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接納別人才能溝通

  一般人所認為的溝通協(xié)調(diào),就是讓別人接受自己,往往忘了體察別人真正的需求。例如,我有一個弟子,他在與人溝通協(xié)調(diào)時,常常會說:“我是為你設想,所以你一定要接受我的建議,你非這么做不可!比缓蟛艈枌Ψ:“你會不會覺得很難接受?”如果對方表示很困難,他便回答:“這不困難,只要你接受我的想法,困難自然就會解決!

  像這樣的溝通,是單向、填鴨式的,并不是真正的溝通。真正的溝通一定要先問對方有什么困難?有什么需求?然后再看自己能幫上什么。忙,不要一廂情愿地要對方接受自己的做法。

  我在日本留學期間,不論到任何商店,店員一定會先問一句話:“請問我能幫你什么忙?”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也應該如此。幫助別人時,不要預先設想好自己的計劃,然后不管別人是否需要,硬是把自己的方法套在對方身上;例,如,中國人宴客時,都不會先問客人的口味如何,菜一上桌就不停地把菜挾給客人,使得客人吃也不行,不吃也不行,非常尷尬。但是在西方則不然,例如有一次我熱心地挾菜給一位西方客人,他不甚愉悅地直接對我說:“你知道我喜歡吃這個嗎?。從此以后,幫別人挾菜前,我都會先問對方:“菜合不合口味?”“還想吃些什么嗎?”因此,溝通協(xié)調(diào)的原則應該是:先讓對方提出他真正的想法與需要,然后再讓他了解我們所能提供的幫助,這樣的溝通協(xié)調(diào)才算成功。溝通是一種雙向的交流,如果只是單向的溝通,那其實不是真正的溝通。

  佛法中也有所謂的“四攝法”,指的是用四種方法來引導眾生接受佛法,分別為:“同事”、“布施”、“利行。與“愛語”,這四種方法都非常重要,因為我們想要度化眾生,就不能強制眾生接受佛法,要讓他們能夠真心地接受。所以,想要度化眾生,首先就要接納眾生。

  佛教認為一個佛教徒,或是正在學習菩薩道的人,是不能離開群眾的,因為行菩薩道要能做到“眾生無邊誓愿度”。既然要度化眾生,就不能夠離開人群而自求安樂、獨善其身,必須把自己奉獻給眾生,并且先放寬胸襟接納眾生的種種問題,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然后才能讓他們放寬胸襟,接受佛法。

  有些人在度化別人時,往往會高姿態(tài)地說:“佛法太好了,你必須相信、必須接受!边@種說法是在展現(xiàn)權(quán)威,而不是感化別人。最好是用佛法來感化人、感動人,而不是教訓人。菩薩都是以低身段、低姿態(tài)融人眾生之中,不僅和每一位眾生地位平等,甚至還要讓眾生覺得自己的地位比較高,有種被尊重的感覺,才能讓眾生對佛法產(chǎn)生好感。同樣地,當你要和別人溝通時,也是要先放低身段,先接納對方,對方才有可能真正和你溝通。

  (選自圣嚴法師《從心溝通(心靈修行課堂)》)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