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論》的基本思想

\

  果修

  佛教思想中最基本的理論是緣起,由小乘到大乘均不能違背它。人們對任何一件事物,由于各個立場(包括環(huán)境、教育)與思想訓(xùn)練方法的不同,其認識程度亦必定各異。即使程度無異,也很難求得一致。一般所謂的一致也只能說是相似的一致,而無純?nèi)幌嗤囊恢。這是自古以來的哲學(xué)家在其對事物的本質(zhì)的認識上都有或大或小的差異的原因。就拿我們佛弟子來說,由于根機不同,因此對佛說的緣起法也就有著理解上的重大區(qū)別。盡管我們佛弟子都講緣起,都講空,但因?qū)W者認識的深淺不同,還是眾說紛紜,沒有一致的結(jié)論。

  部派佛教時期,說一切有部在原始經(jīng)典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基礎(chǔ)上,將世界分解為不可再分的五位七十五法。這些法又分為“有為法”和“無為法”兩大類。有為法是因條件因果而起,由此構(gòu)成的世間是生滅無常的。無為法不受條件的制約,由此構(gòu)成的涅?界,是超出有為法之外的不生不滅的實在。世間雖然是無常的,但構(gòu)成世間的諸法卻是真實的。有部的這一思想建立在“假必依實,”上——即法有思想。換句話說,凡是由要素構(gòu)成,待緣而起的東西是虛妄的,但構(gòu)成事物的終極要素本身卻是真實的。好比我們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fēng)四大和合而成的,這個由四大和合的身體是假的是無常的,但地水火風(fēng)四大要素卻是真實的。這種思想方法實質(zhì)上是把世界抽象為各種概念范疇,運用因果的關(guān)系排列組合,再用這種概念的網(wǎng)絡(luò)重鑄世界,它的直接后果就是把世界割裂為世間和出世間。這是只破我執(zhí),還有法執(zhí)的存在,不能與佛陀的最高境界相適應(yīng)的。龍樹大乘空宗的興起,從思想角度上看是站在更高層次上復(fù)歸佛陀的思想。

  《中論》即是立足于緣起、無自性、性空中道這三項基本原則,而駁斥那些凡外小乘不合這些思想的學(xué)說。《中論》主張緣起是宇宙間一切事物的形成法則,也是一切現(xiàn)象的最根本原理。宇宙間任何一個事物的組成,都有一種互相依賴的關(guān)系,這種關(guān)系佛教的術(shù)語把它叫做緣起。凡是緣起的沒有不是受著種種關(guān)系的局限與決定。緣起是因果的法則,廣泛的說大如世界、小如微塵,一花一草無不是緣起的。扼要的說,佛教的緣起論是以有情的生死相續(xù)及還滅為中心的。佛說緣起是說生死緣起的十二鉤鎖。“此右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是緣起的定義。因為宇宙間一切現(xiàn)象的生起都不是自成的、常住的、獨有的,而是賴于眾多條件和合的,剎那剎那生滅的,彼此互相依存的。無論任何事物的生起,都必須具備應(yīng)具的條件。如果條件不具備,那就不會有任何東西生起。例如水沒有氫氧兩種元素的化合,那就不會有水分子的產(chǎn)生。麥芽亦然,如果沒有麥種、肥料,水分,陽光、人工、時間以及空間等條件配合,那就不會有麥芽的產(chǎn)生。因此,宇宙間的一切現(xiàn)象沒有不是從因緣和合而有的。這就是《中論》的根本命題。

  而在“一切法緣起”這一前提中,實巳蘊含著“一切法性空”的結(jié)論。因為緣起生萬法,萬法也就無本體、無自性,無自性就是性空。這性空思想正是宇宙的如實相,也是最中正不偏的道理。所以《觀四諦晶》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空并不是空無所有的虛無。一切法性空,是說一切事物之無自性而已。然而人們往往被事物現(xiàn)象蒙蔽住,把由關(guān)系生起的宇宙一切遷流變化的事物,認為是種種的固定模式和實體,而且是恒常不變的,于是就制造出自性的概念。自性即自有或自成,有自體存在或規(guī)定自己的意思。自性見有兩種,一種是根本的自性見,一種是分別而生的自性見。從根本的自性見說,我們不假思惟分別,在任運直覺中,有一“真實自成”的影像,在心上浮現(xiàn),不是從推論中得來的實在性。因直覺中有這根本錯誤的存在,所以聯(lián)想、推論,思惟等等,都含著錯誤,學(xué)者們制造了種種錯誤的見解。東西方哲學(xué)家持有這種見解的,頗不乏人。印度奧義書哲學(xué)的基本思想“梵我一如”說,也是這種自性見的一型。婆羅門教主張歌詠四吠陀的聲音是有自性的、常住的,也是自性見的一例。其他如“時外道”、“方外道”、

  “順世外道”等也是印度持自性見的哲學(xué)流派。至于西洋哲學(xué)家中持有自性見之主體觀的哲學(xué)家更多,唯心論者唯物論者都是其中的一類。柏拉圖的“理想說”也是其中一個顯著的例子。像這樣一類的自性見,《中論》都認為是起于感官或理性的謬誤執(zhí)著,論主對此一概加以呵斥。換句話說,一切事物都是關(guān)系的存在,是因緣所生法。與自性——自有自成,自體存在的含義恰恰相反。所以凡是緣起的即是無自性的,無自性即名之為空。緣起性空正是代表了《中論》的根本思想。

  一切法由因緣所生,是任何人無法否認的,因此這一前提所推出的必然結(jié)論,一切法是性空的,也必然無法否定。所以《中論》對那些執(zhí)著“實我”、“實法”的任何見解都一概加以呵斥。說實有,說實無,講自性,講他性都是邪執(zhí)!队^有無品》說“若人見有無,見自性他性,如是則不見,佛法真實義。”如前所述,論主以為這種緣起性空的道理不只是宇宙一切現(xiàn)象的如實相,而且是一切現(xiàn)象賴以形成的法則。緣起是事,性空是理,緣起是指一切法的現(xiàn)象而言,性空是指一切法的本質(zhì)而言。一切現(xiàn)象之所以都是緣起,因為是性空的原因,性空才是緣:起的。理由事顯,事攬理成。比如麥種之所以能夠生出麥芽,就是因為它沒有麥種的自性,因為麥種都沒有自生的,常住的,獨存的自性,所以才在水土、肥料、陽光、人工等條件的助成下而生起麥芽。假如麥芽有不變的自性,那它就不會生出麥芽,因為麥種與麥芽性不相同。麥種麥芽是這樣,其它一切現(xiàn)象也是這樣。因為一切法如果不是性空的,則必事事物物都有其自性。事物有自性則必導(dǎo)致這世界的僵化,固定和靜態(tài)。若事物有自性則緣起現(xiàn)象必不可能成立,一切生滅現(xiàn)象亦不可能存在。所以《中論》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汝破一切法,諸因緣空義,則破于世俗,諸余所有法。”“若有決定性,世間種種相,則不生不滅,常住而不壞。”

  至于從因果方面上說:如果否定了緣起性空的義理,亦即一切現(xiàn)象不是緣起性空的,則其過失之大,將非一般人所能想見。如果一切現(xiàn)象不是緣起的,那么凡夫永遠是凡夫,也不復(fù)存在從凡夫發(fā)菩提心,修六度行而成就菩提果,也談不上度生而顯現(xiàn)的大化、小化、不定化之身。因為凡夫有其固定不變的自休,所以不管你怎樣努力,修六度行發(fā)菩提心,你也跳不出凡夫的圈子。同樣,佛如果有獨立不變之實體,就不能權(quán)巧度生了。則一切因果報應(yīng),亦變得毫無意義可言。我們可從《觀四諦品》的頌文里窺見一二:“若一切不空,則無有生滅,如是則無有,四圣諦之法。”“若諸法不空,無作罪福者,不空何所作?以其性空故。”“若無有空者,未得不應(yīng)得,亦無斷煩惱,亦無苦盡事。““是故經(jīng)中說,若見因緣法,則為能見佛,見苦集滅道。”一切法不具空性的過失還不只如此,甚至連涅?都成為虛語了!队^涅?品》說:“若諸法不空,則無生無滅,何斷何所滅,而稱為涅?。”

  綜上所述,我們大體可以了解論主所破斥的對象以及其所揭示的空義大旨。一切事物本來就是緣起的,本來就是性空的,并不是論主強加給事物的主張,只是對事物加以說明而已。了悟了這性空大義,對世界上的一切現(xiàn)象才不執(zhí)著其實有、實無等見,而了然宇宙現(xiàn)象只是如是地緣生著!队^法品》說:“若法從緣生,不即不異因,是故名實相,不斷亦不常。”明乎此才能了解論主在該書開頭《觀因緣品》中所標“八不偈”的深義!队^因緣品》說:“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出),能說此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對于上述“八不”,中印佛學(xué)家都給予高度的評價。無著菩薩在《順中論》中認為第二頌包攝了《中論》的全部思想。中國的吉藏大師亦將八不視為大乘正觀的根本。所謂“八不”并非限于數(shù)目上的八種否定,亦非對概念的絕對排斥,而是以生、滅、常、斷、一,異、來,出,概括一切的錯誤執(zhí)見。八不即是對此一切執(zhí)見的否定,從而烘托出超越名相之中道空義。然而,若說論主是掃除正反二邊之邊見而執(zhí)持“中道”,這也是不對的,因為不只正反二邊之見解無白性,即中道的見解亦必加此一一是無自性的,也是不能執(zhí)著的。所以龍樹雖說一切法沒有自性,但并不是讓人執(zhí)著一切法之空性?帐钱吘箍,是超越有無,離一切戲論的空寂,這不是與不空相待的空。若執(zhí)空性,同樣落入自性見的窠臼。所以《觀行品》說:“大圣所說法,為離諸見故,若復(fù)見有空,諸佛所不化。”空的言外之意在超越一切分別戲論而內(nèi)證于寂滅,這心行言語道斷的境界如何可以言說?所以說空乃是為了度生的方便法門。真正的宇宙實相是不能以概念語言表詮的,因此,八不中道是以否定錯誤執(zhí)見而顯示諸法實相!队^法品》說:“諸佛或說我,或說于無我,諸法實相中,無我非無我。““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這段頌文正是《觀四諦品》所謂依二諦說法的另一種說明!队^四諦品》說:“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若人不能知,分別于二諦,則于深佛法,不知真實義。”

  諸佛之說我,說無我,是方便權(quán)巧的設(shè)施,亦即是依世俗諦所作的開示。至于第一義諦里所顯示的是“諸法實相”無我非無我之心行言語斷的,是不落任何概念言詮的,如果一定要語言來詮釋,也只能用否定的遮詮方式,因為那境界并不屬于概念世界。那種境界只是透過直觀而了悟的境界,并不是常人的思維所能想象的。

  至于我們佛教的最高理想——涅?與如來,也是如前面所說的沒有實自體性的,只能用否定法去開顯!队^涅?品》說:“無得亦無失,不斷亦不常,不生亦不滅,是說明涅?。”又如佛經(jīng)中說,“斷有斷非有,是故知涅?,非有亦非無。”至于涅?的境界,并不是在另一個超世間的世界里,也不是一定要到彌陀凈土彌勒凈土去才能證得。只要徹底了悟緣起性空的八不中道,在這世間當下可以證果。這也是“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的說法!队^涅?品》說:“涅?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亦無少分別。”“涅?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厘差別。"涅?如此,對于悟入涅?的眾生——如來,其道理亦與此相同,也是無自性,無實體,與世間緣起相同的!队^如來品》說:“如來所有性,即是世間性,如來無有性,世間亦無性。”

  以上所述,是中論一書之立論大略。能把握住這些綱領(lǐng),才比較容易領(lǐng)會其破斥的是什么。對于其書之論證也才不致覺得桿格不通。

精彩推薦