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經論 >

楞嚴經

《楞嚴經》,大乘佛教經典,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于灌頂部錄出別行》,簡稱《楞嚴經》、《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唐般剌密諦傳至中國,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詳情]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六)-海仁老法師(8)

  表法:天如第一義空,華表因行,華具四色,表圓教四十位,華由百寶所成,寶具光明,是表智光。華從天降,顯四十位因行,從第一義空建立。蓮華因果同時,表因心具足果覺,果覺不離因心;間雜紛糅,表智行相即,因果互涉。十方虛空,成七寶色;表性空真色。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時不現,表性色真空。唯見十方微塵國土,合成一界;表妄盡真現,唯一真法界,正是圓通真境。梵唄詠歌,自然敷奏,表圓通法樂,任運而成,不假作意。

  于是如來,告文殊師利法王子,汝今觀此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各說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習,真實圓通;彼等修行,實無優(yōu)劣,前后差別。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兼我滅后,此界眾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庚五佛敕文殊簡擇分三,辛初佛敕文殊

  文殊師利,過去成佛,號龍種凈尊王佛;現于北方成佛,名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未來成佛,號普現如來。今跡現菩薩,以大智見稱,選圓通本根,非大智不能勝任,佛敕文殊,其意有二:一、佛雖令阿難,但于一門深入,然得循圓通,與不圓通,日劫相倍;諸圣各陳修證圓通,皆曰第一,非于眾第一中,選擇一根不可。其次諸圣所證圓通,各有方便,惜不對機;唯觀音菩薩耳門圓通,適應阿難及本土眾生之機,因此密示文殊,獨取耳門。遂告文殊法王子言,汝今觀此二十五圣,各說最初成道,四科七大,都是方便,皆曰依此修習,俱得真實圓通,各稱第一。彼等二十五圣所修所證,實無優(yōu)劣之分,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但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于二十五行中,誰當其根?選擇圓通本根,固為阿難開悟,而亦兼為我滅度后,此娑婆世界未來眾生,得入菩薩者,欲求無上道,以何方便得易成就。佛授意文殊選圓通根,一為阿難一類之機,二為對末法此界眾生之機。

  文殊師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承佛威神,說偈對佛。

  辛二受命簡擇分二。壬初敘儀

  此是結集經者,敘述文殊師利法王子,領受釋尊慈悲之旨,即起座禮佛,并仗佛之威德神力,而以偈對佛言。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

  壬二正說分二。癸初頌真如不變之體以標真源

  初句合有法喻,覺性是法,海是喻。覺性即眾生本具之佛性,以覺性豎窮橫遍,猶如普光摩尼香水海,深無底,大無涯,唯摩竭龍王,能盡其際,喻覺性甚深,唯佛與佛,方能知之。覺海性澄湛然不動,而能圓含萬物,曰澄圓。雖含育萬物,而究竟澄然不動,日圓澄。澄圓是寂而照;圓澄即照而寂。澄圓是不變而隨緣,圓澄是隨緣而不變。此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之覺性,元本自妙,元本自明,不假造作,故曰覺元妙。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

  癸二頌真如隨緣之能以明染凈分二。子初頌隨染緣從源出流

  覺性本來元妙元明,寂照照寂,奈照久勞生,一念不覺,故有能見及所見,謂之元明照生所。生所即境界相,能知境界者,即能見相。即于無同異中,熾然成異。亦楞伽經云:‘不思議薰,不思議變。’既有所見之境界相,當然有能見之能見相;能所既立,則圓明之照性,便隱而不現,不亡猶如亡,故曰所立照性亡。此即前文:‘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因其能所既立,便轉本有智光,成能見之妄見,以妄見欲有所見,故迷性空而成頑空,謂之迷妄有虛空,亦即前文晦昧為空。頑空與妄見相對,堅執(zhí)欲緣,如瞪目發(fā)勞,遂依虛空之晦昧,結暗境而成四大之色法,曰依空立世界。即前文:‘空晦暗中,結暗成色。’由于妄想澄寂凝結而成頑鈍無情之國土,國土中有知覺者,即名之為眾生,故曰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此約本識細相,由相分引見分,復由見分取相分,見相二分,和合成色。四大無知而成知;心性無形而成有形。此即最初從真起妄,成立世界眾生,及業(yè)果等三種相續(xù)。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fā),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

  子二頌隨凈緣從流溯源分二。丑初總明滅妄歸真

  大覺即眾生本覺佛性。眾生迷之而起妄覺,因妄覺欲有所明,而幻起頑空。此頑空生于大覺海中,猶如大海之一漚。漚是水泡,依海水幻有,生滅無常,本無實體。喻眾生迷真起妄,幻起虛空,不管是有無明漏之有情世界,抑或微塵數眾多之器世間,皆依此幻有之虛空而立。若能一念回光返照,則虛空粉碎,唯一真心,空本無實體,何況依虛空而成之世界眾生?三有指欲有、色有、無色有。漚性不實,依;糜,滅則歸海?招员緹o,迷真妄有,妄滅歸真;別依空而有之三種相續(xù),亦唯一藏性,空無所有,故曰: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勝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

  丑二別顯歸真方便分二,寅初總示方便須擇

  元謂本元,但能滅妄,自可歸還本來元有之如來藏性。藏性平等無二,故曰歸元性無二。歸還本元覺地雖一真無二,但歸元之方便,則有多門。如本經二十五門;凈名經有三十二門;涅槃經有百句解脫,華嚴經則一切法門無盡海。法門雖多,所歸之理,同一無二。圣謂陳述二十五圓通之眾圣,性指所證之道,順觀塵境而悟道曰順;反迷情,觀自性而悟道曰逆。又對此方之機曰順,如觀音菩薩之耳門圓通;不對此方之機為逆,如其他諸圣各別圓通。二十五圣各皆宿植德本,利根上智,故或順流而修,或逆流反觀,皆謂圓通?芍T門皆可入道,無一不是方便,何須選擇。但今為鈍根初發(fā)心者,欲入三昧,證此首楞嚴王大定,得循圓根,與不圓根,日劫相倍,既有遲速難易之別,則又非選擇不可。

  色想結成塵,精了不能徹;如何不明徹,于是獲圓通。音聲雜語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獲圓通?香以合中知,離則元無有;不恒其所覺,云何獲圓通?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時有;其覺不恒一,云何獲圓通?觸以所觸明,無所不明觸;合離性非定,云何獲圓通?法稱為內塵,憑塵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獲圓通?

  寅二正為選方便門分二。卯簡非分四。辰初簡六塵

  色想等四句,簡優(yōu)波尼所觀之色塵,非阿難等之機可以證入。色因妄想凝結而成,障礙堅塞之塵,即前文;‘空晦暗中,結暗成色。’精了謂能觀之智,色塵之體既結暗所成,初發(fā)心者,觀智薄弱,不能明了透徹色塵,如何以此不明了、不透徹之色塵,而令初心,依此修證,速獲圓通?

  音聲雜語言等四句,是簡憍陳如所觀之聲塵,非當機入道之方便。少字曰名,多字曰句,多句曰文。名詮自性,文詮義理謂之味。意謂音聲雜有語言文字,音聲為能詮;名句文為所詮。而能詮之音聲,一音既不能遍含一切名句味,而一名句味亦不能遍含一切名句味,可知音聲既不圓又不通,云何初心依此,不圓不通之音聲,而能速獲圓通。

  香以合中知等四句,是簡香嚴童子所觀之香塵,亦非常機入道之方便。香與鼻合方知有香,離而不合,則無香氣。名知香塵生滅無常,而能覺香塵之覺性,亦因有香塵而有所覺,離塵則別無所覺。云何以此生滅離合之香塵,為本修因,欲令初心,速證圓通。

  味性非本然等四句,簡藥王、藥上菩薩所修之味塵,亦非當機入道方便。味性非本然自知其味;要以味塵合于舌根之時方有知。而此能覺味之性,亦非恒常與所覺之味合而為一。云何以此無常之味塵,為本修因,能令初心,速獲圓通。

  觸以所觸明等四句,簡非跋陀婆羅所觀之觸塵,非當機入道方便。初之觸字,指觸塵,次之觸字,謂身根,謂觸塵本無自性,要以有知之身根,與無知之外物合,然后覺知冷暖澀滑違順等物,方名為觸。身根若無所觸之物合,則不能發(fā)明違順等觸塵之相,可知觸塵合身則有,離身則無,其性非有一定,云何以此無定性之觸塵,為本修因;欲令初心,速證圓通。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