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學常識 >

原來漢語中的這些詞匯都來源于佛教

原來漢語中的這些詞匯都來源于佛教

剎那

  梵語“Ksana”的音譯。佛典中“剎那”指“時之極微者”,即非常短的時間。“剎那無常”、“剎那生滅”、“剎那三世”等也是佛教用語,F(xiàn)在人們還常用“一剎那”、“剎那間”等詞。

現(xiàn)身說法

  佛教宣稱釋迦牟尼能顯現(xiàn)出各種各樣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講說佛法,是為現(xiàn)身說法。后來指以親身經(jīng)歷為例證,對人進行解說或勸導。現(xiàn)身的意思已經(jīng)由顯現(xiàn)人身變?yōu)橛H身經(jīng)歷。

抖擻

  很難想象,該詞原是佛教頭陀(dhata)的別稱。所謂抖擻,就是僧人修持的一種苦行。修苦行的僧人,能斷除對飲食、衣服、住處等貪著煩惱,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塵一樣。

心無掛礙

  掛礙即牽掛。原為佛教用語,指內(nèi)心沒有任何牽掛。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中有:“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群魔亂舞

  據(jù)說釋迦牟尼佛坐在菩提樹下入定的時候,魔王波旬率領眾魔千方百計地來搗亂、搔擾。佛陀不為所動并降服眾魔,魔王只好率領群魔退去。與魔王的斗爭,事實上就是與“自我”、與“心”的斗爭。戰(zhàn)勝自我,這是全世界最難的事,而佛陀做到了。

大徹大悟

  徹底的覺悟,達到“不生不滅”的地步,屬于大菩薩的境界,F(xiàn)在連我們凡人也可以使用這個詞了。

海闊天空

  唐代大歷年間,禪僧元覽在竹上題詩:“大海從魚躍,長空任鳥飛。”表達了禪宗自由自在的廣闊胸襟和活潑的禪機。后改變?yōu)?ldquo;海闊憑魚躍,天空任鳥飛。”

三生有幸

  三生,佛教指前生、今生、來生;有幸,形容極大的幸運。三生都很幸運,形容運氣、機遇極好。

前因后果

  因是能生,果為所生。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這就是佛教講的因果關系。

作繭自縛

  自因自果?喙、逆境,都是自己的惡業(yè)所招致,不必怨天尤人。

自作自受

  自己造下的業(yè)因,由自己承擔后果。

早知今日,悔不當初

  今日之果是當初之因的延續(xù)。眾生在嘗到苦果之后才“悔不當初”,而菩薩深明“因果”之理,終無懊悔。故曰:“眾生畏果,菩薩畏因。”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樣的結果。出自《涅盤經(jīng)》:“種瓜得瓜,種李得李。”

生老病死

  佛教認為,人生所必經(jīng)的四種痛苦,也稱為(果報)四相。

愁眉苦臉

  “愁眉”是古代一種化妝術。“苦臉”源于佛教。佛教認為人生就是個苦海,并稱人的臉形天生就是一個“苦”字:雙眉是草字頭,兩眼與鼻子合成中間的“十”字,嘴下面是“口”,加在一起就成了一個“苦”字。

習氣

  指現(xiàn)行的煩惱歷久而形成的種種積習。

煩惱

  指能擾亂心性的因素。人的根本煩惱就是貪、嗔、癡三毒。

塵緣

  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因六塵是心的所緣,能染污心性,故稱塵緣。

差別、平等

  在佛學上,這是兩個相對的概念。“差別”指事物的差異、不同,針對平等而言,是妄念的反映。舍離差別之見,才能達到開悟境界。如眾生平等,怨親不二,即是無差別境界。而所謂“平等”,并不是抺煞現(xiàn)象上的種種差別,而是不去執(zhí)著這種差別。

心猿意馬

  指躁動散亂之心如猿猴攀援不定,不能專注一境。意則猶如奔馬,追逐外物。心猿意馬之心乃是妄心,佛家把心猿意馬視為修道的障礙。

癡心妄想

  指愚蠢荒唐、不能實現(xiàn)的心思和想法。癡,佛教又稱為“無明”,是貪、嗔、癡三毒之一,為一切煩惱之源。不明是非善惡的污染之心,叫作“癡心”。

家賊難防

  佛教以色、聲、香等六塵為外六賊;以眼、耳、鼻、舌等六根為內(nèi)六賊。家賊即內(nèi)賊。

盲人摸象

  為《涅槃經(jīng)》卷三十二所載的一則故事。比喻對事物只有片面的了解,就妄下結論。

鏡花水月

  鏡中花、水中月,常用來比喻虛無縹緲的東西!毒暗聜鳠翡洝肪硎妮d:“三界六道,唯自心現(xiàn)。水月鏡像,豈有生滅?”

愛河

  愛欲浸染人心,使人溺沒而不能自拔,故喻為愛河。蘇軾有詩云:“欲平苦海浪,先干愛河水。”

欲火

  形容情欲熾盛如火!楞嚴經(jīng)》卷八詳示,其業(yè)因、業(yè)相、業(yè)果皆如猛火。

婆心

  即“老婆心”之略,源出禪門。有些禪師誨人不倦,絮絮叨叨,猶如老婆子饒舌,叢林中稱為“老婆心”、“老婆禪”。今演為“苦口婆心”。

解脫

  佛教指脫離妄想煩惱的束縛,脫離生死輪回的痛苦,獲得自在無礙。

別具只眼

  另有一番獨特的眼力與高超的見解。“只眼”,慧眼,第三只眼——天眼,頂門具眼也。

一塵不染

  色聲香味觸法,是眼、耳、鼻、舌、身、意所認識的六種境界。因為它們能夠染污人的情識,故稱六塵。不被六塵之中的任何一種所染污,就是一塵不染。

一絲不掛

  原是佛教用來比喻人沒有一絲牽掛。出自《楞嚴經(jīng)》:“一絲不掛,竿木隨身。”現(xiàn)在指人不穿衣服。

一刀兩斷

  語本《五燈會元》卷十二:“一刀兩斷,未稱宗師。”意思是,雖能干凈利落地判斷是非邪正,但未能圓融一體,和光同塵,也稱不上“宗師”,F(xiàn)比喻干凈利落。

一廂情愿

  源自佛教《百喻經(jīng)》。說一個愚人到都城里游玩,愛上公主,相思成疾,幾至命!,F(xiàn)指單方面的愿望和計劃。

一筆勾

  破除一切塵緣。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袾宏(蓮池大師)寫了七首《一筆勾歌訣》:“五色金章一筆勾”、“魚水夫妻一筆勾”,合稱“七筆勾”。勾是涂去之意。“一筆勾”即“一筆勾銷”。

味同嚼蠟

  指修行人清心寡欲,淡于世味。語出《楞嚴經(jīng)》:“我無欲心,應汝行事。于橫陳時,味同嚼蠟。”

割愛

  愛是貪欲的別名,位列三毒之首。有愛便有嗔,愛嗔相激,增長惑亂。而世俗的愛,只是虛妄、不凈、自私的貪愛,只有斷愛、離愛、割愛,才能獲得覺悟。

自欺欺人

  佛經(jīng)中以犯妄語者為自欺欺人,五戒之不妄語。

臭皮囊

  皮革制成的袋子,比喻人身。“臭皮囊”這句俗語源于《四十二章經(jīng)》:“天神獻玉女于佛,欲以試佛意、觀佛道。佛言:革囊眾穢,爾來何為!以可誑俗,難動六通。去,吾不用爾。天神愈敬佛,因問道意。佛為解釋,即得須陀。ㄐ〕顺豕。”佛把天仙美女視為盛滿污穢之物的皮袋子,這叫做“不凈觀”,專用以破除淫欲。

世界

  指有情眾生所住的國土。佛教《楞嚴經(jīng)》云:“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xiàn)在為世。”佛家語中“世”即是時間,“界”是空間,“世界”所指的就是整個宏觀宇宙。“世界”成為常用語后,所指的只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事物的總和。

一彈指

  我們現(xiàn)在形容時光短暫常用“彈指一揮間”這個比喻。“彈指”是佛教中的一個時間量詞,出自于印度梵語!渡宦伞飞辖忉屨f:“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名一彈指,二十彈指名一羅預,二十羅預名一須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另外,“彈指”也是捻彈手指做聲的動作,它原本是印度的一種風俗,用以表示歡喜、贊嘆、警告、許諾、覺悟、召喚、敬禮、詛咒等。

當下

  佛教用語,人能活著和感覺到的只有當下。當下就是現(xiàn)在的這一刻。

晨鐘暮鼓

  為舉行法事時集眾而用的法器。唐宋以來,我國各大寺院多在佛殿兩側建鐘鼓樓用以懸掛鐘鼓。因而晨昏撞鐘擊鼓已成為中國佛寺的一種傳統(tǒng)。

覺悟

  “覺”,梵語為bodhi,鳩摩羅什譯作“道”,玄奘譯作“覺”。佛家以開悟智慧會得真理為“覺悟”。現(xiàn)在指政治上的認識水平。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語本《景德傳燈錄》:“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空中樓閣

  比喻修行者應筑好根基,循序漸進。

醍醐灌頂

  “醍醐”是從牛乳中反復提煉而得到的甘美食品,喻無上法味(最高教義)。“灌頂”原來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時的儀式:取四大海之水裝在寶瓶中,流注新王之頂,象征新王已享有統(tǒng)治四海的權力。密宗沿用此法作為僧人升任阿阇黎(規(guī)范師)時的儀式。佛教典籍中用以喻灌輸智慧、佛性,除卻疑慮,從而心地清涼。

心心相印

  心者,佛心;印者,契合、符合。禪宗謂不立文字,不依言語,直以心印心,故曰“心印”,F(xiàn)指心與心互相契合,形容彼此的心意完全一致。

伸手不見五指

  我們現(xiàn)在用來形容光線暗。其實,它本是佛教用語,出于《續(xù)燈錄》卷七:“伸手不見掌。”這句禪語的意思是:悟道的人見一切事物,不加以主觀的虛妄分別與憎愛,因為一切事物在本質上是平等不二的。

當頭棒喝

  禪門認為佛法不可思議,開口即錯,動念即乖。為了打破學人的迷執(zhí),不少禪師用棒,或用喝,作為施教的一種方式。

天花亂墜

  佛教傳說佛祖講經(jīng),感動天神,天上紛紛落下花來,F(xiàn)形容言談虛妄、動聽而不切實際。

天龍八部

  原為佛教用語,指佛經(jīng)中常見的“護法神”。諸天和龍神為八部眾的上首,故稱。后被金庸用作書名。

小品

  本屬佛教用語。鳩摩羅什翻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將較詳?shù)亩呔肀痉Q作《大品般若》,較略的十卷本稱作《小品般若》?梢,“小品”與“大品”相對,指佛經(jīng)的節(jié)本。因其篇幅短小,語言簡約,便于誦讀和傳播,故備受人們的青睞。

智慧

  梵語般若(Prajna)的意譯。佛教謂超越世俗虛幻的認識,達到把握真理的能力。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