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修學普遍規(guī)則的重要性

  把握修學普遍規(guī)則的重要性

  從弘法來說,過去更多是強調契機。眾生根機各異,所以演化出八萬四千法門。這固然是順應眾生的需求,但若缺乏引導,也會帶來修學上的混亂。在信息閉塞的古代,多數人沒機會接觸太多法門,且有善知識耳提面命,不致令學人莫衷一是。但在目前這個信息時代,不必出門就可接觸三大語系、各個宗派的典籍。如果沒有能力抉擇,就會目迷五色,無所適從。作為學人來說,往往是根據感覺來選擇法門,選擇師父。作為弘法者來說,往往也沒能力觀察對方根機,更沒能力從整個修學次第進行引導,只能談一些個人經驗。這種引導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覺得,首先要了解佛法修學的普遍規(guī)則。在這個基礎上,才有能力來談契機。佛法雖有三大語系,種種法門,但都可匯歸于解脫道和菩薩道。而菩薩道又是以解脫道為根本,是把自己獲得的解脫能力進一步延伸到眾生身上。從這個意義上說,菩薩道依然是以解脫為核心,是解脫道的延伸和圓滿

  找到這個中心,我們就可找到佛法修學的共同基礎,那就是皈依、發(fā)心戒律。無論什么宗派的理論,也無論什么法門的實踐,都離不開這些要素。具備這個基礎,才能進一步修習正見止觀。否則,就會偏離佛法修行的方向。

  比如皈依,為什么整個佛界存在信仰淡化的現象?就是因為對信仰目標認識不足,對信仰動機定位不準。如果三寶在我們內心沒有地位,只是當做消遣似地信一信,可有可無地信一信,那佛法是不可能對人生產多少影響,起到多少作用的。所以說,皈依不僅是一個簡單的儀式,其本身就包含著修行,是貫穿學佛成佛整個過程的修行。

  再如發(fā)心,我們知道佛法是心法,其重點就是對內心的調整。無論弘法、做事還是學習,最終都要落實到心行。這就需要了解心的差別,心的因果,知道哪些心行會導向輪回,哪些心行會導向解脫。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對治,斷除和輪回相應的不良心行,發(fā)展和解脫相應的良性心行。倘能如此,我們所做的一切都能成為修行的組成部分。而不是在凡夫心的軌道中忙一些看似與佛教相關的事,甚至以此增長凡夫心,強化凡夫心。發(fā)心就是我們做每件事的動機,這個動機,直接決定了我們所得到的結果。

  學佛是要用生命來實踐的,而不是說,懂得這個法的知識就行了。必須落實到心行,才會有法喜,才能得到法的受用。我84年從中國佛學院畢業(yè),之后一直從事教學,對情況比較了解。有些佛學院,法師們教得沒勁,學生們聽得也沒勁。為什么?就是不得受用。

  所以,內證才是學修的關鍵所在。如果停留在書本上,永遠都和心隔了一層。尤其當法師的,如果只想著怎么對別人說,只想著怎么說得精彩一點,那是舍本逐末。佛法是究竟解決生命問題的方法,首先自己要用起來,才有和大家共享的意義。

  雖然我們發(fā)心出家,如果修學不跟上,久而久之,也會陷入習慣性的麻木中;蛘呙τ谧鍪,只想著怎么把事業(yè)做大;蛘甙灿诂F狀,只想著怎么把日子過好。雖然生活方式和在家人有些區(qū)別,但從用心來說,和社會上那些忙事業(yè)、過日子的人其實是一回事。

  如果不是以正確發(fā)心做事,不懂得將做事納入修行,自然會回到凡夫心的軌道。最后也像世人那樣,和事業(yè)捆綁在一起,做到90歲都不愿放手。其中,有多少是利他的心,又有多少是凡夫的串習?這是我們需要考量,需要反省的。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