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問答 > 居士人物問答 >

徐恒志《佛教常識問答》

  81、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怎么講?

  答:因為是真空,所以不礙妙有,否則就是頑空。因為是妙有,所以不礙真空,否則便是妄有。真空是體,妙有是用,體用不二,空有圓融。

  82、“度無量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如何講?

  答:菩薩雖弘法說教,度無量眾生,但是心中并不執(zhí)著我是能度,眾生是所度;也不執(zhí)著于所說的法。否則諸相未空,妄心未降,豈得名為菩薩。

  83、“眾生者,非眾生,是名眾生”是什么意思?

  答:所謂眾生者,是眾緣和合所生。緣生則性空,并無實際存在,故說“非眾生”。但不無眾生之假相,所以可假名叫“眾生”。

  84、何謂“無住生心”?

  答:對現(xiàn)前六塵境界心不住著,過而不留,不受污染,叫“無住”;妄既不住,湛寂靈明之心,自然顯露,叫“生心”。“無住”即真空,“生心”即妙有。

  85、佛教“以戒為師”,為什么?

  答:學(xué)佛不離戒、定、慧三學(xué)。因戒生定,因定生慧。無上智慧,必由定發(fā);無漏大定,必由戒生。戒是“三學(xué)”的基礎(chǔ)。

  86、什么叫“我執(zhí)”、“法執(zhí)”?為什么要破除“我執(zhí)”、“法執(zhí)”?

  答:所謂“我執(zhí)”,是對虛幻不實、五蘊(yùn)和合的身心,固執(zhí)是能自在主宰的實我;由于本來無我中,妄生執(zhí)著,處處以我為中心,便產(chǎn)生了種種煩惱。“法執(zhí)”是固執(zhí)一切諸法,以為實有,不知一切事物都是隨著客觀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所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由于執(zhí)著于“我”,便成煩惱障,招感六道流轉(zhuǎn)的分段生死。由于執(zhí)著于“法”,便成所知障,招感三界的變易生死。所以學(xué)佛就是要化除這二種執(zhí)著。

  87、「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怎么講?

  答:一切眾生由于受貪嗔癡等煩惱驅(qū)使,以致狂妄心識,紛馳不停,如能歇下狂心,那么菩提妙心,當(dāng)下現(xiàn)前。

  88、「知幻即離,離幻即覺」是什么意思?

  答:凡夫不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以幻為真,所以不能舍離種種煩惱。如果知是幻化不實,不取不舍,便能逐步歇下。應(yīng)知道這個“知幻”的“知”字是“證知”,而不是“解知”,因為“解知”仍屬意識分別范圍,不能產(chǎn)生“知幻即離”的力量。若能離幻,當(dāng)下便是圓覺了。

  89、「迷是眾生,悟了即成佛」怎么講?

  答:以妄想為真實,迷妄顛倒,不知不覺,便成六道流轉(zhuǎn)的眾生。明悟自性本空,寂然不動,而能隨緣起用,便成光明自在的佛道。

  90、什么叫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

  答:“見惑”可分為“五利使”和“五鈍使”。五利使就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固執(zhí)自身的惡見等,以為最勝)、戒禁取見(固執(zhí)不合理的禁戒等,以為最勝)。五鈍使就是貪、嗔、癡、慢、疑五種。利使好像刀口,鈍使好像刀背,利使的造業(yè),是與鈍使分不開的。所以修行到了小乘見道位,這利、鈍十使(五見與“疑”,叫作“親迷之惑”;依于五見等所起的貪、癡、慢,叫“疏迷之惑”)便同時斷盡。因為這十使是見道位中所斷之惑,故簡稱“見惑”。

  至于依于妄情而貪著一切可愛之境等的真正三毒--貪、嗔、癡和慢,是小乘修道位進(jìn)一步思維與修習(xí)真理,漸斷的惑,簡稱“思惑”。“見思惑”是粗惑,叫“煩惱障”,能招致三界內(nèi)的分段生死。“塵沙惑”和“無明惑”是細(xì)惑,叫“所知障”,能招致三界外的變易生死,又前二種也叫枝末無明,后二種也叫根本無明。

  91、三毒是什么?如何消滅三毒?

  答:三毒就是貪、嗔、癡,在六種根本煩惱中,這三種力量特強(qiáng),故稱“三毒”。依照當(dāng)機(jī)之法,努力實踐,并常與自己習(xí)氣斗爭,就像經(jīng)上所示:「譬如一人與萬人戰(zhàn)」,就可以使習(xí)氣逐步轉(zhuǎn)化。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

  92、為什么佛教特別強(qiáng)調(diào)因果?

  答:因果是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是因必得如是果。佛法認(rèn)為世出世間一切都不離因果法則。

  93、為什么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答:凡所作之因,遲早必然得果,只是時間問題。菩薩智慧明朗,為了怕得惡果,預(yù)先斷除惡因。眾生迷昧,不信因果。但不斷除惡因,惡果終是難免的。

  94、有些人做壞事還享福,做好事的人不順利。為什么?

  答:按照佛法所說的因果報應(yīng),必須結(jié)合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來觀察、分析。偈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

  95、為什么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yè)”?

  答:菩提心即是成佛之心。我們發(f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目的是為了成就無上菩提。如一切行持不以菩提為歸,雖修善法,得福的時候很容易造業(yè)受報,這不正是為魔作事業(yè)?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故修行人時時不忘菩提心十分重要!

  96、「菩提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怎樣講?

  答:我們學(xué)習(xí)佛法,應(yīng)該以成就無上菩提為正因,種下成佛的種子,發(fā)同體大悲、救度一切眾生之心,作為根本!度A嚴(yán)經(jīng)》說:「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褂猪氁陨魄煞奖,對機(jī)施法,使一切眾生能獲得真實利益,究竟圓滿無上菩提。

  97、什么是大慈大悲?

  答:給一切眾生以歡樂叫大慈;拔一切眾生的痛苦,叫大悲。

  98、「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怎么講?

  答:諸佛雖予一切眾生以歡樂但離一切取舍分別,心無所緣,叫無緣大慈。諸佛如實了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真如法身畢竟平等,因此而起大悲救拔之心,叫同體大悲。

  99、什么叫“三輪體空”?

  答:如在財布施時,不執(zhí)著能布施的我,有受布施的人以及所布施的財物。法布施也這樣,不執(zhí)著有能說的“我相”,有聽法的“人相”,以及有所說的“法相”,這都叫三體輪空。因為對于這三個方面,都空無所著!督饎偨(jīng)》說:「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100、什么叫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是什么意思?

  答:這是從教理上說明修行的階段和位次。其中十信是修“觀行”的位次,信常住真心的理體,并無疑惑。十住、十行、十回向是離真如不遠(yuǎn)的“相似”位次,也叫“三賢位”。其中十住是已斷見思惑和三界內(nèi)的塵沙惑(不能知三界內(nèi)凡夫的病與應(yīng)施的藥,叫界內(nèi)塵沙惑)。十行是已斷三界外的塵沙惑(不能知三界外三乘人的病與應(yīng)施的藥,叫界外塵沙惑)。十回向伏無明惑。十地也叫十圣位,能破無明,見佛性,證到的人都是法身大士。以上是從“別教”立論,經(jīng)過“等覺”到“妙覺”,共破十二品無明。如果按照層次較高的“圓教”,共須斷四十二品微細(xì)無明,才證妙覺極果,成清凈法身。

  101、什么叫“涅槃”?

  答:“涅槃”譯為“圓寂”。德無不備叫“圓’,障無不盡叫“寂”。

  102、什么叫“有余涅槃,無余涅槃”?

  答:己滅生死之因,不再流轉(zhuǎn)六道,但所依的有漏之身尚未滅掉,故叫做“有余涅槃”。已滅生死之因,所依的有漏之身也已滅掉,叫“無余涅槃”。

  103、什么叫“羅漢”、“聲聞”、“緣覺”?

  答:聽到佛的身教,明悟“四諦”道理,斷除“見思煩惱”,叫“聲聞”。所證極果,即“阿羅漢”。觀“十二因緣”之理,覺悟無常,斷煩惱,證真理,從緣得覺,故叫“緣覺”,也稱“辟支佛”。

  104、什么是“分段生死”?什么是“變易生死”?兩種有什么不同?

  答:由于見思粗惑未斷,而受六道分分段段的生死叫“分段生死”。由于無明細(xì)惑未斷,雖已出離六道生死,尚須經(jīng)歷無明漸滅,證悟漸增的變易,叫“變易生死”。前者是三界內(nèi)的生死,后者是三界外的生死。

  105、佛的知見是什么?眾生的知見是什么?怎樣入佛的知見?

  答:明悟不生不滅、本來具有的智慧覺性,寂然不動,而慧照無礙,便是佛的知見。一味妄想執(zhí)著,分別顛倒,便是眾生知見。能轉(zhuǎn)化妄想分別,用而不著,便能入佛知見,所謂“狂心不歇,歇即菩提。”

  106、什么叫大乘?什么叫小乘?兩者有哪些共同處和不同處?

  答:“乘”即車乘,大乘載運(yùn)多,小乘載運(yùn)少。一般說來,小乘偏重自利,大乘兼能利他。小乘斷見思惑,悟“我空”,證偏空真理,破煩惱障,出分段生死。大乘斷塵沙惑、無明惑,悟“我、法二空”,證中道實相,破所知障,出變易生死。

  107、《彌陀要解》上所說:「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贊所贊,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怎樣理解?

  答:實相無相,但無不相,也即諸法無不是實相的體現(xiàn)。譬如以金子做眾器,眾器都是金子。就《阿彌陀經(jīng)》來說,能說的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阿彌陀佛;能度的佛,所度的眾生;能信的心念,所信的法門;能愿的欣厭,所愿的極樂;能持的“三業(yè)”,所持的“佛號”;能生的信愿行三種資糧,所生的四種凈土;能贊的釋迦等諸佛,所贊的極樂依正,都不離開實相,也無不是實相的體現(xiàn)。所以說:“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總的說明《阿彌陀經(jīng)》是以實相為體的。

  108、什么叫了生死?怎樣了生死?

  答:生死是虛妄識心的流轉(zhuǎn),如果能息下一切無明妄心,生死本不可得。但我們凡夫無始以來,污染很深,只有老實依教奉行,依法修持,自能逐步解脫一切系縛,徹證本具的常住真心,了脫生死,成就無上菩提。

  109、什么叫“四攝”、“六度”?

  答:“六度”就是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jìn)、禪定、智慧六種行門來度脫眾生。“四攝”就是用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種方便來攝取眾生歡喜心,信受佛法,實踐佛法,超脫生死苦海。

  110、為什么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答:一切法即一切事事物物,都是因緣所生,有相皆妄。但自性能生萬法,妄體不離本真,如果能轉(zhuǎn)迷為悟,會相歸性,那么一切法皆是佛法!独銍(yán)經(jīng)》說:「色身、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褂终f:「五蘊(yùn)、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皆如來藏妙真如性!拐f明真如本體,“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111、怎樣理解「不離佛性而行世法,不離世法而證佛性」?

  答:學(xué)佛的人照樣工作,照樣生活,就在生活日用中,時時處處加上一個“覺”字,自性隨緣起用,用而不著,過而不留!斗ㄈA經(jīng)》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112、自殺的人能往生極樂世界嗎?

  答:佛法以“心”為主,不想生活而要自殺的人,其內(nèi)心必十分痛苦,以這種煩惱痛苦的惑因,作自殺惡業(yè)的業(yè)緣,而想得往生極樂之樂果,實使人難以相信。

  113、什么叫“三維空間”、“四維空間”、“多維空間”?

  答:“維”是一種度量,如幾何平面即二維。長、寬、高便構(gòu)成“三維空間”。在三維空間坐標(biāo)上,加上時間,時空互相聯(lián)系,就構(gòu)成四維空間連續(xù)區(qū)。現(xiàn)在科學(xué)家已承認(rèn)十一維空間?臻g維數(shù)愈高,說明其境界愈不可思議。佛陀法身遍滿廣大虛空,維數(shù)必然是無限大。由于復(fù)度多空間的學(xué)說,可以減少人們對佛教種種不可思議境界的懷疑。

  114、有人說:“念三千遍《大乘無量壽經(jīng)》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這樣說對嗎?

  答:不可說死。能否往生極樂世界,關(guān)鍵是有無信愿。如信愿具足,十念、一念也能往生,何況至心誦經(jīng)三千遍。如無信愿,只是追求形式和數(shù)字,恐未必能往生彼土。

  115、有人說:“自己已能來去自由,要去就去,要走就走。”這樣說可信嗎?

  答:來去自由,全靠真修,坐脫立亡,須憑定力。此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旁人似不必加以肯定或否定。

  116、有人說:“老和尚赴宴,一看都是大魚大肉,為了隨緣應(yīng)機(jī)說法,便既吃了魚肉,又弘揚(yáng)了佛法,使皆大歡喜。”這樣對嗎?

  答:經(jīng)說:「夫食肉者,斷大悲種。」獨(dú)身、素食、僧裝是出家人必須做到的。但在《瑜伽菩薩戒》里規(guī)定,為了權(quán)巧方便,從饒益眾生出發(fā),「于諸罪性,少分現(xiàn)行,于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乖圃啤!溉缙兴_見劫盜賊,為貪財故,欲殺多生……或復(fù)欲造多無間業(yè),……知此事已,為當(dāng)來故,深生慚愧,以憐憫心,而斷彼命。由是因緣,于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這就是說,大乘菩薩為利益他人,見機(jī)得開,所以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和處理。但總的來說,“以戒為師”是學(xué)人的一門必修課。

  117、有人說:“佛子可以飲酒,只要不醉,少喝點(diǎn)可以,年老的人可以活血,不是破戒。”這樣說對嗎?

  答:在家居士受“五戒”時,有“不飲酒”的規(guī)定,這叫“遮戒”,為遮住醉后易于犯戒。世人飲酒能控制自己“不要喝醉”的不多,而酗酒、鬧事、喪德的卻隨處可見。所以在《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戒本》中,不但戒“飲酒”,而且把“沽酒”(買酒、賣酒)列為“十重戒”,“七眾”同犯,大小乘俱制,為的是防止無量過失。

  118、有人說:“只讀一本《無量壽經(jīng)》就可以,不必再讀其他的經(jīng),否則就是夾雜。”這樣說對嗎?

  答:經(jīng)云:「無有定法,如來可說!贡娚匀f差千別,有專讀一經(jīng),便能攝心不亂的;也有須廣讀多經(jīng),才能漸漸攝心?傄獙C(jī)施法便好。

  119、有人說:“密法興,佛法就滅。”這樣說對嗎?

  答:法門無量,總在息妄顯真。密法、顯法莫非方便!洞笕战(jīng)》說:「菩提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勾蠹s公元七世紀(jì)以后,大乘佛教開始密教化。在修法上,以身、口、意三密相應(yīng)為特點(diǎn),以“當(dāng)相即道,即事而真。”性相不二,理事圓融為要領(lǐng)。佛法原是不二之法,你真懂禪、凈,就不會輕視密法。

  120、有人說:“阿彌陀佛圣號最進(jìn)補(bǔ),可以強(qiáng)壯身體,不老不病,健康長壽。”這樣說對嗎?

  答:一句阿彌陀佛萬德洪名,主要妙用在于消業(yè)去障,得定開慧,了生脫死,成就正覺。業(yè)消智朗,神寧氣旺,強(qiáng)身延壽,是附帶的好處。如果僅以念佛作為進(jìn)補(bǔ)、強(qiáng)身看待,未免“棄金擔(dān)麻”、舍本逐末了。

  121、有人說:帶著財、色、名、食、睡的念頭念佛,也可以往生。這樣說對嗎?

  答:帶著“五欲”的念頭念佛,念佛決定不懇切、不專一。信不真、愿不切,要想往生,哪有可能?只有“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號。”才能伏斷種種煩惱,往生凈土。

  122、已歸依佛門的人,再去練氣功,對嗎?

  答:練氣功是以強(qiáng)身體、祛疾病為主,每每見效于一時,流弊在日后。既歸依佛門,應(yīng)樹立緣起性空的宇宙觀和人生觀,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以明悟心性,了脫生死為主。如果再去練氣功,好比已進(jìn)入高等學(xué)府,再去讀中小學(xué),實無必要。

  123、已歸依佛門的人,卻一味去追求神通,搞特異功能,對嗎?

  答:既已歸依佛門,當(dāng)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為旨?xì)w。況且業(yè)障消除,神自通達(dá)。若不從息心達(dá)本下手,一味求神通,必將勞而無功,甚至走火入魔!督饎偨(jīng)》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口誠言,為何不信?

  124、學(xué)佛與搞氣功有什么根本不同?

  答:一般氣功的吐納引導(dǎo)和佛教所說的定慧等持是兩回事。大體說來,氣功和佛教的不同處,在于前者著重于保健益壽,調(diào)動人體潛能;后者著重于斷惑證真,明心見性。佛教認(rèn)為“四大苦空,五陰無我。”如果只是在身體上作些活計,最終不但會落空,且會增長我見和身執(zhí),不能完成戒、定、慧三無漏學(xué)的修持;即使在修禪定和藏密氣功過程中,有些調(diào)身、調(diào)息方法,可以防止禪病,促使長壽、健康,并發(fā)生一些特異功能效應(yīng),但這不過是修習(xí)禪、密功夫的初級階段和副產(chǎn)品。只有斷除我、法二執(zhí),解脫生死流轉(zhuǎn),成就無上菩提,才是學(xué)佛的真正目的。

  125、什么叫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末法時期?

  答:一般說來,佛滅后五百年是正法時期,因各種法制、儀式均未更動。再一千年是像法時期,這時所行的是像似正法的佛法,故叫像法。這以后一萬年就是末法,在這一時期,去圣更遠(yuǎn),教法漸衰,接近末微,故叫末法。照這樣算,現(xiàn)在已開始進(jìn)入末法時期。以上是從總體上說。若按修證來說,有教、有修、有證,就是正法;有教、有修而無證就是像法;有教而無修、無證,就是末法。

  126、什么叫護(hù)法?怎樣護(hù)法?

  答:護(hù)法可有兩種含義:護(hù)持自己所得的善法、凈法,勿使忘失;擁護(hù)、弘揚(yáng)佛的教法,都叫護(hù)法。所以護(hù)持自己的凈心,如護(hù)初生之鳥,如防風(fēng)中之燈,以及弘揚(yáng)佛陀教法,護(hù)持三寶事業(yè),廣利一切有情,都是護(hù)法者所應(yīng)該做到的。

  127、禪定與禪宗有何區(qū)別?

  答:禪也叫禪那,譯為“靜慮”,是一種修定方法,故也叫禪定。禪定種類很多,有色界無色界“四禪定”的世間禪;有“五停心觀”、“九次第定”等等的出世間禪;有“法華三昧”、“首楞嚴(yán)三昧”以及菩薩修六度萬行,所以生出種種大禪的出世間上上禪。禪宗則是以“涅槃妙心”為核心,以“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宗旨,與色界之禪或禪定之禪,含義有所不同。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