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經
《地藏經》,中文版本是唐朝高僧實叉難陀翻譯的。又稱《地藏菩薩本愿經》、《地藏本愿經》、《地藏本行經》、《地藏本誓力經》。收於《大正藏》第十三冊。 經中記載了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宮(欲界六天的第二層天),為母親摩耶夫人說法!兜夭亟洝肥且徊坑涊d著萬物眾生其生、老、病、死的過程,及如何..[詳情]
圣一法師:《地藏經》講記
【文殊師利,是地藏菩薩摩訶薩于過去久遠不可說不可說劫前,身為大長者子。時世有佛,號曰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時長者子見佛相好,千福莊嚴。因問彼佛,作何行愿,而得此相。時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告長者子:欲證此身,當須久遠度脫一切受苦眾生。文殊師利,時長者子因發(fā)愿言: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以是于彼佛前立斯大愿,于今百千萬億那由他不可說劫尚為菩薩。】
此是佛顯地藏,最初發(fā)愿度生之文。
佛告文殊師利:「地藏菩薩,過去久遠不可說不可說劫,前身為大富長者子。當時有佛出世,號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師子能奮迅頓脫塵勞,前進后卻迅速自在,表菩薩入定,卻除微細障定之塵,出入三昧捷疾;便能證入一心,具足萬行,一即一切名具,一切即一名足。因此三昧力,而成正覺,從因德立號,故名「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如來者,從真如實際來成正覺也。
「當時長者子,見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光明炳著,心生仰慕!又知佛相好,是百福莊嚴,三十二相,則三千二百福莊嚴。如是相好之福,不知佛修何萬行之行,發(fā)何四弘之愿而得成就?從性起修名行,依理發(fā)誓名愿。不知佛從性起何修,依理發(fā)何愿,而能成就如是相好?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告長者子:『欲證佛身相好,必須長遠之時,度脫一切受苦眾生;眾生苦盡,佛功德自成,相好自現!粶缈嗟煤霉,度苦是好因,欲得極好之佛身,須度極苦之眾生。文殊師利,時長者子,聞佛開示,便于佛前,發(fā)『盡未來際,不可計劫之時,度脫六道受苦之愿』。從愿起行,廣設方便,解脫六道罪因苦果,而自愿方滿,我行始圓,方成佛道;而眾生無盡,所以其愿亦無盡,無盡之愿,故名『大愿』。于彼佛前,立斯時長行廣之愿,因此,于今過百千萬億那由他不可說劫,尚為菩薩,廣度眾生!
【又于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祗劫,時世有佛,號曰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彼佛壽命四百千萬億阿僧祗劫!
此乃過去不可思議劫前,有佛出世之文。
佛不是常常出世,經過無數時劫,眾生善根成熟,感佛出世。例如釋迦滅度,我等善根成熟時,彌勒方出現世間。彌勒說法,大眾善根成熟,一聞法便悟道,所謂『龍華三會,度人無數』。過去不可思議劫,這么長久時,雖有佛出世,眾生愚癡不知,而佛能知。因佛有三達之智,智慧知過去世無礙,猶如今日,智慧知未來世無礙;智慧知現在世無礙,故名三達智。
所以過去有佛出世,唯佛能知,佛號「覺華定自在王」者,以定、慧立名,「覺華定」是定,「自在王」是慧;覺者觀也,心如蓮華,以慧觀心,心開便入三昧,故名覺華定。如來藏經云:『佛觀一切煩惱心中,有如來結跏趺坐,儼然不動,德相具足。』此乃心中有佛,唯觀能知,不觀則不知!缸栽谕酢拐,以慧照一切法,得大自在。如法華經云:『我為法王,于法自在!蛔栽谡邔⒁怀朔ㄕf為三乘,將三乘說為一乘,故云于法自在。此佛壽命很長,四百千萬億阿僧祗劫。梵語阿僧祗,此云無央數。時世人民,壽命長故,佛壽亦長。
【像法之中,有一婆羅門女,宿福深厚,眾所欽敬,行住坐臥,諸天衛(wèi)護!
此乃圣女福厚之文。
「像法」者,佛滅度后,佛法流行世間,而有正、像、末之分。例如釋迦佛滅度,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彼佛亦復如是,正法滅后,像法之時,有一位婆羅門女,出現世間,此女是處女!钙帕_門」者,此云凈行,凈修梵行,志生梵天故,是印度之大姓也。婆羅門女,宿福深厚。福有三福:一持戒福,二布施福,三修定福。三福具足,故名深厚。既然宿福深厚,品德純和,因此親戚宗親,人人欽敬。此女內定外慧,三業(yè)清凈,威儀具足,行住坐臥,常在定中,所以諸天善神,日夜翊衛(wèi)擁護。
【其母信邪,常輕三寶。是時圣女廣設方便,勸誘其母,令生正見。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終;晟駢櫾跓o間地獄!
此乃女母墮苦之文。
其母愚癡,善惡不分,邪正不辨,信仰外道,內起邪見,外輕三寶。三寶是苦海之慈航,敬之得福,輕之得罪,當時圣女見母如此背覺合塵,以是為非,輕賤三寶,得無痛心疾首耶!乃廣設種種方便,又勸又誘,欲阿母舍邪見,生正見,尊敬三寶。但阿母邪見習深,未肯全信,輕心還在。不久阿母命終,魂神隨業(yè)墮在無間地獄了。
【時婆羅門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計當隨業(yè),必生惡趣。遂賣家宅,廣求香華,及諸供具。于先佛塔寺,大興供養(yǎng)!
此乃圣女為母興供之文。
圣女有智慧,據因識果,知母在世,心生邪見、不信罪福、撥無因果(一切罪中,以不信真理之罪最大),計其不信之罪,死后必隨罪生于惡趣。如何能救呢?唯有供養(yǎng),仗三寶之力,方能贖罪。逐賣其家宅,以資財廣求香華,種種供物,至覺華定自在王塔寺中,大興法界供。供養(yǎng)先佛及現在眾僧,以此功德,回向阿母。心大故供大,故曰「大供養(yǎng)」。
【見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其形像在一寺中,塑畫威容,端嚴畢備。時婆羅門女瞻禮尊容,倍生敬仰。】
此乃敬如來之文。
圣女用種種供品陳列在前,至誠供養(yǎng)先佛,舉頭一望,見覺華定自在王形像在大殿中,塑畫逼真,宛如佛在,威德慈容,相好畢備。圣女至誠作觀,一瞻一禮,如在佛前,倍生恭敬孺慕。至誠作觀,禮佛功德難思議。
過去空王如來涅盤后,有四比丘同學佛法,功用力故,逼出無量煩惱;煩惱力大,不能自持,欲作惡業(yè),將墮惡道,忽聞空中聲曰:『比丘,趕快入塔觀像,與佛在世,等無有異!凰谋惹鸺磿r入塔觀佛像,睹眉間白毫相,即作是念:『如來在世,與此何異,愿佛大人相,除我罪垢!挥捎^像懺悔因緣故,八十億劫不墮惡道;后成佛果,東方阿敗 魾南方寶生、西方無量壽、北方成就佛。可知觀佛如佛在,禮佛功德難思議。
【私自念言:佛名大覺,具一切智,若在世時,我母死后,儻來問佛,必知處所。時婆羅門女垂泣良久,瞻戀如來。忽聞空中聲曰:泣者圣女,勿至悲哀,我今示汝母之去處。】
此一段文,圣女欲知母去處。
圣女供佛、禮佛畢,欲知母去處,私心自念:「佛名大覺,覺一切法,無一法而不覺,假如佛在世,我去問佛,必蒙佛慈悲指示我母所生之處,令我心安,而今佛滅度,誰人能告我!」思而復思,不覺垂淚兩行。良久,無可奈何!唯要再瞻禮如來,因純孝動天,至誠感佛,忽聞空中有聲,告曰:「泣者圣女,勿過悲哀,我今指示汝母所去之處!
【婆羅門女合掌向空,而白空曰:是何神德,寬我憂慮。我自失母已來,晝夜憶戀,無處可問知母生界。時空中有聲,再報女曰:我是汝所瞻禮者,過去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見汝憶母倍于常情眾生之分,故來告示。】
此乃如來安慰圣女之文。
圣女聞空中有聲,能示母處,即時仰首,合掌向空,而白空曰:「是何方威神大德,寬解我憶母之憂慮。我自失母以來,日夜憶母、戀母,無處可問,知母生界!巩敃r空中又有聲報女曰:「我是汝所瞻禮者,過去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我雖滅度,而法身常住世間。見汝憶母倍于常人之情;眾生是如來所度,分內之事,故來告示。」
【婆羅門女聞此聲已,舉身自撲,支節(jié)皆損,左右扶侍,良久方蘇。而白空曰:愿佛慈愍,速說我母生界。我今身心將死不久。時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告圣女曰:汝供養(yǎng)畢,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號,即當知母所生去處。】
此乃求示生母去處之文。
婆羅門女知空中發(fā)聲,安慰自己者,非別之神,乃覺華定自在王佛,滅而不滅,法身常住世間,冥中利益眾生耳。既知先佛現前,不顧一切,即時舉身自撲于地,為佛作禮,至令肢節(jié)皆損。左右侍婢扶持,良久方蘇。醒過來而白空曰:「愿佛大慈哀愍,速說我母生處,我今身傷心碎,為見母故,將死不久!箷r覺華定自在王佛,以聲告圣女曰:「汝供養(yǎng)畢,提早返舍,此非汝久住之處。返家后結跏趺坐,端身正念,思而復思,念我名號,念久兩忘,仗我神力,便到汝母所生之處!
跏趺坐有單有雙。若以左足先加右足,復以右足加左足,名如意坐。若先以右足加左足,復以左足加右足,名降魔坐。
【時婆羅門女尋禮佛已,即歸其舍。以憶母故,端坐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經一日一夜!
此乃精進不亂之文。
吾人修行,難得一心不亂。彌陀經云:執(zhí)持彌陀名號,或一日,得一心不亂;否則繼續(xù)念,或二日、三日、四、五、六、七日,即得一心不亂。佛語不我欺,我們不妨試試,試時切莫生疑,所以古來用功,每以七日為期。能精而不雜,進而不退者,不必七日,三、四日而達目的地。今圣女是上根之人,依佛慈教,俄而歸家;以憶念早見母故,跏趺端坐,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名號,一日一夜即得一心不亂,與佛神力相應,便入三昧,即到其母所生之地。
【忽見自身到一海邊,其水涌沸,多諸惡獸,盡復鐵身,飛走海上,東西馳逐。見諸男子女人百千萬數,出沒海中。被諸惡獸爭取食【口+敢】。又見夜叉,其形各異,或多手多眼,多足多頭,口牙外出,利刃如劍。驅諸罪人,使近惡獸。復自搏攫,頭足相就,其形萬類,不敢久視。時婆羅門女以念佛力故,自然無懼!
此乃一心仗佛神力,身到地獄之文。
「圣女念佛,一心不亂,仗佛神力,忽見自身到一海邊」。此海是業(yè)海,作業(yè)之人乃見,今圣女仗佛力亦見。其水如沸湯,好多惡獸,其身是鐵,飛走海上,東西馳走,追逐男女罪人--其數百千萬多,頭出頭沒,在業(yè)海中,被諸惡獸,爭取食【口+敢】。同時又見夜叉、惡鬼,其形各異,有的牛頭馬面、有的獅頭象身,如是惡鬼,有的多手多眼、多足多頭、口牙向外、利刃如劍,驅諸惡人,使近惡獸,惡鬼復以手搏,再以爪攫,令罪人頭足相就,與惡獸食……其受苦之形狀有千萬種,令人不忍久視。時婆羅門女,游觀地獄,雖睹眾苦,以仗佛力故,自然不生恐懼。
【有一鬼王,名曰無毒,稽首來迎,白圣女曰:善哉菩薩!何緣來此?】
圣女以三昧力神游地獄。地獄亦有執(zhí)宰之官,如人間有地方長官一樣,當時地獄官鬼王,主理受罪之輩,其名曰「無毒」。害人之法,名三毒,貪、嗔、癡是也。這個鬼王雖治罪人,然心無貪、嗔、癡三毒,所以其不偏愛某個罪人,而減輕其罪;也不嗔某個罪人,而加重其罪;更不不分輕重,而亂治人之罪。治罪公平,皆由心無三毒所致,故云「無毒」。鬼王見圣女,形相非常,威儀出類,諒非負罪而來,必乘通而至。故曰:「善哉菩薩,何緣來此?」菩薩入地獄,一是游觀,一是拔苦,故問何緣至此。
【時婆羅門女問鬼王曰:此是何處?無毒答曰:此是大鐵圍山西面第一重海!
圣女疑己從來未到過此地,不如此是何處,叫什么名?為善生天,作惡墮淵,圣女多劫以來,未曾造罪,無罪不墮地獄,故不識此處名字。今忽然到此,故問鬼王曰:「此是何處?」無毒直答:「此是大鐵圍山西面第一重海。」
【圣女問曰:我聞鐵圍之內,地獄在中,是事實不?無毒答曰:實有地獄。圣女問曰:我今云何得到獄所?無毒答曰:若非威神,即須業(yè)力,非此二事,終不能到。】
圣女懂佛經,知四大部洲外,有小鐵圍山及大鐵圍山!鸿F圍兩山間,地獄在其中!皇ヅ缙鋵,故問鬼王曰:「我聞鐵圍山之內,地獄在中,是事實否?」無毒據實而答曰:「實有地獄,如人間實有監(jiān)獄。」圣女問曰:「我今生未造罪,何緣而至獄所!篃o毒答曰:「有二因緣:一是威神,游觀地獄,二是業(yè)力,牽生受苦。非此二事,終無人愿到!故ヅ勓,自知神游地獄,奚何疑哉?
【圣女又問:此水何緣,而乃涌沸,多諸罪人及以惡獸?無毒答曰:此是閻浮提造惡眾生新死之者,經四十九日后,無人繼嗣,為作功德,救拔苦難。生時又無善因。當據本業(yè)所感地獄,自然先渡此海。海東十萬由旬,又有一海,其苦倍此。彼海之東,又有一海,其苦復倍。三業(yè)惡因之所招感,共號業(yè)海,其處是也。】
鬼王答業(yè)造地獄之文。
圣女自知親歷其境,何不問明地獄之因,將來好去破之。即問:「目前所見之水,何緣涌沸如湯,又多罪人,及與惡獸?」無毒答曰:「此是閻浮提造惡眾生,將性海變?yōu)闃I(yè)海,其水滾沸如湯,于中受諸苦。但地府亦有寬限,如人間一樣,新死來者,有四十九日限期,有人代其作功德,可以贖罪、免苦,或自己曾種善因,亦可將功抵罪,否則隨其本業(yè)所感地獄,先渡此海,在海中被諸惡獸食□。此海東十萬由旬(四十里為一由旬),又有一海。前海是身業(yè)造罪,此海是口業(yè)造罪,其苦倍前,因口業(yè)容易造罪,且多故。復次彼海之東,又有一海,其苦復倍,乃意業(yè)造罪。意識念念造業(yè),本經云:『舉心動念,無非是業(yè),無非是罪!凰云淇喔。合而言之,身、口、意三業(yè)造罪,自招自感,而成三海,共號業(yè)海,其處是也!刮羧帐ヅ,今親到其處耳。
【圣女又問鬼王無毒曰:地獄何在?無毒答曰:三海之內,是大地獄,其數百千,各各差別。所謂大者具有十八,次有五百,苦毒無量。次有千百,亦無量苦。】
圣女問無毒曰:「我只見三海,不審地獄又在何處?」無毒答曰:「三海之內,是大地獄,其數百千,各各差別,種種受苦,獄獄不同。所謂大地獄有十八,上等罪惡所感;次有五百,中等罪惡所感;次有千百,下等罪業(yè)所感。隨罪輕重,受苦各有差別!
【圣女又問大鬼王曰:我母死來未久,不知魂神當至何趣?鬼王問圣女曰:菩薩之母在生習何行業(yè)?圣女答曰:我母邪見,譏毀三寶,設或暫信,旋又不敬。死雖日淺,未知生處!
圣女游地獄,不見生母,乃問大鬼王曰:「我母死來未久,不知其魂神當至何趣?」魂神者,陽神曰魂,陰神曰魄;人死魂不死,魂神隨業(yè)受報,圣女恐母墮惡道,故有此問。
鬼王問圣女曰:「菩薩之母,在生習何行業(yè)?行業(yè)有三,法句經云:『隨其所造業(yè),罪福有果報,惡業(yè)墮地獄,善業(yè)生天上,高行生善道,得無漏涅盤!晃捶兴_之母,三業(yè)之中,屬何業(yè)耶?」圣女答言:「我母著邪見,譏毀三寶,但經我時時勸勉三寶功德,勸時則信,勸后還疑,依舊邪見譏毀。我想死雖未久,但計其業(yè)必墮惡趣,故吾急欲求知其生處,方可設法挽救!
【無毒問曰:菩薩之母,姓氏何等?圣女答曰:我父我母俱婆羅門種。父號尸羅善現,母號悅帝利!
此乃地府查姓問名,方可超度之文。
所以我們超度先人,必須寫清楚姓名,及親屬關系,方能按名超拔,若是普利,將功德回向十方孤魂,又不同。如圣女度母,鬼王問曰:「菩薩!汝的母親姓什名誰,方可稽查!故ヅ鹪唬骸肝腋、我母俱婆羅門姓,父號尸羅善現(梵語尸羅,此云性善,即華言善現),母號悅帝利,華言不詳!箣D必隨夫彰名,故先說父次說母。
【無毒合掌啟菩薩曰:愿圣者卻返本處,無至憂憶悲戀。悅帝利罪女生天以來,經今三日。云承孝順之子,為母設供修福,布施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寺。非唯菩薩之母得脫地獄,應是無間罪人,此日悉得受樂,俱同生訖。鬼王言畢,合掌而退。】
此乃一人修福,眾人蒙慶之文。
無毒一聞姓名,合掌歡喜,即時白菩薩曰:「圣者卻返人間本處,不必再憂母、憶母。悅帝利罪女魂神,曾到地府,云承孝順之子,為母設供修福,興法界供,供養(yǎng)覺華定自在王塔寺。供佛之福力,令母罪滅福生,已生天上,經今三日。非獨菩薩之母,仗佛福力,得脫地獄,此日無間罪人,同時仗佛神力,悉同生天,皆得受樂!构硗跹援,合掌作禮而退。
【婆羅門女尋如夢歸。悟此事已,便于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像之前,立弘誓愿:愿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
此乃福能滅罪之文。
凡夫造罪,統(tǒng)統(tǒng)是有漏罪,漏落生死。假如凡夫造福,也是有漏福,漏落生死。所以,有漏福不能滅有漏罪,唯無漏福,不漏落生死,方能滅有漏罪。無漏福,向何處求?向三寶求。例如:圣女供養(yǎng)三寶,仗三寶神力,方能滅阿母之罪。何只阿母,而且又能普及大眾,令地獄同人,同時滅罪,齊生天上。猶如燃燈,不但光明照己,又能照一切人。圣女覺悟,三寶無漏功德,無有自性,無定性之福,周遍法界,能滅法界眾生之罪,又能與法界眾生之福。悟此事已,即刻到覺華定如來塔像,立大弘愿,悟理發(fā)誓:「愿我盡未來劫,所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仗三寶無漏之福,令其罪滅福生,乃至皆得解脫!
【佛告文殊師利:時鬼王無毒者,當今財首菩薩是。婆羅門女者,即地藏菩薩是!
此乃結會古今之文。
佛告文殊:「昔日鬼王無毒者,今日天宮無量菩薩中,財首菩薩是!狗鸱ㄓ衅哓敚阂恍、二戒、三多聞、四舍、五慧、六慚、七愧。佛法以信為首,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yǎng)一切諸善根!环鸱ù蠛#瑹o信不入。所以『信』心清凈,方能持『戒』,善由『多聞』,聞故能『舍』,舍則生『慧』,有慧才能知『慚』識『愧』,故信為財之首。財首者,十信菩薩之位也。「昔日婆羅門女,因行孝道,感母生天,發(fā)大愿,解脫罪苦眾生者,今地藏菩薩是!
【分身集會品第二】
地藏經十三品,第一天宮神通品,第二分身集會品。十地菩薩破無明證法身,即能分身--將一身分為無量身,上供諸佛,下化眾生。法身如天上月,分身如水中月,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上句譬分身,下句喻法身。法身破無明方顯,如天無云;分身有機始現,如水現月。諸佛亦有分佛,法華經見寶塔品,釋迦牟尼佛在靈山講法華經,多寶佛塔涌現其前贊嘆『善哉』。大樂說菩薩白佛言:『世尊,我等欲見多寶佛身!皇雷鹪唬骸憾鄬氂兴拊,欲開塔見其身者,彼佛分身諸佛,盡還集一處,然后我身乃出現耳!患磿r世尊放白毫光,照十方無量世界,無量諸佛皆來集娑婆。娑婆以佛神力,變?yōu)閮敉痢毸糸_,大眾皆見古佛多寶,在寶塔內,生師子座,全身不散,此是釋迦分身。請看法華經,便知其詳。
修行見法身,就能分身。如中國志公禪師,獄中有志公,街上又見,到處見有志公,此是分身。昔日文殊師利,三處過夏,迦葉欲擯,即見無量文殊。世尊曰:『汝欲擯那個文殊?』過去有一位老菩薩,十個徒弟,請到其凈室過年。果然十個徒弟皆說:『師父在我凈室過年。』分身與化身不同,化身是隨類化現,如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是名應化身;分身是分無量身,皆同一形。地藏是十地菩薩;初地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時,即能分身,何況十地,破十分無明,滿證法身,分身就多了。地藏發(fā)愿度苦眾生,地獄眾生最苦,所以地藏分無量身到無量世界、無量地獄中救苦。今日世尊在天宮放光明云,地藏會意,無量分身地藏來集天宮,聽佛臨終付囑,故名分身集會品。
【爾時,百千萬億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說無量阿僧祗世界,所有地獄處分身地藏菩薩俱來集在忉利天宮!
此乃分身地藏集會天宮之文。
地藏發(fā)愿度苦眾生,地獄最苦,所以地藏分身到無量世界、無量地獄之中,教化罪苦眾生。每日三時說法,障輕者一聞法化,便離地府,業(yè)重者,雖不解法,日日聽聞,內薰為種耳。因此如來出世,亦無暇來見佛,今日如來臨終放光,地藏知佛住世不久,若此次不來,則無緣見佛了。
心地觀經云:『以身常處于地獄,非不親近大慈尊,以身常處于輪回,非不親聞微妙法。』這兩句話,說地藏度眾生苦,無暇來見佛聞法。‖F在無量地獄中分身地藏,皆來集會天宮,到底有多少地藏呢?文中說百千萬億、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說、無量阿僧祗,這么多。梵語阿僧祗,此云『無央數』。無量個阿僧祗,不可說算,這多無量;不可度量,這多不可說;不可用口議,這多不可量;不可用心思,這多不可議。數目太多了!因為地藏法身,遍滿虛空,有機即現,奚能說其數目哉!因為法身無為,不墮諸數,故不可說。可說是世間法,佛法不可說,超過數量!
【以如來神力故,各以方面,與諸得解脫從業(yè)道出者,亦各有千萬億那由他數,共持香華來供養(yǎng)佛。彼諸同來等輩,皆因地藏菩薩教化,永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文乃地藏帶領地府所化的眾生同來見佛。
地藏菩薩,在幽冥界度眾生,到底度得度不得呢?因為眾生入地獄,佛性亦入,眾生受苦,佛性不受苦,因佛性不作罪故。然佛性不舍眾生,而陪眾生入地獄,眾生造罪受苦時,佛性不受苦。因此,地獄眾生,皆有佛性。眾生既有佛性,日日三時聞地藏說法,聞得多,內薰為種;種子起現行,眾生即時覺悟自己的佛性--未曾造罪、清清凈凈。見佛性而發(fā)菩提心,歸依地藏,懺悔前非,解脫業(yè)道,故云「從業(yè)道出者」。焰口有云:『無量諸圣賢,及諸業(yè)道官!粯I(yè)道官,現鬼王身在地府行菩薩道。地藏在地獄教化眾生發(fā)菩提心,仍舊在地府修菩薩行,從來未曾見佛。今天與地藏同來,各有千萬億那由他數(那由他,此云百億),各各持水陸、草木之香花,用表敬心,來供養(yǎng)佛。
同來等輩,皆因地藏教化,不但見佛性,發(fā)菩提心,而且又從性起修,行菩薩行,權現鬼王身,利益受苦眾生,成就自利利他兩種功德。功德返薰菩提心,則念念流入薩婆若海,成就三不退。第一『位』不退,發(fā)菩提心是也。第二『行』不退,以鬼王身度生是也。第三『念』不退,自利利他功德,返薰真如,念念流入毗盧性海是也。具此三不退,則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矣。梵語「阿耨多羅」此翻無上;「三藐」此翻正等;「三菩提」此翻正覺。欲求無上之佛果,須修正等正覺之佛因,因果合稱,故名阿耨菩提。正覺者,覺一切法無性,破我執(zhí)也;正等者,法法平等,周遍法界,圓融無礙,離諸法相,破法執(zhí)也。既能覺法無我,又能法法平等,則無上佛果可期,故云「無上正等正覺」。
【是諸眾等,久遠劫來流浪生死,六道受苦,暫無休息。以地藏菩薩廣大慈悲,深誓愿故,各獲果證。既至忉利,心懷踴躍,瞻仰如來,目不暫舍!
此乃苦眾離苦觀佛之文。
眾生無始劫來,流落生死,不能自拔,受苦無量,若非佛法來救,永無出頭之期。迷真起妄,不見其始,故云「久遠劫來」。執(zhí)妄為真,流落生死,死而復生,生而復死,生死死生,無有了期,如旋火輪,俄而為人、俄而生天、俄而作鬼、俄而作畜,六道輪回,受無量苦。涅盤經云:『我昔與汝等,不見四真諦,是故久流轉,生死大苦海!淮艘皇踪,說不見四諦之理,則久遠流轉生死大苦海,不能自出。何謂苦?一身苦--老、病、死。二心苦--貪、嗔、癡。三后苦--地獄、鬼、畜。迷妄眾生,于此三苦中,求暫休息,胡可得耶?故云「暫無休息」。幸遇到大慈大悲,深弘誓愿的地藏菩薩,方便教化,返迷成悟,各各證果。有的證阿羅漢果、初果、二果、三果,有的證初地、二地、三、四、五地。既離生死,又證圣果,今日各與地藏同到忉利,能不心喜踴躍禮拜如來光明德相!景慕之情目不暫舍耳。
【爾時世尊舒金色臂摩百千萬億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說無量阿僧祗世界諸分身地藏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吾于五濁惡世,教化如是剛強眾生,令心調伏,舍邪歸正。十有一二,尚惡習在!
此乃世尊安慰地藏度生勞苦之文。
地藏菩薩日日三時在地獄教化眾生,無暇來見世尊,今因如來將滅,趕來覲佛,所以世尊非常贊許。即時以一毋陀羅臂、兜羅綿手摩無量分身地藏之頂,而慰勞之。贊地藏菩薩不辭勞苦,念念在幽冥界救度眾苦,而釋迦如來亦無量劫來在娑婆世界成等正覺。梵網經云:『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為此娑婆世界坐金剛華光王座!蝗鐏碓谖鍧釔菏溃袒瘎倧娮锟啾娚,說剛強苦切之語,令其心調和善順,降伏煩惱,舍外道邪見,而入佛法無我正見,悟真諦理,了生死、入涅盤,有緣的眾生,十分度了八九,尚有一二宿業(yè)、習氣重。是以此次成佛分千百億身,對機設教說種種方便,引歸佛道。釋迦心事唯有對地藏說,因釋迦與地藏皆是發(fā)愿度苦惱眾生,所謂『同氣相求,同聲相應』。釋迦滅度唯有將極苦眾生付囑地藏去度。故見面摩頂,先安慰之。
【吾亦分身千百億,廣設方便。或有利根,聞即信受;蛴猩乒,勤勸成就;蛴邪碘g,久化方歸;蛴袠I(yè)重,不生敬仰。如是等輩眾生,各各差別,分身度脫!
此乃眾生根機差別之文。
眾生機宜,各各不同,有的離欲祛聰,根性最利,一聞即悟,信受佛法。如舍利弗,從馬勝比丘聞佛偈,曰:『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簧崂ヒ宦,便證初果。目犍連再聞,亦證初果,此皆根利之機。又黑氏梵志,手執(zhí)合歡梧桐花來供養(yǎng)佛。世尊曰:『放下著。』梵志放下左手之花。世尊又曰:『放下著!昏笾居址畔掠沂种。世尊又曰:『放下著!昏笾炯磫枺骸航裎覂墒志憧,還教放下個什么?』佛言:『我教你外放下六塵;內放下六根;中放下六識!昏笾疽澜,即時證無生法忍,也是利根之人。再有一日,外道來見佛曰:『不問有句,不問無句,請世尊道!环鹉。良久,外道即悟,作禮而去。阿難問外道得個什么道理作禮而去?世尊曰:『譬如良馬見鞭影,即入正道!淮说冉岳。
「或有善果,勤勸成就」。猶如艷喜難陀,過去以青黛涂辟支佛像,感得九十億劫,人間天上享樂。世尊欲度之,引其上天堂,即貪天女之美;又帶游地獄,睹油鑊。鬼王曰:『佛弟難陀,持戒生天,天福享盡,入地獄來,我以此油鑊炸之!浑y陀怖畏,求佛哀救。世尊曰:『莫貪五欲,勤修戒、定、慧,證涅盤時,則地獄與汝無份矣!』難陀懼地獄苦,勇猛精進,不久證阿羅漢果。又阿羅律尊者,被佛呵斥,精進七日,發(fā)半頭天眼,證四果。此皆善果之人,勤勸激勵,方能成就。
「或有暗鈍,久化方歸」。如莎伽陀尊者,性愚魯,五百羅漢,教持半句偈曰:『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一百日,得前忘后,得后忘前。后來佛教執(zhí)持掃帚,掃地除塵,三年才證阿羅漢果,此乃久化方歸。暗鈍之機,一定要勤,勤能補拙,佛在世時尚然,何況滅后!末法之世,多是鈍機,應該勤苦,長遠用功,方有希望。
「或有業(yè)重,不生敬仰」。如提婆達多之流,任佛怎樣教化,不生敬重,則難度矣!所以修行之人,最怕業(yè)重,業(yè)重之輩,欲潔反穢,欲升反墜,假若修行,諸多阻礙,魔障重重,得無懼乎!所以唯要先行懺悔,懺悔清凈,方可用功,慎勿作業(yè)啊!
如是娑婆世界眾生,根機復雜,各各不同。所以如來,唯有以同類身,度同類眾,分身無量,現種種形,而度脫之。
- 上一篇:地藏經原文
- 下一篇:地藏經 贊地藏菩薩偈
- 地藏經注音版
- 無量壽經注音
- 妙法蓮華經全文
- 《心經》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全文-金剛經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原文
- 楞嚴經白話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原文
- 金剛經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原文
- 楞嚴經注音
- 金剛經原文
- 圓覺經原文
- 無量壽經原文
- 妙法蓮華經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全文-心經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原文
- 無量壽經全文
- 地藏經解釋-地藏經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注音版
- 維摩詰經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原文
- 心經的作用和好處,心經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原文
- 《心經》全文、心經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白話文
- 金剛經譯文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