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因果啟示 >

修身進德嘉言錄

  △人有喜慶,不可生嫉妒心;人有禍患,不可生欣幸心。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我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傳家有道惟忠厚,處世無奇但率直。

  △輕聽發(fā)言,安知非人之譖訴,當(dāng)忍耐三分;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

  △君子不受命運的捉弄。一個知天命的人,絕對不會站到有危險的墻邊。如果墻倒塌而被壓死,那是自己思慮不周而致,不能歸咎于天命!君子安貧樂道,對順境逆境,滿缺盛衰處之泰然,上天對于這種樂觀的人,根本無從擺弄,這就是所謂的“安心立命”。

  △惡事向自己,好事讓別人。

  △肯替別人想,是第一等學(xué)問。

  △己溫思人之寒,己安思人之難。

  △我所欲,當(dāng)念人亦欲,勿以自欲而妨人;我所不欲,當(dāng)念人亦不欲,更當(dāng)避免以利人。

  △寧可天下人負(fù)我,我不可負(fù)天下人。

  △寧可清貧自樂,不可濁富多憂。

  △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內(nèi)不愧心。

  △聲名顯著,守之以斂藏;利養(yǎng)豐饒,守之以儉樸;瞻仰人多,守之以謙下;朋儕嫉妒,守之以和忍。

  △當(dāng)追逐名利時,不要搶在他人之先。當(dāng)進德修業(yè)時,不要落在他人之后。當(dāng)享受物質(zhì)生活時,不要超出自己的地位身份之外。當(dāng)修養(yǎng)品德時,不要達(dá)不到自己份內(nèi)應(yīng)達(dá)到的標(biāo)準(zhǔn)。

  △處世讓一分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氣度寬宏的人無論遭遇到的命運為善為惡,皆能適度以應(yīng)之。成功不以為喜,失敗不以為悲,外界的毀譽褒貶,一不介懷,只是為所當(dāng)為,為所可為而已。

  △在毀譽榮辱之前,不但不為之動心,且把著這磨煉意志的好機會。

  △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郁失措。

  △內(nèi)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

  △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

  涵養(yǎng)與識見

  △存心養(yǎng)性,須要耐煩、耐苦、耐驚、耐怕,方能純熟。

  △當(dāng)可怨、可怒、可辯、可訴、可喜、可愕之際,其氣甚平,這是多大涵養(yǎng)。

  △經(jīng)一番挫折,長一番見識;容一番橫逆,增一番氣度;省一分經(jīng)營,多一分道義;學(xué)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減一分福澤;加一分體貼,知一分物情。

  △若學(xué)溫和,則于急怒時習(xí)之;若學(xué)止語,則于喧鬧時習(xí)之;若學(xué)恭敬,則于傲慢時習(xí)之;若學(xué)良善,則于狠戾時習(xí)之。

  △能媚我者必能害我,宜加意防之;肯規(guī)予者必肯助予,宜傾心聽之。

  △大事難事看擔(dān)當(dāng),順境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yǎng),群行群止看識見。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zhì);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資質(zhì);聰明才辯,是第三等資質(zhì)。

  △小處不滲漏,暗處不欺隱,末路不怠慌,才是真正英雄。

  △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大悲不悲,可以養(yǎng)心。

  △失意事來,治之以忍;快心事來,治之以淡。

  △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占盡,聰明不可用盡。

  △言語知節(jié)則愆尤少,舉動知節(jié)則悔吝少,愛慕知節(jié)則營求少,歡樂知節(jié)則禍敗少,飲食知節(jié)則疾病少。

  △勿以妄心害真心,勿以習(xí)氣害元氣。忿怒生時要忍得過,嗜欲生時要耐得過。

  △戒豪飲,豪飲傷神;戒貪色,貪色滅神;戒厚味,厚味昏神;戒飽食,飽食悶神;戒妄動,妄動亂神;戒多言,多言損神;戒多憂,多憂郁神;戒多思,多思憂神;戒久睡,久睡倦神;戒久讀,久讀枯神。

  △志存忍辱,不貪名利,將過歸己,深戒綺語。處事必忠,視人如己。

  △得意不喜,失意不瞋,得意失意不動心。

  △氣貴平和,情貴淡泊。

  △萬般補養(yǎng)皆虛偽,唯有操心是要規(guī)。

  △心情愉快是肉體和精神的最佳衛(wèi)生法。

  △“無是無非又一天”,心靈的平靜與身體的健康劃等號。

  △情憂不在多,一夕能白頭。

  △事到無心皆可樂,人非有品不能閑。

  △多忿害物,多欲害己,多逸害性,多憂害志。

  △心慈者壽必長,心刻者壽必促。

  △博厚悠久之道,寬大受福之基。

  △人不求福斯無禍,人不求利斯無害。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不自滿者受益,不自是者博聞。

  △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明者遠(yuǎn)見于未萌,智者避免于無形。

  △得寵思辱,居安思危。

  △滿招損,謙受益。

  △用智如水,水濫則溢;用勇如火,火烈則焚。

  △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必早。

  △不說自己好,不道他人短。

  △儉,美德也,過儉則為慳吝,為鄙嗇,反傷施道;讓,懿德也,過讓則為足恭,為曲禮,多出機心。

  △憂勤是美德,太苦則無以適性怡情;淡泊是高風(fēng),太枯則無以濟人利物。

  △宦情太濃,歸時過不得;生趣太濃,死時過不得。

  △好說己長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長。

  △短不可護,護短終短;長不可矜,矜則不長。

  △小人樂聞君子之過,君子恥聞小人之惡。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人生至惡是善談人過,人生至愚是惡聞己過。

  △不要說可以誘發(fā)他人引起不良思想行為的話。

  △不責(zé)小人過,不揭人陰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yǎng)德。

  △論人,當(dāng)節(jié)取其長,曲諒其短。做事,必先審其害,后計其利。

  △論人須帶三分渾厚,非直遠(yuǎn)禍。亦以留人掩蓋之路,觸人悔悟之機,養(yǎng)人體面之余,猶天地含蓄之氣也。

  △不見其短,愚也,見而護,愚之愚也;不見人長,惡也。見而掩,惡之惡也。

  △自己有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涵育以養(yǎng)深;別人有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yǎng)大。

  △當(dāng)責(zé)備別人的過錯時,不可過于嚴(yán)厲,要顧及對方是否能承受。當(dāng)教誨別人行善時,不可期望太高,要顧及對方能否做得到。

  △覺人之詐,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動于色。此中有無限意味,亦有無限受用。

  △覺人之詐而不說破,待其自愧可也,若夫不知愧之人,又何責(zé)焉?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擠之;事事爭勝者,必有人以挫之。

  △盡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寬。

  △求肉體上愉快,則日趨鄙俗。求精神上愉快,則自然高明。

  △寧受智毀罵,不用愚稱贊。

  △大丈夫論事,論是非不論利害;論順逆不論成敗,論萬世不論一生。

  改過與自強

  △蓋世的功勞,當(dāng)不得一矜字;彌天的罪過當(dāng)不得一悔字。

  △愧悔二字,乃吾人去惡遷善之門,起死回生之路也。人生若無此念頭,便是既死之寒灰,已枯之藁木矣,何處討些生理?

  △凡夫之人,舉足動步無非是罪,又復(fù)過去生中,皆曾造作無量惡業(yè),追逐行者,如影隨形,若不懺悔罪惡日深。

  △今人有過,便甘自棄,以為不可復(fù)入圣人境域。不知盜賊也許改惡從善,何害其為有過哉!只看歸宿處成個甚人?以前都饒得過。

  △一息尚存,彌天之惡猶可悔改,古有一生作惡臨死悔悟,發(fā)善念,隨得善終者。謂一念猛厲,足以滌百年之惡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燈才照,則千年之暗俱除,故過不論久近,惟以改為貴。

  △人能一旦洗滌舊惡,雖昔為寇盜,今日亦不害為君子。

  △過而能知,可以謂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

  △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

  △自省自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有過則改之,未萌則戒之。

  △作福更宜惜福,悔過莫如寡過。

  △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以責(zé)人之心責(zé)己則寡過。

  △悔前莫如慎始,悔后莫如改圖,徒悔無益也。

  △日日知非,日日改過。夜覺曉非,今悔昨失。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則根在復(fù)萌,而小過轉(zhuǎn)為大非。

  △若有功德當(dāng)自覆藏,若有過失當(dāng)自發(fā)露。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過則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

  △改過不吝,從善如流。

  △于善也,無小而不舉;于過也,無微而不改。

  △人不可自恕,亦不可令人恕我。

  △忘功不忘過.忘怨不忘恩。

  △非莫非于飾非,過莫過于文過。

  △有一過是一過,不肯認(rèn)過又是一過;一認(rèn)則兩過都無,一不認(rèn)則兩過不免。彼強辯以飾非者,果何為耶?

  △改過者第一要發(fā)恥心,思古之圣賢,與我同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知,傲然無愧,將日淪于禽獸而不自如矣。

  △人無羞恥心,豈非類禽獸?知羞恥為改過之要機。

  △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學(xué)者當(dāng)于好色、好名、好貨、好怒種種諸過,不必逐類尋求,但當(dāng)一心為善,正念現(xiàn)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

  △“我昔所造諸惡業(yè),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發(fā)愿改過,一心懺悔,晝夜不懈,經(jīng)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驗,或覺心神怡曠,或覺智慧頓開,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或夢吐黑物,或夢見往圣先賢提攜接引;或夢飛步太虛,或夢幢幡寶蓋。種種勝事,皆過滅罪消之象也。

  △處世不必邀功,無過便是功;與人不求感德,無怨便是德。

  △反聽之謂聰,內(nèi)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

  △圣人為天下無怨無悔,小人為自己常憂常愁。

  △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則怨尤自消;心若怠慌,便思勝似我的人,則精神自奮。

  △欲為天下第一等人,當(dāng)做天下第一等事。

  △凡人與圣人只有一步之遙,那就是不失時機地發(fā)現(xiàn)自己。

  △志不可一日墜,心不可一日放。

  △少實勝多虛,大巧不如拙。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今日行一難事,明日行一難事,久則自然堅固。

  △我們不否定言的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行。

  △以圣賢之道教人易,以圣賢之道治己難;以圣賢之道出口易,以圣賢之道躬行難;以圣賢之道奮始易,以圣賢之道克終難。

  積德、惜福與感恩

  △貧莫貧于未聞道,富莫富于蓄道德。

  △立榮名不如種陰德,尚奇節(jié)不如謹(jǐn)庸行。

  △居家有二語:唯恕,則情平;唯儉,則用足。

  △成人之惡,罪莫大焉。導(dǎo)人為善,德莫大焉。

  △終日說善言,不如做了一件;終生行善事,須防錯了一樁。

  △富以能施為德,貧以無求為德,貴以下人為德,賤以妄勢為德。

  △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則福愈薄矣;厚福者必寬厚,厚則福益厚矣。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