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課、譯經事業(yè)
第十三課譯經事業(yè)
佛教發(fā)源于印度,東傳中國,大放異彩,主要得力于經典的漢譯。
由于佛典的翻譯流傳,帶動佛學的研究風潮,開創(chuàng)出中國八大宗派蓬勃發(fā)展的新風貌,并且豐富了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的內涵,為中國留下珍貴的文化遺產。這也說明中國在哲學思想上,早已有了深厚的基礎,才有發(fā)展的條件。
中國的譯經事業(yè)起源于東漢,發(fā)展于六朝,大盛于隋唐年間。有關中國佛教的譯經事業(yè)發(fā)展歷程,可分為三個時期:
一、漢魏西晉時代--譯經的初創(chuàng)期
東漢明帝夜夢金人后,曾派蔡愔、秦景到西域取經,并迎請迦葉摩騰、竺法蘭到洛陽,譯出《四十二章經》等五部經,這是中國最早的佛經翻譯。
初期經典的傳譯并非直接從印度而來,而是從大月氏、康居、安息等西域諸國間接引入。漢朝到晉代,約有六十余位譯經師,最著名的有安世高、支婁迦讖、支謙、曇柯迦羅、康僧會及竺法護等人。當時翻譯所根據(jù)的經典,大都是由西域當?shù)氐恼Z言或文字寫成,通稱「胡本」或「胡語經典」。此一時期的譯經多屬個人翻譯,并無固定人員共同參于譯經,限于人力、財力,只能譯出小經小品,缺乏系統(tǒng);且來華的高僧皆在傳教余暇譯經,并未取得朝廷的護持,翻譯工作亦無特定地點,文體不一,譯名混淆,故稱為譯經的「初創(chuàng)期」。
這個時期佛經翻譯的特色,主要有大小乘兩大系統(tǒng):一是以安世高為代表的小乘禪學派;一是以支婁迦讖為代表的大乘般若學。因此,早期傳入中國的佛經,可以說是大小乘同時并行。
二、東晉南北朝時代--譯經的進展期
從東晉到南北朝之間,譯經初期多為私人小規(guī)模的組織,后來逐漸受到國家重視,開始出現(xiàn)較大規(guī)模的譯經組織,使譯經事業(yè)更加蓬勃。譯經師大都來自印度,精通梵文,兼解漢文,主要代表人物有鳩摩羅什、佛陀耶舍、竺佛念、曇無讖、求那跋陀羅、真諦、佛馱跋陀羅、僧伽提婆、法顯等人。譯出的經典主要有大小乘經論、大小乘禪經、密教經、律典等,內容廣泛,涉及印度佛教各個流派,特別是當時在印度盛行的大乘空、有兩大學說,直接促進當時佛學思潮的發(fā)展。此期譯經的特點是傳譯較完備,譯經師有系統(tǒng)的介紹佛經,分判不同宗論著作,確立翻譯文體,翻譯作品不求華美,力求切合原意,這是漢譯佛經的進展期。
三、唐朝時代--譯經的全盛期
前兩期的譯經活動雖有中國人參于,然總體上均以印度、西域高僧為主譯。本期譯經師則以中國高僧主持譯事,典型代表是玄奘、義凈,他們不但精通華文、梵文,佛學造詣更是博大精深,且以朝廷力量設置組織完備的譯場,進行大規(guī)模的譯經事業(yè)。特別在唐太宗時期,為玄奘大師開設譯經院,譯經者達三千人之盛,這是中國譯經的顛峰期,同時也是佛教的全盛期。其它,尚有般若三藏、菩提流志、實叉難陀等人,也都為譯經事業(yè)締造了佳績。此外,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翻譯了大量的密宗典藉,也是這個時期的特色。
唐德宗后,譯經事業(yè)停歇,又遭受唐武宗、周世宗的破壞,佛教一息僅存,直到北宋時期,朝廷采取保護佛教的政策,極力提倡中印雙方文化交流,此后從中國到印度求法者很多,印度、西域來華的僧侶也不少。尤其,宋太祖、太宗詔立譯經傳法院于河南開封(國都),延請施護、法天、天息災等人譯經。這一時期譯經事業(yè)更盛,且臻于完美。宋、元之后,譯經事業(yè)便告終止。明、清兩代,則僅有由日文、藏文、巴利文翻譯為漢文的零星作品。
佛教經典的翻譯,對于佛法的傳播貢獻至鉅,這些譯出的經典,經過各代的匯整、刊刻,逐步成為大藏經,流通至今,這是中國文化史上一件偉大的事業(yè)。加以東晉道安與南朝梁代僧佑大師先后編制了經典目錄,對佛典的整理,佛教文化的保持,更是具有開拓性的重大貢獻,對于后世佛法的弘傳,影響十分深遠。
- 上一篇:第十四課、僧的意義
- 下一篇:第十二課、經典的來源
- 第一課、佛
- 第一課、佛的意義
- 第一篇 法身、報身、應身
- 第一冊、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一節(jié) 何謂佛
- 第一課、佛教的真理
- 第二課、如來十號
- 第二課、釋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處經
- 大架構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課、佛身
- 第一課、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二節(jié) 釋迎牟尼佛
- 第九課、中國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課、修觀對治淫欲
- 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
- 十三、懺法
- 1:佛學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課、藥師佛
- 編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練習1 有意識的呼吸 一 正念觀身
- 第三課、釋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三節(jié) 何謂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學入門 目錄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節(jié)、佛教的實質
- 第十五課、四攝法 四無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
- 第三十課、焰口召請文(宋·蘇軾)
- 第八課、四圣諦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課、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第十四課、菩薩十地
- 第十八課、聲聞四果
- 第四課、轉輪圣王
- 第十課、修學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課、悟道詩
- 第九課、十二因緣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節(jié)、佛陀教導的是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