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jīng)
《華嚴經(jīng)》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華嚴經(jīng)是大乘佛教修學最..[詳情]
華嚴經(jīng)學研究初期人物考
三、三論宗學者對“華嚴”、“十地”的研習
在華嚴學研習初期,在地論學系之外,還有許多人對“十地”、“華嚴”進行研習!度A嚴經(jīng)》本來就是一部內(nèi)容寵大的經(jīng)典,其中所含攝的內(nèi)容也是極廣。所以其它一些宗派雖說沒有專宗研習《華嚴經(jīng)》,卻也將《華嚴經(jīng)》作為其所習宗派的根本經(jīng)典,尤其是三論宗,自其祖師龍樹菩薩始,從龍宮取出此《華嚴經(jīng)》,就著《十住毗婆沙論》來表明其對華嚴學的研究,后三論宗傳入中土,到了新三論學派的鼻祖的僧朗法師以及后來的法朗,法朗的弟子吉藏、慧覺等,都沒有間斷對《華嚴經(jīng)》的研習。
1、僧朗:在《高僧傳》卷八的“法度傳”中說,法度有弟子僧朗,是遼東人,其廣學多聞,對于經(jīng)律等都能講說。尤其是“華嚴”、“三論”最有研究。為當時的帝王所器重[43]。
2、慧勇(515~583):南朝梁、陳時代僧,俗姓桓。師從楊都靈曜寺之則法師出家,復從靜眾寺的峰律師受具足戒,學十誦律。又從龍光寺的僧綽、建元寺地法寵,學《成實論》。三十歲時開講,宣揚《成實論》。太平二年(557),師住攝山止觀寺,從僧詮法師學習三論。后住于大禪眾寺,前后有十八年時間。建造般若講堂。宣講《華嚴經(jīng)》、《涅槃經(jīng)》、《方等經(jīng)》、《大智度論》等經(jīng)論各有數(shù)十遍。至德元年示寂,世壽六十九[44]。
3、法朗(507~581): 俗姓周,南朝三論宗僧,世稱興皇法朗,徐州沛郡(江蘇省沛縣)人,梁大通二年(528),師二十一歲,于青州出家。后四處游學,從大明寺寶志禪師習學禪法,并從該寺彖律師學律,又從南澗寺仙師學《成實論》,從竹澗寺靖公學《毗曇》。后至攝山止觀寺,從僧詮法師學習四論(《大智度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及學習《華嚴經(jīng)》、《大品般若經(jīng)》等經(jīng),此后專弘龍樹宗風。與慧勇、慧布、慧辯共稱為僧詮門下四哲。陳武帝永定二年(558)奉敕住揚都興皇寺。其后二十余年,講解四論及《華嚴經(jīng)》、《大品般若經(jīng)》等各二十余遍。太建十三年示寂,世壽七十五[45]。
4、吉藏(549--623):俗姓安,安息人,七歲時投法朗法師出家,從法師學習。十九歲時就登臺講經(jīng),前后講“三論”一百余遍,《法華經(jīng)》三百余遍,《大品般若經(jīng)》、《大智度論》、《華嚴經(jīng)》、《維摩經(jīng)》等各數(shù)十遍,著有《華嚴經(jīng)游意》等流行于世。武德六年五月,法師七十五歲時圓寂[46]。
5、慧覺(554--606):隋代僧,太原晉陽(山西)人,俗姓孫。八歲出家,從興皇寺法朗學習,后于攝山棲霞寺,從學于慧布法師。之后,于江左一帶弘法。受隋煬帝之請,住于慧日道場。后又于白塔寺專事宣講《大品般若》、《涅槃經(jīng)》、《華嚴經(jīng)》及《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等二十余部。大業(yè)二年示寂,世壽五十三歲[47]。
6、義褒(611~661),常州晉陵(江蘇)人,俗姓薛。先從蘇州永定寺小明法師學習《華嚴經(jīng)》、《大品般若經(jīng)》。后又從棲霞山慧布法師(僧詮法師門下四哲之一)研學《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三論之學,三十余年間,在蘇州、長安等地講解經(jīng)論。龍朔元年,法師五十一歲時示寂[48]。
在新三論學派法師的傳記中,對他們研習《華嚴經(jīng)》的情形描述,基本上都是用“專事講習”來進行概括,從這個情況來看,《華嚴經(jīng)》的研習,已不僅僅是幾個華嚴學者的事情,華嚴經(jīng)學已經(jīng)深入到各個學派。尤其是在法藏法師之前,這些人對《華嚴經(jīng)》的研習,對法藏法師的華嚴體系的完善,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華嚴學初期對華嚴研習的一些獨家
在初期華嚴學的研習中,除了地論系和三論宗系有明顯的師承之外,也還有一大部分人對華嚴的研習并沒有明顯的師承。但他們對華嚴學的推動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們有的是在研習其他經(jīng)典的同時,也對《華嚴經(jīng)》進行講解。還有的雖有師承,但在歷史的潮流中,并不是太受人注目,所以在傳記中見到的只是其師承于某某,但再要溯源,就沒有辦法了;或者雖可追溯其師承,并沒有對華嚴研習的記載,F(xiàn)從《高僧傳》和《續(xù)高僧傳》等傳記中列出,從中或可了知其時華嚴學在各地所受到的影響。
1、曇無最: 北魏時的僧人,生卒年不詳,武安(河南。┤恕K仔斩,少年時出家,對經(jīng)論都很有研究。初在邯鄲崇尊寺講戒,后又奉敕住洛陽融覺寺,講解《涅槃經(jīng)》、《華嚴經(jīng)》等經(jīng)。菩提流支對其非常敬重,稱譽師為東土菩薩[49]。
2、智炬:俗姓劉,少年時即師從曇無最出家!度A嚴經(jīng)傳記》中說其“先讀‘華嚴經(jīng)’數(shù)十遍”,后蒙圣人指點,遂得通達華嚴義旨。前后講解《華嚴經(jīng)》有五十余遍,并著有《華嚴疏》十卷,年七十時終于北臺[50]。
3、慧亮:俗姓姜,為東阿靖公弟子,后于臨淄講解《法華經(jīng)》、《十地經(jīng)》等。太始初年于莊嚴寺與斌法師同為法主。宋元徽中卒,春秋六十三!陡呱畟鳌分蟹Q其曾著有《玄通論》流行于世[51]。
4、僧慧(408--486)(師事廬山慧遠弟子曇順):俗姓皇甫,年少時出家,依止荊州竹林寺曇順法師,曇順乃是廬山慧遠的弟子。僧慧二十五時開始講解《涅槃經(jīng)》、《法華經(jīng)》《十住經(jīng)》等經(jīng)論。齊永明四年,師七十九歲時圓寂[52]。
5、寶亮(424--509):俗姓徐,十二歲出家,師從青州的道明法師。年二十一時至京師住于中興寺。前后講《大涅槃》八十四遍,《成實論》十四遍,《勝鬘經(jīng)》四十二遍,《維摩經(jīng)》二十遍,又講《十地經(jīng)》等十遍,其弟子計有三千余人。天監(jiān)八年十月四日于靈味寺圓寂,是年八十六歲[53]。
6、僧鐘(430--489):俗姓孫,魯郡人。十六出家。住于南京中興寺,對《成實論》、《三論》、《涅槃經(jīng)》、《十地經(jīng)》等都很擅長。齊永明七年圓寂,春秋六十[54]。
7、洪遵(530--608)(資云弟子):俗姓時,相州人。八歲出家,受具后專學戒律。初在少林寺,依資云公學律及華嚴大論。大業(yè)四年五月十九日,于興善寺圓寂,春秋七十有九[55]。
8、智梵(539--613):俗姓封,渤海條人。十二歲時從河間郡靈簡禪師出家。學習《大智度論》、《十地經(jīng)》等。大業(yè)九年二月四日圓寂,是年七十五歲[56]。
9、道哲(564--635):俗姓唐,齊郡臨邑人。初從潁川明及法師,學習《十地經(jīng)》、《地持經(jīng)》等。后具戒后,從魏郡希律師學習《四分律》。貞觀九年,師七十二歲時圓寂[57]。
10、道洪:俗姓尹,開皇六年出家,師從京邑大德曇延法師,后于愿法師所學習《十地經(jīng)論》。貞觀十四年,于寶昌寺講解《涅槃經(jīng)》,前后講解《涅槃經(jīng)》八十七遍。貞觀末年逝世。世壽七十有九[58]。
11、法常(567~645):南陽白水(位于河南)人,俗姓張。十九歲披剃,依曇延法師出家。二十二歲聽聞《攝大乘論》,其后五年深研此論,并對《華嚴》、《成實》、《毗曇》、《地論》等經(jīng)論之間的異同進行考證。隋大業(yè)初年,奉敕住于長安大禪定寺。貞觀年間,參與譯場之譯經(jīng)。后又奉敕任空觀寺的上座,常講經(jīng)論有《華嚴》、《成實》、《毗曇》、《攝論》、《十地》等。貞觀十九年示寂,世壽七十九[59]。
12、慧藏(522--605):俗姓郝氏,十一出家,在其未曾受具足戒時,就能夠講解《涅槃經(jīng)》,后來又學習《大智度論》、《十地經(jīng)》、《華嚴經(jīng)》、《般若經(jīng)》等。對于其一生的修持,《華嚴經(jīng)傳記》中說:“每研味群典,而以華嚴為本”。其曾撰著有《華嚴經(jīng)義疏》。為當時的六大德之一。大業(yè)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卒于空觀寺,春秋八十有四[60]。
13、道璨:恒州人,生卒年不詳,《續(xù)高僧傳》卷二十六中說其“鉆求‘攝論’、‘華嚴’、‘十地’,深疑伏旨,解其由緒”[61]。
14、劉謙之: 是北齊時的宦官,在《華嚴經(jīng)傳記》中,對他的描述屬于感通一類,稱其虔誦《華嚴經(jīng)》,感得恢復丈夫相,他曾著有《華嚴論》六百卷[62]。
15、弘充:涼州人,住多寶寺,經(jīng)常講解《法華經(jīng)》與《十地經(jīng)》。后移居湘宮寺,充任綱領一職。齊永明年中卒。是年七十二歲[63]。
16、僧猛(507--588):俗姓段,京兆涇陽人。魏文帝西征時。敕命僧猛在右寢殿闡揚《般若經(jīng)》,后又下詔其住天宮弘揚《十地經(jīng)》。大象二年,敕住大興善寺,講解《十地經(jīng)》。開皇八年四月四日,法師八十二歲時圓寂于大興善寺[64]。
17、僧粲(529--613): 俗姓孫氏,汴州陳留人,少年時四處游歷參學,且自號為三國論師。開皇十年住興善寺。蓍有《十地論》兩卷。大業(yè)九年,師八十五歲時于興善寺圓寂[65]。
在上面所列舉的華嚴研習者,他們所處的年代恰是從《華嚴經(jīng)》、《十地經(jīng)論》的始譯年代到唐朝華嚴宗興起前的這一段時間。從這些華嚴研習者所處的年代來看,從晉譯《華嚴經(jīng)》翻譯開始,華嚴的研習也就開始了,一直到唐朝華嚴宗的興盛,對華嚴的研習從來沒有間斷過?梢韵胂蟮氖牵@些人對“華嚴”的研究雖然沒有形成自己獨有的體系,但是他們對后來的華嚴宗的成立是不能說絲毫沒有影響的。當然,在這一段時間,肯定還有許多人在對“華嚴”進行研習,只是在傳記中看不到或不被人注意罷了。在傳記中對有的研習者也只是一筆帶過,如《續(xù)高僧傳》卷二十六中的明誕、圓超、靜凝等人的傳記中就有“通十地、地持”“十地、涅槃是其經(jīng)略”“經(jīng)律十地是所詢求”等一句話的簡單概括。
五、華嚴經(jīng)學初期研究與華嚴宗的創(chuàng)立
華嚴宗又名賢首宗,賢首宗乃是因法藏法師號為賢首之名而名,故說法藏法師是華嚴宗的真正創(chuàng)立者亦不為過,但在傳統(tǒng)的說法上,法藏是華嚴三祖,智儼是華嚴二祖。對于法藏與智儼之間的師承,這是從來沒有人懷疑的。但是對于智儼法師真正的師承,現(xiàn)今說法不一。
對于傳統(tǒng)的說法,也就是杜順法師為華嚴宗初祖,智儼法師為華嚴宗二祖,那么,杜順與智儼法師之間的師承應該是無可辯駁的了。這種師承關系在《華嚴經(jīng)傳記》以及《續(xù)高僧傳》中也都有明確的記載。但是在傳記中對杜順法師的華嚴學師承交代得不太明朗。另外在《華嚴經(jīng)傳記》中有一段話值得注意:
順即以儼付上足達法師,令其訓誨。曉夜誦持,曾無再問。后屬二梵僧來游至相,見儼精爽非常,遂授以梵文[66]。
杜順法師與智儼法師之間的關系在傳記中記載的,只是杜順法師將智儼法師送至終南山至相寺,然后交給其弟子達法師。對于杜順法師是否曾親自教授過智儼法師,傳記中不見記載。
此中“后屬二梵僧來游至相,見儼精爽非常”一句話,證明了智儼法師一直住在至相寺。
在地論宗南道的傳承中,慧光法師的弟子道憑,以及道憑的弟子靈裕,靈裕的弟子靜淵,靜淵的弟子智正、法琳,都是將《華嚴經(jīng)》與《十地經(jīng)論》的研習并重,這一系的傳承對后來的華嚴宗有沒有影響,或者說有著什么樣的影響。都是現(xiàn)代華嚴學者們經(jīng)常討論的話題。
此中靜淵、智正、法琳三法師從傳記中可以看出,是常住于終南山至相寺的,但是住于至相寺的杜順法師的弟子達法師是何許人,在《續(xù)高僧傳》或《華嚴經(jīng)傳記》中都找不到說明。另外,從《華嚴經(jīng)傳記》中“智儼法師傳”中,也可以看到,智儼法師在至相寺,先從學于琳法師,后又隨智正法師處學“華嚴”。根據(jù)這些資料,智儼法師與智正法師的師承關系應該是可以確定的了。至于后人為什么不將智正法師或靜淵法師論為華嚴宗初祖,而將杜順法師判為華嚴宗初祖,其原因就不得而知了。但在這里可以肯定的是,華嚴學初期的研習對華嚴宗的影響,或者說地論學對華嚴宗的影響都是顯而易見的。
【①】 慧皎法師撰《高僧傳》卷七,《大正藏》卷50,368頁。法藏撰《華嚴經(jīng)傳記》卷二,《大正藏》卷51,158頁。
【②】 慧皎法師撰《高僧傳》卷七,《大正藏》卷50,373頁,
【③】 慧皎法師撰《高僧傳》卷七,《大正藏》卷50,377頁。
【④】 慧皎法師撰《高僧傳》卷九,《大正藏》卷50,399頁。
【⑤】 慧皎法師撰《高僧傳》卷六,《大正藏》卷50,363頁。
【⑥】 法藏法師撰《華嚴經(jīng)傳記》卷二,《大正藏》卷51,158頁;垧ǚ◣熥陡呱畟鳌肪砣,《大正藏》卷50,344頁。
【⑦】 智升法師撰《續(xù)集古今佛道論衡》,《大正藏》卷52,402頁。
【⑧】 道宣法師撰《續(xù)高僧傳》卷七,《大正藏》卷50,482頁。
【⑨】 道宣法師撰《續(xù)高僧傳》卷十二,《大正藏》卷50,520頁。
【⑩】 道宣法師撰《續(xù)高僧傳》卷十一,《大正藏》卷50,508頁。
[11] 道宣法師撰《續(xù)高僧傳》卷二十一《大正藏》卷50,607下,法藏撰《華嚴經(jīng)傳記》卷二,《大正藏》卷51,159頁。
[12] 道宣法師撰《續(xù)高僧傳》卷八,《大正藏》卷50,485頁。
[13] 法藏法師著《華嚴經(jīng)傳記》卷二,《大正藏》卷51,159頁。道宣法師撰《續(xù)高僧傳》卷八《大正藏》卷50,483頁。
[14]慧皎法師撰《高僧傳》卷第八,《大正藏》卷50,484頁。
[15]道宣法師撰《續(xù)高僧傳》卷八,《大正藏》卷50,484頁。
[16]道宣法師撰《續(xù)高僧傳》卷十六,《大正藏》卷50,552---553頁。
[17]道宣法師撰《續(xù)高僧傳》卷第八《大正藏》卷50,486頁。
[18]道宣法師撰《續(xù)高僧傳》卷七,《大正藏》卷50,480頁。
[19]法藏法師著《華嚴經(jīng)傳記》卷二,《大正藏》卷51,159頁。
[20]法藏法師著《華嚴經(jīng)傳記》卷三,《大正藏》卷51,164頁!独m(xù)高僧傳》卷第八,《大正藏》卷50,484頁。
[21]慧皎法師撰《高僧傳》卷八,《大正藏》卷50,380頁。
[22]道宣法師撰《續(xù)高僧傳》卷十二,《大正藏》卷50,518頁。
[23]法藏法師著《華嚴經(jīng)傳記》卷第三,《大正藏》卷51,163頁。
[24]道宣法師撰《續(xù)高僧傳》卷第十八,《大正藏》卷50,574頁。
[25]道宣法師撰《續(xù)高僧傳》卷八,《大正藏》卷50,490--491頁。
[26]道宣法師撰《續(xù)高僧傳》卷十“靖嵩傳”,《大正藏》卷50,501頁。
[27]道宣法師撰《續(xù)高僧傳》卷九,《大正藏》卷50,495---497頁。
[28]道宣法師撰《續(xù)高僧傳》卷十五,《大正藏》卷50,542頁。
[29]道宣法師撰《續(xù)高僧傳》卷十五,《大正藏》卷50,541頁。
[30]道宣法師撰《續(xù)高僧傳》卷二十六,《大正藏》卷50,676頁。
[31]道宣法師撰《續(xù)高僧傳》卷二十六,《大正藏》卷50,676頁。
[32]道宣法師撰《續(xù)高僧傳》卷十,《大正藏》卷50,507頁。
[33]道宣法師撰《續(xù)高僧傳》卷十二,《大正藏》卷50,520頁。
[34]道宣法師撰《續(xù)高僧傳》卷二十六,《大正藏》卷50,673頁。
[35]道宣法師撰《續(xù)高僧傳》卷二十六,《大正藏》卷50,674頁。
[36]道宣法師撰《續(xù)高僧傳》卷十二,《大正藏》卷50,520頁。
[37]道宣法師撰《續(xù)高僧傳》卷十,《大正藏》卷50,506頁。
[38]道宣法師撰《續(xù)高僧傳》卷十一,《大正藏》卷50,511---512頁。
[39]道宣法師撰《續(xù)高僧傳》卷二十,《大正藏》卷50,588頁。
[40]道宣法師撰《續(xù)高僧傳》卷十五,《大正藏》卷50,544頁。
[41]道宣法師撰《續(xù)高僧傳》卷二十,《大正藏》卷50,588頁。
[42]道宣法師撰《續(xù)高僧傳》卷十四,《大正藏》卷50,536頁。
[43]慧皎法師撰《高僧傳》卷八之“法度傳”,《大正藏》卷50,380頁。
[44]道宣法師撰《續(xù)高僧傳》卷七,《大正藏》卷50,478頁。
[45]道宣法師撰《續(xù)高僧傳》卷七,《大正藏》卷50,477頁。
[46]道宣法師撰《續(xù)高僧傳》卷十一,《大正藏》卷50,513頁。
[47]道宣法師撰《續(xù)高僧傳》卷十二,《大正藏》卷50,516頁。
[48]道宣法師撰《續(xù)高僧傳》卷十五,《大正藏》卷50,547頁。
[49]道宣法師撰《續(xù)高僧傳》卷二十三,《大正藏》卷50,624C---625頁。
[50]法藏法師著《華嚴經(jīng)傳記》卷二,《大正藏》卷51,158頁。
[51]慧皎法師撰《高僧傳》卷七,《大正藏》卷50,373頁。
[52]慧皎法師撰《高僧傳》卷八,《大正藏》卷50,378頁。
[53]慧皎法師撰《高僧傳》卷八,《大正藏》卷50,381頁。
[54]慧皎法師撰《高僧傳》卷七,《大正藏》卷50,375頁。
[55]道宣法師撰《續(xù)高僧傳》卷二十一,《大正藏》卷50,611--612頁。
[56]道宣法師撰《續(xù)高僧傳》卷十一,《大正藏》卷50,511頁。
[57]道宣法師撰《續(xù)高僧傳》卷二十,《大正藏》卷50,588頁。
[58]道宣法師撰《續(xù)高僧傳》卷十五,《大正藏》卷50,547頁。
[59]道宣法師撰《續(xù)高僧傳》卷十五,《大正藏》卷50,541頁。
[60]法藏法師著《華嚴經(jīng)傳記》卷二,《大正藏》卷51,161頁。
[61]道宣法師撰《續(xù)高僧傳》卷二十六,《大正藏》卷50,669頁。
[62]法藏法師著《華嚴經(jīng)傳記》卷一,《大正藏》卷51,156頁。
[63]慧皎法師撰《高僧傳》卷八,《大正藏》卷50, 376頁。
[64]道宣法師撰《續(xù)高僧傳》卷二十三,《大正藏》卷50,631頁。
[65]道宣法師撰《續(xù)高僧傳》卷九,《大正藏》卷50,500----501頁。
[66]法藏法師著《華嚴經(jīng)傳記》卷三,《大正藏》卷51,163頁。
- 地藏經(jīng)注音版
- 無量壽經(jīng)注音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心經(jīng)》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jīng)》全文-金剛經(jīng)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全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圓覺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jīng)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jīng)》全文-心經(jīng)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jīng)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解釋-地藏經(jīng)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jīng)注音版
- 維摩詰經(jīng)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jīng)原文
- 心經(jīng)的作用和好處,心經(jīng)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心經(jīng)》全文、心經(jīng)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jīng)白話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