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二十四諸天名字、順序、全圖介紹

佛教二十四諸天圖

  二十四諸天指的是佛教的護(hù)法諸神,又可稱為“諸天鬼神”。自古列十六天像,各有所主,以其有呵護(hù)佛法之功。后增日神、月神、娑竭龍王及閻摩羅王,因日可破暗,月可照夜,龍則秘藏法寶,閻摩掌管幽冥,故加此四為二十天。后又將“天龍八部”之緊那羅王,及道教神祇紫微大帝、東岳大帝、雷神增入其中,最終形成二十四天。

  佛教中的諸天鬼神大多源于印度婆羅門教和印度民間神祇。佛教是與婆羅門教相對抗的宗教派別。早期佛教反對婆羅門教的種姓至上、祭祀至上和天神至上。但佛教并不否認(rèn)天神的存在,它把天神作為一切有情(眾生)的一個組成部分。

  至今,佛教寺院每年農(nóng)歷元月九日都要舉行供佛齋天法會。所謂“供佛齋天”,略稱齋天,民間俗稱拜天公。清代《弘贊所集供諸天科儀》云:“供天一法本出《金光明經(jīng)》,修懺時設(shè)供三寶、諸天。”佛教徒雖不歸依諸天,然禮敬諸天,這是因為諸天歸命佛,且奉行正法,修諸善業(yè)、不作惡業(yè)之原故。據(jù)《金光明經(jīng)》記載,諸天于金光明會上,一一于佛前發(fā)菩提心,并親承如來法敕,常佑護(hù)受持、讀誦、書寫《金光明經(jīng)》者。因諸天秉持法王囑累,巡行人間,以慈心輔翼有德,獎善罰惡,世人乃營建此供佛齋天之法會,誦經(jīng)禮懺,施設(shè)凈食,以供養(yǎng)十方三寶、護(hù)世諸天及其隨從。為求表示最高之誠心與敬意,壇場應(yīng)設(shè)三寶、諸天及其侍從之座席,設(shè)施當(dāng)極盡莊嚴(yán)、清凈,法會之禮贊唱誦當(dāng)力求如儀;茶水、果物、菜蔬亦當(dāng)凈潔新鮮。而取年初舉行供佛齋天等佛事,乃模仿印度而來。

  二十四諸天通常供奉于大雄寶殿東西兩側(cè),他們的供奉次序是:功德天、辯才天、大梵天王、帝釋天、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日天、月天、金剛密跡力士、摩醯首羅天、散脂大將、韋馱天、堅牢地神、菩提樹神、鬼子母、摩利支天、娑竭羅龍王、閻魔羅王(以上二十天來源于《金光明經(jīng)·鬼神品》)、緊那羅王、紫微大帝、東岳大帝、雷神。二十四天原來是佛寺祭天時供奉之神,明代開始設(shè)位奉置。現(xiàn)將二十四諸天順次介紹如下:

一、功德天

  又名吉祥天,是一位仁慈的女神。她原是婆羅門教天神,是德叉迦和鬼子母夫婦的女兒。她又是北方毗沙門天的姐姐(有說為后妃)。由于與財神有這樣親密的關(guān)系,所以她又被奉為財富女神!督鸸饷鹘(jīng)·功德天》說,若信徒能夠誦持此經(jīng),供養(yǎng)諸佛,并用香花、美味供養(yǎng)吉祥天,持念她的名號,就會得到資財寶物等福報。

  《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jīng)》還記載,她有十二個名號,信徒若能夠受持讀誦這十二個名號,并如法修習(xí)供養(yǎng),就能夠消除貧窮業(yè)障,得到富貴。據(jù)《陀羅尼集經(jīng)》記載,她身體呈銀色,頭戴花冠,身披天衣,項掛瓔珞,珠光寶氣、雍容華貴。左手拿如意寶珠,右手結(jié)施無畏印。左右兩邊分別立有梵天和帝釋天;二天神背后各有一座七寶山。她頭頂現(xiàn)五色祥云,云端有一頭六牙白象,象鼻絞動一個瑪瑙瓶,瓶中不斷傾泄種種寶物,澆灌在她頂上一個千葉寶蓋內(nèi)。這些都與吉祥天掌理財富和賜福眾生的功德有關(guān)。中國佛寺所造的功德天的形象大概受了這段記載的影響。佛教專門以她為本尊作禳災(zāi)招福的法會,這種法會被稱為“吉祥懺過法”。

二、辯才天

  顧名思義, 辯才天以聰明和具大辯才而得名。她還能唱出美妙的歌曲,所以又稱“美音天”、“妙音天”。她是掌管智慧辯才、音樂與福德的天神。辯才天原是印度人信仰的河神。有人說她是男神,但大多數(shù)認(rèn)為她是女神,是閻羅王的姐姐。她居無定所,經(jīng)常與各種野獸為伴。她穿著極其簡陋,但她形象十分美麗,“面如滿月”,“目如修廣青蓮葉”,“常以八臂自莊嚴(yán)”。這些生活習(xí)性和形象特征成了她形象塑造的重要依據(jù)!督鸸饷髯顒偻踅(jīng)》宣稱,凡是宣講《金光明經(jīng)》者,都能得到她的護(hù)持,增進(jìn)智慧,辯才無礙,還可以解脫生死;又說誦讀此經(jīng)還可以使人成為大聲樂家。日本密教主要是針對其音樂方面的功德,對其進(jìn)行崇奉的。辯才天的形象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八臂菩薩裝束形象,旁邊六臂持物,分別拿火輪、劍、弓、箭、斧、繩索,中二臂合掌,腳下有獅、虎、狐、豺等獸。一種是菩薩形象的坐像,左手拿琵琶,右手作彈奏狀;也有作彈箜篌狀的。很顯然,前一種形象來源于佛典的記載,而后一種形象則是根據(jù)辯才天在音樂方面的特征而塑造的。

三、大梵天王

  又作“梵天”、“梵王”等,是婆羅門教的尊神,被認(rèn)為是世界萬物的“始祖”。大梵天后來成了釋迦牟尼佛的護(hù)法神。據(jù)傳釋尊自兜率天降生的時候,大梵天手執(zhí)白拂子,在佛前作引導(dǎo)。釋尊成道后,施舍自己的宮殿,請佛說法!洞蟊(jīng)》記載,釋尊行將入滅時,將護(hù)持佛法的重任交給了他。大梵天居住于色界,為色界初禪天之主,與梵輔天、梵眾天合稱色界初禪三天。較為常見的大梵天的形象是四面四臂像,每面各有三目;四臂都持有物,右邊兩手各持蓮花和念珠,左邊兩手一手持凈瓶,一手結(jié)唵字印;坐于蓮花座上,坐騎是一只鵝或由七只鵝拉的車子。另外,梵天還有一面二臂、三面二臂形象。中國寺院中,梵天多與諸天共同供奉于大雄寶殿之中;還有一種是他與帝釋共同侍奉釋迦佛的形象。

四、帝釋天

  帝釋天原是婆羅門教的天神,音譯作“釋提桓因”、“因陀羅”等!洞笾嵌日摗酚涊d,他原是摩揭陀國一個婆羅門,生性樂善好施。他有三十二位知己,與他同修福德善業(yè),死后又一起生到了忉利天宮。忉利天共有三十三天宮,故又稱三十三天。帝釋居忉利天中央的善見城(又作喜見城),他的四面各有八天宮,分別由他生前的三十二位知己作為輔臣居住!秲裘琛返葧鴦t說,迦葉佛入滅后,有一位女子發(fā)心為佛修塔,另有三十二人助緣。后來以此功德,他們共生忉利天宮,那位女子便是帝釋天。帝釋天經(jīng)常用種種物品供養(yǎng)釋尊和僧眾。帝釋天形象顯密所傳各異。在漢地寺院中,帝釋天多為少年帝王像,男身女面。他的身后一般有三位天女,相傳為他的三位夫人:圓生、善法、赦友。其中,一位給帝釋打傘;一位端盤,內(nèi)盛蓮花;一位捧一個山石盆景,意為須彌山。北京石景山區(qū)的法海寺存有明代的壁畫,其中即有帝釋天像。

五---八、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俗稱“四大金剛”,在天王殿中享受供奉。佛教吸取印度古代神話傳說和古印度教中關(guān)于“天”的種種說法,提出“三界”說。三界中欲界最低,此界天有六重,即“六欲天”,第一重叫“四天王天”,離人世最近。這里就是四大天王的住處。佛經(jīng)說,四天王天就在著名的須彌山山腰,那里聳立著一座犍陀羅山,此山有四山峰,稱須陀四寶山,高三百三十六萬里。 四天王的任務(wù)是各護(hù)一方世界,即佛教說的須彌山四方的東勝神洲、南贍部洲(中國在此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故四大天王又稱“護(hù)世四天王”。四天王各有九十一子,輔佐四天王守護(hù)空間十方,即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以及上、下。四大天王手下各有八位大將,幫助管理所屬各處山河、森林以及地方小神。眾大將中居首位的是韋馱,專門保護(hù)出家人,因此備受僧尼尊崇。

  四大天王的名稱及形象為:東方持國天王,名多羅吒,身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多羅吒”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持國”。“持國”意為慈悲為懷,保護(hù)眾生。他是主樂神,故手持琵琶,表明他要用音樂來使眾生皈依佛教。

  南方增長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甲胄,手握寶劍。“毗琉璃”是梵文的音譯,意為“增長”。“增長”能令眾生增長善根,護(hù)持佛法。他手仗寶劍保護(hù)佛法。

  西方廣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白色,穿甲胄,手中纏一龍。“毗留博叉”是梵文的音譯,意譯即“廣目”。“廣目”意為能以凈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hù)持人民。他為群龍領(lǐng)袖,故手纏一龍(也有的作赤索),看到有人不信佛教,即用索捉來,使其皈依佛教。

  北方多聞天王,名毗沙門,身綠色,穿甲胄,右手持寶傘,左手握神鼠———銀鼠。“毗沙門”為梵文音譯,意譯即“多聞”。“多聞”比喻福德之名聞于四方。他手持寶傘,用以制服魔眾,保護(hù)人民財富。多聞天王原是古印度教的一位天神,又名施財天。在印度古神話中,他既是北方的守護(hù)神,又是財富之神,是一位大“財神爺”,故其在四天王中信徒最多。敦煌壁畫中的毗沙門畫像,在他渡海巡行之際,常常散下金錢財寶。

  在中國寺廟里,四大天王形象被徹底漢化,皆為中國古代武將打扮。只要有寺廟,就一定有四大天王像。他們都被安置在天王殿中,殿中央為大肚彌勒佛(布袋和尚),四大天王分列兩旁。天王像大多威武凜然,其中以杭州靈隱寺的四大天王像最為精絕。它們造型優(yōu)美傳神,令人嘆為觀止。

九、日天

  又稱日天子、寶意天子、寶光天子等名。日天原是印度神話傳說中的太陽神,佛教說他是觀音菩薩的變化身。他住在太陽中,太陽里有他的宮殿,稱為“日宮”。他在一年之中循環(huán)于須彌山中腹,遍照四天下及四大洲的白晝。他與守護(hù)黑夜的月天對應(yīng),也由四天王管轄。他身邊常有二妃陪侍。二妃乘七寶莊嚴(yán)車駕,以八頭寶馬牽引,周圍還有七曜九曜等星宿護(hù)衛(wèi)。摩利支天作他的前導(dǎo)。《秘藏記》卷末載,其形象是:紅色臉膛,兩手各持一朵蓮花,乘坐于四匹馬拉的大車上。

十、月天

  月天,又稱月宮天子,原是古印度崇拜的月神。佛經(jīng)說他是大勢至菩薩的化身。“大勢至”意為寶吉祥,月天既為大勢至菩薩化身,所以又得名寶吉祥天。月天住在月宮中,他的身邊也有許多美麗的天女陪侍。據(jù)說他有五百歲的壽命。關(guān)于月天的形象,印度和中國所傳各不相同。他在印度為男性形象。佛教傳入中國后,由于中國文化中也有月神崇拜,而中國的月神又被陰陽學(xué)視為陰性,這樣印度的月神受中國月神信仰的影響也女性化了,并且還吸收了中國月神的形象特征。她的形象通常為:美貌后妃裝束,頭冠中嵌滿月,月中現(xiàn)兔形。但是密宗供奉的月天仍是印度式的。

十一、金剛密跡力士

  金剛密跡力士以知曉如來一切秘密事跡而得名!督鸸饷鹘(jīng)》記載,他是大鬼神王,與五百夜叉原都是大菩薩,為護(hù)持眾生、保護(hù)佛法,他們才屈尊作了佛教的護(hù)法神。他行動十分敏捷,在佛教護(hù)法神中以“捷疾”著稱。他常侍衛(wèi)在佛陀身邊,得到佛陀信任,佛陀常把一切秘密要事委托于他。佛寺常把他供奉于寺院山門殿內(nèi)。其形象較為特殊,一般為紅色臉膛,怒氣沖天,全身肌肉鼓脹,勁健剛強(qiáng),手中常持金剛杵。明代以前,佛寺都只供一尊密跡金剛。明代《封神演義》問世后,書中虛構(gòu)的“哼哈二將”取代了密跡金剛。

十二、摩醯首羅天

  摩醯首羅天又名大自在天,是印度教崇奉的主神。佛教收入摩醯首羅天后,把他奉為十地菩薩,故他的塑像也為菩薩形象。頭戴寶冠,身著菩薩裝,騎白牛,八臂三目,手執(zhí)拂子、鈴、杵、矩尺。立像常略去白牛。另外還有作二臂、四臂、十八臂的諸種形象。大自在天主要為密宗崇奉,密教把他視為大日如來的化身。他的諸種形象也主要出現(xiàn)于密宗寺院里。

十三、散脂大將

  又稱“密神”。他原是印度婆羅門教中的夜叉神,為北方毗沙門天手下八大神將之一。他統(tǒng)領(lǐng)二十八部天眾,經(jīng)常巡行世間,賞善罰惡。有人說他是鬼子母的二兒子,但多數(shù)認(rèn)為他是鬼子母的丈夫。他的形象為金剛模樣,面為紅色,滿臉怒氣,手持降魔杵。一般人習(xí)慣把他同白臉善相的金剛密跡力士視為哼哈二將。

十四、韋馱天

  韋馱又叫韋琨、韋馱天、韋馱菩薩、韋天將軍。韋馱本為古印度婆羅門教信奉之神,叫六面童子,原為戰(zhàn)神,有六頭十二臂,手執(zhí)弓箭,騎孔雀,后被大乘佛教吸收為護(hù)法神。韋馱像常被供奉于大雄寶殿對面,天王殿彌勒之背。這與他擒賊護(hù)佛立有大功有關(guān)。韋馱是佛國中的“神行太保”,以善走如飛著稱。佛教傳說,在如來涅槃時,竟有個“捷疾鬼”偷走了佛的兩顆牙齒,韋馱急起直追,抓獲竊賊,奪回佛牙。于是,韋馱擔(dān)起保護(hù)釋迦靈塔、打退盜取佛骨之?dāng)车闹厝巍?/p>

  韋馱像一般立于山門背面,執(zhí)金剛杵橫眉瞠目,警惕地注視著祠堂(大雄寶殿)之前的方塔,乃取守護(hù)釋迦靈塔之意。韋馱是中國佛教徒造就的,所以他是地道的中國武將打扮。韋馱像面部英俊,金盔金甲,手執(zhí)金剛杵,威風(fēng)凜凜,頗像趙云、馬超一類著名的古代武將。一般有兩種姿勢:一種是雙手合十(即僧人所行禮節(jié)),橫杵于腕上,直挺挺站立;一種是一只手握杵拄地,另一只手叉腰。在佛經(jīng)的卷首一般刻有佛像或佛陀說法圖,而在卷尾則常常刻有韋馱像。

十五、堅牢地神

  又稱地天或地神,是職掌土地及一切植物的天神,與主管上天的大梵天神相對應(yīng)。地神的形象十分獨(dú)特,唐朝時為男神,有二臂和四臂兩種形象。二臂形象是雙手握寶瓶或缽,內(nèi)插各色鮮花;四臂形象是四手分別持鐮、箭、鋤、鍬四種農(nóng)具。后來,地神由男身演變成了女身,并且多以二臂形象出現(xiàn),手里持物又增添了鮮花、谷穗等物品。

十六、菩提樹神

  菩提樹神是守護(hù)菩提樹的女天神。相傳,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修道時,菩提樹神便以樹葉為釋迦佛擋風(fēng)遮雨,保護(hù)他安心修道,故名。她被認(rèn)為是佛教最早的護(hù)法神。在佛寺里,她的形象特點(diǎn)是兩手拿一樹枝,打扮成年輕婦女的樣子。菩提樹本名畢缽羅樹,這種樹為常綠喬木,葉子呈卵形,莖干黃白色,花隱于花托中,樹籽可作念珠。由于它是佛教圣樹,東南亞佛教國家信徒常焚香散花,繞樹禮拜,沿習(xí)成俗。

十七、鬼子母

  鬼子母據(jù)傳是五百夜叉鬼之母,故俗稱“鬼子母”。她本為古印度民間傳說的惡神,與散脂大將結(jié)為夫妻,生了五百個小夜叉,專以小孩為食,危害眾生,后被釋迦佛所感化,成為佛教的護(hù)法神。鬼子母皈依佛門后,偏重于對婦女和兒童的保護(hù)。據(jù)佛經(jīng)記載,她能保護(hù)兒童健康成長,為兒童除病消災(zāi);能保護(hù)婦女順利分娩,減少痛苦。鬼子母由此又被人們尊奉為“愛子母”或“愛子神”。鬼子母傳入中國后,除了為佛教徒作為護(hù)法神崇奉外,還被民間當(dāng)作“送子娘娘”單獨(dú)供奉、禮拜。鬼子母在藏傳佛教里也很受崇拜。

  密宗里有以鬼子母為本尊的專門修法,稱“訶利帝母法”、“訶利帝母供”,是祈禱婦女順利生產(chǎn)的修法。修法時念《訶利帝母經(jīng)》和《訶利帝母真言經(jīng)》!对X利帝母真言經(jīng)》記載其形象說:“畫訶利帝母作天女像,純金色,身著天衣,頭冠瓔珞,坐高臺上,垂下兩足。于垂足邊,畫二孩子,傍高臺立,于二膝上各坐一孩子,以左手懷中抱一孩子,于右手中持吉祥果。”

十八、摩利支天

  摩利支天原是古印度神話傳說中的天神,意為“陽焰”、“光焰”。主要為密宗所傳。相傳,她神通廣大,常在日天(太陽神)前行走,日天看不見她,而她能看見日天。她有自己專門的法門,佛經(jīng)中稱修習(xí)摩利支天法或誦習(xí)《摩利支天經(jīng)》能夠得到不可思議的加持。據(jù)《大摩利支菩薩經(jīng)》記載,此天“能令眾生在道路中隱身,眾人中隱身,水、火、盜賊一切諸難皆能隱身”。眾生得到這樣的隱身之術(shù),便能降伏惡魔鬼怪。

  摩利支天的形象主要有兩種:一種為天女形象:或坐或立于蓮花上,左手持一天扇,置于胸前,右手下垂。一種為忿怒形象:面紅如日出之色,身著紅色天衣,紅色即表示忿怒;掛瓔珞,戴耳環(huán)、腕釧,腰系寶帶;頭上頂一寶塔,塔內(nèi)有毗盧遮那佛;具三面八臂,三面面相各異:正面菩薩臉,端莊慈祥;左面豬臉,尖嘴獠牙;右面童子臉,面目雋秀。每面又各有三目。八手臂都持有物,左四手執(zhí)無憂樹枝、繩索、弓、線圈;右四手持金剛杵、針、鉤、箭。八臂有時也作六臂。她坐在野豬身上,或坐于七頭野豬拉的車之上。這位天神在藏傳佛教里影響很大。

十九、娑竭羅龍王

  又名水天,原為印度婆羅門教天神,專門掌管水界。作為佛教的護(hù)法神,它專任西方守護(hù)者,也掌管水界。它主要為密宗所信奉。密宗還有專門供養(yǎng)水天的儀式,稱“水天法”和“水天供”。其常見形象為:身青色,騎于龜背上,有九個頭,皆為龍形,左手握拳,右手執(zhí)索。又一種說法認(rèn)為,水天為娑竭羅龍王,是佛教龍神中的大龍王。這位龍王還有一個女兒,叫龍女。娑竭羅龍王的形象常見為頭現(xiàn)龍形,身著帝王服。

二十、閻魔羅王

  閻魔羅王又稱閻摩羅王、閻摩王、琰摩、雙王等。閻魔羅王原是印度神話傳說中掌管地獄之主,《黎俱吠陀》中稱他還有一個妹妹,叫閻蜜,兄妹通婚,成為人類的始祖。所以他后來到地獄管理他的子孫們的亡靈。佛教產(chǎn)生后,把他納入自己的神靈體系。閻魔羅王傳入中國后,產(chǎn)生了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閻王爺”。閻王在印度佛教中本為單獨(dú)一個,經(jīng)過與我國民間信仰和道教信仰的融合,形成了“十三閻王”和“十殿閻王”,而通常以十大閻王的說法較為流行。中國的許多歷史人物也加入了閻王的隊伍,成了道地的中國閻王,如范仲淹等。

二十一、緊那羅王

  緊那羅是“天龍八部”之一,其頭上有角,故又名人非人。他為帝釋天部下,負(fù)責(zé)演奏音樂,故為音樂神。這類神有男有女,男性為馬首人身,女性則端莊美麗;男性長于演奏,女性長于歌唱。緊那羅女演唱起來不僅優(yōu)美動聽,而且還會產(chǎn)生魔力。緊那羅女常與樂神乾達(dá)婆配為妻室。男性緊那羅其貌不揚(yáng),長著個馬頭;女性緊那羅則相貌端莊,有一副絕妙的好嗓子。據(jù)說有五百仙人在山中修禪,當(dāng)時緊那羅女正于雪山天池中洗澡,洗得暢快,不禁唱起歌來。迷人的歌喉,唱得五百仙人“即失禪定,心醉狂逸,不能自持,譬如大風(fēng)吹諸林樹”!洞笾嵌日摗芬舱f,有五百仙人騰云駕霧,在空中飛行,忽然傳來了緊那羅女的動人歌聲,大仙們頓時如醉如癡,忘乎所以,道術(shù)一下失靈,紛紛從空中栽落塵埃。

二十二、紫微大帝

  紫微大帝,又稱“中天紫微北極太皇大帝”。這一神名來源于古代對北極星的崇拜。古人認(rèn)為北極星是帝王星,他住在天上的紫微宮中。由此也稱人間帝王的禁中為“紫禁城”。道教吸收這些說法,尊居住在中天紫微宮的北極太皇大帝為四御之一。其職責(zé)是協(xié)助玉皇大帝執(zhí)掌天經(jīng)地緯、日月星辰和四時氣候。因中國古代農(nóng)業(yè)與氣候的關(guān)系十分密切,故太皇大帝深得民間尊崇。

  明代宮廷專門敕建了紫微殿,“設(shè)像祭告”。他常和玉皇大帝合供一殿,形象依據(jù)《洞真太極北帝紫微神咒妙經(jīng)》,頭戴冕旒,身著朝服,為人間帝王形象。

二十三、東岳大帝

  東岳大帝,全稱“東岳天齊仁圣大帝”,是道教崇奉的泰山神。他原也是我國古代民間信仰。道教吸收他后,說他是掌管人間生死之神。歷代帝王對他屢予褒封。唐玄宗封他“天齊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封他“仁圣天齊王”;大中祥符四年(1011)封他“東岳天齊仁圣大帝”;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封他“東岳天齊大生仁皇帝”。民間信奉也十分普遍,各地還紛紛建起了供奉他的廟宇,每年農(nóng)歷三月二十八日為他的祭祀日。他的形象為蒼老帝王像:戴冠著袍,頸系冠帶,頜下飄垂二綹胡須,手捧玉笏,足登云頭鞋。

二十四、雷神

  雷神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司雷之神!山海經(jīng)·海內(nèi)東經(jīng)》載:“雷澤中有雷神,龍頭人身,鼓其腹。”《太平廣記》引《神仙感通記傳》說,雷公有兄弟五人,即天雷、地雷、水雷、社雷(又稱妖雷)、神雷,是為五雷神。道教看到雷神在民間的廣泛影響,把它改造為道教天神。道教還有所謂“五雷天心正法”的修法,宣揚(yáng)依此而修,可以致雷雨,祛病痛。雷神的形象最初為龍形,后變?yōu)榘肴税氆F;被道教吸收后,又完全人形化。今天在佛寺和道觀中,雷神的形象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半人半獸,蓬頭怒發(fā),似人似鬼,披甲,手持劈山斧;另一種是人形,身著鎧甲,面有髭須;左手結(jié)印,右手舉錘;左腳踏鼓,右腳作出擊鼓的樣子。

  總之,佛教護(hù)法諸天鬼神是佛教神祇中最為豐富、奇幻的一部分,他們以護(hù)持佛法為職志,但有時也協(xié)助佛菩薩做些化導(dǎo)眾生的工作。《妙法蓮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說,因所度化的對象不一樣,觀音菩薩可化現(xiàn)為梵王身、帝釋身、緊那羅身等各種護(hù)法神來普度眾生!華嚴(yán)經(jīng)》亦稱:“一切諸佛退位,或作菩薩,或作聲聞,或作轉(zhuǎn)輪圣王,或作魔王、大臣、居士、長者,或作彩女、宰官,或作大力鬼神、山神、江神、主水神、主火神、一切苗稼神、樹神及外道,作種種方便,助我釋迦如來化導(dǎo)眾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