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經論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十【十】

  阿難。此若非汝。云何體遷。如必是真。汝何無覺。則汝諸行念念不停。名為幽隱第四妄想。又汝精明湛不搖處。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見聞覺知。若實精真。不容習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經歷年歲。憶妄俱無。于后忽然覆睹前異。記憶宛然。曾不遺失。則此精了湛不搖中。念念受熏。有何籌算。

  阿難,這若不是你,為何說是體的變遷?假如真的是你,為何你又沒有感覺呢?你現(xiàn)前行蘊,念念不停,這叫做幽隱第四妄想。還有你離于諸想無復生滅的精明不動,名之為恒常者,在身體上不出見聞覺知。如果確實是精真不動恒常之性,不能容留妄習,為何你從前曾看見過的奇異之物,經過數(shù)年后,憶忘了,其后忽然重又看見這異物,記憶宛然復現(xiàn),并不曾遺失。這是習氣內薰之力,種子仍在八識田中,則這精明了知之性,即現(xiàn)前見聞覺,同一無分別性,湛然不動之中,前念后念,不斷受薰,并沒有停止之時,分別其間頭數(shù),無量無邊,無法籌算。

  阿難當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靜。流急不見。非是無流。若非想元。寧受妄習。非汝六根互用開合。此之妄想無時得滅。故汝現(xiàn)在見聞覺知中串習幾。則湛了內罔象虛無。第五顛倒微細精想。

  阿難,應當知道這湛然不動搖,并非你的精真本性,正如急流之水,看起來似平靜,其實因為流急了而看不見,并不是不流。如果不是妄想根元仍在,怎么能受妄習所薰染?除非是寂滅現(xiàn)前,六根互用合開成就,此妄想方可絕盡,不然,妄想永遠也不會消滅。所以你現(xiàn)在見聞知覺中,串穿習氣微細種子多少,令不遺失,則湛然明了阿賴耶識內,一分無明,即名罔象。這無明為能串,六根中習氣為所串,和合真如,非一非異,故言虛無。居四蘊之后,為第五。凡夫計為命根,二乘計為涅槃,無而作有,虛而作實,故為顛倒,對前四蘊行相粗顯,故言微細精想。

  阿難。是五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妄。是想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并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我已示汝劫波巾結。何所不明。再此詣問。汝應將此妄想根元。心得開通。傳示將來末法之中諸修行者。令識虛妄。深厭自生。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阿難,這五蘊為五種妄想所成,你現(xiàn)在要想知從識蘊到色蘊,彼此相因的界線,以及其中淺深之義。只有色與空,是色蘊的邊際,只有觸與離,是受蘊的邊際,只有記與忘,是想蘊的邊際,只有滅與生,是行蘊的邊際。湛入合湛,是識蘊的邊際,這五蘊之元,重疊生起,生是因依識而有,滅隨從色而除,已得圓通,即齊佛果,五蘊妄想,頓然俱空。但無始習氣,遇事便興,如要遇事不興,非可頓然而除,因而必須安立圣位,歷事造修,才可除滅。我已示你劫波巾結,為何你還不明白,再來詢問呢?你應當將這妄想的根元,以及心得以開通的法門,傳示給將來末法世中的眾修行著,使他們認識虛妄,深厭妄想自生,知求涅槃境界,而不貪戀三界。

  阿難。若復有人。遍滿十方所有虛空。盈滿七寶。持以奉上微塵諸佛。承事供養(yǎng)。心無虛度。于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緣。得福多不。

  阿難,如果有人將遍滿十方所有虛空裝滿七寶,持以奉上微塵般多的眾佛們,一心承事供養(yǎng),心無虛度。你以為如何呢!這人以此施佛的因緣,所獲得福報多不多呢?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