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沒有如果

[弘一法師] 作者:弘一法師/慶裕 [投稿] 放大字體 正常 縮小 關閉

  人生從來沒有假設,假設如何如何那是對現(xiàn)狀的不滿或無法接受,是人們潛意識里的一種退縮。如果誰希望求得避風港而獲得自保,那他就會被自己的這種希望摧毀。

  佛法探究事物的真實和本來面目,弘一法師就佛法與其他信徒做交流,旨在說明佛法的真實:哲學之要求,在求真理,以其理智所推測而得之某種條件即謂為真理。其結果,有一元、二元、唯心、唯物種種之說。甲以為理在此,乙以為理在彼,紛紜擾攘,相非相謗。但彼等無論如何盡力推測,總不出于錯覺一途。譬如盲人摸象,其生平未曾見象之形狀,因其所摸得象之一部分,即謂是為象之全體。故或摸其尾便謂象如繩,或摸象其背便謂象如床,或摸其胸便謂象如地。雖因所摸處不同而感覺互異,總而言之,皆是迷惑顛倒之見而已。

  若佛法則不然。譬如明眼人能親見全象,十分清楚,與前所謂盲人摸象者迥然不同。因佛法須親證“真如”,了無所疑,決不同哲學家之虛妄測度也。

  何謂“真如”之意義?真真實實,平等一如,無妄情,無偏執(zhí),離于意想分別,即是哲學家所欲了知之宇宙萬有之真相及本體也。夫哲學家欲發(fā)明宇宙萬有之真象及本體,其志誠為可嘉。但太無方法,致罔廢心力而終不能達到耳。

  無論是希望前進的人還是希望獲得避風港的人,都要懂得抓住現(xiàn)在。如果僅僅是希望找一個能逃避的地方,那就違背了佛法中萬物皆真實的本性。

  相傳,一心大師剛剛遁入空門時,在法門寺修行參禪

  法門寺是個大寺,香火非常旺盛,每天來這里燒香還愿的人熙熙攘攘,這里儼然不是參禪者所說的萬丈紅塵之外。

  一心大師只想靜下心神參禪悟道,提高自己心靈的境界,可是寺里的法事和應酬太多,根本沒有多少時間可以誦經(jīng)。而且,一心大師漸漸發(fā)現(xiàn),盡管自己潛心鉆研佛經(jīng)多年,但是始終欠火候,和其他人相差甚遠。

  身邊的人勸一心大師說:“法門寺名滿天下、藏龍臥虎,如果想在這里出人頭地比登天還難。你不如到偏僻的小寺去專心潛行參禪,說不定有更大的收獲。”

  一心大師覺得這話有一定的道理,至少現(xiàn)在這樣的生活他已經(jīng)厭倦了。于是,他鼓起勇氣,向師父辭行,打算離開法門寺。

  方丈聽了一心大師的話后,明白了他的意圖,于是問他:“你覺得太陽和燭火,哪個更亮呢?”

  一心恭恭敬敬地回答說:“當然是太陽了。”

  “那你是愿意做燭火呢?還是愿意做太陽呢?”方丈笑著問道。

  一心不假思索地回答說:“我當然愿意做太陽了。”

  方丈聽完,微微一笑,說:“好吧,既然你愿意做太陽,那么跟我到寺后面的林子里去一趟吧。”

  法門寺的后山上,是一片郁郁蔥蔥的松林。方丈帶著一心穿過松林到了山頂,這里只有一些灌木和零星的幾棵松樹。

  方丈指著其中最高的一棵松樹對一心說:“你看看,它是這里最高的一棵松樹,但是它能做什么呢?”

  一心仔細看了看,發(fā)現(xiàn)這棵松樹雖然很高,但是樹干扭曲凌亂,亂枝橫生,根本派不上什么大用場,他說:“像這樣的樹,沒有什么大的用處,只能拿來當柴燒。”

  方丈聽完,也沒有再說什么。他又帶著一心來到了另外一片樹木,這里樹木非常茂盛,每棵樹都筆直參天。剛走進去,一心就感覺到了一股無形的力量。

  方丈指著眼前的這片林子,問道:“你知道嗎,為什么眼前的這些樹都直指向天呢?”

  一心想了想,回答說:“大概是為了獲得更多的陽光吧。”

  方丈語重心長地說:“蕓蕓眾生,莫不如此,像這些松樹一樣,為了爭得一滴雨露、一線陽光,都奮力向上、積極努力,所以長得茁壯挺拔,而那些遠離群體的樹木,因為沒有了這種努力的需要,因此才會亂生枝節(jié)。”

  一心聽完后,明白了方丈的用意,慚愧地說:“師父,我明白了,法門寺就是我的這片樹木。”

  后來,一心潛心苦修,終于成為一代名僧。

  因為害怕而希望求得避風港的人,是永遠無法攀上人生的最頂峰的。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尋找最佳的環(huán)境,但是,人的成長離不開磨煉,所以不管我們所處的環(huán)境多么惡劣,都不要輕易屈服。如果你不能征服困難,那么困難就會將你打垮。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