔,于凈土法門,最易相應(yīng)。所謂心凈則佛土凈也。然既知非,又肯發(fā)露懺悔,必須改過遷善,若不改過遷善,則所謂懺悔者,仍是空談,不得實益。
佛怨
今之口談大乘,自命悟道,謂我即是佛,何必更去念佛。煩惱即是菩提,何必斷煩惱。淫怒癡即是戒定慧,何必斷淫怒癡,由是之故,出言則高于九天之上,行事則卑入九地之下,如斯之流,名為佛怨。
念佛十句法
所謂十念記數(shù)者,當(dāng)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dāng)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
晨朝十念
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shù)多少,唯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
掐珠念佛時宜
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yǎng)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
外道論佛之過
乩壇所說,多屬靈鬼依托當(dāng)人之智識而作。若說世間道理,則是者尚多,若說佛法,則非已所知,妄造謠言。如金剛直解后,所附之先天古佛寶號,乃滅人慧命,瞎人正眼,極惡無比之魔話。以此施人,罪過無量矣。
專雜二修凈土法門得失
專修謂身業(yè)專禮,口業(yè)專稱,意業(yè)專念,如是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雜修謂兼修種種法門,回向往生。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則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至于持咒一法,但可作助行。不可以念佛為兼帶,以持咒作正行。
修凈業(yè)者反成無禪無凈土
今之修凈業(yè)者,多皆不知宗旨,但依事相。而凡夫往生全在信愿真切,與彌陀宏誓大愿,感應(yīng)道交而蒙接引耳。若不知此意,則法法頭頭皆不思議,隨修何法,皆無不可,便成無禪無凈土。凈土中人,實百有九十九皆屬無禪無凈土。
證道者之他心通
他心通有種種不同,且約證道者說,以業(yè)盡情空,心如明鏡,當(dāng)無人問時,心中一字亦不可得。及至問者將自己先所閱過者見問,彼雖久而不記,其八識田中,已存納此諸言句之影子。其人以無明錮蔽,了不知覺,而此有他心通,即于彼心識影子中,明明朗朗見之。故能隨問隨誦,一無差錯。即彼問者未見此書,亦能于余人見者之心識中,為彼誦之。
扶乩與他心通
扶乩多是靈鬼假冒仙佛神圣。鬼之劣者,或無此他心通力。其優(yōu)者則能知人心,故能借人之聰明智識而為之。然此鬼之靈,但能于人現(xiàn)知之心,借而為用。于識田中有,現(xiàn)知中無者,或此義非已所知者,便不能引以示人。其去業(yè)盡情空之他心通,實有天淵之遠。
佛弟子對乩壇之看法
乩壇所開示改過遷善,小輪回,小因果等,皆與世道人心有大裨益。至于說天說佛法,直是胡說。吾等為佛弟子,不可排斥此法,以其有阻人遷善之過。亦不可附贊此法,以其所說佛法,皆屬臆撰,恐致壞亂佛法,疑誤眾生之愆。
念佛回向時宜
念佛回向,不可偏廢,然回向只宜于夜課畢,及日中念佛誦經(jīng)畢后行之。念佛當(dāng)從朝至暮不間斷,其心中但具愿生之念,即是常時回向。若夫依儀誦文回向,固不得常常如是。
閱經(jīng)
至于閱經(jīng),當(dāng)先閱經(jīng)文,次看注疏。若欲隨分親得實益,必須至誠懇切,清凈三業(yè);蛳榷俗夙,疑定身心,然后拜佛朗誦,或止默閱。或拜佛后端坐少頃,然后開經(jīng)。必須端身正坐,如對圣容,親聆圓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別。從首至尾,一直閱去,無論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如是閱經(jīng),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證實相法。即根機鈍劣,亦可以消除業(yè)障,增長;。六祖謂但看金剛經(jīng),即能明心見性,即指如此看耳。
誦經(jīng)與聽經(jīng)
古人專重聽經(jīng),以心不能起分別故。如有一人出聲誦經(jīng),一人于旁,攝心諦聽,字字句句,務(wù)期分明,若稍微放縱,便致斷絕,文義不能貫通矣。誦者有文可依心不大攝,亦能誦得清楚。聽者惟聲是托,一經(jīng)放縱,便成割裂。若能如此聽,比誦者能至誠恭敬之功德等。若誦者恭敬稍疏,則其功德,難與聽者相比矣。
閱經(jīng)之態(tài)度
今人視佛經(jīng)如故紙,經(jīng)案上雜物與經(jīng)亂堆,而手不盥洗,口不漱蕩,身或搖擺,足或翹舉。甚至放屁摳腳,一切肆無忌憚,而欲閱經(jīng)獲福滅罪,唯欲滅佛法之魔王,為之證明贊嘆,謂其活潑圓融,深合大乘不執(zhí)著之妙道。真修實踐之佛子見之,唯有黯然神傷,潸焉出涕。
閱經(jīng)與研究義理之分別與時宜
閱經(jīng)時,斷斷不可起分別。自然妄念潛伏,天真發(fā)現(xiàn)。若欲研究義理,或翻閱注疏,當(dāng)另立一時,唯事研究。當(dāng)研究之時,雖不如閱時之嚴(yán)肅,亦不可全無恭敬。不過比閱時稍舒泰些。未能業(yè)消智朗,須以閱為主,研究但略帶。否則終日窮年,但事研究,縱令研得能撥云見月,開門見山一樣,亦只是口頭活計。于身心性命,生死分上,毫無干涉。臘月三十日到來,決定一毫也用不著。
念佛與世緣
一心念佛,改惡修善,凡一切親故并有緣之人,亦當(dāng)以此教之。其反對之人,當(dāng)作憐憫想,不可強制令行,按牛頭吃草,萬萬做不得。若曰我一心念佛,諸事不理,不唯與世法有礙,亦不與佛法相合,素位而行,方為得之。勸人念佛修行,固為第一功德,然下而妻子兄弟,上而父母祖妣,皆尚勸之。倘不能于家庭委曲方便,令吾親屬,同得不思議即生了脫之益,便為舍本逐末,利疏而不計利親。
真信愿
自己見得及者如是信,即自己見不及者,亦必也如是信,仰信佛言,斷斷不可以已凡情不測,稍生絲毫疑念,方可謂真信矣。既生信己,必須發(fā)愿,愿離娑婆,如獄囚之冀出牢獄。愿生極樂,如窮子之思歸故鄉(xiāng)。未生凈土以前,縱令授以人天王位,亦當(dāng)視作墮落因緣,了無一念冀慕之想。即來生轉(zhuǎn)女為男,童真出家,一聞千悟,得大總持,亦當(dāng)視作紆曲修途,了無一念希望之心。以故修凈土人,斷斷不可求來生人天福樂及來生出家為僧等。若有絲毫求來生心,便非真信愿,便與彌陀誓愿間隔,不能感應(yīng)道交,蒙佛接引矣。
四種念佛方法持名為最
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四種念佛,唯持名最契機。持至一心不亂,實相妙理,全體顯露,西方妙境,徹底圓彰。即持名而親證實相,不作觀而徹見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門,成佛之捷徑。今人教理觀法,皆不了明。若修觀想實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墜。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
論臂香
如來于法華、楞嚴(yán)、梵綱等大乘經(jīng)中,稱贊苦行,令其然身臂指,供養(yǎng)諸佛,對治貪心及愛惜保重自身之心。此法于六度中仍屬布施度攝。以布施有內(nèi)外不同,外則國城妻子,內(nèi)則頭目髓腦,然香然身,皆所謂舍,必須至心懇切,仰祈三寶加被。唯欲自他業(yè)消慧朗,罪滅福增,則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如若心慕虛名,徒以執(zhí)著之心,效法除著之行,且莫說然臂香,即將全身通然,亦是無益行。
念佛與效驗
修行凈土,有決定不疑之理,何必要問他人效驗?v舉世之人,皆無效驗,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誠言可憑故。若問他人效驗,便是信佛言未極,而以人言為定,便是偷心,便不濟事。英烈漢子,斷不至舍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無主,專欲以效驗人言為前途導(dǎo)師,可不哀哉。
教子之方
成就子弟,唯在家教。凡屬子女,必須從幼教以孝弟忠信,勤儉溫恭,至其長而入學(xué)讀書,方有受益之基。及能讀書,即將陰騭文,感應(yīng)篇,令其熟讀,為其順字面講演之。其日用行為,合于善者,則指其二書之善者而獎之。合于不善者,則指其二書之不善者而責(zé)之。如金入模,如水有堤,豈有不能成器,仍舊橫流之理乎。
未一心不亂前不求見佛
未得一心前,斷斷不萌見佛之念。能得一心,則心與道合,心與佛合。欲見即可頓見,不見亦了無所礙。倘急欲見佛,心念紛飛,欲見佛之念,固結(jié)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則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現(xiàn)作佛身,企報宿怨。自己心無正見,全體是魔氣分,一見便生歡喜,從茲魔入心腑,著魔發(fā)狂。
師父拜證道弟子,以重法故
昔古靈贊禪師大悟后,欲報剃度師恩,多方啟迪。其師異之,令其為伊宣說。彼謂當(dāng)設(shè)法座,令其師迎其升座禮拜,然后可說。其師依之,逐于言下大悟。使古靈不如此重法,其師不如此重得法之人,莫道不說,說亦只得文字知見而已。決不能一言之下,明白本心。語云:下人不深,不得其真。
無信愿念佛至一心不亂,不得往生
蕅益大師云:求生凈土,全賴信愿,若無信愿,則雖念至風(fēng)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墻鐵壁,亦無得生之理。印光大師云:蕅益所說,乃是為一輩倚傍宗門,念自性彌陀,生唯心凈土,及不依凈土宗旨而修,但以念至一心不亂為究竟極則事者之法藥也。此乃凈宗門外之事,不可與信愿具足之真修相比,致門徑混濫也。
寫經(jīng)之字體
寫經(jīng)不同寫字屏,取其神趣,不必工整。若寫經(jīng),宜如進士寫策,一筆不容茍簡,其體必須依正式體,夫書經(jīng)乃欲以凡夫心識,轉(zhuǎn)為如來智慧,比新進士下殿試場,尚須嚴(yán)恭寅畏,無稍怠忽。能如是者,必能即業(yè)識心,成如來藏。今人書經(jīng),任意潦草,非為書經(jīng),特藉此以習(xí)字,兼欲留其筆跡于后世耳,如此書經(jīng),非全無益,亦不過為未來得度之因,而其褻慢之罪,亦非淺顯。
凈土與大通家
現(xiàn)世國界危岌,尚欲以危險時際,有限精神,作不急之法務(wù),企得大通家之名聞,以充體面。倘凈土法門,悉皆諦信深知,再研楞嚴(yán)及各經(jīng)論。否則入海算沙,腦暈心迷,說食數(shù)寶,饑寒莫濟,知好歹者,決不以吾言為河漢也。
理與事
今人多尚空談,不務(wù)實踐。勸修凈業(yè),當(dāng)理事并進,而尤須以事為修持之方。何也,以明理之人,全事即理,終日事持,即終日理持。若理事未能大明,一聞理持,便覺此義深,兼合自己懶惰懈怠,畏于勞煩持念之情,逐執(zhí)理廢事。既廢于事,理亦只成空談矣。
中陰身
中陰,即識神也。非識神化為中陰,即俗所謂靈魂者。言中陰七日一死生,七七日必投生等,不可泥執(zhí)。中陰之死生,乃即彼無明心中,所現(xiàn)之生滅相而言,不可呆作世人之死生相以論也。中陰受生,疾則一彈指頃,即向三途六道中去,遲則或至七七并過七七日等。
神識代受胎
投生必由神識與父母精血和合,是受胎時,即已神識住于胎中,生時每有親見其人之入母室者,乃系有父母交媾時,代為受胎,迨其胎成,本識方來,代識隨去也。圓澤之母,懷孕三年,即此種情事,須知眾生業(yè)力不可思議,如凈業(yè)已成者,身未亡而神現(xiàn)凈土,惡業(yè)深重者,人臥病而神嬰罰于幽冥。命難未盡,識已投生,迨至將生,方始全分心神附彼胎體,此理固亦非全無也。三界諸法,唯心所現(xiàn),眾生雖迷,其業(yè)力不思議處,正是心力不思議處,亦是諸佛神通道力不思議處。
楞嚴(yán)經(jīng)與實相念佛
楞嚴(yán)一經(jīng),實為念實相佛之最切要法。然又為持名念佛,決志求生極樂,無上大教。所示二十五圓通,除勢至圓通,正屬持名,兼余三種念佛之外,余者總為念實相佛法門。以至七趣因果,四圣階位,五陰魔境,無非顯示于實相理,順背迷悟之所以耳。如是念實相佛,說之似易,修之證之,實為難中之難,非再來大士,孰能即生親證。以此之難,固為持名念佛之一格量勸贊。了此而猶欲仗自力以斷惑證真,復(fù)本心性。不肯生信發(fā)愿,執(zhí)持佛號,求生西方者,無有是處。持名一法,乃即事即理,即淺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囧琺門也。于持名識其當(dāng)體實相,則其益宏深。外持名而專修實相,萬中亦難得一二實證者。
今人之學(xué)佛態(tài)度
今之人每以世智辯聰之資,研究佛學(xué)。稍知義路,便謂親得。從茲自高位置,藐視古今。且莫說古今之人,不入已目,即千數(shù)百年之高僧,多有古佛再來,或有法身菩薩示現(xiàn)者,彼皆以為庸常,不足為法。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聽其言,高出九天之上,察其心,卑入九地之下。如是習(xí)染,切宜痛除。
男有分,女有歸
善教兒女,為治平之本,而教女尤要。又曰:治國平天下之權(quán),女人家操得一大半。以世少賢人,由于世少賢女。有賢女,則有賢妻賢母矣。有賢妻賢母,則其夫其子女之不賢者,蓋亦鮮矣。彼學(xué)堂提倡男女平權(quán),直是不知世務(wù),須知男有男之權(quán),女有女之權(quán),相夫教子,乃女人之天職,其權(quán)極大。令女子參政等為平權(quán),直是不識皂白者之亂統(tǒng)也。
教女比教子關(guān)系更大
國之荒亂,由乏賢人,其源由家無善教而始。而家庭之教,母教更為要緊,故教女比教子關(guān)系更大也。有賢女,則有賢妻賢母矣。人少有賢母,長有賢妻,欲不為賢人,不可得也,此正本清源圖太平之良策也。
自利利他時宜
利人一事,唯大菩薩方能擔(dān)荷,降此誰敢說此大話。中下之人,隨分隨力以行利人之事,乃方可合于修行自利之道。以修行法門,有六度萬行故。自未度脫,利人仍屬自利,但不可專在外邊事跡上做,其于對治自心之煩惱習(xí)氣,置之不講,則由有外行,內(nèi)功全荒,反因之生我慢,自以功利為德,則所損多矣。
追薦先亡不得謂已解脫而中止
佛法宏曠,唯成佛方可歇手,欲決得往生,正不妨懇切念佛,常行追薦。即佛經(jīng)所謂雖知罪性本空,而常悔先罪,不說已得清凈,蓮池謂年中常須追薦先亡,不得謂已得解脫,逐不舉行耳。須知念佛誦經(jīng),雖曰薦親,實為現(xiàn)前眷屬親知,開心地,種善根。及所有薦親功德,回向法界一切眾生,以廣大自他存亡之心量,以消滅自他存亡執(zhí)礙耳。至于不主于誠,唯以奢華張羅夸耀于人,則所以親喪作鬧熱,非人子所宜為也。
評一行居集—禪宗秘密了義經(jīng)跋
一行居集,若文若理,通通皆好。唯禪宗秘密了義經(jīng)跋,為醍醐中含有毒味之作。此經(jīng)出于乩壇。其文悉取華嚴(yán)法華楞嚴(yán)圓覺之成文,并六祖壇經(jīng),及合會禪凈語錄中文。大通家看之固有益。不具眼者,謂此經(jīng)乩壇中出,金口親宣。由茲逐謂乩壇中經(jīng),皆是佛經(jīng)。古有閉目誦出之經(jīng),皆不流通者,恐其肇杜撰之端耳。大明仁孝皇后夢感經(jīng),其義理利益,皆不思議。而靈峰老人,閱藏知津,目為疑偽。清藏初亦刻入,高宗后又撤去,以防偽濫。
持咒、禮佛
持咒一法,與看話頭相似?丛掝^以無義路,故能息分別之凡情,證本具之真智。持咒以不知義理,但止至誠懇持去。竭誠之極,自能業(yè)消智朗,障盡福崇。其利益有非思議所及者,禮佛儀式,極忙之人,不便特立。但至誠懇切,口稱佛號,身體佛足,必致其如在之誠則可矣。
女權(quán)
吾嘗謂治國平天下之權(quán),女人操得一大半。以相夫教子于家庭之中,俾有天姿者,即可希圣希賢,大立德業(yè)。無天姿者,亦可循規(guī)蹈矩,作一善良人民。若舍此不講,而專欲操權(quán)與男人同,則是亂天下之第一大禍也。
臨終蒙佛接引
念佛人臨終蒙佛接引,乃生佛感應(yīng)道交。雖不離想心,亦不得謂獨是想心所現(xiàn),絕無佛圣迎接之事。心造地獄,臨終則地獄相現(xiàn)。心造佛國,臨終則佛國相現(xiàn)。謂相隨心現(xiàn)則可,謂唯心無境則不可。唯心無境,須是圓證唯心之大覺世尊說之。
愚夫愚婦、大通家、參禪、念佛比較
良以愚夫愚婦,顓蒙念佛,即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校比大通家之卜度思量,終日在分別中弄識神者,為益多多也。以故愚夫愚婦念佛,易得益。大通家能通身放下,亦易得益。若唯以義理是卜度者,則不得益,或反得病。及未得謂流入狂派者有之。參禪一法,非現(xiàn)今人所宜學(xué)。縱學(xué)亦只成文字知見,決不能頓明自心,親見自性。何以故,一則無善知識提持抉擇,二者學(xué)者不知禪之所以。名為參禪,實為誤會。
秘訣
法門雖多,其要唯二。曰禪與凈,了脫最易。禪唯自力,凈兼佛力。二法相校,凈最契機。如人度海,須仗舟船。速得到岸,身心坦然。末世眾生,雖此堪行。否則違機,勞而難成。發(fā)大菩提,生真信愿。畢生堅持,唯佛是念。念極情忘,即念無念。禪教妙義,徹底顯現(xiàn)。待至臨終,蒙佛接引。直登上品,證無生忍。有一秘訣,剴切相告。竭誠盡敬,妙妙妙妙。
如面佛天
諸惡眾善,皆須在心理上論。不專指行之于事而己。心地上了不起惡,全體是善。其念佛也。功德勝于常人百千萬倍矣。欲得心地唯善無惡,當(dāng)于一切時處,主敬存誠,如面佛天,方可希企。心一放縱,諸不如法之念頭,隨之而起矣。
功德
念佛須善發(fā)心者,心為修持之主。心若與四宏誓愿合,則念一句佛,行一善事,功德無量無邊。況身口意三業(yè),恒以念佛利生為事乎哉。心若唯求自利,不愿利人,所行之事雖多,而所得之功德甚少。況或再加以傾人害人之意,及自炫自矜之心。則所念之佛,所行之善,亦非全無功德。實屬百千萬億分中,僅得一分半分。而其惡念之過,亦復(fù)不少。故修行人,皆須善于發(fā)心,不止念佛人耳。
叢林念佛
念佛時各隨所宜。今叢林念佛堂,皆先念彌陀經(jīng),經(jīng)完,念往生咒,或三遍或一遍。然后舉贊佛偈。至偈畢。接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即繞念。須從東至南至西至北繞。此為順從,為隨喜。順從有功德。西域最重圍繞。此方亦與禮拜均行。若從東至北至西至南,則是反繞,有罪過。不可不知。繞念一半。即坐默念,約一刻,又出聲念。念畢跪念佛十聲觀音勢至清凈大海眾各三聲。然后念發(fā)愿文。在家人恐室小難繞,則立跪坐念,皆須按己精神而定。正不必令他人為立法則也。
念而無念
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者。乃念到相應(yīng)時,雖常念佛,了無起心動念之相。未相應(yīng)前、不起心動念念、不念矣、雖不起心動念,而一句佛號,常常稱念,或憶念。故云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也。無念,不可認(rèn)做不念。無念而念,謂無起心動念之念相,而復(fù)念念無間。此種境界,殊不易得。不可妄會。
- 上一篇:印光大師答:如何為亡人稱名回向?
- 下一篇:信愿念佛百問
- 持大悲咒有何禁忌?
- 精進念佛后家庭和事業(yè)為何會出現(xiàn)很多逆緣?
- 玄若法師答:為什么夜里持大悲咒會害怕?
- 元音老人:成佛的訣竅
- 楞嚴(yán)經(jīng)大致是在說什么?如何修楞嚴(yán)法門?
- 不孝有三是哪三個?不孝有三的含義是什么?
- 大悲咒問答
- 印光大師問答
- 佛咒問答
- 在夫妻臥室睡著后念佛,有罪嗎?
- 大安法師:家中佛堂的佛像應(yīng)如何擺放?
- 在家居士能看楞嚴(yán)經(jīng)或法華經(jīng)嗎?晚上能念地藏經(jīng)嗎?
- 地藏經(jīng)問答
- 妙量法師答:大悲咒當(dāng)手機鈴聲如法嗎?
- 心經(jīng)問答
- 大安法師問答
- 心里整天默誦楞嚴(yán)咒,方式對不對?
- 楞嚴(yán)咒問答
- 帕奧禪師答:天生有陰陽眼的人是否前生曾修行禪法?
- 南懷瑾問答
- 明一法師答:晚上能不能上香?為什么拜佛會哭?這是流淚佛?
- 星云大師問答
- 誦一部地藏經(jīng)能一起回向給在世去世的親人嗎?
- 念佛后,孩子的成績反而下降,是怎么回事?
- 金剛經(jīng)問答
- 舊財神像可以隨便丟掉嗎?該怎么處理?
- 養(yǎng)純白的貓是不是不吉祥?
- 佛前供水時需要打開供水杯的蓋子嗎?
- 因果問答
- 念佛問答
- 念大悲咒后感到胸中一朵蓮花盛開,這種感應(yīng)好嗎?
- 阿彌陀佛像可以佩戴嗎?有什么禁忌和需要注意的嗎?
- 星云法師答:運氣不好時如何轉(zhuǎn)運?
- 良因法師答:散念《心經(jīng)》將近一年,改念《地藏經(jīng)》可以嗎?
- 念完阿彌陀佛圣號后,是否需要回向?
- 怎么判斷人死后是否去了西方?去極樂世界有何標(biāo)準(zhǔn)?
- 印光大師:如何得金剛經(jīng)的真實利益?
- 給老父母、丈夫等念《金剛經(jīng)》、《心經(jīng)》、往生咒可以嗎?
- 大安法師答:家中爬蟲成災(zāi)怎么辦?
- 元音老人答:《金剛經(jīng)》說:‘無人相,無我相’。誰說誰聞?
- 回向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什么意思?
- 念誦觀世音菩薩圣號時如何觀想?用觀想菩薩形象嗎?
- 佛教為什么有這么多法門,有區(qū)別嗎?
- 看恐怖電影時,明知所演皆是幻相,為何還是恐懼?
- “上報四重恩”的“重”怎么讀?
- 違五戒不殺生的愿,是不是破了不殺戒、不妄語二戒?
- 安樂八法的正命跟八正道的正命,是不一樣的嗎?
- 信愿念佛是專修,怎樣持咒念經(jīng)?
- 來生生到佛前是什么意思?
- 戒體是不持續(xù)的嗎?
- 如果一切法由心想生,那外境也是自己的心想出的嗎?
- 念佛號有沒有方向?
- 菩薩戒從善知識獲得,需要反復(fù)在佛像前自受嗎?為什么?
- 佛教的正命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 念佛修行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往生?往生的條件是什么?
- 往生西方必須要一心不亂,發(fā)菩提心才能往生嗎?
- 如何看待善知識,要如何依止世間的善知識?
- 往生一定要培植甚深的善根、積累廣大的福德嗎?
- 學(xué)佛人可以化妝嗎,學(xué)佛后化妝打扮是否如法?
- 發(fā)不起度眾生的菩提心,只想先往生,這樣能往生嗎?
- 佛菩薩圣誕時,在家供佛需像寺院一樣按儀軌做嗎?
- 何者是“心”?是六識嗎?如何定義、理解和界定?
- 在特殊佛教日做供養(yǎng),功德有差別嗎?
- 為什么拋妻棄子的男人不遭報應(yīng),反而過得很好?
- 可以重復(fù)受戒嗎?
- 學(xué)佛學(xué)偏了,是因為沒有真的深信嗎?
- 受五戒后犯了不飲酒戒和不邪淫戒,該怎么辦?
- 什么是“仰信” 、“通身靠倒”、 “作得生想”,如何運用到念佛中?
- 如何可以讓愿力大過業(yè)力?
- 在家居士是可以自己審罪還是該請師父?
- 為什么度他人容易,度自己的家人卻很難?
- 小孩念佛怎樣回向?要回向嗎?
- 怎樣讓年輕人接受并歡喜聽經(jīng)聞法?
- 寺院為犯煞星順星是否如法?佛弟子能否順星?
- 為什么一念經(jīng)就有很多妄想,如何對治?
- 念經(jīng)過程中,可不可以有法喜?
- 為什么要知母、念恩、報恩,對眾生有意義嗎?
- 親人去世后,皈依證怎么處理?
- 遇到假和尚化緣該怎么辦?
- 幻化出來的眾生有貪愛嗎?
- 大悲咒問答
- 印光大師問答
- 佛咒問答
- 地藏經(jīng)問答
- 心經(jīng)問答
- 大安法師問答
- 楞嚴(yán)咒問答
- 南懷瑾問答
- 星云大師問答
- 金剛經(jīng)問答
- 因果問答
- 念佛問答
- 虛云法師問答
- 元音老人問答
- 風(fēng)水問答
- 楞嚴(yán)經(jīng)問答
- 夫妻問答
- 妙法蓮華經(jīng)問答
- 李炳南問答
- 皈依問答
- 瑪欣德尊者問答
- 趙樸初問答
- 無量壽經(jīng)問答
- 婚姻問答
- 財富問答
- 印光大師佛教問題問答集
- 夢參法師問答
- 子女問答
- 藥師咒問答
- 禪修問答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問答
- 往生咒問答
- 往生問答
- 算命問答
- 藥師經(jīng)問答
- 阿彌陀經(jīng)問答
- 回向問答
- 佛經(jīng)問答
- 華嚴(yán)經(jīng)問答
- 蓮池大師問答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