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利利他的七種法門

  觀世音菩薩法門涵蓋兩則心要-自利與利他。往內(nèi),圓修智慧、凈覺解脫,即自利;向外,普門示現(xiàn),悲濟救拔,即利他。

  之于一般初機,又該如何入門?如何起修?如何契入呢?

  法門一共有七種:

  第一、《楞嚴經(jīng)》的耳根圓通法門。

  第二、《心經(jīng)》的照見五蘊皆空法門。

  第三、《法華經(jīng)·普門品》的持名法門。

  第四、〈六字大明咒〉,也就是誦“唵嘛呢叭咪吽”

  第五、〈白衣大士神咒〉。

  第六、《延命十句觀音經(jīng)》。

  第七、《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的〈大悲咒〉修持法。

  倘若再加上〈準提咒〉,即是八種法門。準提菩薩,也即是觀世音菩薩。由于它是另一體系的修持系統(tǒng),此處將不并入討論。

  七種法門中,《楞嚴經(jīng)》的“耳根圓通法門”,和《心經(jīng)》的“照見五蘊皆空法門”,是直契佛智,究竟、解脫、自在的法門;也是兩個更深細、微密的法門。

  《楞嚴經(jīng)》的“耳根圓通法門”已于上章作過概略論述。由于本書將采取“由淺入深”的介紹法,我們將把《心經(jīng)》的“照見五蘊皆空”保留至最后,而從〈普門品〉的“持名法”開始。

  一、〈普門品〉

  〈普門品〉的“持名法門”,顧名思義,即是持誦觀世音菩薩圣號,一心皈命,心心念念,相續(xù)不絕。無論何時何地,總與圣號常相左右,常誦、常念,恒相不離。

  二、〈六字大明咒〉

  〈六字大明咒〉亦然。常誦“唵嘛呢叭咪吽”六字。此六字表征了觀世音菩薩利益六道的智慧慈悲,是蒙藏喇嘛的化區(qū),一般信眾恒持、恒誦的神咒。

  三、〈白衣大士神咒〉

  〈白衣大士神咒〉與《延命十句觀音經(jīng)》源起相近,皆源于一個人于生命“當死”、“必死”的隘口,于焦煎荼苦、危迫萬分之際,夜夢僧侶、異人或神靈,告之予經(jīng)文、句偈,囑咐持誦千遍、萬遍,即可消災解厄、逢兇化吉。由于生死交關,那人醒后,也便立即謄寫下經(jīng)文,依著指示,一遍遍念著;念至最后,果然災厄消解。為感大士恩德,又依此謄抄下來,流布世間咒語便這樣,因靈感靈驗,而廣為流傳,普遍持誦了。

  〈白衣大士神咒〉,于夢中所示顯的,即是白衣大士像,依此命名、流傳,它的咒語是: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三稱三拜)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南無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怛垤哆,唵,伽羅伐哆,伽羅伐哆,伽訶伐哆,羅伽伐哆,羅伽伐哆,娑婆訶。天羅神,地羅神,人離難,難離身,一切災殃化為塵,南無摩訶般若波羅蜜。

  寺院、佛堂,以及善書結(jié)緣的處所,目前皆有〈白衣大士神咒〉。于一張張的紙上,印著白衣大士像,底下有一個個圓圈圈。意思是,每念完一定的遍數(shù)后,圈點一點。通常,須在家里設一座佛壇,供一尊佛像,于佛前誦念。

  首先,先稱念“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之后,一邊念一邊拜。三念三拜之后,采起跪姿,向著觀世音菩薩圣像跪念;自然也可以坐著持誦,或立著持誦。每誦二十遍即點一個圈圈,六百個圈圈點滿,即是一萬二千遍,也即是一個愿。一愿念完了之后,如果沒有感應,則再兩個愿-再加一萬二千遍,兩愿感應仍未顯現(xiàn),則再增三個愿、四個愿、五個愿……一直持續(xù)念下去,最終,感應一定會呈顯。業(yè)障重的,約略一個愿,大概難以感應。業(yè)障輕的,一個愿即容易感應了,有時甚且毋須念滿一個愿,感應即生。所謂“業(yè)障重”指的是過去累世所積淀的惡業(yè)重罪,如山一般,障礙著修持。因此,要不斷、不斷地念,不斷、不斷地凈化。因而,也有人如是發(fā)心,數(shù)十個愿,數(shù)百個愿,數(shù)千個愿……恒持不輟地念下去。其一,則漸漸滋長一己修行信心、信念;另一則于清凈心中感應漸次呈顯。

  念畢了,滿了愿,災厄消除了,即又發(fā)心再印一千兩百張,與大眾廣結(jié)善緣。因此,于民間廣為流行和普及。但是,更積極的作法,應是有了感應“起信”之后,則應開始修持佛法、理解經(jīng)典、入佛智慧。應多印觀音菩薩的教典,以及諸佛教典,進一步啟開教門。

  從最末的“天羅神,地羅神,人離難,難離身,一切災殃化為塵”諸句,不難看出〈白衣大士神咒〉,蘊含了民間信仰的層次、成分和色彩,近于佛道的相融與摻合。

  四、《延命十句觀音經(jīng)》

  《延命十句觀音經(jīng)》出自于《高王觀音經(jīng)》,是《高王觀音經(jīng)》的精簡本!陡咄跤^音經(jīng)》則緣起于五代高歡國王時,有一看守庫藏的“寶藏官”孫敬德,犯了重法,囚禁待斬。和〈白衣大士神咒〉傳承相似,在夢境中,夢見一名僧侶,告之以《高王觀音經(jīng)》。輾轉(zhuǎn)傳至劉宋,則精簡為《延命十句觀音經(jīng)》,將原來繁復的經(jīng)文,精簡為僅有十句,即:

  觀世音,南無佛,與佛有因,與佛有緣,佛法相緣,常樂我凈,朝念觀世音,暮念觀世音,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

  《延命十句觀音經(jīng)》于我國已經(jīng)失傳。這是我自身于日本禪宗的寺院重新請回的。過去,我只曉得,禪宗重視《楞嚴經(jīng)》和《心經(jīng)》!楞嚴咒〉和《心經(jīng)》皆是禪門每日必誦的功課。但是《延命十句觀音經(jīng)》呢?倒從未曾聽說過,怎么會是禪門念的?

  細思下也不難了解,于禪宗寺院里,它成為一種補助的修行法門。如前所述的,當修行者業(yè)障深重時,他無法采取“禪”的方法修持。一修,即產(chǎn)生種種障礙-不是病,即是痛,或發(fā)生種種人事、工作、環(huán)境、情境上的障礙與困擾!堆用溆^音經(jīng)》則應時成為一個補救法門!把用钡囊馑,第一、延續(xù)一己肉身肉體的生命。第二、延續(xù)佛法的慧命。

  禪修的人,于第一個階段,自己無法依禪修的方法修行,則誦這十句偈,不斷、不斷,持續(xù)地念,直到病苦、業(yè)障一一消解!吧戆病敝,更進一步“道隆”,更進一步“續(xù)佛慧命”。

  何以這短短的十句可以“續(xù)佛慧命”呢?

  因為這十句中,包括了“佛法僧”,遵從佛法僧,也就皈依三寶,成為虔誠的佛教徒,學僧學法學佛,終抵于“常樂我凈”的清涼凈土。這和僅念觀世音菩薩圣號的,畢竟大大跨進了一步。因之,可視為正統(tǒng)、正信佛教的一種方便法門。修行此法門的人,畢竟皈依三寶,成為正信佛教徒。由此可以開展、延續(xù)一己以及佛法的慧命。

  由是,相當于中國清初的日本江戶時期的白隱禪師,為了弘揚此經(jīng),編寫了一部《延命十句觀音靈驗記》。近代日本著名的禪匠原田祖岳,也寫了一部《延命十句觀音經(jīng)講話》。依此,也不難解釋,日本禪門何以將此十句偈作為禪門日誦的原因。

  五、〈大悲咒〉

  〈大悲咒〉非常非常的普遍,屬于《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此咒為過去九十九億恒河沙諸佛所說,觀世音菩薩于千光王靜住如來處聽聞傳授。彼時,觀世音僅是初地菩薩,一聽聞此咒,立即頓超八地,心中寂悅,發(fā)誓弘布此咒,利益、安樂有情。虔誠所感,立時應愿,具現(xiàn)千手千眼。

  那么,〈大悲咒〉的內(nèi)涵是什么呢?

  它涵蓋了觀世音菩薩的圣號,也涵蓋了觀世音菩薩以及諸佛菩薩不同的面相、智慧、威德與功德。由于它的力量非常強大,靈驗不可思議,因而,被稱為〈大悲神咒〉,歷來持誦得極廣極眾。據(jù)說,持此神咒,即使十惡五逆,極惡極重的罪障、業(yè)障亦能冰消瓦解,一概滌凈。而且,“必然滿愿”-無論持咒者祈求什么,愿心俱能成滿,從最基底的遠離病難,長壽豐饒,乃至于圓成佛道,圓成佛果。

  “不懂它的意思,這樣念有用嗎?”持咒者可能會升起這樣的疑惑。

  當然,咒語本身即包含了菩薩的功德、愿力與加持。所依據(jù)的即是“一種聲音的感應”,因此,特別保留了它梵文的原音。依梵文而誦持,不加以翻譯。

  可以說“釋迦牟尼佛”,就是一個咒語;“阿彌陀佛”也是。它們都保留了梵文原來的音色、音韻。

  咒語,在梵文中,并不止于聲音,而有它自身的意思!创蟊洹狄嗳弧V皇且馑疾⒉蝗缡菃渭,不可以一句直譯成另一句,通常涵蓋多重的意喻。因此,能了解極好;不能,也毋須掛礙!它本身即是一種“聲音感應的法門”,修持者僅要循著它梵文的發(fā)音,精勤持誦即可。不妨為自己設個定限,日日持誦,滿限為止,作為一己修持的準則。

  摘錄自圣嚴法師著作《圣嚴法師教觀世音菩薩法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