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慧能大師的無相頌

六祖壇經(jīng)無相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養(yǎng)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

  擬將修福欲滅罪后世得福罪還在

  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

  忽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

  學道常于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

  吾祖惟傳此頓法普愿見性同一體

  若欲當來覓法身離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見莫悠悠后念忽絕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見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迷人修福不修道 只言修福便是道

  迷失本心的人,修福不修道,不知道心即是道,所以只知道修福報,不但如此,而且認為修福就是修道。一般對佛法沒有完全了解的人,也都這么說:“信甚么宗教?”我們做善事就好了。這些人就是認為修福就是修道,認為做善事就是道。

布施供養(yǎng)福無邊 心中三惡元來造

  修福就是修布施、修供養(yǎng)。一個是布施,一個是供養(yǎng),一個是救濟。供養(yǎng)是指下對上,像供養(yǎng)三寶、供養(yǎng)師長、供養(yǎng)父母;布施是指對一般人;救濟是指上對下;都是要拿出錢財,都能得到福報,不過是對象不同。

  所以布施、供養(yǎng)都有無量無邊的福,雖然得到這些福,福是歸福,罪是歸罪。橋歸橋、路歸路,因果是不能互相抵消的。并非現(xiàn)在修福報,過去的罪就沒有了,罪還是存在,福報只是得到一種善報,為甚么?因為心當中的三惡(貪、嗔、癡三毒)原來就有,佛性本具,無明也是本具。

  儒家思想,孟子講性善,荀子講性惡。有的人不了解,認為這兩者有沖突,其實沒有沖突。孟子講性善,目的是在告訴我們,人有一個善良的心,要時時刻刻保持這善良的心。荀子講性惡,說我們人的心很惡毒,貪財、貪吃、貪睡、貪名、貪利,自私自利,一生下來,沒人教就有貪、嗔、癡,這就是本具。因我們的心很惡毒,所以要時時刻刻防止,不要再造惡業(yè),要時時刻刻返照自心,念念分明,念念清楚,目的是在這個地方。

  佛經(jīng)里講,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這是從性善來講。以性惡來講,像《八大人覺經(jīng)》說“心是惡源,形為罪藪”,這就是性惡。所以,佛法有時候講性惡,有時講性善,都可以講得通。

  這里講“心中三惡元來造”,就是講性惡。既然是性惡,所以修福、做善事,與本自具足的貪、嗔、癡不相關。

  做了福德,福德還是存在;造了惡業(yè),福德也沒有消除。譬如,我們做了很多善事,現(xiàn)在起了殺、盜、淫,殺死了一個人,殺死人就要受報,因為我修福和殺生,殺生的過失比修福還大,所以福德抵不過殺業(yè),就要受輪回,可能輪回變條狗,狗還是有福報,福報是跟著跑的。所以,要得解脫,先要修福,除了修福,還要修慧,才能滅除罪過。

擬將修福欲滅罪 后世得福罪還在

  一般人不了解,不知道慚愧、懺悔,想用修福來滅除自己的罪過,是不是能滅除罪過呢?“后世得福罪還在”,雖然得福,罪還在。現(xiàn)在修大福報,死后生到天上,或在人間大富大貴,把這大富大貴享完了,福報沒有了,又要受輪回,這不是罪還在嗎?所以,一方面要修福,一方面要返照自心,這才是最正確。永嘉大師證道歌也說:“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墮,招得來生不如意。”福報用完,就會墮落。

但向心中除罪緣各 自性中真懺悔

  大家要了解,這個地方不是完全不修福,而是告訴執(zhí)著修福,卻不知道心中除罪的人,除了修福德以外,還要時時刻刻向心中滅除罪緣。佛法上講因緣和合,把心當中的罪根滅掉,沒有了貪心,看到外面什么東西都不貪,那里找罪呢?沒有了嗔心,就是打我一耳光,我也不會發(fā)脾氣。所以,但向心中除罪緣,把心中的罪緣徹徹底底的都除掉,才是我們性當中真正的懺悔。

  我們經(jīng)常要檢討,心中有沒有欲愛、色愛?有沒有嗔恚心、毒害、我慢、愚癡、邪見,檢討就是返照這念心。

忽悟大乘真懺悔 除邪行正即無罪

  忽然悟到大乘這念心,通通懺悔了,這才是真正的懺悔。悟到那一念大乘心呢?就是師父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不想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不打瞌睡,這念心清楚明白,站得住、站得長,這就是大乘心。安住在這個地方,所有一切罪通通滅得干干凈凈,就是禪宗祖師所說:“千年暗室,一燈即破。”

  安住大乘心,所有一切邪見通通沒有,就是正見、就是正信。《六祖壇經(jīng)》也這么講,而且講得更清楚,什么是世間、什么是出世間,“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起了邪知邪見就屬于世間。

  正見,有方便正見、究竟正見。方便正見,以佛心為己心,以佛言為己言,以佛行為己行,就是念佛、念法、念僧,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方便正見。

  究竟正見,不住兩邊,不著有、不著無;不著非有、不著非無,不想過去、現(xiàn)在、未來,善惡諸法都莫思量,當下這念心了了分明、寂照一如,站得住、站得長,這是大乘心,如此能滅一切罪。“除邪行正即無罪”,心行、口行、身行都沒有罪過。

學道常于自性觀 即與諸佛同一類

  修行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有了這種心愿的行者,經(jīng)常于自性觀。觀就是返照,時時刻刻要知道自己這念心在想什么,自己這念心安住在那一個法界。這念心安住在五戒,想到五戒,就是在家菩薩;心在貪、嗔、癡,就是地獄、畜生、餓鬼;心在十善就是天堂;心在四禪八定,是色界天、無色界天;心在四諦,就是聲聞;心在十二因緣,就是緣覺;心在六波羅蜜,就是菩薩;心安住在實相,就與諸佛同一類,就是佛法界;心安住大乘,就是自性觀。

  禪宗祖師所說:“有佛處亦不住,無佛處急走過。”這念心不著有、不著無,一念不生,就是諸佛菩薩的境界。所以,一切都要看自己這一念心安住在那里,安住在一真如法界就與諸佛同一類。

吾祖唯傳此頓法 普愿見性同一體

  吾祖所傳的就是這個頓悟法門,不思善、不思惡,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如如不動,了了常知,處處作主,頓悟自心、直了成佛,就是這個,聽法這個、說法這個,這就是頓法。

  過去無明慧經(jīng)禪師也講:“無始劫來只這個,今日依然又這個。復將這個了那個,這個那個同安樂。”這就是頓悟自心的法門。

  “普愿見性同一體”,這是自己的心愿,普愿大眾都能夠頓悟自心,直了成佛,安住于自性與諸佛菩薩,同一體性。

若欲當來覓法身 離諸法相心中洗

  假使大眾想要求法身,法身是無始無終、不生不滅,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安住在中道實相,安住在大乘境界,就是法身。要想契悟、要想追求法身,離開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離開外面所有一切法,時時刻刻檢討反省,把我們這個心洗得干干凈凈,一塵不染,一念不生,就是法身。

努力自見莫悠悠 后念忽絕一世休

  最后勸大眾要自己努力,切莫悠悠空過一生,悠悠忽忽空過一生,自己對不起自己。怎么樣才不會悠悠忽忽空過一生呢?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一念不生,我們這一世就解脫了。無量無邊的生死,就是這么簡單。所以,頓悟自心、直了成佛。

若悟大乘得見性 虔恭合掌至心求

  要悟到大乘,才真正是見得本性。見性成佛,見到自己的本心本性,就成佛。一個是心,一個是性;心就是菩提心,性就是空性,就是涅槃性。諸法空性,菩提心也是空,佛性也是空。

  菩提心是空當中能生妙有,要想悟到這念心,就要很虔誠、恭敬的往這念心返照,不是向外求。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