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因果啟示 >

修身進(jìn)德嘉言錄

  “感應(yīng)者,如道生,石點頭,聽講經(jīng)。”

  道生法師是巨鹿人,是羅什大師門下四圣十哲之一。當(dāng)時《涅槃經(jīng)》來中土仍未完全,只有道生法師獨自主張一闡提人亦有佛性。眾僧都以為他違背經(jīng)義而擯棄他。后來法師到吳郡虎丘山,聚集石頭當(dāng)徒弟,并為石頭講經(jīng)。講到闡提有佛性時,道生法師說:“我剛剛說的,是契合佛心嗎?”這些石頭都點頭。后來居于廬山,于講經(jīng)時,踞獅子座而逝。

  “求通經(jīng),如靈辨,骨肉穿,妙義顯。”

  后魏時有沙門靈辨,博通三藏,唯有《華嚴(yán)經(jīng)》不能得徹,便到清涼山,歷盡艱辛,骨盡肉穿,忽然空中有聲,教導(dǎo)他研究經(jīng)文,終于豁然開悟,造論有一百卷,演義釋文,窮微洞奧。

  “沖舉者,尼凈檢,凌霄去,身冉冉。”

  晉時有比丘尼凈檢,本姓仲,是彭城人。因聽聞佛法信樂,先受十戒,有同志者二十四人,共建立竹林寺,后又受具足戒,此為晉時比丘尼的開始。凈檢師蓄徒養(yǎng)眾,清雅有則,說法教化,如風(fēng)靡草。她年七十歲時,忽聞殊香芬馥并見赤氣,有一天女手持五色花,自空而下,凈檢師見了,欣然與眾話別,然后騰空而上,所引之路,好似霓虹直達(dá)藍(lán)天。

  “神解者,李通玄,華嚴(yán)論,千古傳。”

  有長者通玄,也是唐宗室子,學(xué)無常師,神跡不可測。曾經(jīng)游五臺山,遇一神僧傳其《華嚴(yán)大旨》,長者將著論譯經(jīng),遇到一只老虎引他到神福山,就一土龕居住,到晚上時,長者由口里吐出白光代替燈燭,并有兩位女子服侍他的飲食。論著寫完,女子就不見了;畹骄攀鶜q,端正而逝,有白光從頭頂出,上徹于天,后人尊稱他方山長者。

  “機(jī)捷者,靈照女,老龐公,徒延佇。”

  唐時有女子靈照,是襄陽龐居士的女兒,自小隨父母賣竹器為生。她父親將寂滅,告訴她說:“去看看時間早晚,到了中午,快告訴我。”靈照立即說:“已中午了,但日蝕。”她父親便到窗前去看,這時靈照便踞榻跏趺坐逝了。龐居士笑曰:“我女兒機(jī)捷得很。”便拾薪火葬。他自己延后了七天才入滅。

  “舉十德,勵初學(xué),依此修,成正覺”

  例舉了古德十人,其中比丘七人,比丘尼一人,男居士一人,女居士一人,四眾俱有。希望以古德高風(fēng)勉勵后世,若能效法先德,一意進(jìn)修,雖然報機(jī)有利純,但畢竟都是能夠證得無上菩提的。

  △信、愿、行

  “信”是出世和入世法的根本。要時時審查自己,是否信因果不二,信自己之本體是佛,信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信憶佛念佛必定見佛,自得心開,要如是信,才是真切。

  “愿”與發(fā)誓同,要愿此生決定往生西方凈土,永脫輪回,直成佛道。愿發(fā)四無量心,精進(jìn)精修,不退本誓。

  “行”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粉身碎骨,在所不計,行不達(dá)愿,終不移改。

  △警世

  夫不體道本,沒溺生死。處胎卵濕化、橫豎飛沉之類。于中失人身者,如大地之土;得人身者,如爪上之塵。于人身中,多生邊夷下賤;及處中國,或受女身;若為男子,癃殘百疾;設(shè)得丈夫,十相具足者,處恐畏世,生五濁時,以肉為身,以氣為命。一報之內(nèi),如石火風(fēng)燈、逝波殘照,瞬息而已。于中少夭、非橫、殂者,不計其數(shù);蛴械锰炷,壽極耳順,萬中無一。脫得知命之歲,除童稚無知,至三十豪,四十富,且約其間三十年,于中有疾病、災(zāi)禍、愁憂、苦惱,居強(qiáng)半矣。所以昔人有言:浮生一月之中,可開口而笑,只四五日矣。故知憂長喜促,樂少苦多。如在萬仞之危峰,似處千尋之滄海,縱得少樂,畢慮漂沉。

  且夫有生勞我處胎,有老奪我壯色,有病損我形貌,有死壞我神靈,有榮縱我驕奢,有辱敗我意氣,有貴使我憍倨,有賤挫我行藏,有富恣我貪婪,有貧乏我依報,有樂動我情地,有苦痛我精神,有贊起我高心,有毀滅我聲價;乃至寒則逼切我體,熱則煩悶我襟,渴則干我喉,饑則羸我腹,驚則懾我魄,懼則喪我魂,憂則撓我神,惱則敗我志,順則長我愛,逆則起我憎,親則牽我情,疏則生我恨,害則殞我體,愁則結(jié)我腸;乃至遇境生心,隨情動念,或美或惡,俱不稱懷,皆長業(yè)輪,盡喪道本。

  其或更詭于君、悖于父、傲其物、趨其時、獸其心、狐其意、茍其利、徇其名、誑其人、諂其行、附其勢、欺其孤、淵其殃、崇其業(yè)、扇其火、吹其風(fēng)、驟其塵、背其覺、邪其種、睽其真,但顧前,非慮后,只謀去,靡思回,唯求生,焉知滅,則念念燒煮、步步溝隍矣。

  如今或得剎那在世,須蘊仁慈,行善修心,除非去惡。書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是以世間逆順種種因緣,空受身心妄苦,皆為不知三界唯是一心。以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及第八識,皆是現(xiàn)量所得,無心外法。以第六明了意識,比量計度而成外境,全是想生,隨念而至。若無想念,萬法無形。故經(jīng)云:想滅閑靜,識停無為。又云:諸法不牢固,唯立在于念,善解見空者,一切無想念。若了一心之旨,心外自然無法可陳,豈有欣戚關(guān)懷,是非干念?念佛頌云:未達(dá)境唯心,起種種分別;達(dá)境唯心已,分別即不生;既了境唯心,便舍外塵相;從此息分別,悟平等真空。故起信論云:一切境界,唯心妄動,心若不起,一切境界相滅,唯一真心遍一切處。是故三界虛偽,唯心所作,離心即無六塵境界,乃至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先德云:心外有法,生死輪回;心外無法,生死永棄。經(jīng)云:諸法所生,唯心所現(xiàn)。論云:三界無別法,但是一心作。既信一心,須以禪定冥合。如經(jīng)云:若能教三千大千世界眾生令行十善,不如一食頃一心靜處入一相法門。若能諦了自心,以此定慧相應(yīng),則能不動塵勞,便成正覺。平生所遇,莫越于斯。普勸后賢,可書紳耳。

  △四皈依

  佛與眾生,本無差別,只是覺與不覺之分,故皈依佛,即是皈依自性覺。釋迦如來雖滅度而實未滅度;阿彌陀佛雖在西方,與十方諸佛的法身皆無量遍滿,但如果我自心不覺,十方諸佛與我何干?必須自心常覺,方與十方諸佛感應(yīng)道交,故皈依佛,即是皈依自心覺。一心念佛,專仗佛力,常使此心王惺惺不昧。

  要真正知正見,立正言正行。佛說的一切皆不出自心,心正則一切正,所謂一即一切故,故皈依法,既是皈依自心正。

  僧者,凈也,要掃除一切煩惱種子,纖塵不染,回復(fù)本來的面目。故皈依僧,即是皈依自心凈。

  自心本具恒河沙功德,與諸佛一體故。若不在自心中時時檢點省察,又何能與師心相應(yīng),故皈依師,即是皈依自心師。

  凈土宗之持名念佛

  △現(xiàn)在處于末法時代,我們的善根少,習(xí)氣重,靠修凈土的持名念佛一法,可以借阿彌陀佛的愿力帶業(yè)往生凈土,到了極樂世界就是入了不退地,永離生死苦海。

  △持名念佛,就是信愿持名。一要信釋迦如來決無誑語,二要信我信愿持名,必然與彌陀大愿相應(yīng),相信我與阿彌陀佛佛性無二,我是佛心內(nèi)之眾生,佛是我心內(nèi)之佛,憶佛念佛,必定見佛。佛是充滿一切處的法身,所以能入一切眾生的心念中。我與阿彌陀佛水乳交融,水中有乳,乳中有水,相融相攝,毫無間隔,如磁吸鐵,念佛自然感應(yīng)道交。

  愿,就是厭離娑婆,欣慕極樂。信心一深你的愿就切了,愿切你念佛就更專誠了,信愿如果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往生。

  持名,也就是行,信愿持名是正行,至于禮拜供養(yǎng)等是助行,正助齊修,如同眾寶齊備,而持名念佛是寶中之王。

  △念佛法門,非他人所說,乃是釋迦如來至極悲心,觀機(jī)設(shè)教,無問自說。佛為萬德至尊,言無虛妄,豈有欺騙眾生耶?畢此一生,直下持名、誓無改變,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一得往生,便永無退轉(zhuǎn)。

  △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的生死各人了,各人自己多多念佛,才能得遇善緣,往生極樂國。

  △世人終日說東道西,閑話是非,虛度光陰,真是可憐,須知: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新念佛人才把一句阿彌陀佛頓在心頭,閑思妄想,越覺沸騰,便說念佛功夫不能攝心,不知你無量劫來生死根由,如何能一下子就斷?而且萬念紛飛之際,正是你作功夫的時節(jié),旋收旋散,旋散旋收,爾后功夫純熟,自教妄念不起。且你能覺妄念者,多虧了這句佛號,如不念佛之時,浪翻潮涌,剎那不停,自己豈能覺乎?

  △雖經(jīng)歷語言、來去、坐臥等種種作務(wù),而不妨密憶,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應(yīng)如是。若或失念,數(shù)數(shù)攝還,久久成性,任運常憶,密密持名不輟,所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二六時中,單將一句佛號橫在胸中,念念不忘,心心不昧,把一切世事都不思想,單只將一句佛作自己命根子,咬緊牙關(guān),決不放舍!

  △若念到煩惱上作得主,則于睡夢中作得主;若于睡夢中作得主,則于病苦中作得主;若于病苦中作得主,則于臨命終時,事事分明,便知去處矣。

  △倘若遇到不如意事,即撥轉(zhuǎn)心念急急提起這一聲佛,再回光返照,我是阿彌陀佛世界中人,奈何與世人一般見識?回瞋作喜,一心念佛。

  △念佛用心真切者,不問苦樂、順逆、靜閑、鬧忙,一任公私干辦,迎賓接客,萬緣交擾,八面應(yīng)酬,與他念佛兩不相妨。

  △念佛忌生死心不切,家緣撇不下,人情謝不去,念佛心不專。

  △臨終一念,不生佛界,便生九界,可不慎乎?求生凈土之一念,不可僥幸而至,必須存之以誠,操之有素,千念萬念,以致終日終年念者,無非為熟此一念也。果得一念純熟,臨終則定能見佛往生。

  △佛法最有人情,要你們一家老少都念佛,將來同生西方永遠(yuǎn)在一起,就不受生離死別之苦,永久在一處修行直至成佛道。

  學(xué)禪點滴

  △禪,具體稱禪那,譯為“靜慮’,就是用禪定的方法,去平息我們波動的妄心。我們流動的心識(任何普通人的心識都是心猿意馬剎那不停的),經(jīng)過一番平靜的鍛煉后,會發(fā)生許多質(zhì)的、相的變化,以定生慧,就能制服妄心。(至于禪宗的禪,雖以禪為名,但其體為涅槃妙心,與色界之禪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

  △禪是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tài),在此狀態(tài)下,心理方面的現(xiàn)象是心注一境,無波動或妄念生起;生理方面的現(xiàn)象,則是呼吸、血流、心跳的緩慢,微細(xì),以至于絕對的停止。在入定時,心識已經(jīng)必忙碌地工作去支持心臟,那么,為了支持神經(jīng)系統(tǒng)而設(shè)的消化、呼吸、循環(huán)等系統(tǒng),統(tǒng)統(tǒng)變成多余的了。深的禪定境界,大多是呼吸停止或心臟跳動停止的,這就是禪師能長時入定不吃不喝不排泄的關(guān)鍵所在。

  略舉幾種禪的方法:

  第一種,跏趺而坐,保持身體的端直,但不是僵坐。兩手很舒適地擱在膝上,兩眼微閉,或凝視鼻端。自然呼吸,絲毫不要用力,只要將心神集中于這呼出吸入上。凝神觀察這吸入呼出的動作,保持對這動作的警覺,時時刻刻都了了分明這一動作。你呼吸時,有時深,有時淺,這不打緊,只顧自自然然的呼吸,唯一的一點是,你在呼吸時,心中須明明白白知道,這是深呼吸,這是淺呼吸,如此這般。

  開頭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全神貫注于呼吸上,非常的不容易。你會奇怪你的心怎么這么會跑,它就是不肯停下來,你想東想西,耳朵聽到外面的聲音。腦筋混亂,思緒紛飛。你也許會覺得沮喪失望。但如果你肯繼續(xù)不斷地練習(xí),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五至十分鐘,慢慢增加,你的心就會集中到呼吸上了。過了一段時間,你就會體驗到那一剎那的定境,你的心神全部貫注到呼吸上,連近身的聲音也都充耳不聞,一時外境俱泯,這一極短時間的定境是一種了不起的經(jīng)驗,充滿了喜悅與寧靜。你愿自己能夠繼續(xù)保持它,但這時你還做不到這一點。不過,只要你經(jīng)常不斷地練習(xí)。這種經(jīng)驗可以一次又一次地發(fā)生,而且每決定的時間也會逐漸加長。這就是你系心于呼吸上,乃至于忘我之境了。只要你老覺得你自己存在,你就不會集中注意力于任何別的東西。

  此念念不離呼吸之法,對你的健康大有裨益,能增進(jìn)你日常工作的效率。而且,對發(fā)明你的佛性有很大的幫助。它能使你寧靜安詳,即令在你精神緊張或興奮的時候,如果練習(xí)幾分鐘,你就會馬上覺得安靜平定了下來,好象在一段時間休息之后,剛剛醒覺一樣。

  第二種,觀心。此修行法不光限于靜坐著,行、住、坐、臥,工作也好,休息也罷,隨時隨地地觀察你的每一個念頭,每個念頭來了,自己要知道,思維一件事,要能自主,不許念頭操縱自己,這就是觀心。觀得念頭不出現(xiàn)了,就保持心的自覺。

  觀心有三個階段:

 。ㄒ唬、在反省的時候觀心。這樣可以幫助自己認(rèn)識自己。我們生活在習(xí)氣污染中,迷失了自己,只有靠反省、回顧,才能明白自己這個人格是如何形成的?戏词、懺悔的人,就能夠不讓錯誤重復(fù)下去,也才能不讓煩惱、痛苦持續(xù)下去。反省,是修行的重要內(nèi)容。

  (二)使每一念都不要漏過。萌生一念,自己立刻知道,而自己始終用最客觀的立場來批判自己的念頭,乃至于說話、做事,都要觀察自己的念頭,不讓念頭自由活動。如果我們要思維一件事——有目的地思維,應(yīng)集中心力去思維,不要讓念頭象無韁的野馬自由奔馳,否則會攪亂了你的心地。

  (三)要觀“念從哪兒來”?觀心已經(jīng)純熟了的時候,就應(yīng)觀“念從哪兒來”?從這句話觀去,就有可能找到自己原來無念的真心,亦即佛性,找到了,就要守住它;守住,才不會迷失于妄想與認(rèn)同之中。

  △什么人適合學(xué)佛?

  他是光明磊落的人,只求心安的人,既不求神通,亦不求任何福報。

  他一定要對于打破生死苦樂的問題有著執(zhí)持不變的一貫興趣。生死苦樂有什么問題呢?人,生不知從何而來,死不知到哪里去,一生又或多或少地活在辛勞與無奈之中。你有兒子,恨鐵不成鋼;你若沒有兒子,就會說:“有兒萬事足”啦!人,都是無奈的。你要彌補(bǔ)你的無奈,你就必須突破生死苦樂的問題,不要讓環(huán)境叫你哭你就哭,叫你笑你就笑,而應(yīng)該哭笑自主。

  他是不甘被埋沒的人。人人皆有佛性,就象金礦石都有黃金一樣。佛是千錘百煉去掉了雜質(zhì)的純金,我們是原封不動的金礦石,我們沒有凈化自己,故雖然含有很高的生命屬性,卻被埋沒了。如果自我生命凈化,則不但解脫自在,而且可以發(fā)揮扭轉(zhuǎn)乾坤的力量。

  他是矢志追求永恒生命的人。《六祖壇經(jīng)》云“劫火燒海底”,到了地球末日,地心的火把海水燒干了;“風(fēng)鼓山相擊”,宇宙的罡風(fēng)使地球加速運動產(chǎn)生的一種旋流,可以把兩座山推撞在一起,他是“真常寂滅樂”的,他的生命是永恒的,這些對他毫不相干。對這有興趣的人,才契合學(xué)佛。

  他是迎風(fēng)屹立、逆流而上的人。因襲生活的慣性,一定會好逸惡勞,怕苦怕難,貪吃貪喝;钤谶@種慣性中的人,是不可以學(xué)好佛的,必須反其道而行之,逆風(fēng)而上,否則,永遠(yuǎn)擺脫不了機(jī)械性,也永遠(yuǎn)不能改變自己!學(xué)佛,如果不是逆流而上,迎風(fēng)而立,把過去的慣性完全扭轉(zhuǎn)過來,我們就不會成功!

  ※※※※※※※※※※※※※※※

  當(dāng)你通過修行產(chǎn)生一種精神統(tǒng)一的定力后,你就會體會到修行的崇高偉大?啾M甘來,甘甜將漸漸取代你的苦,你會得到身心方面的輕利安樂一一這絕非五欲之樂能夠相比。一旦有了心定一境的經(jīng)驗之后,你的信心會成倍地上升,再要你不信也不可能。

  修行者的心得

  △時間就是我們的生命,節(jié)儉時間就是愛惜生命。我們浪費了多少時間在懈怠、放逸和散漫上面?有多少寶貴時間在頹唐、隨便、馬虎中消逝?我們把大好年華、青春、生命都虛擲浪費掉了,世界上還有什么比這更浪費的事呢?

  △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dāng)勉勵,歲月不待人。

  △人生在世,歲月如梭,年方幼壯,切莫磋跎;世務(wù)日多,家事日拙,而今不學(xué),老大奈何!

  △三延四拖,你就是時間的小偷。

  △“一寸光陰一寸命光,”我們把握時間,精進(jìn)用功都來不及了,哪有時間做不必要的事?哪有時間做無謂的事?你這樣簡直是拿自己的命光在開玩笑,浪費自己的生命太可惜了!石火電光的人生,今日雖存,明天難保,有心人當(dāng)勤精進(jìn)!

  △韶華荏苒,青年尤當(dāng)惜陰。

  △君子不恤年之將暮,而憂志之有倦,故末路晚年,君子更應(yīng)精神百倍。

  △有福無福,不在窮富。窮人而肯修行,是真大富大貴之相。

  △自聞佛法,世上一切學(xué)說,不足惑我,一樂也;自修佛法,一切圣賢功夫,包羅無遺,二樂也;自悟佛法,曠劫生死之謎,一旦打破,三樂也。我如佛菩薩有無量智慧光明,然非學(xué)佛,無以啟發(fā),故真學(xué)佛者,乃真英雄、豪杰、圣賢、丈夫。世人每笑佛徒為愚癡,此真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世間無論千萬最大事,都抵不過一個死:常把死字掛在眉頭,道心自然增長。此一大事因緣,于一生關(guān)系之巨,任何重要急事,難與比擬于萬一。

  △六度、四攝、四無量心是大乘行者修菩薩道的主要課程,為了拔濟(jì)眾生,荷負(fù)正法和邁向佛道,舍頭目腦髓,難行能行,“菩薩心腸”,使人肅然起敬。

  △佛性就是空不空。無我便是空,慈悲便是不空。雖知無我而不斷慈悲,故空而不空;雖有慈悲而不執(zhí)著自我,故不空而空。因為立于這個空上,便上求佛法,下化眾生,一切無礙。

  △上求佛果是自利,下化眾生是利他。

  △須知人我一體,自他兩利,何有先后?蓋度人即是度己,度已正為度人。

  △但求自利不思利人者凡夫之見,末能自度先欲度人者菩薩發(fā)心。

  △丟棄小我得大我,丟棄大我得無我,無我方為永恒我。

  △要看待任何人都是菩薩,不起一點我執(zhí)心,要認(rèn)為自己是個愚癡人。別人強(qiáng),讓他;別人硬,讓他。我們只求了脫生死,不把人間是非來爭執(zhí)。

  △一切眾生都是菩薩,獨我一人是凡夫。慚愧懺悔,日新又新。

  △貴賤、美丑、剛?cè)、智愚、?qiáng)弱、是假相的區(qū)別,聰明者要除去我癡,我見、我愛、我慢等執(zhí)著,要看待物我一體,但知為大眾謀利益,這就是行乎中道,實行佛教的教義。

  △眾生皆因欲貪故,于平等法中,妄分親疏,從劫至劫不知醒悟。幸我人夙植善根,得遇無上甚深佛法,可謂萬幸!又應(yīng)知平等法中,眾生與我無異,我欲出離苦海趨永樂之境,眾生亦爾,故應(yīng)發(fā)同體大悲心,方便濟(jì)度。至父母子女屬眾生數(shù)攝,應(yīng)度應(yīng)濟(jì),更不待言矣。

  △學(xué)佛應(yīng)該擺脫七情六欲,所有的恩愛牽纏、怨恨交織、刻骨銘心、夢魂縈繞……都等于作繭自縛,所有放不下、不自在,百分之九十九是情感的因素。情,有正有負(fù),正的情,是一種萬物一體的情操,沒有我,只有宇宙與眾生,把私我融于大之我中,這是佛菩薩的心懷。如果把自己跟宇宙眾生對立,用選擇的方式,決定自己的愛與恨,好與惡,那是凡夫,是作繭自縛的基因。如果擺脫不了那些情愛牽纏、恩怨結(jié)縛,乃至于許多低級趣味,那我們就沒有辦法修行了,修亦不會成功,這一關(guān)很難突破。

  △學(xué)道是越學(xué)越小——先縮小自己,不貢高我慢。越學(xué)越少——脾氣少,壞習(xí)氣少。越學(xué)越大——心量大,能包容一切譏毀辱罵。越學(xué)越多——知道自己的習(xí)性毛病很多,知錯能改。

  △對你周圍的一切人,都要有一種和諧的感覺,融洽的感覺,當(dāng)初弘一大師就是這樣,對于他周圍的一切人和事,總是感覺一切都好,就這樣身心安和,漸入一心。

  △做事不是為別人做,而是為自己消業(yè)障、培福德而做。大伙同在做事,若有人不會做我們來教他做;若他們做得不好,我們幫忙做,不要分得太清楚。

  △生活上的一切都是為眾生,只要好的事,我們怎么能不為大眾隨緣呢?弘一大師隨緣,他認(rèn)為世界上沒有什么不好的東西,一切都好。但是他的生活很嚴(yán)謹(jǐn),所以說隨緣之中有嚴(yán)謹(jǐn),隨緣而不失去自己的原則,不隨俗浮沉,才是隨緣的真義。

  △要懷抱了脫生死的壯志,要具備遠(yuǎn)離染欲的趨向,要擁有忍辱謙和的氣度,要養(yǎng)成喜好寂靜、不樂喧鬧的性格,要含存寧愿自己吃虧、對待別人厚道的美德。

  △凡人造業(yè)者百,而為善者一二。為善者百,而向道者一二。向道者百,而堅久者又一二。堅久者百,而堅之又堅,久之又久,直至成果,心不退轉(zhuǎn)者又一二,如是最后,名真道人。

  △往往不能真為生死者,眼前活計放不下耳。

  △有德有識的君子,樂天知命,不做份外妄想。如處富貴,則行道于富貴之中而不驕不淫;居貧賤,則行道于貧賤之中而不諂不懼;居夷狄,則行夷狄之道,雖入境隨俗,但仍守正道;身處亂世,則行道于患難之中,臨危不懼,為保善道而死。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修行進(jìn)德的砥石,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鴆毒中矣。

  △世俗煩惱處要耐得下,世事紛擾處要閑得下,胸懷牽纏處要割得下,境地濃艷處要淡得下,意氣忿怒處要降得下。

  △事事留個有余不盡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損我。若業(yè)必求滿,功必求盈者,不生內(nèi)變,必招外憂。

  △常有小不快事,是好消息,若事事稱心,則必有大不快事在后,知止此理可以免憂患。

  △各種煩惱,皆為我煉心之助。重重危險,皆為我煉膽之處。

  △越是溫暖的地方,東西越容易腐敗。反之寒冷的地方,東西則常保鮮久。人性跟物性相同,在清苦的環(huán)境中,最容易激發(fā)人的智慧與光明。

  △一個人處在不如意的境遇中,會被逼著發(fā)憤惕勵,所以仿佛周圍都是治病的針灸、良藥一般,盡管本身沒有什么感覺,事實上自己的缺點卻時時刻刻在接取矯治,而在進(jìn)德修業(yè)上大為長進(jìn)。

  △只要心能轉(zhuǎn)境,則時時是好時,日日是好日。

  △一個人,只要本心清凈,不執(zhí)著于外境的侵染,雖處于塵俗狂流世界中,亦能潔凈自身,自得其樂,猶如居于清幽靜寂的仙境之中。

  △熱不必除,而除此熱惱,身常在清涼臺上;窮不可遣,而遣此窮愁,心常居安樂窩中。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實在我們的閑事太多太多了,所以才覺得“人間”沒有“好時節(jié)”。

  △真實的修行者是最開心不過的人,他既無怖畏,也沒有煩愁,他永遠(yuǎn)是寧靜安祥,不因災(zāi)變而煩亂沮喪,不因有苦難而郁郁寡歡,也不因此而失去耐性。他必須對苦難問題有所了解,而不該對它憤怒不耐。

  △偉大的心胸應(yīng)該表現(xiàn)出這樣的氣概——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厄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yīng)付一切的不幸。

  △苦難是通往快樂的途徑。

  △世路風(fēng)霜,吾人煉心之境也。

  △富厚福澤,不過厚吾之生;貧賤憂戚,乃是玉汝于成。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