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旨歸 >

修行精華(三十二)佛教對于慈悲的解釋

  修行精華(三十二)佛教對于慈悲的解釋

  慈是與樂,悲是拔苦,慈悲不是以我為中心而出發(fā)的,乃是建立于一切眾生的平等相上面的,現(xiàn)在從物質(zhì)方面來講,一切眾生皆同一體,絕無差別;從精神上講,一切眾生同具心識,而且精神更無界限可分,尤足表明其為平等一體,所以佛教中又稱慈為平等慈、無緣慈,悲為同體悲。

  我們?nèi)绻毩曌鞔缺瘯r,應先觀一切眾生(連自己也在內(nèi))平等一體,如見眾生需要什么,我就隨分隨力給他什么,使他得到滿足的快樂。當我施舍于眾生時,切不可存我為能施,彼為所施之想,于二者之間,亦不存施舍多少財物想,如此則不起我慢,不求名譽,不望報答,不緣一切相,這才是無緣慈,平等慈,如見眾生有何痛苦,當作同體想,彼所受苦,即我所受,無有彼我分別,遂興大悲心,隨分隨力,除彼痛苦,當我救度眾生時,亦不可存我相、人相,亦不求名譽報答,不住一切相,這才是所謂同體大悲。

  明白這慈悲的理論后,自然不會殺害眾生,供我口腹,自然不肯取非分財物,供我揮霍,自然不肯貪愛美色,起邪淫心,因為我們已覺悟到雞鴨魚肉與我非二體,貨財美色亦非心外別有,能貪所貪,兩不可得,而眾生殺盜淫者,總之曰:‘愚癡’而已。又如我們明白這慈悲理論后,對于觀世音菩薩的許多感應事跡,也不會認為迷信,斥為妄誕,因為我們已知道菩薩法身與我們的本性是平等一體,惟是因為一體,所以我有所感,彼有所應,但必須是至誠懇切心,否則被貪欲煩惱所障,則與本體不易相應矣。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