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經(jīng)論 >

楞嚴(yán)經(jīng)

《楞嚴(yán)經(jīng)》,大乘佛教經(jīng)典,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jīng),于灌頂部錄出別行》,簡稱《楞嚴(yán)經(jīng)》、《首楞嚴(yán)經(jīng)》、《大佛頂經(jīng)》、《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唐般剌密諦傳至中國,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詳情]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記(卷第八)-海仁老法師(6)

  以己心等七句,是明頂?shù)。謂又以自己加行之因心,始覺觀智;欲成就初地,佛之妙覺。觀智未亡為若依,心相盡泯為非依。如人登于高山,身已入虛空,曰非依;然足猶未離地,下有微礙,曰若依。此喻行人,以一心三觀之觀智,欲入一境三諦之中道妙理,障地?zé)o明,將破未破,中道妙理,可見而又不可見之際,曰下有微礙,是名頂?shù)亍?/p>

  心佛二同等五句明忍行。暖以佛覺為己心,則佛同己心;頂以己心,成佛所履,則己心同佛,心佛二相歷然。若再加功,將佛覺泯為己心,將己心泯同佛覺,即心是佛,即佛是心,謂之心佛二同。至此因心佛果,融會貫通,常于加行心中,見佛業(yè)用,亦于諸佛行處,洞徹自心,故曰善得中道。但將證未證,此中境界,固非心可思,亦非口可議,唯心明了,而言不出;如忍事之人,心既不壞惱意,口亦無言可陳,故曰非壞非出。如斯境界即名忍地。

  數(shù)量銷滅等四句,明世第一地,暖地以佛覺為己心,尚存己心數(shù)量;頂?shù)匾约盒某煞鹇?亦存有佛履之?dāng)?shù)量。二皆迷于中道,忍地雖善覺中道,仍然存中道之?dāng)?shù)量。今從忍位加功進行,至此不但無迷,且亦無覺,己心佛覺,二無所目。若心若佛,數(shù)量全銷,于世間法中,最為第一,是名世第一地。

  阿難!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

  辛四十地

  寶云經(jīng)云:‘地有十義:一廣大義,遍一切時處故;喻菩薩所證實際理地,廣大無際。二為眾生依;有情無情,皆依地住;喻十地菩薩,堪為一切眾生所依皈。三無好惡;大地平等,性無好惡,凈既不喜,穢亦不嗔;喻十地菩薩,贊之不喜,毀之不嗔。四能受大雨:天降大雨,余器皆盈,唯大地能受;喻十地菩薩,能受佛大法云、大法雨。五能生草木:藥草木材,皆從地出;喻菩薩猶如藥草,能治眾生重病,猶如木材,能支持佛法大廈。六為種子依:一切種子,皆依大地,而得生長;喻一切眾生,皆依地上菩薩,播菩提種,長菩提芽,開菩提花,結(jié)菩提果。七能生眾寶;地蘊寶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如地上菩薩,能生一切功德法財,利益眾生,無有窮盡。八能生眾藥:一切藥材無不從地而生;喻地上菩薩,能出生法藥,普治眾生,三煩惱病。九大風(fēng)不動:颶風(fēng)能壞眾物,獨不能壞大地;如地上菩薩,不為世間八風(fēng)所動。十師子吼不驚:師王一吼,眾獸皆怖;喻佛說法,魔外恐怖,所謂獅子吼,無畏說,百獸聞之皆腦裂;唯獨地上菩薩,不驚不怖。

  善男子,指成就世第一位之行者。自此再由現(xiàn)行加功之力,突破障礙初地之一分無明,于佛所證之大菩提,善得通達。菩提,譯覺道,是眾生本具智光,亦即能證之智,有三:一實智菩提,覺一切法皆空;二方便智菩提,覺一切法皆假;三真性菩提,覺一切法皆中。眾生迷位不失成失,非礙而成礙;今菩薩加功用道,于自性菩提,深徹明了,不期通而自通,謂之善得通達。佛之境界,即大般涅槃,是所證之理。菩薩以能覺智,證本覺理;能證所證,皆同于佛,與佛妙覺,融會貫通,故能盡諸佛,微妙境界。由于佛所證我已得,眾生本具我已證,內(nèi)心欣慰,名歡喜地。

  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

  異性,指前四十五心,雖自四住以后,已與如來同一氣分,為真佛子,然所證未深,未齊佛境,名為異性。今歡喜地,能證所證,皆同于佛,謂之同性。從住行向位,而入于初地,曰異性入同。望同說異,因異立同,皆未忘境,屬于心垢。今從初地,無功用道,無修而修,無證而證,不住于異,亦不住同,將此同性亦滅,得離心垢。名離垢地。

  凈極明生,名發(fā)光地。

  前位心垢既離,而得清凈;今將離垢之離,亦離。至此垢盡凈極,發(fā)揮一切種智,謂之凈極光通達,名發(fā)光地。

  明極覺滿,名焰慧地。

  前位發(fā)光,是明始生;今位明至于極,即能覺之智已滿。燒盡煩惱薪,如火焰燒物,名焰慧地。

  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

  地前之智曰異,地上之智曰同。初地覺通如來,已滅異性。二地復(fù)將同性亦滅。三地由凈而明,四地明極而滿。至今前之異同心垢,盡除無余,遠超前位,前位功德,所不能及,名之為難勝地。

  無為真如,性凈明露,名現(xiàn)前地。

  真如妙性,本然天然,非假造作,曰無為真如。由于后后勝于前前,前則凈極而明,繼而明極而覺滿,進而會通同異,世出世智所不能及。至此凡情圣解,悉皆盡銷;本具真如,自然昭明顯露。若體若用,皆得現(xiàn)前,名現(xiàn)前地。

  盡真如際,名遠行地。

  真如豎窮橫遍,本無邊際,今云盡真如際,即盡真如實際理地,是無際之際。以此行深而且遠,所證真如,豎不能窮其底,橫不能至其極,故名遠行地。

  一真如心,名不動地。

  前地既已徹諸法底源,達實相邊際,當(dāng)證得真如全體,能證所證,唯一真如,無有出入。雖然,隨緣感應(yīng)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如如不動。曰不動地。

  發(fā)真如用,名善慧地。

  既證真如不動之全體,必發(fā)真如隨緣之大用。華嚴(yán)經(jīng)云:‘此地菩薩,能作大法師,具四無礙,善答問難。’且一言普答眾問,皆令問者歡喜生信,名之善慧地。實則既稱真如體,而起隨緣大用,何止說法?說法不過是大用之一而已。

  阿難!是諸菩薩,從此已往,修習(xí)畢功,功德圓滿。亦目此地,名修習(xí)位。

  諸者眾也,謂善慧地,菩薩眾多,曰諸菩薩;蛟浦T通前諸位,海公以為不然。因佛曾結(jié)前四十一心,為修習(xí)前之方便。而下文又云:‘自此已往——’此乃指九地菩薩,可知諸字,是指由四加行起,加功修習(xí),自利利他之行,至此,修習(xí)之功完畢,而自利功德,亦已圓滿。故此地亦名修習(xí)位。后位第十地,則純屬利他,但論證不論修矣。

  慈蔭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慈妙是法,蔭云是喻。雙舉法喻,以顯菩薩利他之德。此地菩薩,能以三慈普蔭九界群機,拔苦與樂,謂之慈蔭。此地菩薩,所證法身,湛然周遍,應(yīng)身如云,令諸眾生,皆沾法雨,潤澤身心,曰妙云。至此自利利他,因行圓滿,乘其無功用道,直趣諸佛,所證涅槃果海。理智齊彰,地上清涼自在,謂之法云地。

  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為等覺。

  辛五明等覺

  初句明佛入俗利生,佛雖證涅槃,而不舍眾生;于是倒駕慈航,逆法性流,而入生死海,謂之逆流。而法云地菩薩,剛剛相反,逆生死流,順法性流,而入菩提,故曰順行而至。如是如來出菩提,入生死之際;正是菩薩出生死,入菩提之時。彼此正當(dāng)出入交換之際,如父從家出,一足已踏出門外;而子剛從外入,一足已入門內(nèi)。謂之覺際入交,名為等覺。菩薩始覺,雖與佛妙覺等,但因順逆出入之殊,仍未登堂入奧,故等而不妙。

  阿難!從干慧心,至等覺已,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單復(fù)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

  庚四究竟轉(zhuǎn)依號

  從干慧心,至等覺巳,謂自三漸次后,初伏客塵煩惱,欲習(xí)初干,未與如來,法流水接之時開始,乘此干慧初心,歷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四加行、十地,直至此等覺位止。是等覺智,堅利無比,猶如金剛,能斷最后一品生相無明,而獲得金剛后心之初干慧地。此亦名干慧,意謂無明初干,未與究竟如來法流水接。如是,是承上最初干慧地,至等覺,于其中間,單者有七,如干慧、暖、頂、忍、世第一、等覺、妙覺,復(fù)者有五,如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十地,以一名局限一位名單,一名總括十位為復(fù),單有七重,復(fù)有五重,謂之重重單復(fù)十二。而佛頂文句則謂:‘言重重單復(fù)十二者,如則一、干慧,二、十信,三、十住,四、十行,五、十回向,六、暖,七、頂,八、忍,九、世第一,十、十地,十一、等覺,十二、金剛心,是為單十二之一重。次則一金剛心中干慧,二金剛心中十信,三金剛心中十住,乃至十二金剛心中之金剛后心,是為復(fù)十二之第二重。如此歷盡單復(fù)兩重十二,則無明正習(xí),永盡無余,更無所斷,徹證本來心性,名為妙覺。而成究竟轉(zhuǎn)依,無上道也。’然則,單復(fù)應(yīng)多分為兩重。一是自凡夫,干慧地初心起,遍歷諸位,破見思、塵沙、無明正使。二是等覺菩薩,從兜率天下生,以金剛心為能歷,五十五位為所歷,蕩除見思、塵沙、無明等習(xí)氣。以其有二重,故曰重重單復(fù)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是究竟果覺,名為究竟轉(zhuǎn)依號。

相關(guān)閱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