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jīng)

《華嚴經(jīng)》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華嚴經(jīng)是大乘佛教修學最..[詳情]

華嚴經(jīng)學研究初期人物考

  華嚴經(jīng)學研究初期人物考

  作者:覺深法師,中國佛學院講師。

引 言

  在現(xiàn)代對華嚴學進行研究的學者當中,有這樣的一種看法,就是認為智儼法師并非師承于杜順,這種說法主要的根據(jù)即是源自于對華嚴經(jīng)學初期人物的研究。雖然這種說法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一般華嚴宗人還是將杜順法師作為華嚴初祖,因為這畢竟是傳統(tǒng)的看法,再者,智儼法師在其所著的《華嚴一乘十玄門》中明顯地標示出是承杜順和尚所說。《華嚴一乘十玄門》是非常重要的一部闡揚華嚴思想的著作,但本文的目的不在于去討論華嚴宗師承之間的關(guān)系,只想根據(jù)《高僧傳》、《續(xù)高僧傳》以及其它一些傳記對初期研究華嚴經(jīng)學的人物作一個整理。

  就《華嚴經(jīng)》這部經(jīng)典來說,在東晉年間漢地就有《六十華嚴》的傳入,并非是到了杜順法師所處的年代(隋朝)才傳入東土的。也就是說,在杜順法師之前,不可能沒有人對《華嚴經(jīng)》進行研習。實際上,自《六十華嚴》傳入中土以后,華嚴經(jīng)學的研究就從來沒有間斷過,只是到了唐代的法藏法師時期才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模。那么,在華嚴經(jīng)學研習的初期階段,有過哪些人對華嚴學有過研究,他們又作過怎樣的研習,這就是本文所要討論的話題。

  在華嚴經(jīng)學的初期研究者中,大致可以分成四種類型:一是以專習《華嚴》為主;二是以專習《十地經(jīng)》為主;三是十地、華嚴同時研習的;四是主習其它經(jīng)論,亦兼習華嚴的。

  《華嚴經(jīng)》自于元熙二年(420年)翻譯過來之后,即有人對此經(jīng)進行過宣講,如法業(yè)、玄暢等,但是卻未能形成一定的體系。而在此之前,《華嚴經(jīng)?十地品》的單行本已由鳩摩羅什法師譯出,即是《十住經(jīng)》。再加上后來的《十地經(jīng)論》的譯出(508年),也就出現(xiàn)了一批專以華嚴十地為研究目標的華嚴學者。此即是以菩提流支和勒摩那提為首的地論宗,由于他們弟子之間見解上的差異,以及所弘傳《十地經(jīng)論》的地區(qū)的分限,而形成的相州南道與相州北道兩派。

  實際上,華嚴經(jīng)學早期的研究,主要也就是在針對《十地經(jīng)論》的研究上,由于地論宗的影響,華嚴學者基本上也都是注重于《十地經(jīng)》的研究。在這一期間,華嚴學者大都是出自于地論門下。這樣也就形成了一個以地論為主系的華嚴學風。

  在地論一系的師承之外,也有一少部分獨家,難以看出其師承來歷,另外,一些三論、攝論學者,以及其他一些宗派的學者,也有對華嚴進行研習,并對《華嚴》《十地》作疏,如:吉藏、法朗等。

一、《十地經(jīng)論》翻譯前的華嚴學的研究

  在這一段時間內(nèi),對華嚴學的研究極其有限,主要是以法業(yè)法師和玄暢法師為首。對于法業(yè)法師,法藏是這樣評價的:“大教濫觴,業(yè)之始也”。而對于玄暢法師,慧皎評價道:“華嚴大部文旨,暢其始也”。

  1、法業(yè),生卒年不詳,是南北朝時長安的僧人。精通《大品般若經(jīng)》、《小品般若經(jīng)》與《雜阿毗曇心論》!度A嚴經(jīng)傳記》卷二中稱其“學無常師,博洽覃思,時輩所推也”。后遇佛陀跋陀羅在道場寺翻譯《華嚴經(jīng)》,法業(yè)法師在譯場內(nèi)擔任筆受,并從佛陀跋陀羅學習梵本《華嚴經(jīng)》,日夜精研。據(jù)說其曾撰《華嚴旨歸》二卷。所以說《華嚴經(jīng)》的弘傳,實以師為嚆矢!劲佟

  2、曇斌(法業(yè)弟子):俗姓蘇,南陽人。十歲時出家師從道祎法師。始于江陵新寺學習經(jīng)論并修習禪定,后四方參學,曾隨僧業(yè)法師學《十誦律》,也曾到靜林法師處聽學《涅槃經(jīng)》。又在法珍法師處,研習《泥洹經(jīng)》《勝鬘經(jīng)》等經(jīng)。最后隨從法業(yè)聽講《華嚴經(jīng)》、《雜心論》等,曾經(jīng)在新安寺講解《十地經(jīng)》的,闡揚《十地經(jīng)》。宋元徽年中,法師于莊嚴寺圓寂,壽年六十有七。【②】

  3、玄暢:(416~484年)俗姓趙,河西金城人。最初是在涼州出家,本名慧智,后來在平城(大同)師事玄高時,改名玄暢。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武帝采信司徒崔浩及道士寇謙的進言,開始大舉廢佛,玄高法師遇害。而玄暢法師得以脫困逃離平城。在齊建元元年四月(479),曾興建一座名叫齊興的寺院。到了齊永明二年十一月十六日(484),法師圓寂,是年法師六十有九。師對于律典、禪經(jīng)等,都非常有研究,依傳記記載,法師因為概嘆《華嚴經(jīng)》的部帙浩瀚、旨義深遠,古今未曾有人作釋,于是為此經(jīng)作疏釋,首開了為《華嚴經(jīng)》撰疏的風氣!劲邸

  4、法期(玄暢弟子):俗姓向,蜀都陴人。十四歲時出家,先從智猛法師受持禪業(yè),又與靈期寺法林法師一同修習禪觀。遇到玄暢法師之后,即隨從玄暢學習《華嚴》及禪觀!陡呱畟鳌分姓f其“十住觀門所得已九”。唯有“師子奮迅三昧”未盡。其時羅什法師的《十住經(jīng)》也已經(jīng)譯出(此《十住經(jīng)》乃是《華嚴經(jīng)?十地品》的單行本,故此中所說“十住”應(yīng)即是十地)。在他六十二歲的時候,圓寂于長沙寺!劲堋

  5、道融:北魏時僧人,是汲郡林慮(今河南汲縣)人。十二歲時出家,在三十歲時,就已通達內(nèi)外經(jīng)典。后來聽聞到鳩摩羅什在長安從事譯經(jīng)事業(yè),于是就投到羅什法師門下,并協(xié)助譯經(jīng)。后至彭城,講說《法華經(jīng)》等大乘佛典。年壽七十四時,示寂于彭城,著有《法華經(jīng)》、《大品經(jīng)》、《金光明經(jīng)》、《十地經(jīng)》、《維摩經(jīng)》等書的義疏,今已不傳【⑤】。

  6、求那跋陀羅(394~468):義譯為功德賢,是中天竺人,是從南方海道來的。元嘉十二年(435)來中國,泰始四年(468)去世,春秋七十五。在僧傳中,跋陀是一位譯經(jīng)三藏。西來的大德,都是以傳法為重的;為了傳法,所以要傳譯。他在祇洹寺、東安寺、丹陽郡等處,先后聚集義學沙門約七百余人,前后譯出經(jīng)典有百余卷。時有譙王,請他講《華嚴經(jīng)》。而求那跋陀羅不會漢語,因緣際會,得神人相助,而能精通漢語,前后講習《華嚴經(jīng)》有數(shù)十遍!劲蕖

  從晉譯華嚴翻譯到《十地經(jīng)論》的翻譯,前后有八、九十年的時間,在這一段時間內(nèi),華嚴學的研習自然是以《華嚴經(jīng)》為主,其間羅什法師也曾譯出《華嚴經(jīng)?十地品》的單行本《十住經(jīng)》,但并沒有形成對十地研究的體系,只是到了北魏永平元年(508 ),世親菩薩所著的《十地經(jīng)論》傳譯過來,才形成了一股以研習十地為主的學風。另外,值得一說的是,就華嚴經(jīng)學的研習來說,追根溯源,則應(yīng)首推《晉譯華嚴》的譯者佛陀跋陀羅,從法業(yè)法師的傳記中可以看出,法業(yè)法師雖是第一個講習《華嚴經(jīng)》的人,但他卻是受學于佛陀跋陀羅。

  另外,有一種說法也值得我們注意,在唐智升所撰的《續(xù)集古今佛道論衡》中說:“羅什在涼州,譯出大華嚴經(jīng)以自翫”。對于羅什法師是否譯過《華嚴經(jīng)》,現(xiàn)已無法考證,其可信度暫且可不去理他,但畢竟這也是一種說法【⑦】。

二、《十地經(jīng)論》的傳入及地論宗的傳承

  地論宗,又作地論家、地論學派,是依《十地經(jīng)論》之說,而主張如來藏緣起義的大乘宗派,弘揚此宗思想者,被后人稱為地論師。北魏永平元年(508 ),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佛陀扇多等十余人奉宣武帝之命,在洛陽翻譯《十地經(jīng)論》,至永平四年(513年)完成。其后,因菩提流支及勒那摩提的弟子間,見解有異,地論學派就形成了相州南道、相州北道二派。此二派是為:慧光承繼勒那摩提之說,在相州(河南安陽)南部弘法,被稱相州南道派,又稱南道,一般都認為這一系是地論宗的正統(tǒng);道寵承嗣菩提流支所說,于相州北部宣講《十地經(jīng)論》,是為相州北道派,又稱北道。

  1、相州北道對《十地經(jīng)論》的研習

  就地論宗的弘揚來說,主要就是以《十地經(jīng)論》為主,對于《十地經(jīng)論》的弘揚,相州北道無論是在傳承上還是在義理研究上,都遠遠及不上南道派,沒有南道派之隆盛。如《續(xù)高僧傳》中所說,菩提流支在譯完《十地經(jīng)論》后,惟教于道寵一人。雖說道寵有門人僧休、法繼、誕禮、牢宜、儒果、志念等多人,但事跡多不明顯。

  1、道寵:北魏時僧人,俗姓張。年輕時投國學大儒雄安生的門下學習,出家受戒后,入西山研究經(jīng)典。時逢魏宣武帝崇信佛法,菩提流支及勒那摩提各譯出《十地經(jīng)論》。師聽說后,就前往參訪菩提流支,受持《十地經(jīng)論》,聽其教誨,《續(xù)高僧傳》中有“便詣流支訪所深極,乃授十地典教,三冬,隨聞出疏,即而開學”的說法,道寵法師在菩提流支處有三年的時間,聽聞流支講習,并作《十地疏》。而后廣宣佛法于相州道北。道寵法師的門人弟子頗多,有僧休、法繼、誕禮、牢宜、儒果、志念等,是即地論宗北道派。而對于道寵法師的寂年、世壽現(xiàn)已無法考證【⑧】。

  2、僧休、法繼、誕禮、牢宜、儒果:在道寵法師傳中所提及的其門人弟子有五人較為突出,然查藏經(jīng)所載,牢宜、儒果二人唯見于道寵法師傳,于余典藉中皆不見聞,法繼、誕禮二師除在道寵法師傳中可見外,也唯有于“志念傳”中有一二句提及。這五人中,只有僧休法師可得一點痕跡,然僧休法師對華嚴的研究,具體一點應(yīng)說是對《十地》的研究也不曾有一句半句的記載,由此,地論北道的弘傳的情況當可明了。

  有關(guān)僧休的傳記,所記錄的只是表明其對“大論“很有研究,如在《續(xù)高僧傳義褒傳》中就有“僧休通精于大論”的說法。在《續(xù)高僧傳寶襲傳》中亦有記載,說是寶襲師承三藏法師僧休,以誦經(jīng)為業(yè),后聽經(jīng)論,以《大智度論》為其所宗。【⑨】

  3、志念:(535~608)隋代僧,俗姓陳,冀州信都(河北冀縣)人,最初隨從鄴都道長法師學《大智度論》,前后有數(shù)年的光陰,又投道寵法師座下學《十地論》,在《續(xù)高僧傳》中說其“聽始知終,聞同先覽”。法師于大業(yè)四年卒于滄土,壽七十有四。此中只說其在道寵法師座下學地論,對于其對地論如何研習卻未曾提及。主要講的乃是其在弘揚《大智度論》!劲狻

  從上面所說可以知道,相州北道對《地論》的弘傳,主要也就體現(xiàn)在道寵一人身上,其弟子雖說在當時可能頗有盛名,但是在僧傳中不知何因卻少見記載,也許是地論南道派的盛行而使其隱沒于其中吧。

  2、地論南道派對地論的研習與傳承

  地論南道派,由慧光法師(468~537)創(chuàng)立;酃夥◣煟蔽簳r僧人,世稱光統(tǒng)律師,定州長蘆(河北)人,俗姓楊,十三歲時隨從他的父親來到洛陽,后跟從佛陀扇多出家,因其天資聰穎,被時人稱為圣沙彌。到了北魏永平元年(508),勒那摩提、菩提流支各譯出十地經(jīng)論,法師將兩種譯本匯通,并與梵本進行校閱,領(lǐng)悟其中綱領(lǐng),并對校兩譯之異同,而合為一本,地論一宗也就因之而興起。曾作《華嚴經(jīng)》、《涅槃經(jīng)》、《維摩經(jīng)》、《十地經(jīng)》、《地持經(jīng)》等經(jīng)的注疏。北魏末時,他在洛陽擔任僧都一職,后又奉召入鄴,擔任國統(tǒng)一職,所以有光統(tǒng)律師的稱號。他在臨命終時,天宮出現(xiàn)祥瑞,于鄴城大覺寺示寂,世壽七十歲。著有《玄宗論》、《大乘義律章》、《仁王七誡》、《遺教經(jīng)疏》、《華嚴經(jīng)疏》、《十地論疏》等十數(shù)種。并將如來一代圣教典藉,以頓、漸、圓三教來判釋。法藏法師說:“以華嚴為圓教,自其始也”。從其傳記上來看,慧光法師不僅僅是以研究地論為主的華嚴學者,其在律學上也有著非常高的造詣。[11]

 。1)慧光法師門下研習華嚴、十地之弟子

  慧光法師的弟子眾多,有法上、僧范、道憑、慧順、僧達、道慎、安廩、曇衍、曇隱、道云、曇遵、法安等,在這些弟子中有的專弘《十地經(jīng)論》,有的講習《華嚴經(jīng)》,也正是由于有了這些弟子對慧光法師的承繼,地論宗的相州南道一系得以光大。

  1、法上(495~580):朝歌(河南淇縣)人,俗姓劉。十二歲時先投道藥禪師出家,后依慧光法師受具足戒。法上法師精通義理,先后對《十地經(jīng)論》、《楞伽經(jīng)》、《涅槃經(jīng)》等進行講習,并撰有疏文。四十歲時,游歷化懷、衛(wèi)州時,因魏大將軍高澄之奏請,入鄴都任僧統(tǒng),掌理僧錄。到了北齊興起之后,又被文宣帝(550~559 在位)尊為國師,事之如佛。在魏、齊二代,又歷任僧統(tǒng)。前后主管僧侶事務(wù)近四十年。大象二年時法師示寂,世壽八十六[12]。

  2、僧范:(476~555),河北平鄉(xiāng)人,俗姓李。二十九歲時出家。先隨洛陽獻公學習《法華經(jīng)》、《華嚴經(jīng)》,后又受學于光統(tǒng)律師慧光。前后講習的經(jīng)論有《華嚴經(jīng)》、《十地經(jīng)論》、《菩薩地持經(jīng)》等,并作疏記!独m(xù)高僧傳》中說其“留意華嚴,為來報之業(yè)”。天保六年,于鄴都東大覺寺示寂,世壽八十歲。[13]

  3、道憑(488—559年):俗姓韓,平恩人。十二出家,投貴鄉(xiāng)邵寺,學習《維摩經(jīng)》、《涅槃經(jīng)》、《成實》、《涅槃》等,后聽聞慧光法師在弘揚戒本,所以就前往聽習,前后有十載的光陰。后來弘化一方,講解《地論》、《涅槃》、《花嚴》、《四分》等!独m(xù)高僧傳》中云其“皆覽卷便講,目不尋文,章疏本無,手不舉筆,而開塞任情”。可見其對《華嚴》、《地論》研習之精深。齊天保十年三月七日,于鄴城西南寶山寺圓寂,春秋七十有二。[14]

  4、慧順:俗姓崔,初學《涅槃經(jīng)》,二十五歲時,投慧光法師門下出家。其講習的經(jīng)論有《十地經(jīng)論》、《地持經(jīng)》、《華嚴經(jīng)》、《維摩經(jīng)》等,并且都有疏記。年七十二歲時于鄴下的總持寺圓寂。[15]

  5、僧達(475—556年):俗姓李,是上谷人。十五出家,后游歷洛陽,從勒那摩提學法三年。勒那摩提圓寂后,講述《十地經(jīng)論》,《續(xù)高僧傳》中對其講經(jīng)是這樣評價的:“覆述地論,聲駭伊谷,令望歸信,相次稱謁”。后聽說慧光法師在闡發(fā)十地幽旨。于是從慧光法師受菩薩戒。齊天保七年六月七日,八十二歲時圓寂于洪谷山寺。[16]

  6、道慎:俗姓史,高陽人。十四出家。受戒后到洛陽從慧光法師學習《地論》。后也曾轉(zhuǎn)學《涅槃經(jīng)》。宣帝曾請其為國都,后圓寂于鄴城定國寺,是年六十五歲。[17]

  7安廩(407--583年):俗姓秦,二十五歲時出家游方尋道,在魏國隨光融寺容公學習經(jīng)論后又往慧光法師處學習《十地》,并受持禪法要旨。在魏國前后有十二年,講解《四分律》、《十地經(jīng)論》等大乘經(jīng)論。梁泰清元年,受武帝之命,住持于天安寺,講解《花嚴經(jīng)》。至德元年圓寂,壽七十七歲。[18]

  8、曇衍(503—581年):俗姓夏候氏,南兗州人。二十三歲時,投慧光法師處出家。法師曾著《華嚴經(jīng)疏》七卷,于齊、鄭、燕、趙等處,廣弘法化,常隨義學僧眾有千余人。法藏法師對其弘化作如是評價:“光終之后,華嚴大教,于茲再盛也”。開皇元年三月十八日圓寂,壽七十有九[19]。

  9、曇遵:俗姓程氏,河北人。生卒年不詳,少年時出家,后又恐有染凈戒故而還俗,二十三歲時再投慧光法師,稟學“大乘頓教法界心原”。初于洛陽行化,足遍齊、楚、晉、魏乃至燕趙,其著有《華嚴疏鈔》七卷。七十歲時,被舉為國都,后又轉(zhuǎn)為僧統(tǒng)。八十五歲時圓寂[20]。

  10、法安(454~498):俗姓畢,東平人。七歲出家?guī)煆幕酃夥◣煛2┩▋?nèi)外典藉,長于撰文論述。永明年間(483~493)住京邑中寺,宣講《十地》、《成實》、《涅槃》、《維摩詰經(jīng)》等經(jīng)論。永泰元年示寂,享年四十五。對《凈名經(jīng)》、《十地經(jīng)》等都有義疏[21]。

  從慧光法師這些弟子的傳記中可以看出,他們從慧光法師學習后,在四方弘化。另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弟子中,有許多人受到了當時朝庭的重視,其中有多位法師擔當了僧統(tǒng)、都統(tǒng)等職,那么其弘講《十地》、《華嚴》時對信眾的影響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2)慧光法師再傳弟子對華嚴、十地的研習——曇衍法師門下

  在慧光法師的弟子中,有許多對《十地經(jīng)論》、《華嚴經(jīng)》的弘揚都不遺余力,其中曇衍法師,在慧光法師的弟子中就是比較杰出的一位。曇衍法師的弟子比較突出的有靈干法師,而靈干又傳有弟子靈辨等,都對《華嚴經(jīng)》、《十地經(jīng)論》的弘揚作了很大的貢獻。

  1:靈干(530--607):俗姓李氏,金城狄道人。年十四時,投鄴京大莊嚴寺曇衍法師為弟子。十八歲時就能講解《華嚴經(jīng)》、《十地經(jīng)論》。開皇三年(583),在洛州凈土寺正式落發(fā)出家。當時有海玉法師講《華嚴經(jīng)》,開華嚴道場,靈干法師就在此處講解《華嚴經(jīng)》。另外,依《續(xù)高僧傳》中還記載,靈干法師常依《華嚴經(jīng)》中所說作蓮華藏世界海觀及彌勒天宮觀。開皇七年,住興善寺,為譯經(jīng)證義沙門。大業(yè)八年正月二十九日卒于寺房,春秋七十有八[22]。

  2、靈辨(586---663): 俗姓李氏,瀧西犾道人。十歲時父亡,他的伯父靈干法師將之撫育。十三歲時得以出家,住在勝光寺。靈辨法師曾講《唯識》、《起信》、《攝大乘論》等論,并講《勝鬘經(jīng)》、《維摩經(jīng)》、《仁王經(jīng)》等經(jīng)。但其認為“一乘妙旨,無越華嚴”,于是在終南山至相寺智正法師處,專研《華嚴》。其撰有《華嚴疏》十二卷,《華嚴疏抄》十卷,《華嚴章》三卷。前后講解《華嚴經(jīng)》四十八遍。龍朔三年九月五日,法師七十八圓寂[23]。

  從靈干與靈辨法師的傳記中,可以知道,曇衍法師的這一系是以《華嚴》與《十地》并重的,他們既繼承了慧光法師地論系的思想體系。同時,在對《華嚴經(jīng)》的研究上也作出了重要貢獻,從曇衍法師開始,就開始對《華嚴經(jīng)》進行注疏,后到靈干時,依《華嚴經(jīng)》作“蓮華藏世界海觀”,也許這就是最早的華嚴觀法,因為在年代上其與華嚴初祖杜順法師(557—640年)相比要稍早一點。而到了靈辨法師,不但作疏,又著疏抄,靈辨法師與華嚴二祖智儼法師(602—608年)可以說是同時代的人,那么這個時候,《華嚴經(jīng)》的研習,受地論系的影響,已經(jīng)蔚然成風。

 。3)慧光法師再傳弟子對華嚴、十地的研習——曇遵法師門下(曇遷)

  曇遷法師(642--607年),俗姓王氏,博陵饒陽人。年十三時隨從他的舅父學習六經(jīng)、易道,后歸意佛經(jīng)。初投饒陽曲李寺沙門慧榮學習,二十一歲時,正式從定州賈和寺曇靜律師出家,四處參學,游歷講肆“棄小專大,不以經(jīng)句涉懷”。后從曇遵法師學習“稟求佛法綱要”。對《華嚴經(jīng)》、《十地經(jīng)》、《維摩經(jīng)》、《楞伽經(jīng)》、《地持經(jīng)》、《起信論》等都很有研究。大業(yè)三年十二月六日圓寂,時年六十六歲,葬于終南北麓勝光寺的山園中。撰有《攝論疏》十卷,以及《楞伽經(jīng)》、《起信論》、《唯識論》、《如實論》等也都作釋注疏。[24]。

  (4)慧光法師再傳弟子對華嚴、十地的研習——法上法師門下

  法上法師是慧光上首弟子,他在魏、齊兩代歷任僧統(tǒng),主持僧侶事務(wù)達四十年。突出的弟子有凈影慧遠、融智、法存、道慎等,尤其是凈影慧遠法師,其門下弟子眾多,對地論宗在相州南道的弘揚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凈影慧遠(523~592):俗姓李氏,幼年父喪與其叔父住在一處,十三歲時往澤州東山古賢谷寺,依僧思禪師出家,年十六時,即依師命隨阇梨湛律師前往鄴都受學。到他年滿進具時,僧統(tǒng)法上法師為他的和上,慧光法師的十大弟子為他證戒。后即在鄴講解《十地經(jīng)》,前后總計有七年時間。他的著作有《地持疏》五卷、《十地疏》七卷、《華嚴疏》七卷、《涅槃疏》十卷等。開皇十二年卒于靜影寺,年七十歲[25]。

  2、融智:依《續(xù)高僧傳》卷十“靖嵩傳”中所說,融智法師住于大學寺,其所師從的是大齊國統(tǒng)法上法師。常有徒眾五百余人隨之學習,他經(jīng)常講習的是《涅槃經(jīng)》和《十地經(jīng)論》,靖嵩即是聞聽融智法師的聲名而前往依之學習的[26]。

  另外,在法上法師的傳記中,有一種說法,說靈裕法師也是法上法師的弟子,但是在靈裕法師的傳記中,卻標示他是道憑法師的弟子。私下地以為,這兩種說法都是可信的,因為法上、道憑二位法師同為慧光法師的弟子,靈裕依從此二人學習都有可能。但本文還是依《靈裕傳》,將其放于道憑門下論談。還有法上法師的弟子法存法師,因為在他的傳記中看不出他對《十地經(jīng)論》、《華嚴經(jīng)》的有過哪些研習,所以此處不作介紹。

 。5)慧光法師再傳弟子對華嚴、十地的研習——道憑法師門下(靈裕)

  靈裕(518—605):俗姓趙,定州鉅鹿曲陽人。十五歲時前往趙郡應(yīng)覺寺,投明、寶二禪師出家,后聞慧光律師之名,于是前往依從學習,誰知等他到時,慧光法師已經(jīng)在七日前圓寂,于是他投到道憑法師座下學習《十地經(jīng)論》,前后有三年時間,二十二歲時受戒。后住相州演空寺,以講說為業(yè)。其著有《十地疏》四卷、《華嚴疏》及《華嚴旨歸》合九卷。大業(yè)元年正月二十二日于演空寺圓寂,壽八十八歲。

  前文已經(jīng)說過,在法上法師的傳記中,說靈裕法師是其弟子。但本文依《續(xù)高僧傳》卷九中所說,靈裕法師是先投慧光法師,只是因緣不合,慧光法師已圓寂,故裕法師轉(zhuǎn)投道憑法師,至于其是否投法上法師,則不得而知,不過,確實也不能排除這種可能[27]。

 。6) 慧光法師四傳弟子對華嚴、十地的研習——法上弟子慧遠法師門下

  在地論宗的弘傳中,最突出的一系當屬法上這一系了,法上這一系的突出自然離不開作為法上弟子的慧遠法師,慧遠法師作為法上之弟子,受具戒時又蒙慧光法師的十大弟子親為證明。此種殊遇本就非比常人。而慧遠也可說沒有辜負法上法師對他的期望,其門下的弟子對“十地”的研習是“四時不輟”。依慧遠傳記中說,從學之徒有七百多人,在這些人中,比較突出的有:玄鑒、智徽、智嶷、道顏、寶儒、慧遷、僧昕、寶安、辯相、靈璨。他們分居各處,宣揚講習“十地”。

  1、玄鑒:俗姓焦,澤州高平人也。十九歲時發(fā)心出家住清化寺,依止慧遠法師學習經(jīng)論。對《大涅槃經(jīng)》深得其中的旨趣。另外,玄鑒法師持守凈戒,無有愆犯。常講《涅槃經(jīng)》、《十地經(jīng)》、《維摩經(jīng)》等經(jīng)論,《續(xù)高僧傳》中稱其講經(jīng)“四時不輟”,春秋八十有三[28]。

  2、智徽(560--638):俗姓焦,澤州高平人也。年十三時,于本州清化寺出家,隨慧遠法師學習經(jīng)論。其常講習的經(jīng)論是《涅槃經(jīng)》、《十地經(jīng)》、《地持經(jīng)》、《維摩經(jīng)》、《勝鬘經(jīng)》等。貞觀十二年三月二十日,法師七十九歲時圓寂[29]。

  3、智嶷:俗姓康,十三歲出家,二十四歲受具足戒,依承慧遠學習《十地經(jīng)論》和《涅槃經(jīng)》等經(jīng)論。后來入關(guān)中住在靜法寺。唐朝初年圓寂。時年七十余歲[30]。

  4、道顏(?--622):俗姓李氏,定州人。從慧遠法師學《涅槃經(jīng)》、《十地經(jīng)論》。進京后住凈影寺。在傳記中,頗有神異之處,法師住凈影寺弘法,武德五年圓寂,春秋七十余[31]。

  5、寶儒:幽州人,童子出家,四處參學。后依止慧遠法師,學習《十地經(jīng)論》,又從慧遠入住凈影寺,也曾從慧遠學《涅槃經(jīng)》,前后有三年時間。其學法時,慧遠讓其覆述,皆得到慧遠法師的印可[32]。

  6、慧遷:瀛州人,一生好學專問,尤善《地論》,在齊國名聲遠播。后又從慧遠法師學習,并講授此論。齊滅亡后投奔陳國,隋朝時再還歸故里,到洛陽時又隨從慧遠入關(guān)住在大興善。開皇十七年,慧遷法師被請為“十地論眾主”,住寶光寺,講解《十地經(jīng)論》。仁壽二年,奉敕送舍利到本鄉(xiāng)弘博寺。武德末年,法師七十九歲時圓寂[33]。

  7、僧昕:潞州上黨人,在其游歷洛陽時向慧遠法師學習《十地經(jīng)論》、《涅槃經(jīng)》。后入關(guān)住興善寺,仁壽中歲,置塔毛州護法寺[34]。

  8、寶安:兗州人,生卒年不詳。初依慧遠法師學習《涅槃經(jīng)》,齊亡后,投奔陳國,隋朝建立后還歸故鄉(xiāng)。到洛陽復隨從慧遠學習,開皇七年,住凈影寺。并講《十地經(jīng)》、《涅槃經(jīng)》等經(jīng)。仁壽二年,奉敕于營州梵幢寺置塔,安放浮圖、舍利[35]。

  9、辯相:俗姓史,是瀛州人。四方游歷參學,后依止慧遠法師,學《十地經(jīng)》及大小乘三藏經(jīng)論。開皇七年。隨慧遠法師,修建凈影寺并在此處講經(jīng)弘法。武德初年,在京都一帶弘法,住于勝光寺。貞觀初年去世,時年七十余歲[36]。

  10、靈璨:懷州人;圻h法師的門人。深明《十地經(jīng)》、《涅槃經(jīng)》。后隨慧遠入關(guān)住于大興善;圻h法師去世后,因眾僧無首,開皇十七年,敕令將其補為眾主。并在凈影寺講解《十地經(jīng)》、《涅槃經(jīng)》等。仁壽時建塔,奉敕令送舍利至懷州的長壽寺;仁壽末年,又奉敕于澤州景凈寺起塔,也即是慧遠法師的出生之地。武德初年圓寂,壽七十[37]。

  慧遠法師的這些弟子,來自于四面八方,再加上當時的政局不穩(wěn),所以他們沒有固守于一處。但是在這些弟子當中,還是有許多人受到了朝庭的重視。并奉敕令在全國各地興寺建塔。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他們在當時是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力的。

  (7) 慧光法師四傳弟子對華嚴、十地的研習——道憑弟子靈裕法師門下

  在地論南道派中,道憑這一系應(yīng)該是最值得注意的一支,我們不管是從道憑法師的傳記中,還是從靈裕法師的傳記中,我們都可以看到,他們對華嚴學的研習并不是僅僅限制在《十地經(jīng)論》的研習,他們是《十地經(jīng)論》與《華嚴經(jīng)》并重,道憑法師本身對《十地經(jīng)論》與《華嚴經(jīng)》進行講解,傳到靈裕法師的時候,不僅講說《十地經(jīng)論》、《華嚴經(jīng)》,而且著有《十地疏》、《華嚴疏》及《華嚴旨歸》。而靈裕法師的弟子靜淵、道昂等也都是對《十地經(jīng)論》與《華嚴經(jīng)》并重的。

  1、靜淵(544--611):俗姓趙氏,京兆武功人也。十三歲時出家,聰慧過人,《華嚴經(jīng)》、《地持經(jīng)》、《涅槃經(jīng)》、《十地經(jīng)論》等經(jīng)論。皆是一聞聽便能講解。后聽到靈裕法師聲名,乃前往問學。靈裕法師與之論談名理,大加贊賞。如《續(xù)高僧傳》中所說,靈裕法師“以為吾之徒也,遂不許住堂同居宴寢,論道說義終日竟夜”。大業(yè)七年四月八日,在其六十八歲時,于至相寺圓寂。他的弟子法琳,在其圓寂的地方,建有佛舍利塔一所[38]。

  2、道昂(565--633):魏郡人,師從靈裕法師出家,從靈裕法師學習,得法師親自教誨。后常講習《華嚴經(jīng)》、《十地經(jīng)論》,貞觀七年八月,圓寂于報應(yīng)寺中,是年六十九歲[39]。

  3、慧休:姓樂氏,是瀛州人,初投勖律師出家,后奉師命往靈裕法師處學習《華嚴》,頗有體悟。其四處參學,曾前往渤海從明彥法師聽講《成實論》,從志念法師學《小論》,更入關(guān)從曇遷、道尼習學《攝大乘論》,從法礪等律師受持《四分律》等[40]。

  4、曇榮(555--639):俗姓張氏,定州九門人。十九歲時,逢靈裕法師講《華嚴經(jīng)》,遂投靈裕法師處學法。只是其偏重于律部,一生以持律嚴謹聞名。貞觀十三年十二月終于法住寺。春秋八十有五[41]。

  5、智正(559--639)(靜淵弟子):俗姓白氏,定州安喜人也,十一歲時落發(fā)。開皇十年,與曇遷禪師同入魏闕。奉敕住在勝光寺。仁壽元年,住仁覺寺。后至終南山至相寺,隨從靜淵法師學習,有二十八年光陰。以貞觀十三年二月二十八日圓寂于至相寺,春秋八十有一。其一生講習《華嚴經(jīng)》、《攝大乘論》、《楞伽經(jīng)》、《勝鬘經(jīng)》、《唯識論》等不計其數(shù),曾著有《華嚴疏》十卷[42]。

  在地論學南道派傳承的過程中,因為慧光法師本身就是以持律聞名,所以其所傳的弟子對戒律自是不能偏廢。從南道派的傳承中可以看出這一點,他們雖然同屬于地論系,但是有許多人還是偏重于律部的,這應(yīng)該是南道派傳承的一個特點。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