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督饎偨洝穫魅胫袊,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詳情]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經題釋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一部在中國流傳最為廣泛、影響最為深遠的大乘經典。本經最早之漢譯本,為鳩摩羅什于后秦弘始三年(401)譯出*。除此譯本之外,于今還存有五種漢譯本:一、北魏菩提流支所譯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二、南朝陳真諦所譯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三、隋達磨笈多所譯之《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四、唐玄奘所譯之《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五、唐義凈所譯之《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這些漢譯本之間,相互存在著一些差異。導致這些差異的直接原因,不是譯者的翻譯,而是由于本經之梵本原不止一種。此六種漢譯本中,除鳩摩羅什譯本屬中觀學系誦本外,后五種譯本均屬法相學系誦本。因此,鳩摩羅什之譯本,不僅譯出時間最早,流傳最廣,且是唯一一種屬于中觀學系之譯本,故歷來為學人所重。
佛經經題,為全經之總標。今將鳩摩羅什所譯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八字經題,詳加釋義,以顯全經實相為體、無住為宗之大乘教相。
一、金剛
“金剛”,是金中最剛之義,即“金剛石”。
1、金剛四性
就“金剛石”本身而言,具備四種基本特性,即:堅性、利性、寶性、明性。
所謂“堅性”,是指“金剛石”本身的硬度很高,不容易被別的物質所損害。
所謂“利性”,是指“金剛石”由于本身的硬度要高于其它物質,所以用“金剛石”能夠將別的物質損壞、擊碎。用“金剛石”制成的武器,可以達到無堅不摧的效果。
所謂“寶性”,是指“金剛石”本身十分名貴,比如“鉆石”的價值就非常高,所以“金剛石”為世間的寶物。
所謂“明性”,是指“金剛石”本身是透明的,正是由于這一特性,“金剛石”能夠映照世間的萬物,但本身又不會殘留任何影相。
2、金剛般若
由于“金剛石”具有以上四性,所以在佛教經論中,經常用“金剛”來比喻“般若”本具的各種功德,像本經的經題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以“金剛堅性”,比喻“般若”的體性,永恒穩(wěn)定,不會受外界任何因素的影響,而發(fā)生變化。
以“金剛利性”,比喻“般若”的作用,可以消滅一切迷惑、執(zhí)著、煩惱、障礙,破除無明。
以“金剛寶性”,比喻“般若”的地位,在整個佛法的修證過程中,最根本的保障和所追求的目標,就是“般若”?梢,能夠證得“般若”,是最為殊勝的事了。
以“金剛明性”,比喻“般若”的內質,清凈澄明,并且可以觀照世間一切,而不產生執(zhí)著。
3、金剛六色
“金剛石”本身是透明的,在光的作用下,又能呈現(xiàn)出不同的顏色。這些不同顏色的“金剛石”,有著各自不同的功用,所以又以此來表征“般若”的不同功用。
(1)青色金剛,能夠消除災厄,以此來比喻“般若”能夠消除業(yè)障。
。2)黃色金剛,能夠隨人所須,以此來比喻“般若”的無漏功德。
。3)赤色金剛,能夠對日生火,以此來比喻“般若”能對本覺而生出無生智火。
。4)白色金剛,能夠澄清濁水,以此來比喻“般若”能夠清除疑惑。
。5)空色金剛,能夠使人行坐空中,以此來比喻“般若”能夠使人破除法執(zhí),住于真空之理。
。6)碧色金剛,能夠消除諸毒,以此來比喻“般若”能夠凈除貪、瞋、癡三毒。
4、金剛十四義
“金剛”雖然有四種不同的特性,但歸結起來,這“四性”是基于一個共性———即“穩(wěn)定性”。而這一“穩(wěn)定性”又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定”。將此“定”性,用到佛法的修證上來,就變成了“三昧”。由于“金剛”是世間最堅硬、最珍貴的寶物,所以在佛法中,將能夠斷破一切煩惱、通達一切諸法的“定”,稱作“金剛三昧”。
“金剛四性”不僅可以總結歸一,而且還能細化再分。在“金剛四性”的基礎上,又可進一步細分出“十四義”,并以此來表征“金剛三昧”的十四種功德。
。1)能破義:“金剛”能夠無堅不摧、無所不破;以此比喻“金剛三昧”能夠破除一切煩惱業(yè)苦、外道魔怨等事。
(2)清凈義:“金剛”本體透明無瑕,無有垢穢;以此比喻“金剛三昧”,清凈無染,無諸垢穢。
。3)體堅義:“金剛”自體堅硬無比,非外物所能毀壞;以此比喻“金剛三昧”,不為一切煩惱業(yè)苦、外道魔怨所壞。
。4)最勝義:“金剛”為世間最勝之寶;以此比喻“金剛三昧”,為諸三昧中最為殊勝的三昧。
。5)難測義:“金剛”的價值,是世人難以評估的;以此比喻“金剛三昧”,是世間眾生難以揣測估量的境界。
。6)難得義:“金剛”為世間稀有之物,甚為難得;以此比喻“金剛三昧”的境界,是世間眾生難以達到的境界。
。7)勢力義:“金剛”具有極大的威勢和力量,就好比轉輪圣王的金剛輪寶一樣,可以飛行自在;以此比喻“金剛三昧”,具有不可思議的神通之力。
(8)能照義:“金剛”明亮透徹,能夠映照萬物;以此比喻“金剛三昧”,能夠釋放智光,遍照法界。
。9)不定義:“金剛”在日光的照射下,能夠折射出不同顏色的光;以此比喻“金剛三昧”,能使證得此定者,于十方世界現(xiàn)種種身,而無一定相。
。10)主義:“金剛”為世寶之主,就好比轉輪圣王的金剛輪寶一樣,一切諸寶悉皆隨從;以此比喻“金剛三昧”,為諸修行法門之主,一切行法悉皆隨從。
。11)能集義:“金剛”若有人得之,一切寶物自然聚集;以此比喻“金剛三昧”,若有證得此定者,一切功德自然聚集。
。12)能益義:“金剛”至寶,能夠救濟窮苦之人;以此比喻“金剛三昧”,能夠饒益世間眾生。
(13)莊嚴義:“金剛”可以作為飾品,莊嚴身體;以此比喻“金剛三昧”,能夠莊嚴修行者的法身。
。14)無分別義:“金剛”雖然具有多性,但本質始終穩(wěn)定如一;以此比喻“金剛三昧”,雖有所作而無分別。
二、般若
般若,為梵文之音譯,意譯為慧、明、智慧等。此“智慧”并非常人所說的智力,而是指的通過修習八正道、六波羅蜜等各種行法,而達到的能夠洞察世間一切事物真相、體悟宇宙人生真理的、最為深邃的“智慧”,這才叫作“般若”。
1、般若的分類
由于“般若”的內涵和外延,所涉及的內容和領域都極為寬廣,故可以從不同角度對“般若”進行分類。
。1)二種般若
所謂“二種般若”,就是將“般若”分成兩大類。由于分類標準的不同,又產生了三種不同的“二分法”。
、“共般若”與“不共般若”
所謂“共”,是“共通、共同”的意思。那么,“共般若”,就是指適用于“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人,共通的智慧。“不共般若”,就是指僅適用于“菩薩乘”的智慧,而不適用于“聲聞、緣覺”的智慧。也就是說,不與其他二乘“相共通”的智慧。
所以,“共般若”與“不共般若”是從不同的適用對象,來進行的分類。
、“實相般若”與“觀照般若”
“實相”,是指宇宙萬法真實不虛的體相,即:宇宙本原的真實相狀。
“實相般若”,是指通過“般若”而觀察到的宇宙萬法的真實體相。其實,“實相般若”指的并不是“般若”本身,而是指通過“般若”所觀察到的那個對象。從這個意義上講,“實相”就是實相,不應該被稱作“般若”。但由于“實相”是產生“般若”的根源,沒有了“實相”也就沒有“般若”,所以稱之為“實相般若”。
“觀照”,是“觀察、照見”的意思。
“觀照般若”,是指能夠真正觀照到宇宙萬法真實體相的智慧。
所以,“實相般若”與“觀照般若”是從本體及其作用對象,來進行的分類。
、“世間般若”與“出世間般若”
“世間”,是指被煩惱束縛的一切眾生,及有漏有為的一切事物。即:包括有生命的有情世間,和無生命物質的器世間。
“世間般若”,是指在這個世間中運用的,那種相對的、有為的、不徹底的凡俗智慧。
“出世間”,是指斷滅煩惱、出離世俗的無漏解脫境界。
“出世間般若”,是指那種絕對的、無為的、究竟的智慧。
所以,“世間般若”與“出世間般若”是從不同的外部環(huán)境,來進行的分類。
(2)三種般若
所謂“三種般若”,就是將“文字般若”或“方便般若”,與“實相般若、觀照般若”一起,合稱為“三般若”。“實相般若、觀照般若”前面已經講過。
所謂“文字般若”,就是指通過語言、文字、音聲來講解、詮釋智慧的道理。原則上,“文字”并非“般若”,但由于“文字”能夠詮釋“般若”,通過“文字”的詮釋能夠啟發(fā)智慧,所以稱之為“文字般若”。
“方便”,指的是一種權宜的技巧。所謂“方便般若”,就是通過某種善權的方便,推知宇宙萬法的真實體相,從而獲得的智慧。
。3)五種般若
所謂“五種般若”,就是在“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的基礎上,再加上“境界般若”和“眷屬般若”。
“境界”,是指人們通過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所對應感知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也就是世俗觀念上的外部世界或客觀世界。
由于眾生被煩惱無明所蒙蔽,對外部世界產生執(zhí)著,誤認為“境界”是真實存在的。而一切諸法的境界,都是本來空寂的,并沒有一個自己實際的體相。只有通過智慧,才能觀察到這一諸法本空的境界,所以稱之為“境界般若”。
“眷屬”,原指自己的親屬、仆從等人。在此引申為“附屬、衍生”的意思。
“般若”是能夠觀察到宇宙萬法真實體相的智慧。在獲得這種根本智慧的過程中,會由此同時產生“暖、頂、忍、世第一”的“四加行”和“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五分法身”等。而“四加行”和“五分法身”,都是由“般若”的根本作用,而產生的附屬作用或是輔助作用,所以稱之為“眷屬般若”。
2、般若的作用
從“般若”為能夠洞察宇宙萬法真相的智慧,這一基本內涵出發(fā),“般若”又有五方面的具體功用。
。1)對治:可以破除眾生由于貪、瞋、癡等煩惱,引起的執(zhí)著妄見。
(2)相生:在破除執(zhí)著妄見的基礎上,還可以促使眾生精進的修習各種善法。
。3)果報:由于眾生精進修習各種善法,必然會給自身帶來各種好的果報。
。4)互攝:在“般若”的作用下,眾生修習的各種善法,可以相互作用,互促互進。
。5)譬喻:在“般若”的作用下,可以使眾生的修習過程,不會過于僵化;在遇到困難時,可以通過一些善巧方便來積極地解決問題。也就是說,正是因為有了智慧,才能在方式方法上,靈活機動、因時因地的制宜。
3、般若的利益
“般若”既然有如此之大、如此之多的作用,那么到底它會產生怎樣的實際利益呢?在修行般若的過程中,可以獲得十個方面的利益:
。1)一切舍不取施想
在布施的時候,對自己布施的行為、接受布施的對象、以及所布施的財物,心中不存任何執(zhí)著,認為這三者本性皆空,其實根本沒有什么能施之人、受施之人和所施之物。
。2)持戒不缺而不著戒
在持戒的時候,雖然嚴格的守持凈戒,沒有任何的違犯,但對于戒律本身、及所要避免的過錯,心中不存任何執(zhí)著,認為這二者本性皆空,其實根本沒有什么能持的戒律和能犯的過錯。
。3)住于忍力而不住眾生想
在度化的時候,雖然普度眾生,但由于安住于忍力的作用,心中不存任何執(zhí)著,認為眾生本性亦空,其實根本沒有眾生而得救度。
(4)行于精進而離身心
在修行的時候,雖然勇猛精進,但對于自我及修行的內容,心中不存任何執(zhí)著,認為這二者本性皆空,其實根本沒有能修的身心和所修的法門。
。5)修禪而無所住
在禪定的時候,雖然能夠進入到甚深的禪定境界,但對于由此產生的種種禪定功德,心中不存任何執(zhí)著,認為這些功德之相本性亦空,不值得貪味留戀。
。6)魔不能擾
在修行的時候,由于觀照到諸法皆空的本性,進而也就知道“佛”和“魔”在本體上亦無差別,即使“魔”境現(xiàn)前,也不會心生慌亂、恐怖,而擾亂了正常的修行。
(7)于他言論其心不動
在修行的時候,對于世間、出世間的一切諸法道理,全都明了通達,能夠明辨是非善惡,所以不會被他人的言論所迷惑,從而動搖了自己正直的信念。
。8)達生死海底
在修行的時候,可以般若智慧,洞徹生命的本源,知曉生死的真相,進而擺脫六道輪轉之苦。
(9)起增上悲
在修行的時候,雖然以般若智慧,觀照諸法體性皆空,但仍然會生起廣大的慈悲心,發(fā)起無上的誓愿,來救度苦難的眾生,使其獲得解脫。
(10)不樂二乘道
在修行的時候,雖然能夠明了聲聞、緣覺二乘之法,但認為這二者屬于“小乘”之法,終不究竟;唯一值得追求的,是大乘的無上解脫究竟之道。
以上十種利益,已離聲聞、緣覺二乘道,當皆屬菩薩行法。
- 上一篇:金剛經百家集注大成
- 下一篇:關于《金剛經》中的“冥世偈”
- 地藏經注音版
- 無量壽經注音
- 妙法蓮華經全文
- 《心經》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全文-金剛經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原文
- 楞嚴經白話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原文
- 金剛經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原文
- 楞嚴經注音
- 金剛經原文
- 圓覺經原文
- 無量壽經原文
- 妙法蓮華經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全文-心經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原文
- 無量壽經全文
- 地藏經解釋-地藏經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注音版
- 維摩詰經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原文
- 心經的作用和好處,心經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原文
- 《心經》全文、心經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白話文
- 金剛經譯文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