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息觀
很高興今天能和在座的各位一起禪坐。禪坐,這是一件極為殊勝的因緣。首先祝愿大家,在這七天的夏令營期間能夠獲得殊勝的禪定覺受。
今天晚上咱們講的主題是數(shù)息觀。
數(shù)息觀,在印度話是安那般那,這是一個古老的法門。在佛教里面,將數(shù)息觀和不凈觀合稱為二甘露門,這兩個甘露之門可以讓我們獲得禪定,同時,如法的思維可以獲得無漏的智慧,所以稱為甘露門。它也是我們漢傳佛教修行人修定的基本法門。
在東漢時期,安世高法師把講解數(shù)息觀的經(jīng)文翻譯過來,經(jīng)的名字叫做《安般守意經(jīng)》。到了三國時期,那時的高僧康僧會,曾經(jīng)給這一部經(jīng)寫了一篇序。他在序上講到,修安般守意從一數(shù)到十,然后再回來,重復一、二、三……,一直數(shù)到十,要念念分明,息息清楚。每一個出入息都很清楚,周而復始,不相錯亂,就這樣數(shù)下去,久久忘緣,即可入定。《安般守意經(jīng)》對數(shù)息的方法介紹的很清楚。如果要是得定的話,小定能定三天,大定能定七天,定的狀態(tài)能達到三到七天,這就是修定。得定以后,如果能自在地入、住、出、定,這些可以自在的話,那就算修成了。
我們?nèi)说男哪罨顒雍芸,?a href="/remen/shana.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剎那間可以有九百六十個念頭浮起,算起來一天就有十三億個念頭。這些都是雜念。雜念多,我們定心就定不下來,通過修數(shù)息觀可以把這些雜念沉靜下去,才可以入定。心不散亂,才能定止,這樣既可以祛病延年,也可以發(fā)起五種神通,又可以深入的觀察次第、十二因緣、諸法實相,這樣就能夠發(fā)起無漏的智慧,能夠超凡入圣,成佛做祖。
我們今天晚上就修這個法。
首先開始調(diào)身、調(diào)息、調(diào)心,這三條是一致的。
我們先調(diào)身。先端身正坐,正坐就是半跏趺或雙跏趺坐。如果是半跏趺坐,把左腳放到右腳上,拉近身體就可以了。如果有人要用雙跏趺坐的話呢,也可以,如果你的單跏趺,可以盤半個小時的話呢,你可以上雙跏趺。在單跏趺的基礎(chǔ)上把右腿從下面拉上來。接著就是正手,就是左手放在右手上重疊起來,放在小腹之前。次正頭。頭要不偏、不斜、不低、不昂。不要太昂,也不要太低。平面正坐。既不要太低頭,也不要太昂頭。然后閉口,口閉上。唇齒相拄,舌向上腭。接著就是閉眼睛。眼睛微微閉上。有的人喜歡半睜半閉也行。這樣就是調(diào)身。保持身體的不寬不急。
接著就是調(diào)息。息有四相:風、喘、氣、息。什么是風相呢?就是坐的時候,鼻中氣息出入覺得有聲音。這就是風相,這是不調(diào)的,這個是不正確的。喘相,就是在坐的時候,息雖然沒有聲音,但是它被節(jié)制了、不暢快,叫做喘相。第三種情況就是氣相。氣相,在坐的時候,這個息雖然沒有聲音,而且出入也不節(jié)制,但是不夠細。風、喘、氣這三種情況都是不調(diào)相。第四種,息相,是調(diào)相。什么是息相呢?呼吸既沒有聲音,而且很通暢,不節(jié)制,而且很細、不粗,出入綿綿,若存若亡,這個情況就是息相。
在數(shù)息時達到息調(diào)相才能入定。守息則定。前面的不調(diào)相時,你要是呼吸聲音很大,那么數(shù)息時會“觀風則散”,你的心則定不下來;“觀喘則結(jié)”,“觀氣則勞”,這個氣要是很粗的話,還不能觀,只能數(shù)。到了這個息相現(xiàn)前的時候才能夠守息,守息就能得定。
我先把調(diào)息的這四種情況給大家講了一遍,F(xiàn)在身調(diào)好了,怎么去調(diào)息呢?熱氣起心,當我們的心很細的時候,這個息也就細了。息調(diào)好后,眾犯不生,息心亦定。調(diào)的方法有三種:一個是安心,就是將你的注意力先放在肚臍下面二指,在腹部的中間,就是肚臍稍微下一點,先把心安在這個地方。接著全身放松,放寬胸心,然后觀想,氣息遍入毛孔,出入無障。這三種情況做好后,你不要著急,氣息自然慢慢地就調(diào)勻了,你的呼吸就很自然了。這個呼吸一定是很自然的,不要去控制呼吸,調(diào)的方法就是把注意力放在丹田的部位,把身體放松,全身心放松;當然也不能太松,太松容易瞌睡,身體不能垮下來,要自然挺起,然后觀想氣從遍身的毛孔出入無障,你的呼吸就像毛孔在呼吸一樣,只是“就像”,這是“像這樣”,這是你的“觀想”。這樣你的心就會漸漸細下來,這就是調(diào)息。
調(diào)身和調(diào)息、調(diào)心是一致的,在講話中稍微有一點次第,但其實是一致的,是同時的。我們調(diào)心時,這個心要寬急得所,不要太放松,心要是太放松的話,容易昏沉。如果心的念力太精進的話,容易緊張。心既不要太緊張,也不要太松懈、不要太懈怠。心要不寬不急,這是心調(diào)相。
這樣,就把調(diào)身、調(diào)息講完了。
我講到這里你就基本調(diào)好了。就按剛才的辦法開始數(shù),從一數(shù)到十,返過來再數(shù),周而復始。心粗的人數(shù)息,很快就能做,只要能夠守住就行。有的人數(shù)到三、數(shù)到五就雜亂,那又返回來,很多人數(shù)不到十就返回來了。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心太浮。也有的人,曾經(jīng)修過定,一守就能守住。如果從一數(shù)到十不會跑的人,你這樣數(shù)上十來次之后都不跑,這樣你可以觀息就行,不用數(shù),看著它就行,這樣心就細了。
好,我們現(xiàn)在就正式地坐半個小時,下面就止靜。半個小時以后開靜。
(止靜)
(開靜)
我這里先把出定的方法講一下,別著急,以后不允許這樣子一開靜馬上就下座。當然今天在座的大部分人都沒定住,是不要緊的。一旦定下來,太倉促出定的話,容易出問題。
如果準備要出定,心里首先動念“我要出定”。心里想起這個念頭,然后把你的注意力放在丹田部位,把所有身上的冷熱麻脹、大小輕重等種種禪定過程中的感受都收回來,或者觀想從毛孔放出去也可以。這樣身體內(nèi)部細的氣氛就會收聚,或者散出,都沒關(guān)系。然后再徐徐地、慢慢搖動身體,漸漸適應(yīng)出定的環(huán)境。然后搓手,把兩個手心搓熱浴面,然后再徐徐睜目?纯粗車私馕椰F(xiàn)在在哪,回到當下。
下座的方法也作為一個系統(tǒng)的一部分介紹給大家。今天數(shù)息觀要作一堂課講的話,它是一個系列。
首先講修禪基本要求的資糧,其次講修禪的外方便,然后才能進入到內(nèi)方便開始修了,其次講下座出定的辦法,再講下座以后保任的方法。這才是一個系統(tǒng)講授。
禪修的資糧有五條:
一、廣行布施。廣行布施能夠積聚你的福報,有了福報你才能修,不然你每天忙于生活沒時間修。
二、嚴持凈戒。如果你持戒不清凈,或者你不持戒、沒受戒,往往為這些惡孽和障緣障礙我們修行,沒法修定。所以要持戒清凈。
四、孝敬父母。你有了孝敬父母、敬順師長的德行,人、天、非人等才會不干擾你。
五、讀誦聽學。你應(yīng)該懂得修禪定很多的知識。
這是我們修禪要有的五種資糧。
藕益大師講到禪修的外方便:具五緣,訶五欲,息五蓋,調(diào)五事,修五法。
這是一個系統(tǒng)。具五緣,是哪五個因緣呢?
一、持戒清凈。有的人違犯戒律,犯之后懺悔清凈才行,否則不能修。
二、衣食俱足,和前面講的有點相似。衣食要具足,你才有這個條件去修。
三、要得閑居靜處,不受雜事干擾。
四、息諸緣務(wù),即把平常所作事情放下來、處理好。
五、近善知識。具五緣和剛才講的五種資糧基本上是一類的。
訶五欲。因為修禪人貪欲太重也不能修。他講到的五欲有:
色欲,指眼睛看到的美色;
聲欲,耳朵聽到的美妙之聲,這兩者都會生起攀緣之心。
香欲,聞到的香味;
味欲,就是口味,喜歡吃這個,不喜歡吃那個等等,這叫味欲。
觸欲,這個主要指的是男女身體的輕柔細滑這類的感觸。
這五種欲望,要訶斥它、遠離它。
藕益大師講到的第三個是棄五蓋,摒棄五種濃垢、障礙、妨礙我們清凈心的五種障礙,我們要去除掉。
第一個,棄貪欲,這指的是男女的貪欲,欲火燒身啊,身體都能燒掉,何況你的善法呢,都被燒掉了。所以要遠離,棄舍貪欲。
第二個,棄舍嗔恚,嗔恚是不善的根本、法樂的冤敵,要有嗔恚的話,禪定修不起來的。
第三個,棄睡眠。睡眠太多,昏沉心暗,這可不行。
第四個,棄掉悔。掉就是散亂的意思,悔就是憂惱覆心。你的心很散亂,就沒法修定,另外也不能心中有憂惱,憂惱覆蓋著你的心,這就是悔,悔心如劍,這樣子也不能修行得定的。
第五個,棄疑蓋,棄疑惑,疑自,疑師,疑法,這都是疑惑,它都是覆蓋我們心的障礙,不能得定。
藕益大師講的第四類就是調(diào)五事。
第一個調(diào)飲食。飲食不能過饑,不能過飽,過飽的話身體內(nèi)感到很脹,氣流不暢。太饑的話也不行,身體虛弱、心懸,也不能修行得定。調(diào)飲食要以身安為主。
第二個調(diào)睡眠。睡眠不能太多,太多昏沉。太少呢,神虛。這都不能修,要適當。要保持神智清白,心念明凈。
三調(diào)身。四調(diào)息。五調(diào)心。
這五調(diào)就是“調(diào)五事”。你把這五事調(diào)好以后,這才能夠上座。
藕益大師也講到,“行五法”,這就是修禪的人,不是今天在座上修修就罷了,而是每天要修。上座要上修,下座也要修,要行五法。五法中:
第一個是要有自愿得禪定的欲望,要有這種心態(tài)。
第二個要精進,你有得禪定的欲望,還要發(fā)起精進心,不能只修一座就不修了。拿出七天時間來,甚至一七、二七、三七,三七二十一,乃至七七四十九天,專門拿出時間來修,這是精進。
第三個是要念,念什么呢,要念欲界之無常、苦、不凈、無我,念禪可貴,你才能夠不厭煩修禪。
第四個是巧慧。要有善巧的智慧。
第五個得一心。在座上你要觀息,下座也是這樣的。曾經(jīng)有一個人,他是農(nóng)民,白天干活。他就在數(shù),一、二、三,邊干活邊數(shù),顧不得想其他事;貋硗砩蠜]事他就數(shù)息、觀息,時間一長以后不用數(shù),無論在干什么,走路、說話、辦事、睡覺,他都能了然觀察到自己的呼吸,這樣他的心就很細了,已經(jīng)得到充分的定的狀態(tài),他行住坐臥都能夠看到自己的呼吸。當然這個人應(yīng)該是上個世紀的人,遺憾我們現(xiàn)在見不到了。修行要一心,一心專注在這個上面,你才能得定。這些是修禪的外方便。
在具體修的過程中,我們要選擇修定的場所。這個場所,不要當風,不要在風地里面修,不要有過堂風,不要潮濕,同時不妨礙他人。你不妨礙他人,他人就不妨礙到你,包括一些非人。有些山洞里面有非人住,你要住,人家不讓你住,那都不行,你這個地方要找好。你在家里好辦,但是你在家禪修,不要有過堂風,不要門窗對流。坐的地方光線不能太強,太強心散亂;太暗的話又昏沉,這個也不行。
要是雙跏趺的話,座位要平坦,它的軟硬要適度;如果單跏趺的話,你可以在后面稍墊高二寸。但絕對不能前面高,后面低,那個不行。
在上座之前你要辦畢事物,謝絕外緣,心無掛礙。雜事提前就要做好,該上廁所的上廁所,該干的什么事干好、做完,謝絕外緣,有的人在門上貼個條,你的心中不再掛礙這些事情了,一心修定。
在上座以前還可以祈求三寶的加持,在佛前可以修種種供養(yǎng)、懺悔、發(fā)愿,以便在修定的過程中不出現(xiàn)障礙。
上座前還要行香。應(yīng)該在上座前要活動活動,下來之后也要活動活動。
師父們在禪堂里坐禪,都有巡香的,剛才我們有幾個師父手里面拿著香板,那就是巡香,巡香就是看有誰打瞌睡了,要打香板子,警醒昏沉。但是剛才,咱們在坐的時候我觀察了一下,大部分人坐不住,不停地換腿,覺得難受,沒有一個打瞌睡的(眾笑)。其實,我告訴你們,在師父的禪堂里坐禪,打瞌睡的比較多,為什么啊?因為師父們的腿不痛,用功的時候心一細很容易接近昏沉。你們想讓你們睡也睡不著的,為什么?因為你腿痛,你的腿痛啊,你的心亂啊,心很亂腿很痛,就沒法入定,你好不容易才能夠坐在這個地方……哎,如果是比方說,我講修禪,我說好大家往那一坐,不到十分鐘,你遇到昏沉的狀態(tài),打瞌睡,說明你還是有工夫了,你知道吧?(笑聲)那真是有工夫啦,你問他疲勞吧?他不疲勞,他不是疲勞地打瞌睡,而是他的心細以后,身上沒有任何的感受,稍微不注意的話就容易進入“昏沉”,輕昏狀態(tài),如果突破這個輕昏狀態(tài),不進入那個輕昏狀態(tài),就很容易得定。我們一般大部分人都是散亂,就是心定不住,那就差得很遠,所以在禪堂里面必須要警醒昏沉,拿香板打,按規(guī)矩呢,這些換腿的人也要挨打,但是,大家都是初學嘛,所以換腿就不打了,這些就是上座的時候應(yīng)該注意的情況。
還有這個時候包腿要包好,現(xiàn)在這個時候正是夏天,稍微好一點,禪修都要有包腿布,腿都要包起來,包嚴了,不能著風,后面也不能有風,不能戴帽子,不能把頭捂起來,這些都是打坐的基本常識,我們就先介紹到這里。
- 上一篇:孝順父母 — 世間第一福田
- 下一篇:如何念佛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虛云老和尚: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濟群法師:世上沒有壞人壞事會怎樣?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靜波法師: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仁清法師:什么是誹謗正法?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本源法師: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廣超法師: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其他漢傳法師]修行的秘訣就是早發(fā)現(xiàn)并除掉自己的習氣毛病
- [紅茶]紅茶有哪些?紅茶的種類
- [禪宗公案]只履歸西的故事
- [生活故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 [哲理故事]生命只在呼吸之間
- [佛與人生]遠離顛倒夢想
- [佛學常識]過去七佛都有誰
- [其他漢傳法師]修行的問題就是由于粗心大意而犯下的缺點錯誤
- [華嚴經(jīng)]整衣束帶,當愿眾生,檢束善根,不令散失
- [綠茶]六安瓜片產(chǎn)地在哪里?功效有哪些?
- [禪宗五家]臨濟宗楊歧派創(chuàng)始人方會大師簡介
- [生活故事]明心見性,緣起性空
- [哲理故事]心體澄澈,意氣和平
- [哲理故事]享受人生,珍惜活著的光陰
- [佛與人生]生滅無常
- [佛學常識]佛有哪三身
- [其他漢傳法師]把了了常知比喻成第一人格那“我”就是第二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