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宗門故事 >

洞山良價禪師悟道因緣

  洞山良價禪師悟道因緣

  瑞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洞山良價悟本禪師,云巖曇晟(sheng)禪師之法嗣,俗姓俞,會(kuai)稽(今浙江紹興)人。良介禪師幼時曾跟村里一位出家師父學(xué)習(xí)念誦《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當(dāng)他念到“無眼耳鼻舌身意”這一句的時候,忽然生起大疑惑,以手捫面,問師父道:“某甲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經(jīng)言無?”他的師父一聽,驚詫不已,知道他不是常人,便對他說:“吾非汝師。”并指點(diǎn)他前往五洩山投靈默禪師(馬祖道一禪師之法嗣)落發(fā)。出家后,二十一歲又往嵩山受具足戒

  良價禪師第一次遠(yuǎn)離父母,前往五洩山出家時,父母對他割舍不下。為表明自己的出家意愿,良價禪師曾作前后《辭北堂書》。至今讀之,猶催人淚下,F(xiàn)錄于次--

  《辭北堂書》:

  伏聞諸佛出世,皆從父母而受生;萬匯興生,盡假天地而覆載。故非父母而不生,無天地而不長,盡沾養(yǎng)育之恩,俱受覆載之德。嗟夫,一切含識,萬象形儀,皆屬無常,未離生滅。雖則乳哺情至,養(yǎng)育恩深,若把世賂供資,終難報答,作血食侍養(yǎng),安得長久。故《孝經(jīng)》云:雖日用三牲之養(yǎng),猶不孝也。相牽沉沒,永入輪回。欲報罔極深恩,莫若出家功德,截生死之愛河,越煩惱苦海,報千生之父母,答萬劫之慈親,三有(欲界、色界無色界)四德(父母、眾生、國王、三寶),無不報矣。故經(jīng)云:一子出家,九族升天。良價舍今世之身命,誓不還家;將永劫之根塵,頓明般若。伏惟父母心開喜舍,意莫攀緣。學(xué)凈飯之國王,效摩耶之圣后。他時異日,佛會相逢;此日今時,且相離別。良非遽違甘旨,蓋時不待人。故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時度此身。伏惟尊懷,莫相寄憶。

  并附頌曰:

  (1)未了心源度數(shù)春,翻嗟浮世謾逡巡。

  幾人得道空門里,獨(dú)我淹留在世塵。

  謹(jǐn)具尺書辭眷愛,愿明大法報慈親。

  不須灑淚頻相憶,譬似當(dāng)初無我身。

  (2)巖下白云常作伴,峰前碧嶂以為鄰。

  免干世上名與利,永別人間愛與憎。

  祖意直教言下曉,玄微須透句中真。

  合門親戚要相見,直待當(dāng)來證果因。

  《后寄北堂書》:

  良價自離甘旨,杖錫南游,星霜已換于十秋,岐路俄經(jīng)于萬里。伏惟孃子(母親)收心慕道,攝意歸空,休懷離別之情,莫作倚門之望。家中家事,但且隨時,轉(zhuǎn)有轉(zhuǎn)多,日增煩惱。阿兄勤行孝順,須求水里之魚;小弟竭力奉承,亦泣霜中之筍。夫人居世上,修已行孝,以合天心;僧有空門,慕道參禪,以報茲恩。今則千山萬水,杳隔二途;一紙八行,聊伸寸志。

  并附頌曰:

  不求名利不求儒,愿樂空門舍俗徒。

  煩惱盡時愁火滅,恩情斷處愛河枯。

  六根戒定香風(fēng)引,一念無生慧力扶。

  為報北堂休悵望,譬如死了譬如無。

  良價禪師受具足戒后,即開始游方參學(xué)。他首先禮謁了南泉普愿禪師。

  良價禪師到達(dá)南泉的時候,正好趕上寺院為馬祖的忌辰準(zhǔn)備齋事。

  南泉禪師問大眾道:“來日設(shè)馬祖齋,未審馬祖還來否?”

  [馬祖不是圓寂了嗎?他怎么會來赴齋呢?]

  大眾都無言以對。

  這時,良價禪師從大眾中走出來,回答道:“待有伴即來。”

  南泉禪師一聽,便贊嘆道:“此子雖后生,甚堪雕琢。”

  良價禪師道:“和尚莫壓良為賤。”

  離開南泉后,良價禪師又前往參禮溈山靈祐禪師。

  良價禪師問道:“頃聞南陽忠國師有‘無情說法’話,某甲未究其微。”

  溈山禪師道:“阇黎莫記得么?”

  良價禪師道:“記得。”

  溈山禪師道:“汝試舉一遍看。”

  良價禪師便舉道:“僧問:‘如何是古佛心?’國師曰:‘墻壁瓦礫是。’僧曰:‘墻壁瓦礫,豈不是無情?’國師曰:‘是。’僧曰:‘還解說法否?’國師曰:‘常說熾然,說無間歇。’僧曰:‘某甲為甚么不聞?’國師曰:‘汝自不聞,不可妨他聞?wù)咭病?rsquo;僧曰:‘未審甚么人得聞?’國師曰:‘諸圣得聞。’僧曰:‘和尚還聞否?’國師曰:‘我不聞。’僧曰:‘和尚既不聞,爭知無情解說法?’國師曰:‘賴我不聞,我若聞,即齊于諸圣,汝即不聞我說法也。’僧曰:‘恁么則眾生無分去也。’國師曰:‘我為眾生說,不為諸圣說。’僧曰:‘眾生聞后如何?’國師曰:‘即非眾生。’僧曰:‘無情說法,據(jù)何典教?’國師曰:‘灼然!言不該(具備)典,非君子之所談。汝豈不見《華嚴(yán)經(jīng)》云:剎說、眾生說、三世一切說。’”

  良價禪師舉說完畢,溈山禪師道:“我這里亦有,只是罕遇其人。”

  良價禪師道:“某甲未明,乞師指示。”

  溈山禪師于是豎起拂子,問道:“會么?”

  良價禪師道:“不會,請和尚說。”

  溈山禪師道:“父母所生口,終不為子說。”

  良價禪師便問:“還有與師同時慕道者否?”

  溈山禪師道:“此去澧陵攸縣,石室相連,有云巖道人,若能撥草瞻風(fēng),必為子之所重。”

  良價禪師道:“未審此人如何?”

  溈山禪師道:“他曾問老僧:‘學(xué)人欲奉師去時如何?’老僧對他道:‘直須絕滲漏始得。’他道:‘還得不違師旨也無?’老僧道:‘第一不得道老僧在這里。’”

  良價禪師于是辭別溈山禪師,徑直前往禮謁云巖曇晟禪師。

  見云巖禪師后,良價禪師便舉慧忠國師無情說法公案,并問道:“無情說法,甚么人得聞?”

  云巖禪師道:“無情得聞。”

  良價禪師道:“和尚聞否?”

  云巖禪師道:“我若聞,汝即不聞吾說法也。”

  良價禪師道:“某甲為甚么不聞?”

  云巖禪師于是豎起拂子,問道:“還聞么?”

  良價禪師道:“不聞。”

  云巖禪師道:“我說法,汝尚不聞,豈況無情說法乎?”

  良價禪師道:“無情說法,該何典教?”

  云巖禪師道:“豈不見《彌陀經(jīng)》云,水鳥樹林,悉皆念佛念法。”

  良價禪師一聽,言下有省,遂述偈呈師,偈曰:

  “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

  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時方得知。”

  后來,良價禪師又問云巖禪師:“某甲有余習(xí)未盡。”

  云巖禪師道:“汝曾作甚么來?”

  良價禪師道:“圣諦亦不為。”

  云巖禪師道:“還歡喜也未?”

  良價禪師道:“歡喜則不無,如糞掃堆頭,拾得一顆明珠。”

  在云巖座下參學(xué)了一段時間之后,一日,良價禪師辭別云巖禪師。

  云巖禪師問:“甚么處去?”

  良價禪師道:“雖離和尚,未卜所止。”

  云巖禪師問:“莫湖南去?”

  良價禪師道:“無。”

  云巖禪師又問:“莫?dú)w鄉(xiāng)去?”

  良價禪師又道:“無。”

  云巖禪師道:“早晚卻回。”

  良價禪師道:“待和尚有住處即來。”

  云巖禪師道:“自此一別,難得相見。”

  良價禪師道:“難得不相見。”

  臨行前,良價禪師又問云巖:“百年后忽有人問,還邈得(描畫)師真(真影、畫像)否,如何祇對(回答)?”

  云巖禪師默然良久,道:“只這是。”

  良價禪師一聽,便沉吟。

  云巖禪師道:“價阇黎承當(dāng)個(這)事,大須審細(xì)。”

  雖經(jīng)云巖禪師點(diǎn)撥,良價禪師此時仍然對云巖禪師的“只這是”一語,存有疑惑。

  離開云巖后,一天過河的時候,良價禪師無意朝水中一看,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影子,遂大悟前旨。作偈曰: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

  我今獨(dú)自往,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應(yīng)須恁么會,方得契如如。”

  住山后,一次,良價禪師供養(yǎng)云巖禪師的真影。

  有僧問:“先師道只這是,莫便是否?”

  良價禪師道:“是”

  那僧又問:“意旨如何?”

  良價禪師道:“當(dāng)時幾錯會先師意。”

  那僧問:“未審先師還知有也無?”

  良價禪師道:“若不知有,爭解恁么道?若知有,爭肯恁么道?”

  又一日,良價禪師為云巖禪師之忌日設(shè)齋。

  有僧問:“和尚于云巖處得何指示?”

  良價禪師道:“雖在彼中,不蒙指示。”

  那僧道:“既不蒙指示,又用設(shè)齋作甚么?”

  良價禪師道:“爭敢違背他!”

  那僧又問:“和尚初見南泉,為甚么卻與云巖設(shè)齋?”

  良價禪師道:“我不重先師道德佛法,只重他不為我說破。”

  那僧道:“和尚為先師設(shè)齋,還肯先師也無?”

  良價禪師道:“半肯半不肯。”

  那僧道:“為甚么不全肯?”

  良價禪師道:“若全肯,即孤負(fù)(辜負(fù))先師也。”

  良價禪師悟道后,先于唐大中(847-860)末,住新豐山,接引學(xué)眾,后盛化于豫章高安之洞山!段鍩魰分惺沁@樣評介良價禪師的弘法活動--

  “權(quán)開五位,善接三根。大闡一音,廣弘萬品。橫抽寶劍,剪諸見之稠林。妙葉弘通,截萬端之穿鑿。又得曹山深明的旨,妙唱嘉猷。道合君臣,偏正回互。由是洞上玄風(fēng),播于天下。故諸方宗匠,咸共推尊之曰曹洞宗。”

  除了“五位君臣”、“寶鏡三昧”之外,洞山良價禪師生前還為后人留下了許多極精彩的接機(jī)開示,F(xiàn)略舉數(shù)則如次:

  問:“寒暑到來,如何回避?”師曰:“何不向無寒暑處去?”曰:“如何是無寒暑處。”師曰:“寒時寒殺阇黎,熱時熱殺阇黎。”

  問:“師尋常教學(xué)人行鳥道,未審如何是鳥道?”師曰:“不逢一人。”曰:“如何行?”師曰:“直須足下無私去。”曰:“只如行鳥道,莫便是本來面目否?”師曰:“阇黎因甚顛倒?”曰:“甚么處是學(xué)人顛倒?”師曰:“若不顛倒,因甚么卻認(rèn)奴作郎?”曰:“如何是本來面目?”師曰:“不行鳥道。”

  問僧:“世間何物最苦?”曰:“地獄最苦。”師曰:“不然,在此衣線下,不明大事,是名最苦。”

  洞山良價禪師圓寂于咸通十年(869),春秋六十三歲。他的入滅極富戲劇性,體現(xiàn)了禪者在生死面前的大自在。

  良價禪師入滅前,曾向徒眾示疾。時有僧問:“和尚違和,還有不病者也無?”師曰:“有。”曰:“不病者還看和尚否?”師曰:“老僧看他有分。”曰:“未審和尚如何看他?”師曰:“老僧看時,不見有病。”師乃問僧:“離此殼漏子,向甚么處與吾相見?”僧無對。

  于是良價禪師便示頌曰:

  “學(xué)者恒沙無一悟,過在尋他舌頭路。

  欲得忘形泯蹤跡,努力殷勤空里步。”

  說完偈子,良價禪師便命弟子幫助他剃發(fā)、澡身、披衣、然后鳴鐘集眾,登座告別,儼然而化。大眾久立,見師不語,始知良價禪師已去。一時慟悲號哭,過了好幾個時辰,也停不下來。

  良價禪師忽然睜開眼睛,呵斥大眾道:“出家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勞生惜死,哀悲何益?”

  于是便命令主事操辦愚癡齋。眾人因戀慕良價禪師,希望他能多活一段時間,故意拖延時間,這樣過了七天,齋食方準(zhǔn)備完畢。那天,良價禪師亦隨眾用齋。齋畢,良價禪師示眾道:“僧家無事,大率臨行之際,勿須喧動。”

  說完便歸丈室,端坐長往。后謚悟本禪師。時人亦稱之為“問殺首座價”,蓋其機(jī)鋒峻辯,令人無處回避。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