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心之道,離不了心學

  調心之道,離不了心學

  目前,整個社會最大問題就是人的心態(tài)失衡,并且到了危機四伏的地步。近年來,頻頻發(fā)生的各類惡性事件,正是向我們敲響的一次又一次警鐘。所以,對各種心理問題的疏導、調節(jié)和改善,不再局限于部分人群,而是全社會的當務之急。作為以自利利他為使命的佛弟子,我們對此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但僅僅這樣還不夠,面對如此龐大的人群,我們的努力不過是杯水車薪。更何況,很多人對佛教充滿誤解與隔閡,甚至完全排斥。鑒于這樣的現實,有必要和心理學及社會各界有識之士攜手合作,共同探討,以期找到最易為社會大眾所接受的,治標和固本相結合的改良方式。

  我們目前所接觸的心理學,主要是西方心理學,至今不過百余年歷史。而有著兩千五百多年歷史的佛教,自古也有心學之稱,因為它所關注的正是人類心靈。在佛典中,有大量關于心的教言,如“心生則種種法生”、“心凈則國土凈”等。僅《大正藏》中,提及“心”之一字的即有四十多萬處?梢,佛教正是以心作為認識世界和修行解脫的立足點。

  當年,佛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見性成佛。他所成就的并不是外在的什么,不是羽化成仙,亦非長生不老,而是對心性的透徹認識,對迷惑、煩惱的徹底解除。用佛教的話來說,是證悟了心的本質——也就是明心見性,這是人類最了不起的成就。因為發(fā)展科技所改造的只是外部環(huán)境,而認識心性才是完善自身的唯一途徑。如果自身問題重重,即使有再豐富的物質條件,還是無法獲得我們所希求的幸福安樂。因為能夠感受幸福的不是其他,正是我們的心。

  佛陀成道后,一生致力于傳播真理,為我們留下了大量言教,后結集為經律論三藏,流傳至今。所有這些經典及經典所開示的修行法門,都是教導我們如何開啟生命內在的智慧,解除無始以來的迷惑煩惱。換言之,就是啟動心的正向能力,以此對治負面情緒。事實上,這種負面情緒正顯現出越來越不容忽視的影響和破壞力。近年來迅速蔓延的一些網絡用語,如郁悶、崩潰、糾結等,無不是負面情緒恣意生長、不斷侵占心靈空間的表現。若不及時對治,就會出現失控的局面。

  對個人來說,心是幸福安樂的根本;對社會來說,心又是和諧安定的所系。所以,調心不僅是個人的需要,也是整個社會的需要。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