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與人生 >

要敢于承擔

要敢于承擔

  要解除生命當下的煩惱,就是要敢于承擔,而不是躲避。

  心凈指我們每個人的心性,我們每個人的心性凈了,每個人的佛土清凈了,那么國土就能清凈了。

  學佛修行,沒有別的要求,就是如何面對我們生命當下的困惑、當下的煩惱。

  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互相感恩,我們的人際關(guān)系、社會關(guān)系才能充滿喜悅、充滿幸福、充滿團結(jié)與和睦。

  佛教所說的破除執(zhí)著,照見五蘊皆空,不是要去消滅客觀世界的存在,而是要改變我們主觀世界的觀念。

  覺性形之于語言,必然是清凈語、慈愛語、柔軟語,由此而達至我們的口業(yè)清凈;覺性見之于行動,必然是慈悲奉獻、助人為樂、與人為善,由此而達至我們身業(yè)的清凈。

  禪是一種受用、體驗,唯行者有,唯證者得。

  惜緣是指我們?nèi)伺c人之間的緣分要珍惜,惜福是指我們?nèi)伺c物之間的關(guān)系要曉得珍惜。

  人生的不自由、不自在,往往具體地表現(xiàn)為能力或者財富的不夠;但是最使人不能自由、不能自在的,是時空的局限。

  我們不能選擇什么果報,但是可以選擇種什么因緣;我們無法改變結(jié)果,但是我們可以創(chuàng)造一切善因善緣。

  所謂的良心,就是將信仰因果變成了一種現(xiàn)實的自覺和觀照力。

  所謂遠方,并非指路程的長短、距離的遠近,而是指心念的迷悟。

  一切事物都是因緣所生,緣聚則有,緣散則無。能得失隨緣,則心地泰然。

  時時刻刻能夠安心,就是在道場中,就是在做佛事。

  思維法義不僅僅是去找一些談話的資料,而是要找到治療自己煩惱疾病的藥方。

  一切應以和為貴,以包容為上。

  佛法不是反對、摒棄一切追求,而是要讓一切追求在道德的規(guī)范下得到合理的實現(xiàn)。

  在逆境中不能動心,在順境中更不要動心,順逆都有方便來對治;順逆都不動心,修行才有少分相應。

  從責任上要強化,從感情上要淡化,這才能夠提得起、放得下。

  生命的價值在于覺悟,在于奉獻。

  妄想并不是心之外的某種實在的東西,它如同覺照一樣,同是心的一種作用,只不過覺照是清凈的,妄想是染濁的而已。

  念佛不是數(shù)字念得越多越好,而是看你能不能反聞自性。

  在涅槃的境界上,是一法不立究竟圓滿的,沒有任何對立面。有對立面,就沒有自在可言;有對立面,就在生死中。

  良心即是一種仁心,也就是利他的慈悲心;同時它又是一種覺照的心,它時刻警覺自己的(身、口、意)三業(yè),使之向善、向上。

  照見五蘊皆空,不是要消滅五蘊本身,而是要空掉我們在五蘊上所起的種種妄念。

  生活中的人我是非,就是用功中的最大障礙。

  人們喜歡向外追求幸福,這樣得到的只能是幸福的幻象,稍縱即逝,因為外在的東西是變化無常的。

  以佛心做佛事,一切事都是佛事。

  “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我們就是要在心生心滅之間,體會那不生不滅的佛性。

  什么是生活禪?從物質(zhì)到精神,就是生活禪;從迷失到覺悟,就是生活禪;從染污到凈化,就是生活禪;從凡夫到圣者,就是生活禪。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