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五戒是什么?居士五戒的詳細(xì)內(nèi)容

居士五戒是什么?居士五戒的詳細(xì)內(nèi)容

居士五戒是什么?

  居士五戒是一切佛戒的基礎(chǔ),是最基本的戒律,進(jìn)入佛門之后的在家弟子,便應(yīng)受持,所以通常稱之為在家戒。分別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殺生是不殺害有生命的動(dòng)物;不偷盜是不盜取別人的財(cái)物;不邪淫是不作夫婦以外的淫事;不妄語是不說欺誑騙人的話;不飲酒是不吸食含有麻醉人性的酒類或毒品。

  五戒雖僅五條,但其細(xì)則,非常繁復(fù)。五戒的毀犯,皆有輕重之別,重罪不通懺悔,所以稱為不可悔;輕罪可通悔,又分兩類,稱為中可悔與下可悔。根據(jù)大乘菩薩戒,雖犯重罪,如能作取相懺,在佛前禮懺,得見好相,見光見花,見佛菩薩前來摩頂,罪即悔除。但是,懺悔除罪,只是除的犯戒罪,而不是性罪,比如犯戒殺人,戒罪應(yīng)墮三涂,如能取相滅罪,即可不墮三涂;然而欠人一命仍需要償,因緣成熟,必定還報(bào),如果不入無余涅槃,即使證到阿羅漢果,仍得還他一命,乃至殺一蟲蟻,性罪永遠(yuǎn)不滅!盜戒也是一樣,不過盜戒的戒罪雖與殺戒一樣,盜戒的性罪,只要償清所盜之值,便可了結(jié)。

  在五戒之中,殺、盜、邪淫、妄語的四戒,均有可悔與不可悔罪;飲酒一戒,雖犯均為可悔。五戒的前四戒,皆有戒罪與性罪,飲酒一戒,只有戒罪而無性罪。所以稱前四戒為性戒,飲酒戒為遮戒。性戒是在佛法與世法中皆所不許者,佛不制戒,犯了殺、盜、邪淫、妄語(欺騙)行為的本性,就是罪惡;遮戒是佛陀制來為弟子們遮止防犯性戒于未然的,所以唯有受了佛教五戒的人不得犯。

  說到這里,也許有人懷疑:不受佛戒,做了壞事,只有一重性罪,受了佛戒,反而增加一重更大的戒罪,那又何必受戒?其實(shí),受戒是為戒除惡業(yè),難道說受戒之后,還準(zhǔn)備造惡?jiǎn)幔考词拐嬉鞇,也可隨時(shí)舍戒,萬一未及舍戒便造了惡業(yè),雖將下墮三涂,但也畢竟可以成佛,如果永不受戒,也將永無成佛的可能,下了種子,因緣成熟,必有收獲。

  佛陀制戒的目的,是希望佛弟子如法持戒,如法持戒的作用是為增長(zhǎng)功德,但此功德之來,均由悲心的陶養(yǎng)而起。看五戒的表面,是消極的不作惡,而無積極為善的作用;事實(shí)不然,如能稍加體察,便可明白,守持五戒,實(shí)也含有無限悲心。此謂悲心,可以解作同情心的擴(kuò)大,這是推已及人而及于一切眾生的同情心。因?yàn)椴蝗套约罕蝗藲⒑,所以知道他人乃至一切眾生,都有不忍被殺被害之心,故有不殺生戒;因(yàn)椴蝗套约旱馁Y生財(cái)物遭人偷盜而去,所以知道他人乃至一切眾生,都有不忍被偷被盜之心,故有不偷盜戒。以下的三戒,亦可準(zhǔn)知。因此,我們可以說,持戒的功德,固然由于信仰而來,也由于悲心的陶養(yǎng)而來,佛的功德最大無極,佛的悲心也是最大無極,那就是同體大悲了。

  所以在佛典中,每稱五戒為五大施,持五戒而能持到徹底,絕不僅止于止惡,當(dāng)能做到行善。不殺生而要護(hù)生與救生,不偷盜而要行布施。其余三戒,亦可準(zhǔn)知。不過五大施的本意,是在施予一切眾生的無畏懼心,由于我持殺戒,不必怕我傷害;由于我持盜戒,不必怕我偷盜;由于我持邪淫戒,不必怕我淫污其親屬;由于我持妄語戒,不必怕我欺騙;由于我持飲酒戒,不必怕我以飲酒而瘋狂。故稱五戒為五大施。

  在目前的人類世界,可以說人人都是生活于恐懼之中的,除了時(shí)時(shí)擔(dān)心著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我們?cè)趫?bào)紙上,也可天天看到人間悲劇的報(bào)導(dǎo),那無非是為了金錢、女人與酒的作祟,而演出了層出不窮的罪惡;那些罪惡的類別,又皆不出殺盜淫妄的范圍。因此,人類安全,雖有法律的保障,法律只能制裁于事后,卻不能防患于未然。要?dú)⑷说摹⒁当I的、要奸淫的、要欺騙的、仍然我行我素。生活于現(xiàn)世界中的人,誰也沒有把握絕對(duì)不受殺盜淫妄等災(zāi)禍的威脅。正因如此,我們要提倡五戒的受持了。如果多一人受持五戒,便為人類社會(huì)減少一分制造災(zāi)禍的威脅,人人受持五戒,我們的世界,便是人間的凈土了。

  最要緊的,佛教的五戒,能夠擴(kuò)大同情心而至一切眾生,受持了五戒,可施人類以無畏,也施一切眾生以無畏,這是其他世戒所不及的。比如基督教的不殺,只是不殺人,而不戒殺人類之外的動(dòng)物,中國(guó)儒家主張推仁及物,但卻并不戒殺其他的生物。受持佛戒的功德之大,也即在此,因?yàn)槌忠粴⒔,便于一切眾生分上得到不殺的功德。如果人皆受持五戒,不唯人類可以和樂相處,一切眾生也可解除人為的?zāi)禍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