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愛”?佛教的愛是不是太無情了?

什么是“愛”?佛教的愛是不是太無情了?

問:請問法師,什么是“愛”?

  濟群法師答:

  愛的定義,彈性比較大,有愛情、親情,還有自私的愛、無私的愛,情況很多。從廣義來說,愛有慈悲的特點,不忍心看到對方痛苦,要幫助他,愛護他,希望對方有更多的快樂。所以,愛是建立在同理心的基礎上,對他人有深深的同情,然后愿意幫助他離苦得樂。但我們凡夫的愛會充滿粘著,從而帶來自私、占有、嫉妒等現(xiàn)象,這樣的愛就會變得很狹隘,很糾結,很痛苦。

  佛教所說的愛,是佛菩薩的愛,是慈悲大愛,那就是要愛一切眾生。但僅僅慈悲還不夠,社會上有不少人也愿意幫助他人,但最后幫助得苦苦惱惱,進退兩難。所以還要講智慧,具備無所得、無粘著的心。就像《金剛經(jīng)》所說的,要“滅度無量眾生”,但在自己內(nèi)心,“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雖然在度化眾生,但沒有對“我”的執(zhí)著,也沒有對眾生的執(zhí)著,也就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只要還有我或眾生的執(zhí)著,這種愛就沒有跳出凡夫的貪著。有這個苦因在,總有一天,會引發(fā)苦果。

問:

  莊子喪妻,擊鼓而歌,佛教的愛是不是也超越生死的?但這個故事在很多人眼里有些太過無情,一個人如果在現(xiàn)實中修煉到了這種“不難過”的狀態(tài),會不會讓周圍的人有些無法忍受?覺得太無情?

  濟群法師答:

  對佛弟子來說,絕不會因誰的去世擊鼓而歌,不論是至愛的親友還是曾經(jīng)帶來傷害的人。但也不會像世人那樣嚎啕大哭,悲痛欲絕。

  佛法告訴我們,生死只是一種自然規(guī)律,如同春夏秋冬的更替,如同歲歲枯榮的野草,既不值得狂喜,也沒什么可悲。我們需要關注的,不是已經(jīng)到來的死亡,而是我們這些處在生死旅途中的人,能否超越生死的束縛和羈絆,能否獲得自在。

  其實,佛教并不是無情。有句話叫做“多情乃佛心”,但佛法所說的情并不局限于親友,局限于與己有關的人,而是對一切眾生的關愛和慈悲。佛經(jīng)告訴我們,菩薩對眾生的痛苦應當感同身受,應當像獨子患病一樣牽掛在心。但這種慈悲又是建立在空性基礎上,雖然在乎,卻不會糾纏其中,無法自拔。而凡夫之情是建立在執(zhí)著、占有的基礎上,從一開始,就埋藏著痛苦的隱患。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