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
《華嚴經》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華嚴經是大乘佛教修學最..[詳情]
譬如真金置礬石中,如法煉已,離一切垢,轉復明凈
經句出處
譬如真金置礬石中,如法煉已,離一切垢,轉復明凈。
——唐·實叉難陀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經句語譯
好比將真金投置礬石水中,依照正確的方法冶煉,就能去除一切的污垢,變得更加清明潔凈。
經句的智慧
“離一切垢,轉復明凈。”就是形容離垢地的殊勝清凈。菩薩歷經漫長的修持,若想從初地(歡喜地)上升至二地(離垢地),必須修滿十種深心。十種深心就是凈心、猛利心、厭心、離欲心、不退心、堅心、明盛心、無足心、勝心、大心等十種對佛法真實確信之心。菩薩入二地后,將勤修十善業(yè)道,并超度造惡業(yè)者、入惡道者。二地菩薩偏好愛語及持戒波羅蜜,并且能在一念之中獲得千種三昧、一念之中得見千佛。
為何離垢地又稱具戒地?因為凡是進入離垢地的菩薩自然戒行清凈,遠離煩惱垢染,具足三聚凈戒。正如《大智度論》所說:“大惡病中,戒為良藥;大恐怖中,戒為守護;死暗冥中,戒為明燈;于惡道中,戒為橋梁;死海水中,戒為大船。”戒的字義表面看似束縛,其實具有自我防護的功能。
隨喜思惟讀經句
當佛陀在阿耨大泉時,隨行者有五百位阿羅漢,除了阿難,每人都具足六通神足。這一天,烏云密布,因為佛陀遭到外道奢彌跋無理的毀謗。舍利弗當機請示世尊:“為何德行圓滿的佛陀會遭遇如此惡事?”
佛陀說道:“在久遠以前,善生城有一位婆羅門延如達,好學廣博,精通天文、圖讖、占相、藝術、世俗典籍,甚至亦有三十種相好,頗受貴族青睞,有五百名學生都是豪族童子。另有一位婆羅門,名叫梵天,出生富貴,家中備有大象、駿馬,妻子凈音也是個美人。梵天是延如達的大護法,凈音自然恭敬供養(yǎng)延如達一切生活所需。”
那時有一名叫愛學的辟支佛,來到善生城內乞食,剛好來到梵天家門口。
凈音一見這位辟支佛衣服整齊、步履輕柔,便心生歡喜想供養(yǎng)這位辟支佛,便說:“從今以后您的生活所需,請由我來供養(yǎng)。”凈音立即準備上堂齋虔誠供養(yǎng)。辟支佛受食完畢,展現(xiàn)神通,執(zhí)缽升空回旋七圈,飛回居所。當時城內人們看見這一幕,都說:“國有神人,我們有福了!”于是舉國歡喜,爭相供養(yǎng)。
凈音對辟支佛的供養(yǎng)日漸豐富。對延如達的供養(yǎng),相形之下鄙薄許多。
延如達覺得薄己厚彼,心生嫉妒地誹謗說:“這個道士,實無戒德。因為他私通梵天之妻,所以凈音才會如此厚待他。”延如達還借由五百弟子之口散播謠言,這風波經過七年才平息。
辟支佛不甘受辱,示現(xiàn)十八種神變才入滅。善生城的人們這時才知道延如達說的是妄語,辟支佛才是清凈的修行人。
佛陀告訴舍利弗:“延如達即我前身,凈音即是毀謗我的奢彌跋,當時的五百童子,就是樹下的五百羅漢。”
- 地藏經注音版
- 無量壽經注音
- 妙法蓮華經全文
- 《心經》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全文-金剛經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原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
- 楞嚴經白話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原文
- 金剛經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原文
- 楞嚴經注音
- 金剛經原文
- 圓覺經原文
- 無量壽經原文
- 妙法蓮華經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全文-心經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原文
- 無量壽經全文
- 地藏經解釋-地藏經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注音版
- 維摩詰經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原文
- 心經的作用和好處,心經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原文
- 《心經》全文、心經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白話文
- 金剛經譯文
- 《般若心經》是誰翻譯的?關于般若心經的譯者玄奘大師
- 《金剛經》與禪的關系如何?
- 《壇經》對于“禪定”如何定義?
- 《金剛經》有名的四句偈子解釋
- 世尊為什么要說《維摩詰經》?
- 《壇經》記載了慧能臨終前對弟子的哪些叮囑?
- 《金剛經》的“佛法非佛法”是什么意思?
- 《壇經》中對于“不二法門”是如何解釋的?
- 維摩詰經是大乘經典嗎?
- 《佛說八大人覺經》是什么意思?
- 慧能一生與《金剛經》有何因緣?
- 《維摩詰經》是世尊為誰說的?
- 《六祖壇經》是一部怎樣的經?
- 六祖慧能為何對《金剛經》格外重視?
- 楞嚴經是一部怎樣的經典?
- 《金剛經》有幾種譯本?
- 《無量壽經》是怎樣一部經?
- 蘇轍與《楞嚴經》
-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是哪位菩薩說的?
- 蘇軾與《楞嚴經》
- 為何《普賢行愿品》在全部《華嚴經》中如此重要?
- 《法華經》說“佛種從緣起”,怎么理解?
- 《六祖壇經》主要講什么內容?
- 《金剛經》說佛陀是不可描繪的,但佛七為什么要觀想?
- 《阿彌陀經》簡介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簡介
- 維摩詰經是誰翻譯的?鳩摩羅什的來歷及重譯維摩詰經
- 龍褲國師與《金剛經》的故事
- 法華經各品的內容是什么?妙法蓮華經各品大意
- 四十二章經是什么時候出現(xiàn)在我國的,講了什么?
- 《華嚴經》八十卷是誰翻譯的?
- 《金剛經》出自哪部經,有多少字?
- 無量壽經是什么經?無量壽經的簡單介紹
- 《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是同一部經嗎?
- 中國最早的石刻《金剛經》在哪里?
- 八大人覺經是佛陀說的嗎?佛說八大人覺經的因緣
- 《觀無量壽佛經》主要講什么?
- 四十二章經是誰翻譯的?譯者迦葉摩騰、竺法蘭簡介
- 《寶積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寶積經》概說
- 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于彼岸的解釋
- [弘一法師]放低心態(tài),才能吸納智慧
- [華嚴經]譬如真金置礬石中,如法煉已,離一切垢,轉復明凈
- [禪茶]元代統(tǒng)治者喜愛茶道嗎?
- [禪宗文化]王維《過香積寺》的禪意
- [哲理故事]施予不存回報心,才能快樂
- [人物故事]佛陀十大弟子之說法第一的富樓那
- [佛與人生]要來的一定會來
- [入門須知]中國佛教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是哪一座?
- [弘一法師]保持淡定清醒
- [花茶]陽春三月,喝花茶有講究
- [禪宗文化]慧能《菩提本無樹》的禪意
- [哲理故事]自在就是真正的覺醒
- [佛經故事]癡人救駝,駝甕俱失
- [佛與人生]說不定到明天就變了
- [佛學常識]五衣的形狀是什么樣子的?
- [弘一法師]佛心就是開悟心
- [綠茶]什么是太平猴魁茶?太平猴魁的產地與特點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