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恒志《佛教常識問答》

  41、什么叫眾生?

  答:一切眾生是眾緣(各種條件)和合所生,故叫眾生。又六道往返流轉(zhuǎn),受眾多生死,故叫眾生。

  42、什么叫妄心?什么叫真心?我們平時起用的是妄心還是真心?兩種心有什么不同?

  答:起種種分別計度的是妄心。妄想不起,寂而常照,叫真心。沒有修持功夫的人,平時都是分別、執(zhí)著,妄心用事。真心用而不著,念而無;妄心處處黏滯,事事掛礙。自在和不自在,正是兩心的不同處。

  43、怎樣去掉妄心,使真心顯現(xiàn)?

  答:不能說去掉“妄心”,只宜說“息下”妄心。比如去波覓水,那么水也不可得了。一切佛法,目的都是息妄想,顯真心。所以只要依照佛的教法,認真實踐,一旦妄想息下,我空、法空、常住真心,便能現(xiàn)前。

  44、什么叫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

  答:念佛決生凈土,故生則決定生;凈土不離自性,故去則實不去。比如明鏡照物,鏡中種種影像,了了分明(生),但鏡體仍寂然不動(不去)。這就是所謂“生而無生,無生而生”!

  45、什么是戒、定、慧三無漏學?

  答:戒、定、慧是修習佛法的總則,一切佛法都不離戒、定、慧。戒如防賊,定如縛賊,慧如殺賊。又清凈無染就是戒;寂然不動就是定;觀照無礙就是慧。 是自心一物的三面,圓融而不可分離。

  46、什么叫五戒、八戒、十善戒?受持各戒有什么利益?

  答: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叫作五戒。在五戒基礎上,改不邪淫為不淫戒,再加上不涂飾香鬘和不歌舞觀聽(也可以把這一條分為二條),不眠坐高廣嚴麗床上,不食非時之食(即午后之食),這叫八戒;因有不非時食的“齋法”,故叫八戒齋。十善戒是五戒的開展,從行為、語言、思想三方面去除十惡,做到十善。行為上不殺生而保護生命;不偷盜而勤儉節(jié)約;不邪淫而純潔清白。言語上,不妄語而說老實話;不兩舌而說團結(jié)話;不綺語而說樸質(zhì)話;不惡口而說和善話。思想上,不慳貪而廣行布施;不嗔怒而難忍能忍;不愚癡而勤修智慧。持五戒得人身,持十善生天道。至于八戒齋是為在家人所制的出家法,以一日一夜為受持的期限。常受此戒,不墮阿修羅,恒生梵天,或生人中,正見出家,得涅槃道等。

  47、殺生有什么惡報?放生有什么利益?

  答:殺生得多病、短命等報!独銍澜(jīng)》說:「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jīng)歷千劫,常在生死。」又偈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yè)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谷裟艹4娲刃慕錃、放生,自得長壽、吉祥、眷屬和順等利益。

  48、什么是法身佛、報身佛、應化身佛?我們能看到的是哪一種身的佛?

  答:法身佛是諸佛的理體。報身佛是功德所成就的果報,分兩種:自受內(nèi)證之法樂,叫自受用報身;為初地以上菩薩所顯現(xiàn),使其受廣大法樂,叫他受用報身。釋迦牟尼佛,就是應化身佛。也可以把應現(xiàn)佛身的作為應身,化現(xiàn)“五趣”之身的作為化身。

  49、什么是因緣所生法?

  答:一切事物,都是“因”(內(nèi)因)“緣”(外緣)和合所生叫做“因緣所生法”。比如種子為因,加上泥土、肥料、日光、人工等緣,便能生長、開花、結(jié)果。

  50、“因緣所生法”與實相有什么關系?

  答:悟證真空實相后,一切因緣所生之法,都成為自性之妙有,所謂“離一切相(即實相無相),即一切法(即實相無不相)。”

  51、「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怎么講?

  答:諸法即一切事事物物,都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有滅,緣生緣滅,如幻如化。

  52、「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怎么講?

  答:持“五戒”才得人身。佛曾指示:「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拐f明人身非常難得,佛法又很難聞到,如生于三途惡道,或因世智辯聰、聾盲喑啞,或生于佛前佛后,中間沒有佛法……有這樣“八難”,就很難聞到佛法。

  53、什么是六根、六塵、六識?它們的作用和相互關系如何?

  答: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根”是能生的意思。色、聲、香、味、觸、法是六塵,“塵”是污染的意思。六根接觸六塵,和合而生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根是“內(nèi)界”,六塵是“外界”,六識是“中界”。六根、六塵、六識和合而生“十八界”。

  54、什么叫心外求法?怎樣做到不是心外求法?

  答:雖修佛法,但心仍向外馳求,執(zhí)取種種境相,隨外境流轉(zhuǎn),不從心地上做功夫,這會增加系縛,叫做心外求法。時時返觀自心,念念消歸自性,務使念寂心空,徹見真如本心,才不是心外求法。

  55、什么叫六度?六度中,前五度如“足”,后一度如“目”,是什么意思?

  答: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稱為六度。因依此而修,能息煩惱妄想,度生死苦海。但前五度正像足的運行,全靠后一度,般若慧目的指引,否則方向錯誤,豈能超度茫茫業(yè)海!

  56、什么叫菩提心?什么叫發(fā)菩提心?

  答:上求下化,求正覺之心,叫菩提心。有兩種菩提心:(1)緣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愿為體;(2)緣理菩提心,安住于實相理體,成就上求下化的行愿。至于發(fā)菩提心的“發(fā)”字,也有兩種含義:一是發(fā)起,相當于緣事菩提心;二是開發(fā),即心悟?qū)嵪啵餍囊娦,入見道位,悟后起修,圓證無上菩提。

  57、怎樣理解吾人現(xiàn)前一念介爾之心,可以生天堂,可以入地獄?

  答:“介爾”是微細的意思。我們?nèi)粘,F(xiàn)前的微細一念,即是法界、法性,能隨染、凈的因緣,生于“四圣”、“六凡”的十種法界。所以,“十法界”都是唯心所作,可以生天堂、地獄。《華嚴經(jīng)》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58、什么叫正信?什么叫“信為道源功德母”?

  答:深信佛、法、僧三寶的功德和世、出世間的善根;深信自性具足諸法實相,便叫正信。正信能使人趨向真理,生種種清凈功德。故《華嚴經(jīng)》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yǎng)一切諸善根!

  59、什么叫正知正見?以什么為標準?

  答:所謂正知正見,即遠離一切迷妄顛倒的邪知邪見。例如以不凈為凈,以苦為樂,以無常為常,以無我為我,都是顛到。以轉(zhuǎn)迷為覺,了生脫死,離苦得樂,趨向菩提為目的。便是正知正見。以“三法印”、“一實相印”為標準,便是正知正見。

  60、為什么學佛的人必須具備正知正見?

  答:學佛的人如果不具正知正見,不從根本處下手,往往著相迷境,只求人天福報,便勞而無功。正像禪宗五祖弘忍大師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61、佛教有哪幾宗?

  答:佛教傳入中國后,逐步分宗立派,曾立十宗。大乘有華嚴、天臺、法相、三論、凈土、密宗、律宗、禪宗八宗;小乘有俱舍、成實二宗。

  62、普遍修學的是哪些宗?

  答:以禪宗、密宗、凈土宗為最普遍。凈土宗更甚。

  63、這三宗大意如何?

  答:禪宗是佛法的骨髓,以明心見性為主,離心意識參,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于不思議處,直指本心,自參自悟,全仗自力。凈土宗有四種念佛法門:觀想、觀像、實相、持名,而以持名念佛為重點,下手簡易,人人可修,以即生往生極樂凈土為目的,除自力外,兼仗他力。密宗則是手結(jié)印,口持咒、意作觀,“三密”相應,修法緊湊,三業(yè)同作,能獲得殊勝的加持力。三宗下手方便不同,但歸元無二,都以自性實相為旨歸。

  64、為什么說持名念佛法門是圓中之圓、頓中之頓、三根普被攝收?

  答:因為這個法門收機最廣,下手最易,不勞分別考究,只要驀直念去,念念即佛,當下圓成,一句彌陀,即是實相、不同偏漸修法,故是圓中之圓、頓中之頓。上根人念到理一心不亂,便同破無明的法身大士;中根人念到事一心不亂,便同斷見思惑的阿羅漢;即使下根凡夫,惑業(yè)未消,也可仗信愿的力量,帶業(yè)往生凈土。

  65、什么是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和實相念佛?

  答:觀念阿彌陀佛報身的相好功德,叫觀想念佛。觀念阿彌陀佛化身的形象,叫觀像念佛。觀念阿彌陀佛法身的非空非有中道實相,叫實相念佛。

  66、為什么說持名念佛最為殊勝?

  答:因觀想念佛,境廣心粗,不易成就。觀像念佛,有像可觀,離像難現(xiàn)。實相念佛也不易契入。而提起一句洪名,妄想立即轉(zhuǎn)化,簡單易行,故持名最為殊勝。

  67、為什么有人輕視念佛法門,認為太簡單、難生信?

  答:許多人認為佛法深廣,一句簡單佛號,豈能攝盡!不知佛法雖廣,而念佛是向業(yè)習切近處下手,懇切地一念提起,諸妄頓消,“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下手雖易,成功很高。若只知好高騖遠,往往虛耗光陰和精力,難得佛法的真正利益。

  68、一句佛號,即是佛的法身,具足一切功德。怎么講?

  答:蜂蜜一滴,具有百花之精。一句佛號也是這樣,是阿彌陀佛多劫修持功德的結(jié)晶,念佛便是以果地之覺,作為因地之心。

  69、為什么說「稱佛名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答:這是《觀無量壽佛經(jīng)》上所說:「正因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故至誠稱名能消多劫重罪!

  70、臨終十念乃至一念,也可往生,如何做到這點?

  答:《觀無量壽佛經(jīng)》中說到:即使是五逆十惡的人,臨終之時生大恐怖,聽從善知識的教導,至心念佛十聲,也能往生。這時正像有人被賊追趕,前無出路,后無退路,一心尋船渡江,只此一念,更無二念,便能伏住惑業(yè),頓出生死。所以《大智度論》說:「一切眾生臨終之時,刀風解形,死苦來迫,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識,發(fā)大勇猛,心心相續(xù),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但這種不斷惑業(yè)而得往生,絕不能僥幸而得,如平時沒有篤實的念佛功夫,就難以把握。如能平時真為生死,信真愿切,行持踏實,臨終十念乃至一念,也得往生。

  71、若人命終臨危之際,不能念佛,怎么辦?如何解決?

  答:在命終臨危之際,種種善惡業(yè)力,自然現(xiàn)前。強者先牽,自力不能轉(zhuǎn)化,又沒有善知識在旁指點、提醒,難免剎那之間隨業(yè)流轉(zhuǎn),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平時“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號。”是何等的重要。

  72、帶業(yè)往主指的是什么業(yè)?

  答:善業(yè)是菩提階梯,與覺性相應,帶去自不待言。所謂帶業(yè)往生,所帶的主要是惡業(yè),因雖然念佛,惑業(yè)尚未消除,但平時信愿真切,臨終至誠,懇切,便能“伏惑往生”--伏住惑業(yè),使無量劫來,習氣種子不起現(xiàn)行,心不散亂,便得往生。

  73、什么叫凈念相繼?

  答:起初是以六字洪名,作為“凈念”,念念相繼。隨著持名功夫的深入,便能使自性清凈心態(tài)相繼現(xiàn)前,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定慧圓明,寂照同時了。

  74、什么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

  答:當念佛時,不可有別想,無別想便是“無念”,當念佛時,須了了分明,了了分明便是“正念”。這樣久久念去,便入“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境界。

  75、為什么說一句佛號“是名無上深妙禪”?

  答:一句佛號,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心聲相依,久久功純,念到妄想脫落,自然寂照現(xiàn)前,這就是所謂“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所以經(jīng)上說:「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

  76、什么叫“萬緣放下”?

  答:種種事事物物,種種六塵境界,念而無住,接而不染,心里沒有粘著,這是真真“萬緣放下”,不是一切拋棄。萬事不管、消極逃世叫“萬緣放下”!金剛經(jīng)》說:「如是滅度無量無數(shù)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是“萬緣放下”的很好說明。

  77、什么叫“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答:這是說明自性的本體和妙用。正像一座大圓明鏡,鏡體雖空寂不變,而能隨緣照物顯影。

  78、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無為法就不如夢幻泡影嗎?

  答: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叫有為法,都是虛妄不實,如夢幻泡影。離因緣生滅,無所造作之法,叫無為法。既無所造作,豈還有夢幻泡影之相?《百法明門論》立六種無為法,前五種無為,是按照法性所顯差別之相;后一種“真如無為”,是說明法性之體,即是涅槃。六種所立的都是假名。

  79、世間常說的所謂智慧與佛法上所說的智慧,有什么根本不同?

  答:聆音察言叫“聰”,見貌辨色叫“明”,世間所謂聰明智慧,實際上都是根與塵所和合的識;是有分別、有粘縛、有對立的。佛所說的智慧,是一種無分別、無生滅、無粘無縛非空非有的覺照境界,也是一種現(xiàn)量直覺的心態(tài)。

  80、什么是聞、思、修?三者關系如何?

  答:見聞經(jīng)教而生的智慧,叫聞慧;依思維義理而生的智慧,叫思慧;依修定所得的智慧,叫修慧。前兩慧是發(fā)修慧的助緣,修慧有斷惑證真的作用。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