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與人生 >

受三皈五戒的弟子如何和別人和諧相處?

能弘法師:受三皈五戒的弟子如何和別人和諧相處?

問題:

  現(xiàn)在是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作為一個受皈依五戒弟子,要守好一些規(guī)矩。卻顯得和別人格格不入,如何才能和周圍的人和諧相處?

能弘法師:

  像受三皈五戒,和別人相處并不難,要和諧處理好人際關系也不難。首先,我們要清楚一件事情:皈依三寶,以三寶作為我們的信仰,這是個人的事情。我們要明白,皈依三寶,不皈依天魔外道、外道邪說、外道邪眾,這是我們自己的事情。

  皈依以后,不要用一種批判的眼光去看待身邊的人,好像別人還沒皈依,就覺得人家不好,不要以一種排斥的心去看待別人。皈依是自己的事情,信仰佛教也是自己的事情。別人不信或者暫時不信是很正常的,就如我們一開始不信仰佛教、我們也沒有皈依一樣。所以我們開始皈依也要體諒別人還沒有皈依。

  所以宗教信仰自由,互相尊重——信教和不信教互相尊重,信這個教和信哪個教也互相尊重,在尊重中互相了解、理解就是對的,就不會因為信或者不信產(chǎn)生沖突。

  假如我們有能力就對機說法。假如你學修得好,看別人有對佛教有好感的,有愿意來皈依的,或者有愿意了解佛教的,要盡我們的所能來隨機隨分的說法,引導別人來了解佛教,乃至深入佛教、皈依三寶、斷惡修善,乃至走解脫覺悟的路。

  信仰是個人的事,人情來往要互相尊重,以德化人、以智引人、以悲接人,人際關系還是能照樣搞好。

  “以德化人”,就是要提高自已的德行。什么是德行?凡是不傷害別人,對自己和他人的身心健康有利益,而去多做就是有德;損人利己就是缺德;那損人又不利己,就更缺德了。所以要有德就是多做利益他人乃至利益自己的事,讓人感覺我們學佛之后,德行提高了,而且為人處事的能力提高了,感覺確實信佛的人道德更高尚,值得尊敬、恭敬。這是以德化人。

  “以智引人”,就是要用智慧來引導人,智慧地做事。光有善心、好心,而沒有智慧,還是糊涂人,不一定能做好事。所以要有智慧。

  智慧分兩方面,一個是緣起的智慧,就是對各種事相了知,對各種差別相了知,對因果了知,能夠對機說法,做事有善巧方便,這是一種智慧。另外一種,就是甚深的智慧,甚深的智慧就是有空性無我的心,不執(zhí)著、不著相、不計較,這樣也能解脫自己。所以要用智慧來度自己,也度他人。

  還有“悲心接人”,以悲心來接人,就是要經(jīng)常觀眾生苦,不論是暫時的苦,還是輪回的苦,而產(chǎn)生一種救度的心,不忍眾生苦。看見別人苦有如自己受苦,感同身受。

  你對身邊的人這樣去做,和父母搞好關系,和兒女搞好關系,和親戚朋友搞好關系,和同事、領導搞好關系,和所有一切人搞好關系,都是帶著德行、智慧、慈悲來做事,那你所到之處,自然普受歡迎。父慈子孝,兄弟和睦,夫妻和諧,敬上和下,那你所到之處,誰不歡迎你?誰不喜歡你?你待人很懂禮貌,也經(jīng)常為人著想,有禮有節(jié),做事不糊涂,有智慧,有德行,有慈悲,這不就是現(xiàn)身說法嗎?

  所以身、口、意三業(yè),經(jīng)常要求自己與法相應,律已要嚴,待人要寬。這樣的話,人家看你學佛確實非常好,德、智、悲都具足,為人處事很有道理,進退有節(jié),禮貌謙卑,這不就是一個很好的世間模范嗎?

  假如說我們做不到,就好好去努力,慢慢的增上。那你持戒有誰會障礙你?

  另外一個,你受戒了,受五戒乃至菩薩戒,有時候也要注意,不要去顯擺自己。別到處宣揚說:“我受戒了,你們不知道?我吃素了,你們不知道?”到處去顯擺,這樣也不好,要低調點。有些人不相信佛法,不接受佛法的人,也沒有必要和他宣揚。否則,他故意給你障礙,那不是沒事找事嗎?所以有時候要注意善巧,這樣在家學佛也不難。

  實際上很多煩惱并不是因為你受三皈依、信仰佛教了,也不是因為你受五戒產(chǎn)生的,很多煩惱就是因為你沒有搞好人際關系,不懂得尊重人,因為你多認為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你多了一些批判的眼光。

  所以自己要省思一下,佛陀講的父母和兒女要互相盡好五種責任,你做到了嗎?夫妻要互相盡好五種責任,你做到了嗎?朋友要互相盡到五種責任,你做到了嗎?上司、下屬要各自盡好五種責任,你做到了嗎?在家與出家的師父要各自盡好五種責任,你做到了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德,這些世間的倫理,你做好了嗎?

  還是要經(jīng)常省思自己有哪些做得不到位的。德、智、悲有沒有欠缺之處?經(jīng)常的這樣省思、增上,在自己身上下手,看你在哪個方面提高了。人格道德提高了,為人處事提高了,就沒有不受歡迎、不受尊敬的道理的!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空中大道場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