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覺無常,做到無我

\

  上人說,做不到"無我"、不能警覺"無常",都是對佛法還不了解——盡管持續(xù)行善、付出,但是法不入心,對于許多人事境界仍是難以釋懷。"見他人有不好的習氣,要著重其優(yōu)點,真誠地感恩人人;平心靜氣,才能成就自我道業(yè)。"

  "做慈濟沒有世間財可得。大家自掏腰包、耗用時間,遠赴外地勘災、發(fā)放,人人出錢出力,卻沒有得到利益名位,照一般世俗眼光看來,實在很吃虧;但是從佛法角度來說,卻都占了便宜——此生不只得人身、聞佛法,還力行菩薩道,實為殊勝難得。

"無"我" 無苦惱

  與海外慈濟人談話,上人直言敦勉,大家發(fā)大心、立大愿,認真行善,更要引法入心,提起感恩、尊重、愛之心彼此相待,見賢思齊、見不賢則內(nèi)自省。

  "各位付出無所求、救拔人間苦難,都堪稱菩薩;既是無所求地付出,就應放下自我,莫為了別人的言行而覺得不舒服。有"我",才有苦惱。"

  上人說,做不到"無我"、不能警覺"無常",都是對佛法還不了解——盡管持續(xù)行善、付出,但是法不入心,對于許多人事境界仍是難以釋懷。"見他人有不好的習氣,要著重其優(yōu)點,真誠地感恩人人;平心靜氣,才能成就自我道業(yè)。"

  人與人之間生誤會、起摩擦,除了面對面溝通時言詞、態(tài)度不當,有時則是因為轉(zhuǎn)述的言語失真。上人教導,開口動舌務須謹慎,切莫不經(jīng)思考就讓話語沖口而出,引發(fā)軒然大波。"心存佛法,則心靈明朗,言談、行事都能拿捏得宜。"

協(xié)力成眾事

  如何讓團隊運作順暢?上人指出,不同的"職"位有不同的"權(quán)"力,相對地也要負起"責"任。各人權(quán)責不同,但是行事目標相同,各司其職、分工合心,即能達成目標。"

  領(lǐng)眾者須具有感恩、尊重、愛的品"德"——感恩大家共同付出力量、成就諸事;體認人人平等,應相互尊重、互愛關(guān)懷、適當授權(quán)。"上人言,協(xié)力的"協(xié)"是三個"力"相加,意味集眾人之力才能成事。"慈濟人多、事多、行事需要有固定接洽者為"窗口",但是事務要由人人負責與承擔;能有清楚的概念,就不會執(zhí)著于名相,能真正發(fā)揮合心、和氣、互愛、協(xié)力的良能。"

  上人教導,身體力行菩薩道,也遵守團體的禮儀規(guī)矩,就是"合心";凡事盡心盡力付出、共同參與,就是"協(xié)力"。

  行善造福、入群修慧,都是自修自得,上人期勉,不僅要做好事,更要理解慈濟的法脈源頭,走入復雜的人事,以靜思法脈的凈水滋潤心地、增長慧命。"

  要當"不請之師",主動投入、積極參與,廣結(jié)善緣;若因為對人有成見,就被動等著別人叫自己做事,生悶氣、不開心,將失去行善造福、結(jié)好緣的機會。"

  上人期許,將"感恩、尊重、愛"放在心中,達到人和、事和、理和。"法存于心,就如懷抱著一顆可以辟邪的摩尼寶珠,能將種種境界化作增長慧命的法,撥除污濁臟垢,讓心靈維持清凈。"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