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jīng)

《無量壽經(jīng)》全稱《佛說無量壽經(jīng)》,亦稱《大阿彌陀經(jīng)》(參閱漢譯版本),是凈土宗的基本經(jīng)典之一,為“凈土五經(jīng)一論”中的一經(jīng),凈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該經(jīng)中找到理論依據(jù)。經(jīng)中介紹阿彌陀佛(無量壽佛)所發(fā)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數(shù)量不一,最多為四十八愿...[詳情]

皆愿作佛 第十卷

  皆愿作佛 第十卷

  黃念祖居士

  【佛說阿彌陀佛為菩薩求得是愿時。阿阇王子。與五百大長者。聞之皆大歡喜。各持一金華蓋。俱到佛前作禮。以華蓋上佛已。卻坐一面聽經(jīng)。心中愿言。令我等作佛時。皆如阿彌陀佛!

  本品是說,佛答阿難后,法會中有一王子與五百大長者,都以金華蓋供獻釋尊,并愿自己成佛時,一切都像阿彌陀佛。

  本段大意:佛說完了阿彌陀佛在菩薩因地當中,成就了所發(fā)弘誓愿海的時候,法會中有一聽經(jīng)的王子,名字叫阿阇,他同五百位年高德重、威望很高的大長者,聽佛說法之后,都引發(fā)了空前未有的歡喜心,各各拿了一個金質(zhì)的花蓋到佛前禮拜供養(yǎng)。這五百零一人都是在家居士,他們共同行動,又帶了同一的供品,可見他們是一同來的。他們把花蓋奉獻以后,就都回到大眾中,在一旁安坐聽經(jīng),這時每人心中發(fā)愿,愿我們成佛時,一切都同阿彌陀佛一樣。文中是“我等”,足見這是共愿。

  【佛即知之。告諸比丘。是王子等。后當作佛。彼于前世住菩薩道。無數(shù)劫來。供養(yǎng)四百億佛。迦葉佛時。彼等為我弟子。今供養(yǎng)我。復(fù)相值也。時諸比丘聞佛言者。莫不代之歡喜!

  本段大意:阿阇世王子等發(fā)起大愿,世尊馬上就知道了,所以說我們的起心動念,如來悉知悉見,我們的心和佛心沒有一毫一厘的間隔。佛當時就告訴在會的一萬二千大比丘:王子等人,以后都要成佛。這也相當在大會中,為這五百零一人授記作佛。佛并對大家說:他們前世一直都修習菩薩的大行,安住于菩薩之道,經(jīng)過了無數(shù)大劫,曾經(jīng)供養(yǎng)過四百億(億最小是十萬,最大是萬萬)佛,廣種功德,今天又發(fā)起愿如同阿彌陀佛的殊勝大愿,所以都必定成佛。

  末后佛再指出這些人與佛的宿緣:在迦葉佛住世的時候,他們是我的弟子,今天在法會上,他們供養(yǎng)我,這是再度相逢了。

  當時會上一萬二千大比丘聽佛所說,沒有一個人不替阿阇王子等五百多人歡歡喜喜。經(jīng)中有三處應(yīng)該重視:(一)是發(fā)愿。阿阇王子等才發(fā)愿我們皆如阿彌陀佛,馬上就得到授記,將來一定成佛。(二)是因緣。過去生中在迦葉佛時,他們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現(xiàn)在又在法會相逢,又獻供養(yǎng)又來聽經(jīng),又進一步結(jié)緣。因為緣法很重要,佛也不能度無緣。當年佛在王舍城的時候,有三分之一人不但沒有見過佛的面,根本沒有聽到過名字。佛這么樣的威德,還有三分之一的人連佛的名都不知道,就是因為他無緣。(三)本法居士非常相宜。在《德遵普賢品》,文殊、普賢、彌勒之后,就是賢護等十六正士,都是在家菩薩。在本品中,聽佛說完法之后,首先歡喜振奮來獻供養(yǎng),來發(fā)大愿,又是阿阇世王子等五百多在家人。正是表示凈土法門非常適合于在家人。在家人就更需要這個,因為在家人有工作,有家庭,有負擔,有好多事,還想靠禪定種種的其它的辦法,就是行不通,所以在家人非常相契。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